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21-04-21 点击:

 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1952~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2.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 A.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 B.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 C.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 D.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3.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苏联模式(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勃列日涅夫对苏联进行改革后,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 20%。这表明其改革仍(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1972 年 5 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 1972 年 7 月 1 日水平上,苏联 1 618 枚,美国 1 054 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6.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 7.据统计,到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 2/3 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 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 2 680 万吨。这一状况(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使得苏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C.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 D.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 8.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9.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0.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苏联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1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 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1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 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 1989 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

 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 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答案:A 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 A 项正确。

 2.答案:D

 材料只是对比苏联和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A 项说法错误,排除;结合苏联人民“走出国门”“战败的德国”等可知当时苏联参加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 B 项;结合“天堂”“地狱”“生活水平”等信息可知,此时通过与外界的比较,苏联人民认识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斯大林模式,排除 C 项,答案为 D 项。

 3.答案:B

 题干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忽视轻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史实。“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强调了苏联模式忽视了人的存在,即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 B 项。

 4.答案:B

  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可知 B 项正确。A、C、D 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5.答案:C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6.答案:D

 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7.答案:C

 材料说明 80 年代的苏联主要依靠出口油气资源来进口所需的设备、粮食、食品。这一状况说明苏联当时机械设备落后,农业生产落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不能体现苏联此时对于外国市场的依赖度,D 项与题干无关。

 8.答案:C 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9.答案:C

  开创了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经济方面,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不大,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 C项。

 10.答案:B

 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苏联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错误。

 11.答案:B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12.答案:B 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13.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推荐访问:苏联 课后 学年
上一篇: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3,,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下一篇:「粗品」社区团体事情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