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体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评析课堂纪实

来源:监理师 发布时间:2021-04-12 点击: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评析、课堂纪实 圆锥的体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贾玉萃

 【教材解读】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重点难点】

  1.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加强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

 2. 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入新知时,我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的课堂气氛充满了乐趣和活力,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时,设计了两次试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才能有 3 倍的关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的信息加工。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

 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 小组实验。

  (1)学生分 5 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 、深入探究“ 等底等高”

  4.

 推导公式。

 同学们尝试一下,用 V、S、h、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生独立写公式)

 5.

 问题解决。

 同学们再回到故事中,你们应该知道小雅和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了吧?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学例 3 。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它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汇报:(1)沙堆底面积 3.14×(4÷2)

 2

 =3.14×4

  =12.56(平方米)

 (2)沙堆的体积 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这堆沙子大约 5.02 立方米? 四、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1、填空。

  1)一个圆柱体积是 10 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柱钢材能溶铸成( )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2 :1.(

  )

 4)

 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1/3。

  (

  )

 3、圆锥的底面积是 7.8 平方厘米,高是 2 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上端是一个圆锥形,它的底面直径是 2 米,高 2.1 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5、哈南双语幼儿园的屋顶是圆锥形,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是 12.56 米,高是 6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1/3

 V=1/3Sh

 例 例 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它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这堆

 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沙堆底面积 3.14×(4÷2)

 2

 =3.14×4

  =12.56(平方米)

 (2)沙堆的体积 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这堆沙子大约 5.02 立方米?

  【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圆锥的体积》这节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使课堂充满生机、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实验、探究。事实证明这样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3.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

 教学中“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这一教学环节不是预先设计的 。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饱含着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析】

 1.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 3 倍,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5.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在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中渗了透德育教育,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6、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上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回归常态教学,教学真实、扎实、朴实,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圆锥的体积》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

 师: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师:小林对小雅说:“我的雪糕可好吃了,我们来换一换吧!”小雅看了看她的雪糕,又看了看自己的雪糕,小雅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故事先讲到这。如果此时小雅和小林换了雪糕,你觉得小雅有没有上当? 生:我觉得小雅上当了,小林的雪糕小。

  师:好,你的眼力真不错。如果这时小林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雅这时和小林换雪糕,你们觉得公平吗?

 生:公平。

 生:我觉得还是不公平,小雅还是吃亏。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了,假如你现在就是小雅,小林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认为公平合理,才肯与他交换? 生:四个。

 生:五个。

 生:三个。

 师:小雅究竟用几个跟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生沉默,几秒后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如果知道他们的体积就好办了,可是我们只会求圆柱的体积,不会求圆锥的体积。(学生均点头)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那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合: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 小组实验。

  (1)学生分 5 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同学汇报你们是怎样实验得出结论的。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 、深入探究“ 等底等高”

 师:各小组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老师就奇怪了,你们各小组间的圆柱和圆锥的大小不一样啊,结论怎么会一样呢?难道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奥妙吗?想知道吗?快探究一下吧!(生合作探究)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这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等底等高”。

 生:我们也发现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只有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时候,圆锥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 1/3。

 :

 生:(举手提问)老师,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 师:这名同学提得问题非常有价值,他问:“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大家说是吗? 生: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不会是 3 倍的关系了。(大多数同学点头,同意他的观点。)

 生:我和他的意见不同,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有几名学生表示同意)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那么这样,小组间调换一下圆锥,使你手中的圆锥和圆柱不等底等高。“实践出真知”让我们行动起来,验证一下吧。

 师:下面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的结论是: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时,他们的体积...

推荐访问:教学 圆锥 评析
上一篇:Jquery学习笔记
下一篇:建筑公司劳动合同范本3标准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