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四要] 现代养生四要

来源:安全师 发布时间:2019-04-01 点击:

  编者按:自古名医多长寿,这句话在“国医大师”身上得到了体现。“国医大师”的生活经历,不仅记载着他们的学术经验,还留下了他们养生保健的印迹。一幅幅大师养生的篇章,如闻金玉之声,如见大医寿星。为了使大师们的养生经验传播到群众中去,起到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特编写了《国医大师谈养生》这本书,从不同角度介绍他们的养生经验,其内容均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和多年的体验。
  我幼承家学,后接受中医院校教育,粗通医术,在临证教学之余不免将之施诸自身,在长期的防病、治病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些心得经验。归结起来大致是:养德、养心、养脾胃和养肾。
  
  □养德□
  
  历代养生典籍大多强调养德可以长寿,“养生”必先养德这一观点。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论》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据说孙真人活到147岁,既然他如此强调养德的重要性,必不可小视。
  结合自身阅历,我非常赞同“仁者寿”、“大德者方得其寿”的观点。中国养生之道,贵在静中寓动,善养生者,必重调神,而神之修养,德字为先。唯有勤修德行,才能心平气和,气血通畅。今年我已经93岁了,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言语流利,步履安稳。我想,这同自己不断修养德行而逐步达到心胸豁达,乐观开朗有很大关系。
  养德与养生二者之间之所以关系密切,就在于通过对自身道德性情的修养,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使思想纯正健康,情志恬淡愉悦,心神安宁,从而使机体气机调和、气血畅达,而有利于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养德的人必须多涉猎书籍并付诸实践。我自己除了看中医药学著作外,还很喜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还喜欢诵读诗词歌赋,如我在90岁大寿时还即兴高歌《在太行山上》。品读这些书籍,常令我心境获得平和。至于行动方面,我行医教学至今70余年,时刻不敢忘记“医乃仁术”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养心□
  
  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养心是保持脏腑功能健康运行的基础,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的功能,且损伤形体,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由于神藏于心,“心主神明”,心是一身之主,故调神即养心。中医养神强调的是“静养”,即“神以静为养”,避免外物所扰,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安宁。
  如何“静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要进行七情调节,便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做到心胸豁达。我一生较乐观,爱开玩笑,也很少动怒,所谓“笑一笑,百年少”,而“发怒是对自己的惩罚”。
  
  2 以动促静,修习静心功。
  即通过静坐、入定、冥想等方法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轻装上阵,面对生活。如打坐,其要点是:双腿交叉盘坐,稳坐于板床上。静坐时,上身自然放松,头位正直,自然闭目,含胸拔背,两手置于腹前相互轻握,也可双手自然垂放于两腿上,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度,上半身稍向前倾。舌尖轻抵上腭,自然闭口。坐正后,全身放松。不加意念,听任平素的呼吸习惯,约50次呼吸即可。此法不但晨起和入睡前可以帮助静心,还能在旅途奔波中帮助安定心神。另外,我的体会是练太极拳与八段锦也能使心境平和。
  
  3 寄寓书法,以练字养心神。
  闲暇时,我喜欢练习书法。多年的书法练习,使我受益匪浅。以前一遇到强烈的情绪波动时,我便常持毛笔写字而令自己安静下来,从而保持头脑轻灵,减少不良情绪的干扰。多年修习,现在我一旦提起毛笔,便能很快让心情安定下来,甚至达到“入静”的状态。至于如何练字,限于篇幅,此处便无法展开了。当然,琴、棋、画等也有此等功效。只要投入进去,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充足睡眠,调神养心。
  调养心神,必须注重睡眠质量,要想睡眠质量高,必须坚持早睡早起,作息规律。为保证高质量睡眠,我自己喜欢用温热水浴足,浴足过程中同时用双手按摩、揉搓脚背及脚心,最好以劳宫穴摩擦涌泉穴,以加速脚部的血液循环,以产生温热感为度,每次10~30分钟,自觉确能帮助入睡。有时,还用一些药材煮水泡脚,具体药物是:怀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夏枯草1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
  
  5 食疗药治,养心妙法。
  我比较喜欢吃橙子与榴莲,夏天则适当吃些苦瓜。这些果蔬对养心有帮助。榴莲具有温养心肾的作用,若吃后有上火感觉,可进食适量山竹以解其温热,夏天适当吃苦瓜则可以清心火。此外,有时我还喜欢炖人参与田七,一般每次各10克左右,可加5克陈皮。
  
  □养脾胃□
  
  要想长寿,必须注意养脾胃;欲想脾胃健旺,关键在于重视饮食习惯与适量运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饮食有节。
  俗话说“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得安宁”。这说明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
  
  2 杂食不偏。
  我一贯主张进食宜杂不宜偏,五谷杂粮,酒肉果蔬都可以进食,关键在于不可过量。每种食物都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更有酸苦甘辛咸之殊味,缺之则易令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正气不足而易患内伤或遭受外邪,疴疾易起。我自己有个习惯,每次出差时,必品尝当地的土特产,一方面可以大饱口福,另一方面则对纠正身体之偏胜有一定帮助。有些人老以为自己脾胃虚弱,这个不能吃,那个不敢碰,结果反而导致营养不良,脾胃虚衰,实不可取。
  
  3 宜温不凉。
  现在得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非常多,其中部分原因便在于长期进食寒凉饮食,日久耗损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结果变生诸疾。广东地处岭南,常年气候炎热,许多人为了降温解暑,喜欢大量进食冰冻的食物,故而胃痛、腹痛、腹泻、腹胀的人非常多见,小儿与老人更为严重。年轻时气血旺盛,尚不觉有何不妥,等到中老年时,气血渐弱,肠胃病证丛生,悔之不及。故而,饮食宜温不宜贪寒凉,方可养好脾胃。
  
  4 动以养脾。
  脾主四肢,脾气虚弱则四肢疲软乏力,精神倦怠不适,饮食不振;适当锻炼则精神爽朗,精力充沛,四肢有力,进食亦觉甘美。华佗在论五禽戏时曾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其中“不当使极”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就是说运动不能过量,失度过量,则容易劳损伤身。基于此,我最喜欢的运动便是八段锦。我从50岁后便开始修习此拳, 深觉受益匪浅。
  
  □养肾□
  
  肾为先天之本,历代养生家多认为养肾可令人长寿。简单而言,我认为可用以下措施养肾。
  ,珍惜精气,节戒色欲。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曾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历代医学家又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色欲箴》。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
  
  2 午间散步,采阳助肾。
  我喜欢散步,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天中午时分我都会围绕楼下空地悠闲散步数十个圈,尤其在阳光充沛的夏日,我称此为“午间散步采阳养生法”。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于中老年人以及阳虚体质的人群。人到老年,真元渐耗,身体阳气渐趋不足,容易出现一派阳气虚弱之相,如怕冷、恶风、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容易疲劳、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多清长、夜尿多等表现,这些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很多见,有这些症状的老年朋友,都可尝试此法。此外,这项练习还适合于一些经常无精打采、爱打瞌睡,总感到精力不济的年轻人。
  
  3 药取平和,常服养肾。
  历代养生书籍中,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养生的资料,其中大部分药物与养肾相关。我认为较好的养肾药物必须选择那些药性平和的,最好是食疗为善。我个人较喜用的是枸杞、何首乌、杜仲、肉苁蓉、灵芝、桑椹子,蜂王浆、女贞子、山萸肉等。这些药物长期适量服用有一定养精保肾效果。
  
  4 嗜欲耗精,龟欲固肾。
  过度的欲望,容易导致肾精的耗散。现在不少年轻人,为了某种欲望,如名利欲,拼命奋斗,废寝忘食,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白发丛生,腰酸腿软,牙齿退化,耳鸣眼花;而有一些中老年人,退休之后,总觉得心有不甘,终日患得患失,于是,失眠、心悸、胸闷等症状随即而生,身心也更快衰老。
  基于此,干祖望老在总结他的养生经验时,便说“龟欲”二字可以令人长寿。原因是乌龟欲望很少,却活得很久。而清代的尤乘在《寿世青编》中则强调说“养生之要,首先寡欲”。
  正由于此,我一贯对很多东西都看得很淡。如个人名利得失,我便很少放在心上;而在吃穿住行方面,我的要求也都比较低。我想,唯有在不断修养中克制欲望,才能使肾精充沛,达到寿而康的目的。

推荐访问:养生 四要
上一篇:当归党参黄芪鲜鸡汤【黄芪、党参、当归的“奇遇”】
下一篇:喝水可以预防脑血栓 [预防脑血栓的正确喝水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