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1-03-12 点击: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练习朗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8.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留世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诗谜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开动开动脑筋,猜两则谜语。

请看第一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唐代】李峤 【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二)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代】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2.男女生分读两首诗。

一、了解咏物诗 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
咏物诗)
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 (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习《竹石》(板书;
竹石)
1.解诗题,知作者 (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 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 (4)学生猜测 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2.读诗文,明诗意 (1)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读读诗文,想一想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2)看大家学得认真,大家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谁来试一试说说诗意? 《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3.第二级台阶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们来挑战最难任务——悟诗情。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中哪一个词最打动你?为什么? 预设:
(1)“咬”,咬字什么意思?(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竹子他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谁来读出竹子的这种性格。(你就是那棵竹子,读出你的性格,抽2生读)评价:一个“咬”字使我们感到竹子多么顽强的力量呀!齐读。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 (3)补充作者郑燮辞官回乡卖画为生的故事 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 (4)引读 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但是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那里还只是竹子,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他什么都不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下面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情感带回全诗,有感情地读诗,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竹子的精神,诗人的品质。

学生练习感情读。

抽三个学生读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郑燮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郑燮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书法展示(配乐)
学懂了诗,背会了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将这首诗写到展示纸上。

四、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描摹歌咏的对象。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咏物诗,进一步积累。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 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本组课文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的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讨论,并且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内容。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在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里镶着五个字,在每个公安厅里也镶着同样的五个字,在很多的政府部门里都镶着同样的五个字——你知道是哪五个字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为人民服务。

2.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指导:这源于毛主席的一次演讲。一九四四年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作了著名的演讲,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是毛泽东民本思想和伦理思想最灿烂的展示,这篇著名的演讲从一九四四年以来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质疑一:一个字“死” 1. 提问:我认为全文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你觉得是哪个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课文,想一想: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正面肯定之后引入“死”字(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老师可以直接给出)。提问:你想一想老师(这位同学)为什么用这个字来概括呢?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 5.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6.教师指导:1、文章是为了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本文是因“死”而来的; 2在文中重点讲了“死”的意义; 3在文后谈到了“死人”的是经常发生的,“死”得其所,还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4在文章最后还谈到了以后我们“死”人了怎么做的问题。

7.小结:文章是在追悼会上的演讲,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死的问题,并从这个问题深化到为人民服务以及全党全军以后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质疑二:两个方面 1.提问:文章写到了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是哪两个方面呢? 2.学生思考,点名回答;(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1、有价值的死;2无价值的死。) 3.提问:关于死的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在书上划出来。

4.老师指导: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1、有价值的死——重于泰山;2无价值的死——轻于鸿毛。

5.指导: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介绍张思德同志);指导读最后一句。

6.小结:只要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牺牲,因为为了人民死了也是光荣的。

7.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质疑三:三个人物 1.提问:在毛主席的演讲中一共提到了三个人物,是哪三个人呢? 2.点名上黑板来板书三个人的名字:张思德、司马迁、李鼎铭(指导写字) 3.提问:这三个人物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呢?请你划出所在的句子。

4.点名回答。

3.提问:毛主席提他们的目的又何在呢?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交流; 5.归纳、指导:(1.张思德:指出他的死是光荣的,追悼他;同时也给全军树立了榜样,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为人民服务,读两句提到张思德的话,体会毛主席的赞扬和号召;2.司马迁:引用他的话来说明人死的目的(讲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指导读这一句3.李鼎铭:是用他提出来的“精兵简政”的意见,来证明我们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引例:周总理也提出了很多为人民的好建议,怎么不提他呢?) 学生在思考回答毛主席提李鼎铭的目的上可能有难度,围绕“李鼎铭”重点讲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学生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2)这段的中心句是?(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指导本段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和通过举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所以,毛主席提到“李鼎铭”先生就是为了说明“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的这个观点。

四、复习巩固:
提问: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主要意思进行论述的? (第一句是中心句;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小结:我们可以借鉴围绕这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把自己的观点说明清楚。

结束语:大家说老师我今天是干什么来了?(为人民服务了!) 五、作业: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管…都… 只要…就… 只有…才… 只要…都… 虽然…但是… (1)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群众,( )他做过违反法纪的事情,( )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 )是什么,我们( )不能搞特殊化。

(3)( )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 )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4)( )人人都来关心班集体,我们的班级( )一定能评为“文明班级”。

(5)( )付出辛勤的劳动,( )会有成功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泰山” 张思德 死的意义 三个人物 司马迁 “鸿毛” 李鼎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一、四、五自然段;学习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继续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我们要把自己提出的观点说明清楚可以围绕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就象第二自然段那样。

二、继续学习:
(一) 质疑四:四个层次 1.这篇课文共讲了四个层次的内容,请你用四个词语或者四句话来说说是哪四个内容呢? 2.学生小声读全文,思考、讨论;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指导:
(1.为人民服务——宗旨 2.为人民服务就不怕牺牲 3.为人民服务就不怕批评 4.为人民服务就不怕困难(看到成绩、团结起来) 开追悼会(团结起来))
在概括第四点的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点问题,借此机会讲解第四、五自然段:
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讲解: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段落合起来当“为人民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内容,其中有一个比其他的三个特别,想一想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想法。(总的写和分述) 4.文章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一层一层的叙述的呢? 5.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讲解“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让学生读,去掉“完全”、“彻底”再读,说说不同,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二) 质疑五:五个字 1.提问: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五个字,你想是哪五个字呢? 2.学生回答:(为人民服务) 3.提问:那你在来想想,我会和大家对这五个字探讨些什么呢? 4.生答,引导:(1、这是文章的中心 2、按照毛主席所说的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 3、政府部门为什么要在大门里镶上这五个大字呢? 4、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指导背诵 1.齐读课文。

2.你喜欢哪些部分呢? 3.指导背诵方法:分层分句理解记忆。

4.学生背诵。

四、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难( ) 完全( ) 支持( ) 光明( ) 兴旺( ) 批评( ) 集中( ) 痛苦( ) 2. 把你觉得课文中需要记住的语句抄下来。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 我党宗旨(完全、彻底) ↑ 死的意义——为人民不怕牺牲 面对批评——为人民不怕批评 面对困难——为人民搞好团结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4.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有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预设问题:
(1)谁的鱼钩? (2)为什么是金色鱼钩? (3)鱼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师:刚才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其实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大家有信心自己找到答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探提示读课文。

出示自探提示: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教师巡视,掌握学情,随机指导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读好书。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指名读):稞 筷 拢 熬 蚯蚓 瞻 糙 驼 (2)认读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瞻仰   抽噎    重重叠叠  两鬓斑白   热气腾腾 威胁    衰弱  (3)理解词语意思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瞻仰:指怀着崇高的敬意看。

3.小组交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师提示引导)
4.通读课文 指名分段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把握大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 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生交流讨论,师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一部分(1-2):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3-23):班长救病号 第三部分(24-33):病号探班长 第四部分(34):怀念班长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下来。

3.完成语文课堂练习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回顾导入 梳理问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具体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进一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提高我们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水平。(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自己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究呢?(小组汇报,教师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
(1)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怎样的人?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2.潜心批读 自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 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注意关注学困生的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老班长的精神品质 1.学生交流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2.学生品读交流老班长行动、语言、神态的句子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 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二)品味金色 过渡: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小组讨论为什么是金色鱼钩? 2.全班交流,评价并补充。

3.师总结:鱼钩虽然生锈了,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将永放金色的光芒。

三、质疑再探 1.同学们再想一想,探究的两个问题明白了吗? 2.浏览课文,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疑问?如果有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文中写到老班长的两次笑有何作用? 四、运用拓展 1.盘点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自己的收获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2.我当小老师 请根据所学内容,给自己或同桌编一两道测试题。

3.教师补充作业 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教学目标 1.掌握即兴发言的基本技巧。   2.学会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提前打草稿,快速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文素养,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即兴发言的基本技巧。   2.学会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提前打腹稿,快速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文素养,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出众的口才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素质。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即兴发言(板书),即兴发言是指在时间紧迫,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提出主张,或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愿望。它既能培养我们快速构思,具有出众的口才,又能锻炼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即兴发言运用: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在课堂上发表看法;与朋友聊天时表达自我;回答同伴疑问 二、创设情境 首先欣赏一段视频《俞敏洪即兴讲话》,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视频中人物的语言、声音、动作有什么特点。

看完后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结合观察到的视频中人物的特点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最后请两位同学以“我有一个小小心愿”为题尝试现场进行即兴讲话,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思考:两位同学的即兴演讲各有什么特点、什么问题。

三、总结提高 1、即兴发言注意点(板书):
①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 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③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2、怎样才能提高即席发言的水平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要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丰富生活阅历,增加锻炼机会。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存,并经常锻炼说话能力,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左右逢源、出口成章。

2、要善于捕捉话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讲话,讲什么内容,这是发言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席发言的话题是根据当时特定的场合、对象而定的。一般说来,要做到:抓住触媒、善于辐射、随机应变。现场的具体对象、环境气氛、布置陈设、言谈花絮,都可以成为即席发言的触媒。

3、即席发言要注意体现发言者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人云亦云,讲俗话套话,而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匠心,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美国演员珍惠曼因在电影《心声泪影》中成功扮演一个聋哑人而获奥斯卡奖,她在领奖时只说了一句话:“我因为一句话没说而得奖,我想我应该再一次闭嘴”。这样的即席发言不落俗套,意味深长,堪称妙语。

四、课堂总结 即兴演讲能使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能使我们与陌生人说话更大方得体,能促进我们的人际交流,还能增强记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本节课大家热情参与,收获颇丰,相信在下节课的展示活动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板书 ①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 即兴发言 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③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心愿 教学目标 1.能用流利、通顺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愿望。

2.选择合适的材料,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能够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表达自己最希望实现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能用流利、通顺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愿望。

2.选择合适的材料,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表达自己最希望实现的愿望。

第一课时 一、学生畅谈心愿,揭题 师:小鱼的心愿是拥有清澈的池塘,老师的心愿是学生健康成长。你的心愿也许是去遨游太空,也许是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许是……我猜不着你内心的小秘密,能在这儿说一说吗? 生1:我希望得到爸爸送给我的显微镜。

生2: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世界巨商。

生3: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

生4:我的希望是能拥有三根魔棒为人类造福。

生5:我的希望是成为神医华佗。

生6:我的心愿是成为天文学家。

师:这么多美好的心愿,有的是实实在在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有的心愿是是虚幻的,只能在想象中实现。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都能借助我们的笔让它提前在心中实现。今天的习作就是《心愿》。(板书:心愿)
语言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愿,有话说,才有话可写。

二、拓展习作思路,构思 构思之一:(一)说产生心愿的原因。

师:你们的心愿是美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 师:请你具体说一说自己想要得到一个显微镜原因。

生1:记得在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来到王府井书店看书,在查找书的时候,一台台显微镜映入了我的眼帘。有的可以把事物放大400到1000倍的,有的可以放大1000倍到1500倍的,甚至还有现在最先进的光学复合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500倍,我看得心里直痒痒,假如我拥有其中一台那该多神气啊! 师:你的心愿那么美妙,你的表述那么清晰,真是一个的聪明可爱的孩子。其他同学也能说说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吗? 生2:我的心愿是能制造一个动画片王国。因为动画片中的人物非常可爱,动画片中的景象也十分新奇,如果有这样一个王国一定能给小朋友们带来快乐。

师:你的想法太奇妙了。这样的创意是我们成人是想象不到的,世界真的属于你们。

生3:我的心愿是希望我的手拉手小伙伴走出乡村,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祖国建设出力量。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妈妈单位决定和希望小学建立友谊的桥梁,我认识了一位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但是家境非常贫寒的小姐姐。小姐姐的父亲在外打工时,不小心从房顶上坠落下来,导致大脑严重受损,变成了一个植物人。这使本来就贫寒的家庭更加穷困,她妈妈在外种地一年到头挣不到几百块钱。还需给父亲治病,又要培养孩子读书,好不容易小姐姐读到三年级了,不幸又降临到这个可怜的家庭。母亲患了肝硬化,一切重担落在了冰冰和他奶奶的身上。

师: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一定能实现你的愿望,让小姐姐走出乡村。每一份心愿都来自一个小小的故事或者小小的原因,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
(二)实现心愿的办法。

师:要实现自己的心愿,你在做怎样的努力呢?我们相互讨论讨论,组织通顺的语言来回答。

生1:我的心愿是做一个电子软件研究方面的总经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开始不断地拼搏。学英语,掌握比同龄人更多的本领;
学数奥,希望能在奥数班里保持优秀的成绩;
学电脑,掌握最新的技术……我这样做,是为了能上北京大学念研究生,读博士学位,最后达成我成为“比尔•盖次”的远大理想。

生2:我的心愿是成为一个白衣天使。最初,我和妈妈一起玩治病的游戏,根据妈妈所说的病情给她开“药方”。后来,我开始看医学方面的书,向我的做医生的阿姨问好多病人的问题。我还到书店里挑了一些医学书看,收集报纸上的一些医学小常识。在班级里,我是卫生宣传员,常常宣传卫生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很佩服我。

生3:我的心愿是让自己的肚子小下去。采取的方法是放暑假时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下楼,围着小花园和停车厂跑三圈,浑身湿淋淋的,就上楼洗澡。每餐吃饭时,看着那美食嘴直馋,但是不敢多吃。晚饭前还要独自在小操场上锻炼,跑跑跳跳,蹦蹦走走,出了一身汗后才肯休息。一个月后才瘦了三斤,我要不断努力。

师:这是我们这次习作的一种构思方法:
形成板书:我的心愿是什么 产生心愿的原因 为了心愿实现如何做 希望实现心愿 师:当然还有其他的构思,请大家分别看两篇文章。

1.材料一:心愿 我的心愿有很多很多…… 在我还没有上学时,我就想当警察了。爸爸妈妈告诉我,警察帮助别人指路,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帮助好人把坏蛋抓住……要是家里来了不认识的人,就给警察打电话,记住打“110”。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有一次叔叔从外地来我家玩,我以为是坏人,就拿起电话准备打“110”,幸亏是爸爸跟在后面,我才没有这样做。妈妈还告诉我,“警察”的“警”字上面是个“敬”字,意思就是大家都敬佩警察。我想,做一个大家都敬佩的人是多么好的事啊,从此,我天天念叨着做警察,还常常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做警察的游戏。当然,我是不愿扮坏人的,每次都是我当警察。

上学后,我看到老师很帅气,下课时小朋友都爱跟老师讲话,围着老师-;
上课时,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的,听老师讲课,老师一会儿表扬这个同学,一会儿表扬那一个同学,大家都喜欢老师,我也想做老师了。想着我站在讲台上,让下面无数双带着“?”的眼睛一一变成带着“!”的眼神,那该有多美好啊! 记得有一次观看电影首映式,我看到了影片中的演员,向他们提了好多的问题,知道了电影是怎样拍出来的,导演是干什么的,这么漂亮的脸是怎么化装出来的,我的心愿变了。我野心勃勃,就当导演最好,想象中,这么多演员都等待着我给他们安排角色,我可以带领他们拍摄精品电视连续剧,让他们拿国际大奖,那该多棒! 愿望是美好的,不过,我也不能把愿望总挂在口头上,还是应该好好的把我刚刚开始的“人生之戏”演好。

2.材料二:心愿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到动画片王国里去玩一次。

在我的想象中,动画片王国在海洋的某一个小岛上。小岛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画片中的人物。

我开着最新式的飞机上了那个小岛,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这里绿树红花,这里阵阵清风,这里瀑布声声,这里湖水清清,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一般。哦,原来这儿是狮子王居住的地方。

我慢慢地向小岛的中心走去,一边观赏着美景,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地到了一个大型指示板前。上面用图画标示着前边有三个游览地方,一是动作城市,二是知识城市,三是迪斯尼城市。我不由自主地走在了通往动作城市的小道上。

走着,走着,我好像觉得这个地方特别熟悉。可一时又想不起来。楼的上面成圆形,下面为圆柱体,城市里的人都会开飞起来的汽车。哦,我想起来了,这儿就是我最爱的“龙珠”区啊!怪不得眼熟,电视里看到过的。

我走走看看想想,突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子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吓了我一跳。我还没有定下神来,一个人从天空中落下,落到了车前,车猛地一个急刹车挺下来。是孙悟空的儿子孙悟饭,他连翻了几个跟头,我们都不禁笑了起来。这一笑把他给激怒了,这家伙一生气,踏了一下地,把大地踩了一个大窟窿,真是力大无比!我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要他给我签名,他喜滋滋地答应了。

后来我又遇到了孙悟空、贝基塔等我的偶像,我一一请他们给我签名。

我不仅游玩了动作城,还在迪斯尼城、知识城里走了一遭。这样的旅行真是太有趣了。

我的心愿今天在梦中实现,将来,我会以我的能力制造一个动画片王国,让更多孩子大饱眼福。

师:我们相互沟通沟通。

生1:我读的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先说我的心愿有很多,再说小时候要当警察,上学后想做老师,二年级后要当导演,最后写还是把基础打好,把刚刚开始的人生之戏的演好。

生2:第二篇文章的构思是先写自己的一个心愿是想到动画片王国玩一次,再写自己想象中的动画片王国的情景,最后写自己以后要建造一个动画片王国。

师:习作的构思还可以从其他另外方面着想。无论哪一种构思的思路,都要有一个具体的段落,或者是心愿产生的原因,或者是为实现心愿所做的努力,或者具体描写想象中的心愿的具体内容……一篇习作有了一个好的构思,就好比有了一个漂亮的衣架。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语言上。请同学们拿起笔,一展你们的语言魅力。

给出一些习作素材,孩子们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三、组织语言成文,动笔。

第二课时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
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和智慧,组内互议互评,修改作文,完善习作。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
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
1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学生读)
3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
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结尾)
1、首尾呼应。2、总结全文。3、点明题旨。4、意犹未尽。(板书)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结尾: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板书:蜜蜂 梅花 月亮)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些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看到某些事物,就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有些诗人就把他们写进了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二、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7】学生展示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不同点是“物”的不同,“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出示课件8】 四、分析作用 师: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显得魅力无穷;
现代散文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添加色。

学生自主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积月累 读一读这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增广贤文》
解释:药虽然很苦,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
诚恳的劝告、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教育子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招,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起来。

推荐访问:
上一篇:花城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3课歌曲《有个洋娃娃》教学设计
下一篇: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电工电子技术》机考试题及答案2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