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医联体建设)实施意见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0-09-13 点击:

  1 关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63 号)和《XX 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28 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双下沉、两提升”紧密合作办医和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工作优势,促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现就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 X 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为导向,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高水平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有序流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

  2 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模式,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二)目标任务。

 2017 年,建立完善有效运行的高水平医联体模式,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依次梯度下沉。全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每个市至少建成一定数量有明显成效的高水平医联体。在“双下沉、两提升”紧密型合作办医的省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1+1”模式医联体的基础上,构建以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联合若干医疗卫生机构的“1+X”模式医联体。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引导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整体效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和县域内就诊率明显提升,分级诊疗就医模式更加合理规范。

 到 2020 年,高水平医联体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全省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参加,每个县都建有有明显成效的高水平医联体,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重点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学科优势鲜明、区域辐射能力较强的纵向整合型医联体,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共同体,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推动形成

  3 功能明确、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和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在现有“双下沉、两提升”紧密合作办医和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

 坚持公益先导。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不以分割医疗市场为目的,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努力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结合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的推进,建立完善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间的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

 坚持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医疗资源有机整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促进“互联网+医疗”更大范围应用,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4

 坚持资源下沉。通过组建医联体,利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有效手段,引导医疗资源依次梯度下沉,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完善以管理、技术、人才、信息、资产和文化等为纽带的多种医联体组织模式。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集团化发展的医联体或医疗集团,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医联体组织模式

 各地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际情况,结合辖区医疗服务需求,推进分区域、分层次的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有序流动。医联体一般由高级别医疗机构(以下统称牵头单位)牵头,联合数家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以下统称成员单位)组成,充分发挥各类医疗资源作用,鼓励将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

 (一)紧密型医联体。在“双下沉、两提升”紧密合作办医(全面托管、重点托管、专科托管)关系基础上,建立管理、技术、人才、信息、资产和文化等更为紧密的纽带关系,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具有一定规模、学科优势鲜明、区域辐射能力较强的紧密型医联体。鼓励探索突破行政区划、财政投入、人事管理、医保支付等方面存在的壁垒,逐步实现医联体内统一资源调配、统一功能定位、统一业务管理、统一医保预付、统一信息平台等的“五

  5 个统一”,通过集团化发展的方式,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构建更高层次的纵向型医疗集团。

 (二)县域医联体。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和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全覆盖的基础上,以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为导向,以强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县级医院为龙头、中心镇为枢纽、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县域医联体。积极探索医联体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总额付费等政策有效衔接,构建县域医共体。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整合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城市“1+X”医联体。在城市主城区,以1 家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作为核心,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城市“1+X”医联体。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具备条件的可探索建立医联体医保打包支付政策等,构建城市“1+X”医共体。

 (四)专科联盟。医疗机构之间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联合体。根据区域内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充分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专病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以一所或多所协同的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牵头单位,联合其他

  6 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联盟,通过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的提升,带动医疗机构整体发展,形成补位发展模式。

 (五)远程医疗协作网。由牵头单位与协作合作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流动,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大力推进面向基层、海岛和偏远山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基于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省级公立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创建高水平医联体示范区,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等“五大功能”,并建立与高水平医联体相适应的政策研究、教育培训、健康管理、招标采购和数据分析等“五个支撑平台”。

 四、健全系统协调的医联体保障机制

 (一)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制定医联体章程和工作方案(医联体章程和工作方案模板另外下发),明确牵头单位与各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规范双向转诊。建立健全医联体组织运

  7 行机制,调动医联体内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二)强化政府投入保障政策。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医联体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积极推进补偿机制改革,促进服务机制转变,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鼓励地方政府主动让渡管理权限,使所属医院在经营管理上全部由医联体牵头单位负责,形成集团化管理模式。

 (三)加强双向转诊服务。医联体内设立或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制定和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制度。确需转诊的患者,可以优先转至医联体内上级医院或其它医院,为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可转往医联体内下级医疗机构或其它医疗机构继续治疗与康复,上级医院要提供患者住院期间的诊治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各医联体之间要建立横向转诊机制,确保需转诊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根据县域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充分发挥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专科能力建

  8 设,完善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加快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签约服务对象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签约服务模式。专科联盟可探索建立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的推荐机制,以及专业人员晋升资质、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机制。支持专科联盟与相关专业质控中心开展临床质控管理工作,鼓励专科联盟与专业相关的学会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和科普活动。

 (五)实现资源整合共享。鼓励医联体推进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建设,为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推进医联体的专家资源、培训资源、科研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逐步共享,逐步实现质量改进、联合采购、诊疗方案、健康数据、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统一。积极开展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临床路径管理等工作,切实加强医联体内医疗信息资源的上下联动和高效协同,构建互联、互通、互认的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打通医疗机构的逐级转诊通道,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连续、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有力支撑,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9

 (六)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阶梯式设置医联体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增强在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发挥责任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医。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医联体内实行“一免一减”。“一免”即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下转的患者免除起付线;“一减”即上转患者实际起付标准等于上转医院起付标准减去转诊医院起付标准,连续转诊患者起付金额最高不超过医联体内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

 (七)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考核和制度约束,建立健全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将医疗资源下沉情况、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协作情况、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以及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高水平医联体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实现手段,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要明确部门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要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医联体内部工作机制紧密化、工作要

  10 求明确化、工作措施制度化、工作运行标准化。2017 年 10月底前,全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2017 年 12 月底前,“双下沉、两提升”紧密型合作办医所有省市级医院都要启动城市“1+X”模式医联体建设工作。

 (二)确保工作实效。各地要建立医联体效果评估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要开展经常性督导,及时总结不同模式医联体建设经验,了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善于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做法,加强研究,不断创新,探索更加切实可行的高水平医联体建设和运行模式。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正确认识高水平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推动改革的社会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公共媒体,加强对高水平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宣传,引导群众转变就医观念和习惯,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

推荐访问:建设 联合体 实施意见
上一篇: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下一篇:营改增税制改革下企业税务风险分析-税务风险论文-财政税收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