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摘除术【舌下腺摘除术改良L形切口36例临床分析】

来源:卫生职称 发布时间:2019-04-17 点击:

  [摘要]探讨舌下腺摘除术手术方式的改进及改良切口的临床方法和应用价值。 对传统的手术进行了重要改进,将弧形切口改为角形,解剖导管改为从前端开始,确定了较合理的手术程序和具体步骤。对本组36例患者术后1~5年的临床观察及随访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研究。用新方法手术的患者无1例术中及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完整摘除腺体者无1例复发。 我们对手术方式的改进使手术变得简单安全,可在临床上继续推广。
  [关键词]舌下腺; 囊肿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78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72-01
  
  对舌下腺囊肿的治疗,若施行单纯囊肿切除术,手术虽然简单,但复发率较高。临床上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方法是舌下腺囊肿+舌下腺摘除术[1],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舌下腺摘除术,解剖关系复杂,处理不当易引起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损伤。为了减少舌下腺摘除术的并发症,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手术损伤的复杂性,自2005年开始,我们采用舌系带切开绕过舌下肉阜经舌下皱襞内侧的“L”形切口,在切口前端先分离找出颌下腺导管,然后沿导管向后分离舌神经,最后摘除囊肿和腺体的改良术式。摘除舌下腺囊肿36 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所治疗的门诊及病房的病例。
  1.2 性别与年龄本组36例,男16例,女19例,1例为男性双侧,年龄6-68岁,原发30例,复发6例。身体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症。
  1.3 病程及类型病程最长为半年,最短1周。大多数为单侧,囊肿发生部位:左侧14例,右侧21例,1例为双侧。囊肿最大直径:2.5cm。36例均采用改良舌系带切开绕过舌下肉阜经舌下皱襞内侧的“L”形切口。
  2 方法
  儿童用全麻,成人在下颌阻滞麻醉加局部黏膜浸润麻醉。用1号刀片将舌系带纵向切开至舌下肉阜前外侧约2mm 处,然后绕过舌下肉阜向后沿舌下皱襞内侧作弧形切口,至第二磨牙远中部位呈“L”形。在切口前端角部提起黏膜,即可在黏膜下很容易找到颌下腺导管,沿导管向后分离导管周围的腺体及囊壁,并找出与之绕行的舌神经,分别予以保护,然后分离摘除整个腺体,避免残留。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治疗,6-7日拆线。
  3结果
  36例改良切口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小时,无1 例发生并发症,追踪半年,无一例复发。治愈率100%。
  4 讨论
  由于舌下腺囊肿多为外渗性、无上皮衬里等特点,单纯的舌下腺摘除即可达到根治目的,残留的囊壁不致造成复发[2]。常规的舌下腺摘除方法是舌下皱襞外侧切口,先分离出大部分腺体后再分离神经导管[3],其存在以下缺点:由于位置深,视野小,舌神经、颌下腺导管分离困难,易致损伤;在腺体分离过程中,担心损伤导管、血管及神经,解剖时间延长;切口外侧黏膜窄而薄,视野狭小,黏膜缝合困难,易于撕裂,导管开口处前内侧腺体易残留[2]。改良的舌下腺摘除术的主要特点为:将舌系带切开,舌下皱襞内侧切口,延长了手术切口,扩大了手术视野,易于操作,有利于黏膜缝合,不易撕裂。在切口前,以舌下肉阜为标志,很容易找到颌下腺导管,然后沿导管向后分离腺体及囊壁,找出舌神经,解剖层次清晰,不用担心损伤导管神经。操作简便,节省手术时间。导管口周围暴露充分,腺体不易残留,减少复发。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舌系带切开前在黏膜与腺体之间浸润麻醉,有利于分离。口底黏膜薄而柔软,切开时易下沉移位,手术时应向反方向绷紧切口黏膜,防止黏膜下沉滑动,切开深度仅达黏膜及黏膜下浅层。颌下腺导管、神经及腺体的分离以钝分离为主。舌下腺顶背部通过一排短而细小的舌下腺小导管与其上方的口底黏膜舌下皱襞紧紧相连,一般不能钝分离开,可用锐剪剪开。注意保护切口内侧舌下动静脉,如果损伤易引起汹涌出血,使视野不清,操作困难。舌下腺摘除术虽是小手术,但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应和大手术一样重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上海科技, 2003.
  [2] 江仁杰.舌下腺囊肿手术并发症[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10(4):241.
  [3] 马大权.俞光岩手术创新与意外处理[J].口腔颌面外科卷, 2000.
  

推荐访问:舌下腺 切口 改良 临床
上一篇:血液透析静脉穿刺针固定图片【股静脉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的应用和护理】
下一篇: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计划书_老年性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初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