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防范措施

来源:监理师 发布时间:2020-08-26 点击: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防范措施之我见

 分 校(站、点): 南平分校建瓯工作站

 学 生 姓 名: xxx

 学 号: xxx

 指 导 老 师:

 完 稿 日 期: 2011年4月30日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防范措施之我见

 目 录

 写作提纲……………………………………………………………………………2

 内容提要……………………………………………………………………………3

 关键词………………………………………………………………………………3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3

 (一)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3

 (二)思想观念的变化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4

 (三)网络的影响…………………………………………………………………4

 (四)孤僻心理……………………………………………………………………4

 (五)法律意识淡薄………………………………………………………………4

 (六)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5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5

 (一)从社会方面的预防…………………………………………………………5

 (二)网络预防……………………………………………………………………5

 (三)学校预防……………………………………………………………………5

 (四)家庭预防……………………………………………………………………6

 1、家庭教育………………………………………………………………………6

 2、家庭气氛熏陶…………………………………………………………………6

 3、家庭对青少年的管理与约束…………………………………………………6

 4、从心理学方面的预防…………………………………………………………6

 三、结论……………………………………………………………………………6

 参考文献……………………………………………………………………………7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防范措施之我见

 写作提纲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繁荣,人口激增及社会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社会控制功能渐失;致使社会产生各项弊病,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如不予以及时防治,恐造成治安隐忧,故少年犯罪的防治工作更显迫切,亟待速谋对策应对。

 二、本论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

 1、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

 2、思想观念的变化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网络的影响

 4、孤僻心理

 5、法律意识淡薄

 6、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

 1、从社会方面的预防

 2、网络预防

 3、学校预防

 4、家庭预防

 三、结论:

 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犯罪学者、社会学家,教育家、教师、政府官员们都把青少年犯罪问题当成是头等大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相信随着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的渗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域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防范措施之我见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繁荣,都市化的高度发展,人口激增及社会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社会控制功能渐失;加之西方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社会文化冲撞,矛盾与价值混淆,致使社会产生各项弊病,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虽然从各国犯罪统计中发现,不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少年犯罪均是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尤其是经济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此问题更为严重。但鉴于青少年智虑未趋成熟,如不予以及时防治,恐造成治安隐忧,故少年犯罪的防治工作更显迫切,亟待速谋对策应对。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心理因素 预防措施

 2009年7月28日在建瓯市小松镇小松村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受害人张某夫妇,在凌晨时被双双砍死在卧室中,而这起犯罪事件的罪魁祸首竟是两位青年人,一位黎某22岁,无业青年,谈了几个女朋友,都离他而去,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另一位董某18岁,某高中高二学生,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也经常上网。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受害者张某与妹夫办了一家茶厂,平时为人好于表现,比较张扬,出入开着私家车。黎某与被害人张某是邻居,对张某的家庭、环境均很熟悉,于是便伙同董某一起作案,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便购买了水果刀、胶带、手套、鸭子帽、绳子、尼龙袜等作案工具,在两次行凶未果的情况下,终于在第三次入室中将张某夫妇残忍地危害。

 这件案子被列为南平重大刑事案件,并责令建瓯刑侦大队限期破案,在建瓯刑侦大队的仔细勘查,大量的走访下,案件终于水落石出,令人发指的惨案,竟是两位青年所为,这给了我们太多的沉思,是什么使他们走向了不归路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

 (一)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的过程中,因而存在着不完善不健全之处。正是由于这些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市场经济其本身不可避免的负效应,造成了很多的空隙和漏洞,使犯罪(包括青少年犯罪)的条件与可乘之机增多。黎某的失业,忍受着待业的煎熬。当青少年人的热情、意志在茫然的等待中被消磨时,"成人感"受挫易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感到被社会抛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二)思想观念的变化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裂变,对原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思想。很容易污染青少年脆弱的心理,为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价值"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以非法手段捞取钱财。黎某、董某在价值观上的偏离,确实刺激着他们的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三)网络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世界以其缤纷的色彩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网络作为一种"立体媒体",因其极大的信息量及快捷方便的操作,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乡镇,从乡镇走向农村走入普通家庭,走到我们身边。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逐年呈直线上升趋势。网络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甚至是色情,暴力也充斥其间,青少年置身与这样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中,不免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上网"冲浪",网络游戏常常使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工作、生活,荒废学业;网上色情、暴力使青少年耳濡目染,在模仿、冲动下导致性犯罪及其他犯罪。

  (四)孤僻心理

 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若青少年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康。则容易诱发其人性的"异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一些青少年由于自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学校中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在社会上又遭到歧视,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失望,甚至怨恨。董某由于父母离异,又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和嘲笑,长期以来生活一直很压抑,造成孤僻心理、暴力倾向。

 (五)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对法律常识了解得非常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往往在浑然不知后果中已严重触犯法律。他们被法律追究,受到法律制裁时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悔之晚矣。

 (六)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味追求升学率,中小学教育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一些教师在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方面也受到局限,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差等生的教育,多采取轻描淡写、简单空洞的"说教式",不能深入其心灵进行疏导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有的孩子被开除学籍,有的逃学、辍学、注向社会,有的则是最终走向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

 (一)从社会方面的预防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加大素质教育推行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控制学生流失现象。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应以详备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

 (二)网络预防

 政府和媒体应对公众进行有关法规、法律和公共道德的教育,特别是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对青少年进行有关教育,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道德伦理的教育同步进行。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在计算机网络中同样要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公共道德,网络是虚拟的,但行为人的行为是真实的,网络是自由的,但人必须受到约束。归根到底,网络中人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的反映。要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的。

 (三)学校预防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进行的,加之其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故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的。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今天,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结合新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为主要内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方式上,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将新知识、新观念传授给学生。

 (四)家庭预防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第一,教育内容要全面。既要注意智力培养、能力训练,又要注意社会道德教育,生理知识讲解,更要注意法制教育。第二,教育方法要得当。家庭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极大,只有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2、家庭气氛熏陶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世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形和无形、有声和无声的综合,有形指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则是家庭气氛的熏陶。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

 3、 家庭对青少年的管理与约束

 青少年时期既是他们身体发展的高峰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促使青少年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家庭必须对子女严加管理和约束。父母应该了解子女所教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只要发现其中有品德不良、行为不轨者应该立即责令子女与其断绝来往,警惕那些可能引起犯罪的外来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中,尽量把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4、从心理学方面的预防

 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辩是非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结论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世界各国的犯罪学者、社会学家,教育家、教师、政府官员们都把青少年犯罪问题当成是头等大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尽管效果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人们仍为此努力不懈。相信随着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的渗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域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减少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廖秀健等,《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探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斑》,2004年4月第5卷第二期。

 3、《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防范对策探析》:《理论研究》,4--10页1006-1509(2003)02-0043-03 。

 0

推荐访问: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成因 防范措施 心理
上一篇:保育员教育随笔:缺乏安全感孩子
下一篇:2017人大干部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