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0-08-27 点击: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1、《小蝌蚪找妈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一方面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另一方面注重借助图画、视频和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乐学、乐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塘、脑”等15个生字,会写“两、就”等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教”。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指名猜。

2.出示小蝌蚪图片,观察并说小蝌蚪的样子。

3.导入:这群可爱的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究竟在干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捧起书本认真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池塘、脑袋、黑灰色,指名认读,强调“脑袋”的“袋”在词语中读轻声。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游哇游、两条、捕食、迎上去、阿姨、哪里、宽嘴巴。“哪”是鼻音,注意与“那”区别。“教”多音字,在文中读“jiāo”,另一个读音是“jiào”。

(3)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出示:乌龟、头顶、披着,指名读,强调“顶”是后鼻音。

(4)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出示词语“好孩子”,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本会认字,指名认读,鼓励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聆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结合图片认识“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

4.再次朗读课文,并提出学习要求: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 5.轻声朗读课文,指名交流,教师指导小结。

6.完成课后第二题前半部分(按顺序把下面图片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将句子说得通顺、连贯。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5个生字:两、就、哪、宽、顶。

2.指名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学生自主观察,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

4.交流后强调“两”从上到下、由外而内,而且最后一笔捺画变为点画,整体写紧凑。“就”右边“尤”,不要写成“龙”;
“宽”是上中下结构,各部分均要写得扁一点。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

6.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强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激趣导入 1.抽读词语,开火车认读。

2.出示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图,让学生看图简要说一说过程。

3.导入:小蝌蚪找妈妈发生很多趣事,让我们跟随可爱的小蝌蚪,踏上寻找妈妈的旅程! 二、精读故事,分角色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填空:()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快活地()。

(3)出示小蝌蚪在水里游动的图片,学生对照图片,完成填空。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主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 (2)指名朗读,指名交流: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阿姨。

(3)出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语气。

(4)质疑:听了鲤鱼阿姨的话,小蝌蚪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了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交流: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看到了谁? (3)观察插图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妈妈? (4)出示乌龟的话,指名朗读,并说说这一次小蝌蚪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的。

4.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看到了谁? (2)出示描写青蛙的句子。

(3)配动作朗读体会“蹲、披、露、鼓”动词的表达效果。练习说话,把句子说清楚、通顺。

(4)指名分角色朗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对话。

(5)(出示插图)小蝌蚪终于找到自己的妈妈。他们看到青蛙妈妈时,会说些什么?心情怎样? 5.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交流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青蛙捉害虫资料,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要保护青蛙。

6.整体回归,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姨、乌龟、青蛙,组内分角色朗读。

(3)展示汇报,师生共评,根据朗读情况提醒分角色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创设情境,学讲故事 1.创设情境:今天我们学习这么有趣的故事,爸爸妈妈们也想听,让我们来练习讲故事! 2.交流如何讲好故事,小结:要记清故事主要内容,配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声音要洪亮。

3.学生自主练习,同桌互说。

4.展示汇报: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生共同评议。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字:睛、肚、皮、孩、跳。

2.口头组词、加深理解。

3.指名交流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4.指导“皮”的笔顺横钩、竖撇、竖、横撇、捺,其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书写后描红、仿写。

6.总结: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小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还练习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希望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弟弟妹妹们听,告诉他们要保护青蛙。

◆教学反思 略。

2、《我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晒、毁、淹”等15个字,会写“变、片”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各种不同形态。

教法学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PPT词卡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我会变成什么?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神奇的水珠不是说变就变的,它的变身需要朋友的帮忙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一位帮助水珠变身的朋友。(太阳)
2、看,太阳出来了。小水珠变身了——(指名读)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读出变得快!)[板书:汽] 3、瞧,好多好多的汽。看,我又变了,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1)听到了吗?我现在变成了怎样的点儿呢?(极小极小的点儿)今天啊,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句子,让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除了少掉一个极小之外,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呢?(引导极小极小和极小你觉得哪个更小呢?)
(2)小结:是啊,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两个极小叠加在一起比一个极小更显出了点儿的小。

像这样的短语你还会说吗?逐个出示:
极( )极( )的花朵 很( )很( )的树叶(变成这样你还会说吗?)
特( )特( )的苹果(再把它换一换,你还会说吗?)
(3)齐读:现在这个极小极小的点儿,回到了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它吗?为了方便大家朗读,戴老师把其中一句较长的句子加上了小斜杠,相信这样你能读的更好。

4、其实,不光它会飘浮,池塘里的荷叶也会漂浮呢!可这儿有两个飘浮,你能为这两句话各自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吗? 荷叶(漂浮)在水面上。白云(飘浮)在天空中。

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选择吗?(荷叶在水面上,与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的漂,白云在空中风一吹就会动起来,所以用风字旁的飘)
你知道结合偏旁来读懂字词的意思,真棒! 5、现在你知道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着的是谁了吗?——是云[板书:云] 6、我们平时喜欢穿不同颜色的漂亮衣服,这云娃娃呀,也和我们一样!他们在不同的时候还会穿上不同的衣服呢!先自己去读一读,认识认识他们吧!(自由读、指读:评价把句子读正确了。)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7、想看看云娃娃穿不同衣服的样子吗?瞧——图片出示三幅图:白云、乌云、朝霞 8、看着云娃娃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千变万化,真美。)
9、它们穿了不同的衣服,还取了不同的名字呢!当它们穿上白衣服时,我们叫它——白云,“这样的天气我们叫它——晴空万里;
穿上黑衣服时,我们叫它——乌云,“这样的天气我们叫它——乌云密布;
早晨出来时,披上红袍我们就叫它——朝霞,晚上披着红袍时我们又管它叫——晚霞,“这样的天气我们叫它——红霞满天。

10、如果你是云娃娃,穿着那么多漂亮的衣服,你感觉如何?(自豪)那就请你当当云娃娃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小结:多么神奇的小水珠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把它这奇妙的变化过程来读一读吧!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太阳的帮助下,水变成汽又变成了云。听,现在谁来了?(播放风声)
云娃娃遇到冷风又变成了——雨、雹子、雪[板书:雨、雹子、雪] 你们觉得“雨”、“雹子”、“雪”应该怎么放?谁来试试? 小水珠们,你们变成了雨、雹子、雪,是怎么回到地面上去的呀?用笔圈圈重要的词语。(落、打、飘)
(一)雨 1、哪片小云朵已经变成“雨”了呢?小雨滴,来说说你是怎么下来的?(读句: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
(我听到了,原来你变成雨之后是“落”下来的呀)
2、指名读 过渡:小雨点儿有了,那“雹子”和“雪”又在哪呢?(随机教学雹子、雪)
(二)雹子 1、哪片小云朵变成了雹子,说说你是怎么下来的?(读句: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2、大家见过真正的雹子吗?你们看(图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雹子大小不一,都很坚硬,大的雹子还能打碎玻璃呢,打下来的速度一定很快……)
3、是啊,像小球一样的雹子就是这样重重地——打下来 4、打在小花上——;
打在汽车——;
这样小球般的雹子打在身上一定会很疼。

5、请你把这些发现和感受放入句子中读出来吧!(打得再快些,打得再用力些)
6、男生齐读、全班齐读。

(四)对比:落、打、飘 1、为迷路的词语宝宝找到回家的路。

我变成雨()下来。我变成雹子()下来。我变成雪()下来。

如果此时,老师把落、打、飘随意地变换位置,你觉得行不行?为什么? (因为雹子重、雪花轻;
打力度重、飘力度轻;
打速度最快,飘速度最慢)
2、看来,作者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准确地把这些词送给了合适的朋友。现在,谁能把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特点用朗读表达出来呢!(指读、带动作读)
五、学习第四段,拓展思维 1、经过学习,水已经和我们交上了好朋友,但是水觉得,作为好朋友,还应该让我们了解他的脾气,同桌一起在第四段中找找描写水脾气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师:谁来读“温和”,谁来读“暴躁”。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温和”时我们会做什么?“暴躁”时呢?(出示课件)
请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

2、师:人们为了让我们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我们,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
六、说话练习 1、假如我是水,我会。

2、假如我是水,我不会。

3、作为人类,我应该。

七、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水的脾气、水的用处,我们还研究了水的变化。你还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呢?今天回家查一查,我们明天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八、书写生字 1、现在调皮的小水珠落到田字格,藏进了汉字中,变成了一个偏旁,是——三点水。“海”和“洋”。

2、仔细观察,你能提醒小朋友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师范写、生练写。

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变? 雨 水————汽————云雹子 (遇热)雪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一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全诗语言朗朗上口,十分押韵,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有趣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王国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对于训练了一年阅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探究,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出学生留心观察,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朗读感知植物传播种子的各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培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收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课件出示各种植物图,指生说植物的名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植物的诗歌。(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3.齐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想弄懂什么问题? ①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②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③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不认识的字或词,借助拼音读正确,难读的多读几次。

2.课件出示词语:植物   如果   旅行   准备   纷纷   底下   观察   知识   炸开   粗心 3.交流反馈,读准字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引导读准多音字“得”和“为”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生自由读文,和同桌交流:读了这首诗,你已经弄懂了哪些问题? 2.指生说弄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诗里讲了三位植物妈妈(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诗中在说植物妈妈在传播种子方面有办法。(板书:传播种子) 四、精读课文,读懂第一节。

1.同桌合作学习第一节。弄懂:
“孩子”是谁?“长大”是指什么?什么是“四海为家”?“旅行”又指什么? 2.全班交流:
(孩子——种子   长大——成熟   四海为家——种子到任意的地方重新扎根生长   旅行——植物传播种子) 3.指导最后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生齐读。

4.小结:同学们互帮互助合作学习,把第一节学得很透彻、读得很到位,下节课我们继续。

互助学好其他的几节。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课后要写的生字“法、如、脚、它、娃、她、毛、更、知、识”,生仔细观察字形。然后交流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生按笔顺自主写字,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3.师重点指导女字旁,引导学生分清女字旁与“女”字的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右边不出头。

4.展示学生的生字书写,师生共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开展各种形式的认读。

2.课件出示第一节,指生朗读。

3.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文中三种植物妈妈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的。

二、朗读课文2—4节,感悟植物妈妈办法的精妙。

(一)师范读激趣。生边听边想:植物妈妈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她们的办法划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交流,师板书:降落伞   穿铠甲   晒太阳 (二)自由读2—4节,说说自己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灵活变动教学顺序) 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后生评价。

2.出示课件演示:瞧,这就是蒲公英妈妈和她的娃娃。理解“降落伞”。

3.课件继续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乘着”、“纷纷出发”。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一个蒲公英娃娃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在风婆婆的帮助下,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离开了妈妈。这就是纷纷出发。

4.指导学生轻声读句子“只要……就……”。

5.指导朗读。

蒲公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乘着微风纷纷出发,到别的地方去生根发芽心里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节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三)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

2.课件出示苍耳,引导理解“铠甲”。

“铠甲”: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苍耳坚硬的外壳。

3.聪明的苍耳妈妈让动物们把种子带到哪儿,哪儿就是它们的家,它们像蒲公英一样四海为家。谁来夸夸苍耳妈妈? 4.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课件演示豆荚怎样炸开的,学生理解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很精妙。

3.课件出示句子:“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引导学生理解豆荚炸开时后孩子们离开妈妈时的动作及高兴的心情。

试读这句话,看谁把小豌豆迫不及待地去旅行的样子读了出来。

4.小结:豌豆妈妈巧用太阳把孩子们送了出去,让他们也四海为家。真是聪明极了! 5.和同桌合作读这节诗歌。

三、学习第五节。

1.植物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什么样的小朋友能得到它呢?要怎样才能得到呢? 自由朗读第五小节。全班交流:细心的小朋友,仔细观察。

2.齐读这一节。

四、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选择背诵课文。

五、课后延伸,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办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方法? (学生交流) 2.出示课后选做题:
凤仙花是靠太阳晒传播种子的;
莲子是靠水传播种子的;
杨絮和柳絮是靠风吹传播种子的。

3.课件出示:模仿第2、3、4小节把上面说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编写成一节诗。

__________________妈妈有个好办法。她让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传播种子) 蒲公英降落伞 苍 耳穿铠甲 豌 豆晒太阳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认真读词语和描红。

2.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成语和句子。

3.写铅笔字,练习写全包围的字时,应该先外后内再封口。

【教学重点】 写全包围的字时,应该先外后内再封口,积累成语,儿歌。

【教学难点】 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学会根据图片讲述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用字词句,认真读词语和描红。

2.认识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会写全包围的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课件出示1)
手套帽子登山鞋运动裤 地图水壶望远镜指南针 1.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看一看:看旁边的提示,了解这些词语是哪一类的。我们能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有关去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板书: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
3.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与去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课件出示2)
如:背包帐篷睡袋手机打火石 板块二:字词句运用:
1.体会每组加点词的不同意思,选一组演一演。

提示:这些加点的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课件出示3):
(板书:动作的词)
(1)读一读:自己自由读一读。

(2)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3)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2.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课件出示4):
有时候……有时候…… 在……在……在……在……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句的“有时候……有时候……”是说一种事物的两种相反的情况;
第二句“在……在……在……在……”是说一种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动作。

(3)造一造:联系自己是生活实际,分别用这两组词语造句。

例:有时候……有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差。

在……在……在……在……学校是我学习成长的乐园,我在教室里学习文化,在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在美术室尽情涂涂画画,在音乐室里纵情歌唱。

三、书写提示 板块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 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5)
(1)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如“作、法”,有的左宽右窄,如“都别”。

(板书:左右结构)
2.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野外生存必备物品,认识了几个动词,学会了写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则,同学们都表现的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

课外作业新设计 1.你知道的描写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有哪些? 2.你所知道的左右结构的字还有哪些?本课学习的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规则是怎样的?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词的字? 答案:
1.火机,水杯,小刀或短匕首,冲锋衣和背包。

2.左右结构的字还有:娃、纷、知、识、植、物 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如“作、法”,有的左宽右窄,如“都别”。

3.带有动词的字:打篮球踢足球提水跳绳画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积累好词好句,诵读儿歌、童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一”的有关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二、读一读,记一记 板块四:日积月累 (一)诵读古诗《梅花》(板书:梅花)
(课件出示7):
梅花 墙角树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1.拼拼读读 (1)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重点指导读准“凌、墙”的后鼻韵母,读准翘舌音“数”和“枝”。

(2)同桌之间相互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读读想想 (1)再读词语,想一想这首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这首诗写的是冬天的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景象,赞美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板书:春景图)
(2)这首诗中你能读懂哪个词语?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课件出示8):
1凌寒:冒着严寒。②遥知:距离很远就知道。

③为:因为。④暗香:指梅花不易感觉到的清香。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3.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诗主要是意境来着,要读出梅花的傲寒独自开的高洁和香味。

4.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二)我爱阅读 1.读通顺儿歌《分不清是鸭还是霞》(见教材P14)
注意注音的字,读准确;
再把儿歌读通顺。(板书: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2.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10):
(1)这首儿歌写了谁和谁的事? 天上的霞和水中的鸭的事。

(2)霞和鸭本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互不相干,他们怎么会分不清呢?从儿歌中找答案。

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网住麻花鸭,乐坏了鸭,粉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读出节奏(课件出示11)
课题:《曹冲称象》
教学内容:《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猜谜语:四腿如柱子,身子像面墙,两耳像蒲扇,鼻子弯又长。

2、教师:同学们,可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拿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大象啊?出示大象的图片。

3、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吗?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学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录音纠正字音。

3、想一想:
课文中有几个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谁的称象办法最好? 3、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杆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指导朗读)
4、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
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5、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三、总结全文 1、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2、思考:我们应向曹冲学习些什么? 3、巧计课文:
曹操一日好心情,众人观象真高兴。

一个问题提出来,大象到底有多重。

砍树造杆大秤用,秤大没人提得动。

分宰再割分成块,大象活活要送命。

曹操有子叫曹冲,小小年纪很聪明。

议论声中站出来,我有主意大家听。

一艘大船水中停,大象稳稳站船中。

船舷上面刻记号,再换石头容易称。

石头多重象多重,智慧解题传美名。

我们立志学文化,中华少年出英雄。

作业布置: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有什么方法? 《玲玲的画》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一篇结构简单,意蕴深刻的文章。故事描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这样,要乐观,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采用多种方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注意生字中的后鼻韵母;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最后说的话蕴涵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画给弄脏了,你会怎么办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玲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识字。互读、互听、互纠,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分段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以读文为基础,以识字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手段,突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玲玲开始对自己画的画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画。

2、爸爸催她睡觉,在她收拾画笔时发生了什么事?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3、爸爸看了画后,怎么说的? “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4、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是怎么做的?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顺序。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积极动脑思考)
结果:整张画看起来更好了。(好事)
2、小组讨论:爸爸的话有道理吗?听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从爸爸与玲玲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故事描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可见“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六、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在你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办的呢?写一写。

略。

《一封信》
◆教材分析 《一封信》是一篇意味隽永的课文,主题是关于成长、家、爱与亲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对比两封信理解语言运用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

2、学会在亲人面前报喜不报忧;

3、明白凡事要往好处想,生活才能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多种方法识字及规范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在话语后面时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你们写心得时候一般会告诉亲人或朋友什么事情呢?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1)勾画出课文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

(3)读准字音;

(4)教师检查读音,指导读准“哄、闭、紧、润”等字音,读通句子。

(5)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6)课文讲述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她向爸爸报告了好消息。

(7)写字指导:观察“珠、圆、笔”写的时候要注意。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露西在给爸爸的后一封信里都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试着把这封信读出来。

2、明白妈妈对露西情绪的引导作用。

故事的开始,出现了一个满腹怨气的小姑娘。放学回家后,妈妈还没回,爸爸又出差国外。露西铺开一张纸的时候,满腹抱怨就出来了:不开心、妈妈昨天哭了、台灯坏了没人修…… 当妈妈拍露西胳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妈妈是不是看到了女儿信的内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妈妈一定通过女儿的神情看出了些什么,所以,当露西重新写下“亲爱的爸爸”时,母亲便插言道:“我们过得很好。” 露西的情绪瞬间又低落变得积极起来。母亲继续引导:“请告诉我螺丝起子在哪儿……” 开篇时露西就在抱怨床头柜的台灯坏了没人修,这时母亲主动询问工具的位置,言外之意就是,这些事咱们可以自己做,不必让爸爸担心。

再到后面,露西的心情变得格外好,吃鸡蛋、看电影,最后还给爸爸画上了一束鲜花!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也不会让外地的丈夫担心了。

妈妈主动提出修台灯,说明她一直是给自立的人。这种自立其实早就传递给女儿露西了。露西一回家就把土豆削好煮上——你注意到了吗?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明白课文成长的主题。

露西早早回家开空调,洗土豆并放锅里,可见她的懂事,而懂事源于成长,父母时常不在身边加速了露西的成长。

2、明白家的重要性。

露西给爸爸写信了,第一段的关键词是“冷清”,一个没有爸爸的家是冷清的,在露西的记忆里,家就是一大早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她玩,是的,这样的家是热闹的,甚至嘈杂的,但家就该是这样的,不是么? 3、明白爱与亲情的重要性。

妈妈陪伴露西重新写信,把第一段改成了“我们过得挺好”。妈妈不希望爸爸操心家里,所以最深切的思念不是告诉对方自己有多么想念他,而是告诉他,我们很好,你安心工作,无须挂念。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家里一切安好的佐证。是的,我们过得很好,家里没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们甚至还有心情和时间去看一场电影——虽然时间尚远。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虽然我和妈妈过得很好,但这一切无法代替你的存在——你早点回来吧。

4、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课文讲述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她向爸爸报告了好消息。讲述了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的内容讲给父母听;

2、在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教学反思 略。

7.妈妈睡了 ◆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的是一幅宁静温馨的画面: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妈妈先睡着了,她沉沉地睡着,呼吸那么均匀。孩子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妈妈,看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课文表达的是母子之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
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深切的母子情。

学情分析:有一种爱能洞穿人生的铜墙铁壁,有一种付出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母爱。而如今,太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享用着甚至挥霍着母爱,自己却浑然不觉。本文以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着母爱,情真意切,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父母感恩父母的一篇好教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
1、着力营造母子情深的“爱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同身受,体味亲情的美好。

2、以爱召唤爱。引领学生走进自我,体味现实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学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3、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1、出示课件,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随着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快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

2、听了歌曲你想到了谁呀?你们谁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妈妈的爱。)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之后提问“听了歌曲你想到了谁呀?”非常明显是唱到了妈妈,于是又创设了“你们谁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的结合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 同时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解释并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二、初读课文,主动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培养自学能力。

2、分类识记生字。

(1)、联系生活实际及动作演示识记:闭、眉、呼吸、深沉、均匀、额、乏。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哄、润、慈祥、熟。http://www.xkb1.com (3)、用形义联系法识记:汗。

3、检查认读情况。(课件出示词句。)
(1)读句中的生字。

(2)读句子。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4)去掉生字所依存的语境,只剩下生字,再读。

4、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2)、指导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重点指导:
先:上面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下面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

闭:门框不能写得太窄;

“汗”、“讲”、“响”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且都左窄右宽,其中“讲”字左边的言字旁要比右半部分低;
“汗”字的三点水第二点应写的靠左一些,右边起笔要靠近第二点;

弯:第二笔横要略长;

“故”右边是反文而不是折文。

(3)、讨论怎么记住这些字。

(4)、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

三、朗读课文,体验感情。

1、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A、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弯弯的眉毛也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B、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

(说明:这两个句子较长,注意断句的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课题语文园地三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和识字规律,认识9个生字。

2.巩固生字词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识字方法和识字规律 2.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3.通过展示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乐趣 4.巩固词语,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朗读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词语卡片。(学生)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让学生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二)教师示范读和师生对读这几组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三)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互相检查是否每个生字都认识并能读准九个生字,进行抽查。

(四)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五)快速回答反义词,找同桌俩,一个说,一个答。

(六)扩展说其他反义词。

第2课时 (一)先看例子,使学生理解本题的做法,发现词语在词义上的联系。

(二)选词配对,再读一读。

(三)在一个句子中换词读,体会近义词。

1.花园中心(中央)是喷水池。

2.他爸是著名(有名)的作家。

3.我家的小花锚特别(非常)爱吃鱼。

4.这里的风景真漂亮(美丽)。

“读读说说” 1.读例句,教师出示本句话,体会划线的词语。

花坛真漂亮啊,我要把它拍下来。

2.试着填第二句,尽量不要雷同。

3.填第三句,给填得好的发小红花。

“我会读”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比赛读,评出“朗读之星”,发小红花。

第3课时 (一)展示资料,选择游客 将自己准备的广告词和宣传语打出,招揽游客,在这其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选择交流方式 1.“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在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三)勇敢的导游一一介绍,最后评出最佳导游。花坛真漂亮啊,我要把它拍下来。

第4课时(一)举办“汉字超市” 学生按学习小组汇集最近又识的字,先让小组同学认识,然后拿出来比比哪个小组搜集的多,再教给别人。

(二)请同学展示他收藏的北京的明信片,并进行解说。

(三)邀请会跳新疆舞的同学给同学们展示,并达到生生互动,其他同学伴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识字规律识字方法 《场景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编排了四组量词短语,分别描绘了四幅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文中孩子们的快乐生活,初步学习量词的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且可以通过熟字加熟字、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等方法来记忆汉字,通过组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汉字的大概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等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量词的表达效果,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儿童们的快乐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量词的表达效果,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儿童们的快乐生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1.谈话:春天大自然百花盛开,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欣赏图片。

2.交流自己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3.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

2.指名交流听后感受,小结:课文四节,每节四个短语都是“一”字头,读起来朗朗上口。

3.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短语。

4.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出示词语:沙滩、一艘、军舰、帆船,指名认读,强调“艘”平舌音,出示“军舰”图片,学生欣赏。指导识字:“艘、舰”都和船有关。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舟字旁。

(2)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出示词语:稻田、花园,指名认读,“园”是整体认读音节。鼓励说读“yuan”的汉字,小结:员、圆、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区别同音字。

(3)指名朗读第三小节:
出示词语:一孔石桥、翠竹、一群飞鸟,指名认读。出示“孔、桥、群”,观察字形,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法记忆字形,利用偏旁帮助理解字义。

(4)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出示词语:队旗、铜号、红领巾,指名认读,强调“领、铜”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指名认读。

5.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分小节读、齐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巩固识字。

(1)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等,进一步巩固识字成果。

(2)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认读,说说如何记住这些汉字,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汉字。

(3)交流后指导:本课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可借助“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识记。

2.再次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指名交流,适当小结。

3.教师配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场景图片,学生欣赏。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2.观察字形.交流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

3.小结:本课大部分生字是左右结构,“桥、队、旗、铜、领”在书写时左窄右宽,“孔、群”左右相称;
“号”字中间一横要略长、“园”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书写。

5.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强调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

3.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场景歌,小朋友们一定会发现里面藏着更有趣的知识。

二、精读课文,练习表达 1.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沙滩场景图,指名朗读第一小节,说说这个场景中描绘了哪些事物。

(2)指名交流,教师质疑:同样表示船,为什么用不同的词? (3)观察图片,交流小结:“艘”一般表示体型较大的船只,“条”则表示小船。

2.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说说如果为这一小节配上插图,图上画些什么。

(2)轻声读读每一个短语,边读边想象自己的眼前出现的画面。

(3)指名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上恰当的词语,使表达完整、清楚。

(4)比较不同:“一方鱼塘”与“一个鱼塘”;
“一行垂柳”与“一棵垂柳”。

(5)交流后小结:“一方鱼塘”强调水塘面积比较大,说起来更文雅;
“一棵垂柳”表示只有一棵柳树,“一行垂柳”表示沿着河岸边有许多垂柳,更能表现垂柳的多与美。

3.学习第三小节 (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美丽的景色,尽量用上第三小节中的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一孔石桥”“一丛翠竹”所表达的意思。

4.学习第四小节:
(1)出示插图,瞧,一群孩子手持鲜艳的队旗,腰间挂着闪光的铜号,正向我们走来呢! (2)自由朗读第四小节,拓展想象这群“红领巾”在说什么,在唱什么? (3)指名交流,学生语言表达清楚、完整,重点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心情。指名朗读。

5.回归整体,练习背诵 (1)再次自由练读课文,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和韵味。

(2)多种形式趣味朗读:同桌朗读、拍手打节奏渎、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读出情趣。

(3)学生在熟读基础上练习背诵,教师提示学生边背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课后练习“说一说,看谁说得多”,学生自主阅读并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如果表示一只海鸥,填“只”;
表示很多只海鸥,可以写“群”。如何表示两只海鸥? 3.学生思考交流,明确:两只海鸥可以用“一对海鸥”来表示。

4.小结:同一种事物,如果使用的量词不同,那么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所以,在我们平时说话和写句子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使用这些词语。

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阅读有趣的场景歌,欣赏美丽的景色,还认识很多汉字和词语朋友。

2.课下,请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或画一幅美丽的画,依照课文中的短语,描述内容。

◆教学反思 略。

《树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树之歌》介绍了十种常见树木的名称及其特点,拓展了学生对树木的相关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爱护树木的道理。本课的学习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但是因为涉及到一些不常见的树木等新鲜事物,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自主识字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树木的图片,板书:树。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交流对树的了解,可树的用处、样子、特点等不同方面交流。

3.过渡:树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树的大家庭,认识这些树木好朋友。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初读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出示词语:杨树、壮大、梧桐树、手掌,指名认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壮、掌”都是后鼻音。

(2)指名朗读第二句,出示词语:枫树、松柏、绿装,强调“枫、松、装”三个字都是后鼻音,特别是“柏”字的读音,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3)指名朗读第三句,出示词语:木棉、桦树、耐寒、守北疆,指名学生认读,提醒学生“桦”读第四声,“耐”是鼻音,“守”是翘舌音。指名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耐寒”的意思。

(4)指名朗读第四句,出示词语:银杏、水杉、化石、金桂,指名认读,注意“银”是前鼻音,“杉”是翘舌音。

3.再次练读课文,将课文读得更加正确流利,并与同桌互读。

4.多种方式巩固识字,随机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巩固识字。

5.全班齐读课文,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 1.学习第一句 (1)出示第句一话,指名认读,说说这句话中写了哪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2)图片出示三种树,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树的样子,注意语言表达完整。

(3)交流后,关注这三种树的特点:杨树长得十分高大;
榕树粗壮可以独木成林;
梧桐树的叶片像手掌。

(4)全班齐读,小结树木的外形各不相同。

2.学习第二句 (1)过渡:大自然的树木除了外形各不相同,颜色也有区别!请自读第二句,说说你的发现。

(2)指名朗读,交流枫树的叶子在秋天变红,松树和柏树四季常青像披着一件绿色的外套。

(3)出示秋天的枫树和松柏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4)出示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变化,鼓励学生用装示颜色的词语来说一说。

3.学习第三句 (1)过渡:树木除了叶片的颜色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有所不同哟!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树,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它们一个喜暖,一个耐寒。

(2)指名朗读第三句话。

(3)小结:由于自然环境、树木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所不同,这是树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4.学习第四句 (1)过渡:我们了解了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

(2)出示银杏、水杉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

(3)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活化石”的意思,交流后适当补充。

(4)出示金桂树图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金桂开花的香气。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 (1)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趣味朗读:同桌分句朗读、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3)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要抓住每一种树木的特点帮助记忆。

(4)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会认字,指名认读,观察字形,交流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汉字的。

2.交流后归类识字:本课的生字大多与树有关,所以木字旁的字很多,如梧、桐、枫、松等,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方法帮助理解和记忆。

3.出示会写字,引导观察都是左右结构,其中8个字都是木字旁,注意左窄右宽。

4.教师范写“杨、壮”,提醒学生“壮”字右边是“士”而不是“土”。

5.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了解书写情况,同时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树的大家庭,学习了很多有关树的知识,收获可真多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大自然的绿色外衣,让我们一起爱护树木,呵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2.自读课后三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向家人同学、老师请教。

◆教学反思 略。

3 拍手歌 ◆教材分析 本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的形式,带出13个本课学习的生字,这首拍手歌告诉学生“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是缺少归类整理与运用的能力,本课中有些动物学生很少见到,因此本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能为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充分利用拍手歌的特点让学生读得流利,读出节奏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准确熟练的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保护动物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拍手歌。

难点:理解“丛林”“嬉戏”“翱翔”“天空雁群会写字”“唱不休”等词句的意思,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课件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动物图片课件,学生欣赏。

播放课件,动物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二、识记动物名字中的生字。

1.课件出示:锦鸡 雄鹰 黄鹂 孔雀 大雁 百灵(鸟字边的字用红色) 2.仔细观察,红色的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鸟”) 3.拓展识字(文后第二题):鹂、鸡、鹅…… 三、读儿歌,随文识字。

1.师范读儿歌,学生认真听。

2.生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或请教他人,注意读准字音,读熟儿歌。

3.课件出示去音节儿歌,生字用红色,指生一人读一句。(老师及时正音) 4.出示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生纠音。

5.全班齐读儿歌。

四、合作学文,巩固提升。

1.自己读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再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预设一:为什么说锦鸡和孔雀是“伙伴”? 预设二:“翱翔”意思的理解。

预设三:为什么说天空大雁“会写字”? 预设四:“丛林”“嬉戏”等词的意思。

(根据学生提问的顺序,课件展示、师解说、生观察来解惑) 3.同桌合作打上节拍再读拍手歌。

4.分组读、指生赛读、全班一起边拍手边读儿歌。

5.生小声读儿歌思考:这个拍手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6.小结: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动物吧! (师板书: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生一起大声读板书。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做一个保护动物的小宣传员,把这首儿歌读给我们身边的人听,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动物好吗? 2.生与身边同学合作游戏,打着节拍试背儿歌,看谁背得熟练。

3.课后与小组同学学习儿歌的形式,给其他动物编拍手歌,再宣传给周围的人听。

六、生字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歌、丛、深”等10个生字,学生认读。

2.生观察字形,说说记住哪些字及记字方法。

3.师重点指导:深、猫 “深”左窄右宽,右上是穴宝盖去掉了一点;
“猫”要写的左窄右宽,反犬旁撇起笔稍高,弯钩弧度不宜过长,右边首横稍长。

4.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3 拍手歌 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 《田家四季歌》精品教案 一、文本教学解读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时序歌,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四幅田园风景画,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对种田人辛勤劳动的赞美。这首时序歌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所以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积累词语及感受时序歌琅琅上口的特点。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17个字,会写10个字,其中“季、苦、农、辛、肥、归、戴”7个字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

要求会认的17个字中,“了、年”等字已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过,是熟字,宜用“再认”的方式认读;
其余生字,宜用“拼读”的方式认读。

认读“桑、肥、归、戴、虽”5个字,宜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用字组词说一说,最后根据字形记一记。例如“肥”字,先根据“月字旁”来理解意思,表示跟身体有关,然后用“肥”组成“肥胖、肥壮、肥美、肥沃”等词语,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字形:“月+巴=肥”。

认读“蝴、蝶”2个字,宜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回忆“虫字旁”的意思,再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掌握其音、形、义。

认读“辛、苦、谷、粒、麦、苗、农”7个字,宜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看一看图,读一读句子,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这个词语说说话。

要求会写的10个字中,4个左右结构,3个上下结构,2个独体字,1个半包围结构,可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学习、学写。“吹、肥、忙、归”4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季、苦、辛”3个字每个字都以横中线为分割点,上下每部分各占其位,并注意写好每个字的压线笔;
“农、年”2个字要特别注意笔顺和书写规则;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书写时注意书写紧凑。斜钩要写得平滑稍长,可借助顺口溜记忆:“土字头,田字腰,共短腿,斜钩撇点甩大刀”。

2.朗读课文。

在识字的基础上,应让学生尝试朗读儿歌。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了”,学会根据字义来区分读音;
根据儿歌的韵脚,读出节奏感来,不讲押韵规则;
学习根据句子意思正确停顿,积累朗读经验。例如:“花开草长/蝴蝶飞。” 3.背诵积累。

在正确、连贯朗读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

《田家四季歌》总共有4小节,每一小节背诵的关键点在于准确理解每个季节的特征,这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可引导学生先按季节提炼出词语后分别背诵,再将儿歌按顺序串起来,背诵全文。

还可以借助插图,用图中不同的场景来提示学生背诵。

需要提醒的是,学生背诵方法不局限于上述方法,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背诵儿歌。

4.迁移运用。

《田家四季歌》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四季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儿歌基本格式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别景物,农民伯伯在做什么。即景怎么样或人怎么样。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也来说说各个季节的特点,并尝试用上较准确生动的词。比如:春季里,柳发芽;
夏季里,虫歌唱;
秋季里,瓜上场;
冬季里,雪飞扬。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四季的认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字的运用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蝴”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场、了”,会写“季、吹”等10个字。

2.把儿歌读正确、通顺,背诵儿歌,积累语言。

3.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17个字,会写10个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事,尊重劳动人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读字词,认识四季 1.由“季”导入,认识四季。

(1)谁能说说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引出“四季”这个词。

(2)由图片引入“季”的本义“幼禾”,提示每个季节都有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

2.自由朗读,圈画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儿歌,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分类识字,集中认读。

(1)熟字巩固:哪些生字在前面已学过,如果你熟悉就大声和它打个招呼,给它找找朋友组组词吧。

(2)归类识字:生字卡片出示“桑、肥、虽、归、戴”这5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组词说一说,最后根据字形记一记。“肥”字,先根据偏旁“月字旁”来理解肥的意思,表示跟身体有关,然后用“肥”组成“肥胖、肥壮、肥美、肥沃”等词语,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字形:“月+巴=肥”。

(3)偏旁巧记:回忆“虫字旁”的意思,认读“蝴、蝶”2个字,并让学生说说“虫字旁”的字还认识哪些,再提示学生明白形声字的规律。

(4)图文识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农民伯伯劳动的场景图,再结合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从而明白“辛苦”这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这个词语说说话。“麦苗、谷粒”也可以通过观察图画,把识记字形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4.读准多音字“场、了”。

结合第二小节的教学,借助插图理解“秋季里,稻上场”,区分第二声和第三声。

出示句子“采了蚕桑又插秧,归来戴月光”和“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读一读想一想,两个“了”分别该读什么音? 方法总结: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了”在“采了蚕桑又插秧,归来戴月光”中读“le”;
在“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中读“liǎo”。

5.积累词语。

喜洋洋笑盈盈 板块二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1.朗读指导。

正确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首儿歌一共4节,每一节结构相似,形成了长短句交错的明快节奏。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如第一节:
春季里,春风吹, 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引导学生发现“ei”的韵,注意“吹、飞、肥”的吐字。重点指导“花开草长”的读音。读好“儿”的音。朗读节奏舒缓。

依次指导2-4节儿歌。

2.范读引领,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尝试自读。

(1)像老师一样,自己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2)请4位同学分小节读。

(3)谁愿意将整首儿歌读给大家听? (4)师生合作,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读儿歌。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轻。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要点:可以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句子接读。

板块三多种方式,背诵课文 1.谁能合上书,在老师的提示下接背下句? “春季里,,花开草长。麦苗儿多嫩,。夏季里,,采了蚕桑。早起勤耕作,。秋季里,,谷像黄金,身体虽辛苦,。冬季里,,新制棉衣。一年农事了,。” 2.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分节背诵。

要点:此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文插图,提醒学生背诵要点。

3.自由练习,连背。

板块四自由表达,语言积累 1.观察插图,说一说,春季里,有哪些景物悄悄发生了变化?请你接着说一说:“春季里,。” 要点:注意尽量用“什么东西怎么样”的句式。比如:“柳絮飞”“江水暖”“马儿肥”“鸟儿唱”“虫儿舞”。

2.用这样的方法,自由地去换换文中你想换的地方,一首新儿歌就产生了。然后把你编的新儿歌读给大家听听吧。

要点:只要学生有创意,说的符合季节特点就行,不必要求太高。目的是带动学生感知四季的特点,并能大胆自信地去运用语言。

3.积累课后习题的词语,熟悉四季农事。了解每样农事是什么季节做的,分类说话。

播种施肥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 板块五分类指导,学写汉字 1.观察。

会写的10个字中,4个左右结构,3个上下结构,2个独体字;
1个半包围结构。

2.范写。

可引导学生观察后范写讲解。“吹、肥、忙、归”4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季、苦、辛”3个字每个字都以横中线为分割点,上下每部分各占其位,互不穿插,并注意写好每个字的压线笔;
“农、年”2个字要特别注意笔顺和书写规则;
“戴”字的斜钩要写得稍长,注意不要写成竖弯钩。

3.练习。

要点:书写指导后要给学生足够的动笔练习时间并及时讲评。

第四单元 课文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美丽的祖国这一主题来组织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充满韵律的古诗为我们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与黄河荡气回肠的壮观;
遥远的台湾岛向我们展示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
闻名中外的黄山让我们看到了奇石的有趣;
瓜果飘香的葡萄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向往。通过本单元学习,相信一定会激发出学生对美丽祖国的热爱,同时也激发出学生进一步认识祖国的渴望与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6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本单元指定的课文与段落。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语言美,感受到风光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识记60个字,会写37个生字;
学习积累本组优美的词句;
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熟练的背诵本单元指定的课文与段落。

教学本单元教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产生对祖国和家乡的认识,可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收集,自主学习,以更好地了解到祖国的美丽辽阔,家乡的山美人美水更美。从而让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登鹳雀楼》描述了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

◆学情分析 这两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登鹳雀楼》)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课题) 生读诗题,说说哪个字已经认识了。

2.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二、简介诗人,识字读文。

1.课件出示诗人王之涣,师简介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古诗。

3.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音,读熟古诗。

4.课件出示“依、尽、欲、穷、层”,指生读、赛读、开火车读。

5.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生小声地读文,再结合插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生说说与哪句诗对应。

(1)结合画面理解“白日、依、尽、入”词义。

(2)引导学生再次看画面,谈感受。

(3)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是呀,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黄河奔腾而来,滚滚东去流向大海。这样的景色显得多么壮丽呀! (4)指导学生朗读。

4.课件展示画面(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生看图,想象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他又会想到什么呢? (1)生答后,引导学生理解“欲、穷、更”的意思。

(2)生读两句诗句后,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诗蕴含的道理。

(3)指导生读好这两句诗。

四、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引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和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同桌互背、配乐背诵等)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画一画你心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画面。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楼、依、尽、层”,生读音观字。

2.师范写,生临写。

重点指导“楼”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木”的捺要变点,右上“米”要写的短一些,右下“女”的横要长。

3.展示学生书写,生生评议。

第二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复习:
1.指生背诵《登鹳雀楼》。

2.用自己的话说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你想象到什么画面。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一)创境导入。

1.师配乐范读。

2.谈话揭题,相机板书诗题。

3.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学习“瀑、布”二字。

4.课件出示瀑布画面,师:李白看到了怎样的瀑布? (二)初读感知。

1.自己练习轻声读,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音,读熟古诗。

2.抽生读,其他学生辨析、纠音。

3.课件出示生字“炉、烟、遥、川”,生认读后试组词。

4.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品味词句。

1.引导学生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1)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2)“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3)“疑”字我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是什么意思?(疑是地上霜) 2.生吟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朗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三读古诗,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生仔细听读,看老师是怎样处理好重音、语速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3.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课件出示录音,生欣赏后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小声背诵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色。

2.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3.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照、炉、烟、挂、川”,生读音观字。

2.师范写,生临写。

重点指导“照”字:上下结构,上长下短。左上“日”细窄,右上“刀、口”要小与左“日”上下相等,下边四点底要托住上半部分。

3.展示学生书写,生生评议。

◆板书设计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依山尽        飞流直下三千尺 黄河入海流        疑是银河落九天 (景象壮观) 《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9个字。重点学会“些、巨、每”等生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湖美景人人夸。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省南部,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山——黄山。

2、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张黄山风景图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山脉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4、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奇。(奇:奇特;
奇怪;
神奇。)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说说听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看谁填得准。

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岩石奇形怪状,课文详细介绍了()、()、()、()等奇石。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闻名景区南部秀丽尤其 仙人巨石一位著名形状安徽省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去掉拼音朗读。

(2)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生字。说一说,认一认,交流识字方法。借助谜语重点记住“巨”的写法。

(3)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四、情景朗读 1、分段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2)开火车朗读。

(3)小组赛读。

2、课件依次出示句子配图读一读,品一品,注意结合图片,抓住红颜色的字,了解黄山奇石名字的由来,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1)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4)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南、部、些……”等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巩固生字。

(1)同桌之间相互考查识字情况。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的词多,哪组获胜。

3、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南、部、些……”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重点学习“每、巨、些”的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9个生字。

六、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黄山奇石》”,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闻名景区南部秀丽尤其 仙人巨石一位著名形状安徽省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15个生字。

读一读,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开火车进行。)
3、回顾: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再读一读哪些奇石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奇石是简单介绍的? 2、你能找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吗? 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引导学生带着自信,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三、品读赏析 1、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 就说“仙桃石”吧,它是山顶石盘上的一块桃形的石头。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预设:哪句好?好在哪里?(抓住形象。)
2、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 在面对着云海的山峰上,有一块大石头,这就是“猴子观海”。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预设:哪句好?好在哪里?(抓住拟人与动作。)
3、课件出示:
双引号的作用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表示特殊含义。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表示特定称谓。

4、课件出示: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预设:我们现在就在这黄山奇石的世界中,看到这位仙人,你会和他说什么,他又会和你说什么呢? 5、课件出示: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预设:用“每当……就……”说句话。

6、课件出示:
你能仿照课文介绍一下吗?(由易到难。)
课件依次出示:
A.老僧采药和飞来石的图片。(名字和图片结合。)
B.出示图片。(自己命名。)
C.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什么样子的?(自由发挥,充分想象。)
7、课件出示: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预设:你会给黄山奇石起名字吗? 8、课件出示:比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拓展延伸 1、你能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吗? 风景景色风景如画 秀丽秀美一枝独秀 著名名字名不虚传 闻名新闻百闻不如一见 2、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给黄山奇石画幅画吗?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黄山奇石》”,一起来闯关吧! 《日月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体会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企盼祖国统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自读、开火车读、指名读,以检测孩子的预习情况。

2、〈多媒体:台湾地图〉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有一个台湾省最大的湖。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文武庙等许多名胜古迹。〈多媒体:周边名胜古迹地图〉你们想到那里去看看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日月潭。

二、读中感悟,品味美景 1、请孩子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你可以自己大声地读,可以和同桌的伙伴一起读,也可以下位和好朋友一起读,还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吧。〈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2、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日月潭在不同时候的景色?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指名回答。

4、引读第3、4自然段,大家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师进行提问式引读--- 师:清晨,日月潭的景色是怎样的?生:…… 师:中午,太阳高照,日月潭会是怎样的景色?生…… 师: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又是怎样的景色?生…… 5、在这些不同的景色中,想想什么时候的景色是你特别喜欢的,就用“~~”把这些句子勾画下来,然后努力地把它读好,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6、指名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学生先读哪一部分,就先学习哪一部分的课文。)
例1.日月潭清晨时的景色。(单击左下角的小花)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1)多美的语句呀!我也特别喜欢,也想读给大家听听,行吗?请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师配乐朗读。

(2)听了老师的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同桌的伙伴互相说说。指名说。〈多媒体:倒映图片〉 (3)〈多媒体:日月潭清晨美景〉是啊!由于隔着薄雾,清晨的日月潭总是给人一种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美好感觉。还有哪些孩子也喜欢清晨日月潭的景色,也想读给大家听? (4)指名读,师指导朗读。

例2.日月潭中午天晴时的景色。(单击右下角的小花)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孩子们想亲眼看看太阳高照时日月潭的美景吗?那咱们就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日月潭天晴美景〉 (2)欣赏了画面,你想说点儿什么?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吗? (3)请孩子们自由地放声读一读,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4)咱们一起读,一起来感受太阳高照时日月潭清晰的美。

例3.日月潭中午下雨时的景色。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1)〈多媒体:日月潭雨中美景〉下雨了,刚才还很清晰的景物会有哪些变化呢?(提示学生观察花、草、建筑物的变化。)
(2)孩子们,你能通过读让别人也感觉到这种朦胧美吗? (3)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赛读。

7、(单击左上角的太阳)小结:日月潭的景色多美呀!伴随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日月潭清晨和中午时候的美景吧!我们一起读课文3、4自然段。师生一起配乐朗读。

8、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你们知道吗?日月潭不仅在清晨和中午有着不同的美景。每当太阳落山时,日月潭同样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孩子们想不想看?我们来欣赏欣赏--〈多媒体:日月潭夕照美景〉 三、读文绘图,形象感知 过渡:日月潭景色美,连名字都起得那么美。“日-月-潭”,它是什么样的,会有这么美的名字?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1、〈多媒体出示〉谁能根据课文完成填空,其他孩子边听边想象日月潭的样子。

2、〈多媒体出示〉: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叫日潭。南边叫月潭。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自读,对比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3、请孩子们拿出画笔,一边读第二自然段一边画出日月潭的样子来。(学生边读边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简要介绍。师生共同评议。

四、学生畅谈,升华感情 1、台湾是我们祖国的宝岛,那里不仅有风光秀丽的日月潭,还有景色迷人的阿里山。〈多媒体:阿里山美景〉可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还不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孩子们,此时此刻,〈多媒体出示〉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师予以充分的肯定。

3、总结:孩子们,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孩子早日相见吧! 《葡萄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法,说明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水果,哪种水果最惹人喜爱。第二自然段先讲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再讲到了秋天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最后讲那里的老乡待客热情。第三自然段先讲收下来的葡萄运到阴房,接着讲阴房的样子,再讲葡萄干的制成,最后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第四自然段赞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概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课文有两幅插图和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相对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会认“沟”等11个字,会写“吾”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2、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2、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学难点】 1、认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介绍家乡特产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新疆风格的民族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塞北江南更是风光各异、景色宜人,让无数的游人流连忘返。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到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风光秀丽,盛产水果,最有名的就得数葡萄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答)对,这就是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请孩子们齐读课题。(出示课题,师正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富饶的土地,走进美丽的新疆,去看看有名的葡萄沟。“葡萄沟”这几字都是生字,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它们呢?请大家看老师是怎样写的,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看得最仔细,记得最清楚。(板书课题,并口述生字写法,提醒应注意的地方)
2、葡萄简介。

葡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我国栽培葡萄甚古,品种也多。葡萄多分布于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六十种,我国约二十五种。葡萄在全世界水果类生产量占四分之一。葡萄是当今世界上人们喜食的第二大果品,在全世界的果品生产中,葡萄的产量及栽培面积一直居于首位。其果实除作为鲜食用外,主要用于酿酒,还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罐头等食品。吐鲁番葡萄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20%左右,全疆的50%左右。由于环境适宜,这里所产葡萄的品质远远超过它的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地区。吐鲁番葡萄品种资源丰富有600多个。

3、介绍葡萄沟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生字“沟”,与形近字“钩”区别认记;

2、书写“沟”字。

3、在课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好多音字。

(hǎo)好地方(gàn)干活(fēn)分开(dīng)钉子 (hào)好客(gān)葡萄干(fèn)水分(dìng)钉着 4、指导书写。

同偏旁:
搭—摘 同结构:
上下结构——吾、季、留、杏;

左右结构——坡、搭、摘、钉、够。

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左右并排。

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5、提问:葡萄沟在哪?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就快打开书自由朗读吧! 6、学生自读课文感悟:
(1)回答“葡萄沟在哪?”(在新疆吐鲁番)
课件地图展示地图,学生一次找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明确三者关系。生字卡片认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2)“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板书:是个好地方。

师:想知道葡萄沟究竟是怎样的吗?请同学们小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希望你们能读准字音,并勾划出生字词语,同时标出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们能不能用手势告诉我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生出示手势)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这样来检查,一、二、三大组的孩子分别读一、二、三自然段,课文剩下部分全班孩子一起读一读。

师:真能干!看来孩子们都数正确了。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咱们葡萄沟的,是哪句呢?赶快到课文中找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勾划出来。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板书句子)既然是夸葡萄沟,我们应该怎样读呢?再试着读一读。(生有感情齐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请你们细细的读读课文第一段。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边读边悟: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这里都出产那些水果呢?(课件出示图片“杏子”、“香梨”、“蜜桃”、“沙果”)
(3)结合图片认记“蜜”、“杏”。

(4)形近字对比识字“蜜”、“密”。

“蜜”、“密”书写指导: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
中间的“必”字尽量写边,一撇不能漏掉。

(5)葡萄沟既然出产那么多种水果,为什么不叫水果沟?(让学生明白葡萄沟虽然出产多种水果,但是葡萄最让人喜欢。)
(6)怎样读这段才能表达出人们对葡萄沟的喜爱? 指导朗读:五月有杏子,七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7)学生互读互评。

(8)小结:葡萄沟出产许多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所以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学生说)
2、学习第二段。

师:让我们去看看秋天这里的葡萄园是什么样的吧!(放录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a、朗读第二段,并讨论;
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b、小组读句合议。“你觉得哪句最美,为什么?”先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2)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a、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使学生领悟:葡萄沟的葡萄产量高、颜色美。(板书:多、美)
b、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进一步体会葡萄的可爱,并感知在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时,语调要抑扬顿挫)
c、小结:读了这句话老师,眼前浮现出葡萄沟那又大又美的葡萄,难怪人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师范读:“要是你这时候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a、出示维吾尔族老乡的图片,结合认字“维”、“吾”。

b、抓住“最甜”、“吃个够”指导朗读。(教师板书:老乡、热情好客)
c、认记“够”,注意发现与“沟”同音。

(4)看图训练口语。

图2画的就是维吾尔族老乡正在接待远方的来客。你若是图中的老乡,面对客人,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若是这位客人,又会怎样说呢?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它好在哪儿呢?请孩子们小声地自由朗读第一段,读完后告诉大家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新疆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葡萄沟。

师:好,我们一起到中国的版图上去找找它。(出示课件)看,在祖国的西北部,我们找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吐鲁番,美丽迷人的葡萄沟就座落在这吐鲁番市。孩子们,你们找到了吗?生:(兴奋地回答)找到了! 师:赶快读给老师听听。(生齐读句子)
师:真能干!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新疆的葡萄沟盛产许多水果,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

师:是的,咱们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可多了。(出示课件)瞧,葡萄沟五月有又酸又甜的——(生看课件回答:杏子),七八月有黄澄澄的——香梨、水灵灵的——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多丰盛的水果啊!我们一起把这些诱人的水果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句子 师:难怪人们都说葡萄沟是出产水果的盛地,孩子们,我们赶快用一句话夸夸葡萄沟吧!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词语的训练不是单独的为训练而训练,而应该是有机的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学生说到葡萄沟盛产水果这一环节时,我结合课件,对学生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这样把词语的联系与学习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2、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是什么样儿的呢?请孩子们自读第二段,并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师:这把遮阴的大伞多大啊,在炎炎的夏季,这里一定是人们最好的避暑胜地。还有哪些孩子也喜欢这一句?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听了你们的读,老师仿佛已经置身于这茂密的枝叶下,看到这向四面展开的枝叶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又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真多啊!孩子们,赶快去练练,看看谁能用朗读让我们都能感受到葡萄枝叶的多。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句子“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师:可是老师怎么没有感觉到枝叶的多呢?看来还不够茂盛,再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

师:当我们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漫山遍野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是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大伞,真多啊!(板书:多)葡萄枝叶不仅多,还很美呢,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和所有听课的老师一起来感受葡萄枝叶的美。

生:美美地朗读 师:听了孩子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一个个枝叶茂盛的凉棚,不时有阵阵凉风袭来,真美啊!(板书:美)如果这时我们走进凉棚,抬头看去,会看到些什么呢?孩子们赶快到课文里去找找。

生:走进凉棚我会看到“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还有哪些孩子也喜欢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起立齐读。

师:(引读)瞧,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葡萄沟最有名的就要数葡萄了,那里的葡萄又多又大,可是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还没能感觉到,孩子们赶快去练练,看看谁把葡萄的多读出来了。

生:自由练读。

师:老师想听听孩子们读得怎样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一:(有感情地朗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孩子们,他读得好吗?(好!)赶快学着他的样儿读一读。

生:有感情齐读。

师:真能干!咱们葡萄沟的葡萄不仅多,而且还有各种美丽的颜色,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赶快把它勾出来。(五光十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美的葡萄啊!孩子们,快抬头看,想象这些五光十色的葡萄就挂在你的头顶,(想像读并加上动作)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看着这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老师真想吃上一口啊!如果这时我们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拿什么来款待我们呢? 生:他们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师:多么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啊!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老乡的热情劲儿。

生:(有感情朗读)如果这时我们来到葡萄沟,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师:葡萄沟不仅风景美,葡萄多,老乡的热情好客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赶快用一句话夸夸它吧。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词语的意思,要让学生体会到葡萄枝叶的茂盛,体会葡萄的大、多、美,在教学时不是让学生去抓住词语孤立的识词解词,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不同层次地读去体会到“茂盛”“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学生通过读自然而然就理解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3、自读自悟第三自然段。

师:摘下这些最甜的葡萄,热情的老会让你吃个够,吃不完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去制成葡萄干。葡萄干是怎样制作的呢?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找找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课件)瞧,这就是人们晾制葡萄干的晾房,它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找找课文中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生:介绍晾房的样子。

师:谢谢你的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生:齐读句子。

师:新鲜的葡萄被运到这里来以后又是怎样变成葡萄干的呢?请同桌的孩子相互读课文,仔细看看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生:介绍葡萄干的制成。

师:他介绍得对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原来,驰名中外的新疆葡萄干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么有名的葡萄干味道怎样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

生:葡萄沟出产的葡萄,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师:(板书:色鲜、味甜)看,咱们迷人的葡萄沟不仅葡萄又多又大,老乡热情好客,出产的葡萄干也色鲜味甜,所以我们怎能不夸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葡萄沟景色美、葡萄又多又大,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从各种形式的读中体悟到“的确是个好地方”,每学完一个部分都回到中心句,时时刻刻强化中心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总结构的文章布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这一训练要结合教学内容,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进行开拓训练,让学生自己来介绍晾房是什么样的,新疆的葡萄干是怎样制作的,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参观了葡萄沟,你们对葡萄沟有了哪些了解,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2、你喜欢葡萄沟吗?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出产水果,特别是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制成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美,非常有名,而且这里的老乡热情好客。))
六、布置作业:
1、猜字谜巩固生字。

(1)多一句。(够)
(2)弟弟站在木头边。(梯)
2、开火车认字卡,口头组词。

3、多音字填空练习。

4、听写词语,巩固写字。

◆教学反思 略。

《坐井观天》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坐井观天》是本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先导,学习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本组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和生字复现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特别是“蛙”和“错”这两个生字的书写;

2、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文中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青蛙的自信、傲慢;
小鸟的劝告、诚恳的语气;

5、理解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自以为是、目光短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本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老师准备青蛙、小鸟以及生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谈话引入课题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卡片)。从前这只青蛙坐在这口古老的井里。一天,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咦!后来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坐井观天》(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现在,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号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很认真)。(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相信、井沿)
师:课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文里讲的是谁“坐井观天”?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呐!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如果有一天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3、词语总结复习:坐井观天、无边无际、一…九…。

五、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教学反思 略。

13 寒号鸟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课文旨在教育学生勤劳自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懈怠懒惰,得过且过,荒废大好年华。

◆学情分析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但要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却不容易。教学中如何寓理于情,是情趣教学的关键,教师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抓住喜鹊与寒号鸟的行动对比,充分展开朗读,通过用不同的朗读语气对比出寒号鸟的懒惰导致了它冻死的结果。这样学生在理解寓意就容易多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会写10个生字。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寒号鸟”,引导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鸟是怎样的一种鸟吗?(课件出示寒号鸟,师简介寒号鸟)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寒号鸟有关的童话故事,题目叫《寒号鸟》。相信我们学习这个故事后从中定能明白一个道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提示自学课文。(适时出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对字音,自主识字。

(2)读通课文,同桌合作,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填空:这篇童话写的是(   )和(   )之间的故事。

2.交流自学情况。

(1)教师范读课文(故意将本课的生字读错),生听后正音。

(2)出示本课15个生字卡片,指生读,他生评议正音。

(3)说说哪些字容易读错。(教师点拨:缝是多音字,本课读“fèng”;
腊是边音;
开展多种形式的认读,巩固生字。

(4)指生读画出的词语,一生领读,全班跟读。

(5)指生填空并齐读。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面、阵、朗、苦”等八个生字。

2.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

3.师重点指导:“朗”字的左半部分不是“良,提醒学生“夜”是上下结构,单立人不是它的部首,“却”字右边是单耳。

4.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生开火车读认。

2.你知道故事的结局寒号鸟怎么样了? 生答,板书:冻死了 二、合作探究,找出寒号鸟的死因。

(一)寒号鸟冻死了,是什么造成了它的死?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一:懒惰 (1)生说,课件适时出示句子“山脚下有一道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学生自由说,讨论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2)齐读这句话。

(3)小结:仅是一道缝就能让我们看出了寒号鸟的懒惰。(板书:懒惰) 3.继续交流二:不听劝告不垒窝 (1)生继续说,课件适时出示句段: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好睡觉。” (2)喜鹊和寒号鸟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指生说。师相机板书:勤劳 垒窝 玩睡 自由读——指读——分角色读——齐读。

相机指导朗读:喜鹊的话要诚恳;
寒号鸟的话要不礼貌、懒洋洋、满不在乎。

(3)这段话让你看出了寒号鸟的死因是什么? 生自由说——同桌表演读——同桌上台表演读,生评议。

(4)小结:是呀,不听劝告,只知道睡觉和玩乐,懒惰成性不垒窝,寒号鸟能不被冻死吗? 4.继续交流三:得过且过 (1)生接着说,师出示课件: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2)生读句子,师引导理解“得过且过”的意思。

(3)生说原因,同桌合作读好对话——展示朗读——指名分角色对读。(生评议) (4)师小结:不听劝告,十分懒惰、得过且过的寒号鸟呀,你的死是你自己造成的! (二)寒号鸟冻死了,还有什么造成了它的死?请同学们再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再读课文,小组内展开讨论。

2.交流:寒冷的天气 (1)小组指派一名学生说,师出示课件(文中五、八自然段),播放寒风呼啸的录音。

(2)自由读后指生读,播放音乐,师引导生互动,体会天气的恶劣:这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天,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 相机板书:直打哆嗦 哀号 师提示“哀号”中的“号”这个多音字读“háo”。

(3)出示短语: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谁能照样子说一说? 随机教学形容词短语。生说师整理:热得直冒汗 急得直转圈 胖得直喘气 热得像蒸笼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胖得像肥猪…… (4)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他生补充、评议。

(5)是呀,这天气是那样的寒冷,没有窝的寒号鸟是在寒风中冻得受不了了才想到明天就做窝,而勤劳的喜鹊在这样的天气下是怎样的呢? 生说,师板书:住暖窝 (6)分组读——表演读。生评议——齐读。

(7)师小结:寒号鸟死了,它是冻死在寒冷的冬天里,与其说是寒冷的天气冻死了它,不如说是懒惰害死了它!这就是懒惰与勤劳的不同结果! 三、总结深化,延伸寓意。

1.第二天喜鹊在枝头呼唤着寒号鸟,当它发现寒号鸟已经死了,它会说些什么呢? 2.分角色扮演朗读。

3.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吗?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猜故事名字。

4.教师补充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初步了解葫芦,感受人们对葫芦的喜爱。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3.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图,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哇、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中随文识记。

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

③利用,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
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小花;
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设计意图:
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棵、盯、治、怪”。

(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教师提醒“棵、怪”中的穿插笔画位置。

(3)学生书写、组词。

(4)反馈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

(1)填上合适的词语。

(2)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复习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课后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学生字,让学生机械识记生字是很吃力的。这个环节既可以穿插在读词语和说短语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具体语境中去,这样既能理解,又帮助学生运用。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 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能换成“看”?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4)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待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态度。

(3)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

(4)朗读一组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第一句是反问句;
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强烈些。

三、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1.两幅插图做比较,进行发现学习。

(1)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是绿绿的,一是叶子是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3)葫芦所在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在发现不同点的过程,帮助梳理蚜虫、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教师随机板书:蚜虫—叶子—小葫芦。)
2.总结寓意。

3.拓展续写练习。

设计意图:
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可以图文结合地研读,从而更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点明三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穿插。评价反馈。

2.出示:“言”和“邻”,提醒“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
注意“邻”右耳旁适当写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匀称,学生自行练习并组词。

五、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课文 第六单元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在伟人的故事中成长”为主题组织材料,包括三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口语交际。三篇课文都是从“为民服务,与民交友”这个角度来写三位领袖人物的。民间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讲述了一段大禹为治好洪水造福人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让学生感受到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朱德的扁担》一文中围绕旧扁担的“失踪”,新扁担的出现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革命领袖朱德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的不仅是撒满凤凰花瓣的道路,驶过江面的龙船,升上天空的花炮;
更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的情景。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领袖人物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尽心尽力的为人民做小事做实事。用自已的一言一行为人民造福,与人民肝胆相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47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段的品读探究,感悟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人物品质,激发学生对伟人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本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落品读,从事实中体会人物品质。还可以补充有关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伟人的精神世界。学习三篇课文时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这些伟人其他的故事来进行拓展训练以表达对伟人的敬佩之情。

15 大禹治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是遥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平原地区,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
同时也可以此为启发,引导学生继续搜集其他部落首领的故事,激发阅读民间传说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边读边想的方法,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表达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主人公形象。

◆课前准备 生字卡、词卡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大禹的有关资料 ◆课设划分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大禹,揭示课题。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伟大英雄叫大禹,同学们在课前都查找了他的有关资料,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大禹呢?(生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禹治水》。板书课题:15大禹治水(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识字读文。

1.出示自学目标:(1)借助拼音学习本课生字,读准音,圈出不懂的词语,多读几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生字所在的句子。(3)小组讨论: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借助提示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读熟课文。

3.小组内展开讨论,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15个生字,指生读,他生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词语,生用喜欢的形式认读。

3.课件出示文中生字所在的句子,指生读,他生评议。自由读、同桌赛读,引导巩固生字。

4.指生分段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5.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6.小结: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治水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顽强的毅力和心中有他人的无私精神,治理好洪水,是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

四、巩固自学成果。

1.填空并朗读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话。

2.拓展:大禹还为天下百姓做过什么事? 《大禹锁蛟》《化熊治水》《巡游四方》并请人撰写《山海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课后要写的生字,生读准音。

2.生观察字形结构,找出难写的字,师范写指导。

3.生练习书写,师巡视。

4.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认读生字卡片并给生字找朋友。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欣赏大禹治水的动画片。

二、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二自然段。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 2.读后交流:
(1)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2)洪水很厉害。(3)人们生活很痛苦。(4)鲧没治好水。

3.朗读指导:(1)这个传说离我们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示出它的时间长吗? (2)(播放有关洪水的课件)看到这滔滔的洪水,我们能读出洪水的厉害吗?指生读,读后评价。

(3)洪水如此厉害,让当时的人们生活多么痛苦呀!齐读第一自然段。

(4)鲧的精神可嘉,只是治水方法不对,因此九年也没有治好水,真可惜!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大禹接过父亲没有完成的任务继续治水,课文中是怎样写他治水的呢? 2.生自由读文,画出大禹治水的有关句子再读一读。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吸取教训 疏导治水 4.小组讨论:在大禹治水的事情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1)师:十三年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大禹在干什么?(治水) (2)他三次路过家门,说明不止一次有机会回家。“看一看”花的时间长吗?他想的到底是什么?(帮人们治好水,让人们不再痛苦地生活)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坚持不懈 一心为人民 无私奉献)适时板书。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去展现大禹的坚持不懈、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呢?指生读,评价——女生读——同桌赛读——齐读。

7.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呢?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重点交流:“安居乐业”(课件播放人们安宁生活,愉快劳动的场面)引导生理解。

9.老百姓这安居乐业的生活是谁带来的?他们会对大禹说些什么?你又会对大禹说什么呢?(老百姓:感激;
我们:敬佩) 10.指导朗读,对大禹的敬佩之情。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当小小配音员,给动画片配音。(课件出示动画场景,生看画面适时读文) 2.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指生根据提示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师生评价。

3.总结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知道大禹为了治水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5 大禹治水 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吸取教训 疏导治水  坚持不懈一心为人民        无私奉献 16 朱德的扁担 ◆教材分析 《朱德的扁担》是一则关于朱德同志的小故事,讲述了他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他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

◆学情分析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离现在有些久远,而且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学生只有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为了避免课上出现孩子们对常识、对历史的认知问题而产生纠结,课前老师应向孩子们介绍一下当时的状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战士们先为什么藏扁担后来又为什么不藏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课件出示: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相机板书:扁担。引导学习生字“扁、担”,提示“担”在这个词中读轻音。

2.说起扁担,老师就不由地想起一位伟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德)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课文背景。引导学习生字“朱、德”。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学习——《朱德的扁担》这个动人的故事。

相机板书课题:16 朱德的扁担(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朗读,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正确。

3.和同桌一起合作识记生字、读熟课文。

三、检查识字读文情况。

1.出示剩下的11个生字卡片,指生认读,师生共同正音。

2.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自由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3.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4.交流记字方法,小组内开展记字比赛。

5.指生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6.同桌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7.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生字,生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师范写,生临写。

3.重点指导“扁、战”的写法,引导区分“士、土”二字的“横”。

4.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课件出示填空: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

3.指导朗读:山下是敌人,山路又难走,环境多么恶劣呀!但战士们都争着要挑粮。这真是一群不怕牺牲、肯吃苦的好战士呀!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朱德和红军挑粮场面,生观看,说说走在最前面的是谁?他是怎样的穿着?又是怎样做的? 2.生答,课件适时出示句子(第三自然段的1、2、3句)体会朱德爷爷的优秀品质。

(1)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2)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3)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4)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4.现在你知道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吗?(心疼他)从中可以看出战士们对朱德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尊敬热爱) 相机板书:战士 藏扁担 心疼朱德——尊敬热爱 5.师: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可是朱德爷爷怎么做的呢? 6.生答,(又找扁担写上字)课件适时出示这一自然段地最后一句。

7.生读,讨论: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呢? 交流: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这五个字。

8.从中你看出朱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板书:朱德 找扁担 和战士一起挑粮——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9.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生自由读,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1)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2)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3)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4)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
我们(       )。

◆板书设计 16 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心疼朱德——尊敬、热爱 朱德 找扁担 和战士一起挑粮——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你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 师随机板书“傣族”,简介: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板书“泼水节”。学习生字“泼”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随机正音。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泼水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

2.同桌互读,指名读,正音。

3.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重点词语。

凤凰指名读,出示凤凰花图片,填空:()的凤凰花。

比较:火红与火红火红的区别。

认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理解“一年一度”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1961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指名读,交流感悟。

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4.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怎样过泼水节的? 过渡:周总理来了,他来到了人群当中。(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看今天他穿着什么衣服?引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当中。他穿的是——傣族的服装。看到周总理这身打扮,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亲切、把他和傣族人民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同桌合作读4、5自然段,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出示句子: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拓展练习: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福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福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福他们————。

总理的祝福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为人们带来了吉祥。人民发自内心地祝福总理健康长寿。他们之间的祝福说明什么?(关怀、爱) 指导朗读。

5.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六——八自然段。

三、回顾课文,升华情感。

1.再看插图,说说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出示:傣族人民笑得那么灿烂,那是因为……。

周总理笑得那么开心,那是因为……。

2.1961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1961年的泼水节,出示:多么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1)我们的总理关心人民,我们的人民爱戴总理。他们的心永远紧密相连着。

(2)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确实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节日!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五、布置作业。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1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

2.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之高。

3.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

2.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之高。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读准平舌音“宿、寺”。

(2)理解“宿”的意思——住。

(3)识记“寺”字。

(4)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推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5.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境 (一)学习第一、二句。

1.随文识字“危”。知道“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同桌合作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之高。

(1)高百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并指导朗读。

(2)摘星辰。

①学习“辰”字,知道带有“辰”字部件的字,大多带有en的韵母,如“晨、振”等字。

②想象说话: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近在眼前,你会想到什么呢? ③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时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地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二)学习第三、四句。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教师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恐”“惊”,读准后鼻音,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回顾小结: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借助大胆想象,把一座高百尺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变得情趣盎然。

2.借助板书,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危、惊、敢”,先整体观察。

2.出示“危”,半包围结构,强调里面的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危”字,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敢”,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 19《雾在哪里》
◆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篇文字清新、语言优美的儿童散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以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山雾在清晨由山下渐渐升腾,并在山林中弥漫以及太阳出来后,变成露珠的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山雾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抓住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课文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和感受雾顽皮、可爱、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自然的美丽,学会并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教师:带拼音的生字词卡片,活泼欢快的配乐CD、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生活中和自然课上了解雾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看一看这几张图片有哪些共同点呢? 对,就是雾,这几张图片里面都有雾。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介绍雾)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读词语,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娃娃。

3、请同学们认真想想,平时你们见到的雾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同学自由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课文里面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2、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雾顽皮? 3、请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老师板书下来),再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好动词)
4、观察课文中的句子,并学习用“无论…还…都…”造句。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去感受一下又贪玩又可爱的雾。(老师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看到的东西最多最美。

6、其实啊,生活中还有一种东西跟雾宝宝长的很像,它就是雾霾,你知道雾霾的危害吗? 五、课堂总结: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动词贴切地描写了雾娃娃顽皮、可爱的样子,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日出雾散的自然知识。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一说雾是怎样活动的。最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配乐诵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山雾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有关雾的资料,确定相关主题,制作一份电脑小报。

2、参考收集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或想游览的旅游地,最好讲清它的特色。

◆教学反思 略。

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21、’狐假虎威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理解《狐假虎威》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 识记文中生字,指导书写“虎、茂、派”。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
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
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

[结合上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发展想象力,并通过表演及引发争论,感悟狐狸心理和语气。不仅重视语言的感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
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1)自愿结合练习。

(2)带上头饰进行表演。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创设时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2、《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吵、咬”4个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起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了笑”所隐藏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3.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吵、咬”4个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起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了笑”所隐藏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激起兴趣 1.由学生已知的童话故事引入,引出“狐狸”,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对狐狸的印象。

3.出示“奶酪”,正音,猜猜“奶酪”是什么。教师简介“奶酪”。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好长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边读边圈出难读的字,读给同桌听。

3.认读词语,随机正音。

(1)出示词卡,请生领读。(捡到、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帮助、嚷着、瞧了瞧、方便、结果、剩下、整块。)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黑板一侧板贴出示,学课文同时解决这些词义。预设:小哥儿俩、拌起嘴、嚷着。

4.长句练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1)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

(2)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俩开始拌起嘴来。

三、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 1.请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发现熊哥哥和熊弟弟的心情。请学生说说它俩为何事而高兴,随机朗读第一句。

(3)请学生发现后来它俩心情的变化,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4)教学“拌”字。可联系下文狐狸问:“你们吵什么呀?”帮助学生理解“拌嘴”即“吵嘴”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发现熊哥俩原先很高兴,后来发生矛盾,不高兴了,课文用一个词语把两部分内容连了起来,那就是——“可是”,它表示语气的转折。

(6)朗读练习。

3.读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数一数,狐狸帮小哥俩分了几次奶酪。

4.重点品读第一次分奶酪部分。

(1)自由读第二至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熊弟弟的话。

(2)请学生读狐狸说的第一句话,指导读出假装好奇和热心的语气。

(3)请学生读熊弟弟回答的话,指导读出为难、焦急的语气。

(4)请学生读狐狸说的第二句话,想想狐狸说话的样子。(笑了笑。)
①请学生做做“笑了笑”的表情,发现和狐狸的“笑”有什么不一样。

②请学生猜一猜狐狸这时是怎么想的。

③根据狐狸的心思,指导朗读句子。

(5)小哥儿俩知不知道狐狸狡猾的心思啊?它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①随机教学“嚷”,观察字形猜字义,了解“嚷”就是大声喊叫。

②猜猜小哥儿俩此时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5.学法总结: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的想象,体会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就能把故事读得有滋有味。

6.四人小组合作练一练,分角色朗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7.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复习字词,练习写字 1.回顾新学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词语进行巩固。

2.出示“奶、始、吵、咬”。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特点。

3.教师重点指导“奶”的女字旁写法和笔顺,学生练写。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通过写松鼠和小熊这对好朋友分分合合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友谊,而且友谊是需要我们用心维护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小熊和松鼠的感情变化为情感链条,紧抓情感矛盾,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充分阅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触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会写“折、纸”等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懂得友谊的珍贵,学会如何交朋友及维护友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懂得友谊的珍贵,学会如何交朋友及维护友谊。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指名猜。

2.出示简介,感受风筝的美,学生拿出课前折好的小纸船。

3.揭题:折纸船和风筝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引发一段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纸船和风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举手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朗读中解决不了的字音可请教老师和,遇到难读的句子,可请教同桌或者组内同学。

2.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检查学习情况,出示词语。

(1)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扎”是平舌音,“鼠、折、抓、张、祝”是翘舌音。

(2)同学互相指认词语。

(3)教师随机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3.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同桌之间交流后,指名汇报、及时鼓励和指导。

可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来帮助记忆。如:“折”可以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哭、取”可以用熟字组合法来记忆。

三、了解内容,研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仔细对照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松鼠和小熊闹矛盾,松鼠和小熊恢复友谊?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正确的段落。

3.读完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补充,把内容讲完整。

自由举手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归纳。

4.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儿? (2)出示“山顶”和“山脚”两个词语,想一想,哪是山顶?哪是山脚?试着画一画。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快乐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演示每个字的书写过程,观察每个字的书写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讲解:“祝”左边示字旁要注意横撇的撇不要弯,竖一定要写直;
“抓”关键在于写好右边的“爪”字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
第三笔竖要垂直。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词,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自由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过渡:松鼠住在山顶上,小熊住在山脚下,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自主阅读第2—6自然段,看看松鼠和小熊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

引导:①松鼠送什么给小熊了?他用什么方法送的? ②小熊送什么给松鼠了?他又是用什么方法送的? (1)自读课文,分析理解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过程。

(2)反馈汇报。根据汇报归纳: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好朋友。

(3)短语比较。出示: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①你发现什么,引导“漂哇漂”和“飘哇飘”。“漂”物体在水面漂,“飘”物体随风飘。

②再读句子,体会语境的不同。

(4)指导朗读: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小熊为什么那么高兴?如果你们是小熊、在开心快乐、兴奋激动之后,你想做点什么? 小结:爱是相互的,小熊为松鼠扎风筝。再读第4—5自然段、用你的语言、表情、动作表现出松鼠高兴的样子 2.学习第7—9自然段,了解松鼠和小熊闹矛盾后的难过和失落。

(1)过渡:他们为小事吵架。山顶上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交流: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心情?读第8—9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心情 (3)思考:小熊和松鼠为什么还是每天花风筝和折纸船? 学生思考交流后明确: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

3.读第10—11自然段,理解松鼠和小熊恢复友谊的过程。

(1)过渡:松鼠和小熊吵架后都很难过,结果如何?用喜欢的方式读第10—11自然段。

(2)说一说,是谁先要求和好的?他是怎么做的? 根据回答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用“如果······就······”练习说话。

(4)想一想,小熊最后放风筝了吗?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 (5)指导朗读。

①“再也受不了啦”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小熊和好的心情。

②“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用急切真诚的语气读出松鼠想和小熊和好的心情。

三、深入体会,拓展延伸 1.思考:经历了这些,小熊和松鼠以后还会吵架闹吗?他们从这件事中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们要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 2.我们难免会和朋友发生矛盾。如果你和朋友吵架了会怎么做?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3.教师总结:当我们的友谊产生“裂缝”时,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们要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让我们祝福这象征友谊的风筝永远在蓝天飘荡,纸船永远在小溪漂流。让这美好的友情永远珍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心间。

4.课下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5.把最想说的话对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教学反思 略。

《风娃娃》
◆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里的风娃娃既乖的可爱,又傻的可爱。他想为大家做好事,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思考后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他人有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抽、续”等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抽、续”等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猜谜语激发兴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2、谈话激趣,出示课题:风娃娃长大了,它想出门为大家做好事,风娃娃还想和聪明好学的孩子交朋友呢。大家愿意吗?打声招呼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把生字新词好好认一认,然后读读课文。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练习。

看清声母读:抽、驶、示、筝、踪、伤、责。注:筝在风筝中读轻声。

看清韵母读:筝。

(2)在生活中你哪些字已经认识了,其它的字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 抽、续、吸、极、夫、汗、驶、示、筝、踪、伤、责 (3)看课件,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田野那里帮助可以许多风车转动抽水断断续续吸气 使劲飞快奔跑秧苗纤夫弯腰流汗急忙行驶纤绳 感谢容易只要广场风筝赶紧摇摇摆摆翻起跟头无影无踪 伤心知道仍然折断责怪 4、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标出自然段。

5、同桌互读,及时正音,分自然段指名读。

6、风娃娃到什么地方为人们做事?他为人们做了哪些事?读读课文,用划出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哪几个自然读内容让风娃娃感到高兴,哪几个自然段让风娃娃感到很伤心。自读课文。

2、风娃娃是因为做了好事而高兴,他究竟做了哪些好事呢?请学生读2、3自然读后说说。

((1)吹大风车(2)吹帆船)
3、你能用高兴的语气读2、3自然段吗?学生自由读-齐读。

4、风娃娃因做了错事而伤心,他究竟做了哪些错事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5、6、7自然段,想想你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读一读。

5、想一想: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么想的?人们为什么要责怪风娃娃?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其实风娃娃还会帮人们做好多好事,你们知道吗? 2、但风有时会代给人们灾难,你知道吗?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本课中的风娃娃既乖的可爱,又傻的可爱。他想为大家做好事,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所以啊,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他人有用。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将风娃娃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想一想应该怎么去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略。

推荐访问:部编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免费下载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表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2017年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全册电子课 2017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上一篇:社区党建2017年工作计划与社区党建半年工作总结汇编
下一篇:防汛办2020年防汛工作汇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