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来源:卫生资格 发布时间:2020-08-25 点击:

  学 海 无 涯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题目: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利他行为状况与理想预期相距甚远。利他行为的弱化,不仅松懈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且减弱政治系统的有效性,还影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机制,最终将会减缓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脚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奉献精神、价值观

 一、利他行为概述

 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人格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首先,把“利他性”与“人格”结合起来,将为人格理论开拓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与整个社会的真实状况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人格归根到底要在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得到体现。其次,“利他性”为人格评价提供了一个终极尺度。人格作为个体人的责任意识,其本身是无影无形的,那么,如何来衡量一种人格水平呢?人格心理学理论创始人阿德勒指出:“健康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社会情感,即一种对自己同胞的兄弟般的感情。”交往能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高度创造性”视为衡量人格完善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有助于我们识别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程度不同的人格偏差,并指明了实现人格完善的正确方向——“利他性人格”,实现人格完善的正确方向是增强个体的“利他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同胞的爱心,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强化利他意愿;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以增强利他能力;克服惰性,树立工作热情,发扬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以强化利他性行为;最后,凭借创造之后的奉献来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从而强化利他的客观效果。

 第三,有助于建立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共同利益的存在是一个事实,维护共同的利益就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关心他人的利益就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益于彼此的共同合作。可见,个人的“利他性”是其社会性的根基,它最经常、最大量地体现在各种具体的互助行为之中,并作为互助行为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有了双方相对独立的两项“利他行为”,才会形成互助、互惠的人际关系。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从众行为和短期行为等庸俗错误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气氛,使人人心情舒畅。

 第四,有助于澄清人们在道德中间地带的迷惘,循序渐进地达到集体主义道德境界。当前,人们普遍处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互斗争的广阔的中间地带。固然提倡集体主义同一切个人主义正面交锋,更认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它注定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要受社会发展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因此,这只能是一个逐渐接近和达到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瞬间的突变和飞跃。所以,在目前各种道德观念激烈碰撞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社会振荡,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普遍接纳的符合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念,有必要设置一块以“利他性人格”为核心内容的缓冲地带。

 第五,有助于增强宣传“奉献”精神的说服力,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用实践精神去把握世界,道德理性的根源动力、检验标准及行为目的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们的“奉献”就其可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奉献的价值内涵来说,需要体现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之中。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唯有真正弘扬人民群众的开创精神和创造价值,弘扬为造福人民创造更丰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生观,才能使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变成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并造福人民的现实价值。

 “利他性人格”倡导人们勇于创造和乐于奉献,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促成团结互助、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健康气氛。这无疑对唤起人们的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增进人们的道德素质,扭转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利他性由四个层面构成,即利他的自主意愿(道德责任感、爱心等)、利他的主观能力(知识、智慧、经验、业务素质等)、利他的具体行为和利他的客观效果。利他性的强弱是衡量人格健康程度的标准。而个体的交往能力是其健康人格的核心,交往能力并不仅限于交往的技巧,往往要看其利他的客观效果,这些行为特征,使利他者比一般人更容易达到健康人格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他行为只拥有这三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因为无论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只有在与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有机结合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完善大学生利他行为养成的条件。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来促进个人利他行为的养成。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然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信用体系建设中包含着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利他行为的客观要求。在北美,人们喜欢说:检查自己的信用报告就像检查汽车有没有油那样重要,没有人想在急需赶到某个地方时因为没有油而困于路边,同样,也没有大学生想在自己最需要助学贷款时遭到拒绝。我们要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一种类似的局面,每个人时常检查自己的诚信行为,就像检查自己的车有没有油那样。在当前时期,我们在社会公德建设中不仅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等,还应该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诚信档案体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有关诚信记录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或体现在身份证上,以此来减少或杜绝诚信的缺失。

 二、建立导向性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更偏重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政府应针对利他行为的具体情况,建立最优的奖励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利他行为。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激励作用。对利他行为给予公正合理的奖励、表彰和肯定,不仅使利他行为者得到心理满足、精神愉悦,更激发利他行为,对他人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还要以法促德,也就是说要利用法律手段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的养成和对社会公德的遵守。良好的社会公德迫切需要严格的法制来保障。对破坏社会公德给于一定的惩罚,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

 2:《中国青少年心理问卷》

 3:《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

推荐访问: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 结业 整理
上一篇:反腐倡廉警示片
下一篇:小班美术活动:蔬菜印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