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来源:卫生职称 发布时间:2020-09-01 点击: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强国的前提是全国人民普遍真正了解文化、了解文化的作用、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中国文化的优势,进而建立文化自信。

 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专题讨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历史上,仅有二次全国党代会专题讨论文化建设工作,另一次是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题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全国党代会专题讨论文化建设问题,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体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意义。分别是历史背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文化。

 一、历史背景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古国蒙羞,生灵涂炭,大国不国,文化安在?清末,特别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受到了欧美日等列强的侵略。资本主义列强,仗着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对我国国土和人民进行大肆的掠夺、践踏和凌辱。一向人穷志不穷,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经济和军事相对落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只能暂时的将文化放之一边,悲壮的开始了救国、强国的道路。

 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和支撑。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受侵略和挨打的危险已暂时基本消除。但民族复兴进程也进入了深水区:道德、环境、资源、核心竞争力、幸福指数等方面均存在棘手的问题……

 二、重新认识自己

 路走得太久、太远,已模糊出发的目的。救国、强国的道路,已经走了近二个世纪,五、六代人。后有列强追逼,一路快跑,直到今天才算走入了可遮风避雨的小屋,方敢进行喘息、休整、反思、再加油。

 救国、强国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父爷辈等几代人,无疑深深的印上了“强理工、弱人文”的烙印,如教育体制上,语文仅是几大科目之一,文科仅在高三才开始分设。我们一如俗称“有知识、没文化”的眼镜人。首先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用?我们究竟了解文化多少进而是否有资格谈论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正视和思考!

 三、重新认识文化

 文化强国,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哪些优势。

 ㈠模糊的文化印象

 “文明古国、四大发明、气功、中医,儒、道、佛,天人合一、三纲五常,腐朽、封建、糟粕……”,这是我们所受教育中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模糊、褒贬参杂而错综矛盾。这反映出在理工强国背景下,我们这几代人已离文化有点远。

 ㈡略论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及其作用

 “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很多,有广义和狭义分,有内外分等等。此外文字本身有复杂和相对不准确的含义。因此此文暂按狭义和向内的角度,作如下定义:“文”者,与物质等相对,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化”者,运化、化解、变化、转化之化,即通过“文”的手段,化解矛盾和危机、化弊为利、化恶为善,引导人和世界变得和谐、美好和圆满;“文化”,即可引导人和世界变得和谐、美好和圆满的思想和精神。和“文化”相对的概念是“科学、知识”。

 中国文化,主线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和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以《道德经》、《庄子》和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学,以《六祖坛经》、《金刚经》、禅学和慧能等为代表的佛学。其他诸子百家则是分支的发展和细化。

 西方文化,这里主要是指对西方现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主流影响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接近中国文化的古希腊优秀文化不在此范围,因为现代西方已对其进行抛弃;我们俗称的西方文化,以及不少媚洋人士所指的西方文化,是指其科学、技术、医学、经济法律、管理、国家制度等,其实应归于科学和知识范畴,也不在此讨论范围。)。例如具代表性的卢梭,其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西方主流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是兄弟教,为亚伯拉罕诸教,宗教经典均为《圣经》(各教圣经有部分差异)。

 “宁静以致远”,没有文化的引导,人难于走向宁静和致远的境界;无感恩和知足之心,内心烦躁,名利对此人将象毒品,永无知足之时并欲望无穷放大,也从不会感到幸福。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让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方向、形成合力及让人内心宁静和幸福。科学知识,主要用于改造外部物质世界,治外、治表;文化则主要用于改造内心,修心,并进而体现于外、影响于外。科学知识,无所谓好与坏,善人用之,可造福人类;恶人用之,可危害社会甚至毁灭社会;向善或向恶,则要靠文化的引领。国家和企业,必须依靠文化,方能真正形成方向和合力,朝好的目标迈进和长存于世;个人自身,也必须依靠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事业和修养上矢志不移、向善前行。

 借用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提出的洋务运动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说“文化是体,科学知识是用”。体与用,可以如下比喻理解:灯是体,光是用;海水是体,波浪是用,等等。体的大小强弱,决定了用的大小强弱。科学产生知识,文化产生智慧;知识有限,智慧无穷;知识可学,智慧可悟;知识是相,智慧是体。可知文化之重要性。

 ㈢略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及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

 必须强调的是,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及部分现代哲学思想有非常优秀和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及在科学知识方面领先于中国,但如前面所述,本文的文化概念不包含科学知识;西方的优秀文化部分并未深刻影响民众和社会,也不含在此比较范围。

 从几个侧面,可窥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高低。一是民主方面看,西方的民主,是法制(法律压制)下的民主,是表面的相安和谐;但中国的民主,是带伦理(仁、义、礼、智、信)的民主,是内在的相安和谐;西方的民主,在法律压制下人贪婪的欲望被暂时压制而不发,就如石头压着的小草;中国的民主,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下,贪婪的欲望首先内心便不会产生,就如拔根的小草。二是从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方面看,中国的老子、孔子等,都是德行高尚,言行一致,心怀天下的圣人,其思想是从空中俯视地面,非常有高度,圆融不矛盾;而西方的哲学家代表如卢梭,本人尚且迷失在社会中,德行不高,生活混乱,仅是饱学各家学说而有所专研的学者,身处地面,缺乏高度,思想矛盾不清。三是从文化影响下的国家行为看,西方国家无疑是霸权、侵略、掠夺的,二战自不用说,西方国家通过经济、货币、金融、石油等方面手段,对欠发达国家和人民的巧取豪夺是非常赤裸和野蛮的;而中华民族,除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民族的蒙古族皇帝,不管国力多么强胜,均未侵略和欺负过弱小国家,反过来更多的是援助与和谐共处。四是从文化影响下的个人行为看,多数西方人民个体意识强烈,群体意识薄弱,不涉及利益关系时,人之间表面礼貌,但生活上互不干涉、感情淡漠,涉及利益关系时则寸土必争;而多数中国人集体意识强烈,涉及利益关系时,讲究谦让和谐,人之间讲究礼尚往来,共同进步。五是从宗教核心思想方面看,基督教等亚伯拉罕诸教,均认为有神,且人为神所造,人与神之间永远是主仆关系;而佛学认为众生平等,人皆为佛而只是迷悟的差别;此核心思想的差别,结果是前者让人对宗教仅成为思想寄托,引导人向善向上的效果受限,后者则引导人以出世的心,积极做入世的事,更加自觉和向善向上。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理与术、内与外、柔与硬、虚与实、个人与群体及哲学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其中最典型的体现是中西医的差异。按道理说,谁高谁优一目了然。但是近代中国经济和科学的落后,特别是挨打的痛忆,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产生了怀疑、疏远和甚至否定。

 当然,中国文化的优势,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或说服的,必须靠自己去接触、了解、比较、学习和实证。

 ㈣正确认识近代救国“矫枉需过正”下的对民族文化的评价

 矫枉需过正;置之死地而后生;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在列强侵略当前,则显得太温和并失败了。“腐朽、封建、糟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意味的。但是,不如此,不足于警醒国人,全身全力司夷之长而先保国救民。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近代救国“矫枉需过正”下的对民族文化的评价。

 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身上,可以看出“矫枉需过正”的思想:“中国有一种固有的‘文化隋性’,这种惰性根源于固有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活习惯,也就是文化的本位。即使物质生活骤变,思想学术改观,政治制度翻造,那个本位都不会有毁灭危险的。因此在多种文化冲突中绝对不能采取折衷的态度,要改造中国,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的新文化”(胡适《编辑后记》,《独立评论》142号)。在胡适参与国内的中西文化论争的文字中,是一个带有浓厚西化色彩的胡适,是一个尖锐批评中国文化惰性的胡适;而在胡适发表的英文作品中,又是他的中国情怀,一个为中国辩护的胡适。

推荐访问:文化自信与党性修养 文化 强国 自信
上一篇:[基层党建专项督查工作汇报
下一篇: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