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目录 内容简介 目 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社会政策 绪论 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章 个人福利与社会政策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什么是社会政策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部分 社会政策的形成、发展、调整 第四章 以应对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社会政策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以应对工业化社会中的生活风险为目标的社会政策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国家对公民福利责任的正视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福利国家危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政策改革与探索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部分 社会政策分析 第十章 公民身份与社会政策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分析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与主要概念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社会政策比较研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部分 什么是社会政策 绪论 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社会政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实际存在的一个政策类别,二是指对这个类别的政策的学术研究。对于社会政策的学术研究,是对社会政策本身以及与社会政策有关的现象的描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政策的本质、功能,以及与社会整体和各个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和概括,给出理论解释。

 一、社会政策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联系

 在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贫困、失业以及各种反常的社会行为的突显。社会各个方面对此做出了各种反应,其中包括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和民间的慈善救助活动的开展。

 1.民间慈善活动的发展 (1)1869年在伦敦建立的慈善组织协会。

 (2)组织的目标是推进和协调有关的慈善救助活动,以消除济贫领域的混乱。

 (3)该协会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以贫困是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的认识为基础的,认为接受公共救助会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和道德意识,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

 (4)特点是对贫民进行“友好访问”。试图通过对贫民的“友好访问”,对其提出建议和忠告,使他们学习自我控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具有远见,最终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包括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对求助者提出建议和劝告等。

 (5)发展了对自己的工作人员从雇用到培训和薪金支付的一套制度。

 2.社会科学系的建立 (1)1912年12月经伦敦经济学院创建人悉尼·维伯在伦敦经济学院建立一个社会科学系,专门培训社会服务人员。

 (2)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活动从识别“谁是穷人”开始转向了“他们为什么受穷”。

 (3)社会科学系逐渐变得对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关心。

 (4)蒂特马斯被称为英国第一个社会行政的教授。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社会行政被公认为是一门由社会改良主义者推动的学科。在19世纪中后期人们对贫困和社会福利的争论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社会改良主义者强调的是造成贫困的社会原因,倡导通过社会改良性的政府政策减少贫困、推进社会福利、增进社会公平。

 1.社会行政的产生背景 (1)社会调查的发展。社会学的发展和人口调查的实施,把大量的关于社会状况的调查数据汇集得出调查结果,被社会改良人士和工会作为有力的工具推动政府对社会福利予以关注,制定必要的社会政策。

 (2)实际的社会政策的发展。政府推出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教育、住房、社会照顾等各种社会政策。

 (3)各种正式的社会组织活动的惯例化。人类活动的专门化产生了各类正式组织,其活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按惯例行事。

 2.社会行政的主要特点 (1)实用主义。关注的是具体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无家可归等社会问题的特征和范围,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主要集中于政府的社会政策。主要关心的是对政府认定的或法定的社会服务进行研究,而不太关心对非法定的社会福利形式的研究。

 (3)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把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科。

 3.蒂特马斯推动社会政策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 (1)扩展了社会政策的范围。社会行政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定的社会服务的起源和实施。蒂特马斯解开了学科研究与这些法定的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因此,他的许多研究为对社会福利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2)重新界定社会政策这个学科的目的和重点。

 ①社会政策的研究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了解; ②社会政策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 1历史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多年,各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得在社会福利方面改良主义、渐进主义以及对社会直线进步的信奉居主导地位,社会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有效地执行国家的社会政策方面。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注意到了对福利问题的争论,重新估价社会政策这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立场,并明确地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进行研究。

 (3)70年代后期左右两派争论。左派认为,社会政策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是对工人阶级社会控制的工具。右派则认为,社会福利政策支出破坏了市场机制,影响了资本投入,损害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福利依赖。

 2.社会政策研究的定位的看法 (1)把它看做一个研究领域; (2)把它看做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3)把它看做像经济学、社会学等基本学科一样的一门学科; (4)把它看做以社会学为其理论基础的学科。

 四、社会政策的研究方式和主题

 社会政策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其研究方式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相似,包括对有关事实的调查了解和对了解的事实的理论概括。社会政策本身具有的价值取向的特点,社会政策研究与政策倡导不能区分开。

 1.社会政策研究的特点 (1)作为学术研究需要弄清事实,对社会政策的形成过程、社会政策本身的内容、它的实施导致的结果(包括谁直接受益、谁间接受益、谁受损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等)、社会各个阶层或群体的反应等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调查了解,客观地进行描述和分析。

 (2)社会政策涉及人们对社会福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追求,涉及人们期望的社会生活状况,它与利益、价值、信仰等发生联系。社会政策研究不能回避对社会政策本身和它导致的结果以及它的社会追求进行解释和评价,社会政策的学术研究也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非规范的。

 2.研究方式 (1)描述社会政策,具体分为:①描述政策的制定过程;②描述政策本身的内容;③描述政策的执行过程。

 (2)分析和解释社会政策,是对社会政策的具体目标和总的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

 (3)评估和影响社会政策,是对政策本身的内在一致性、政策过程、实施结果等不同阶段的评估,对政策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的评估。对政策的评估涉及对有关事实的调查了解,涉及对所得事实的价值判断,并根据评估和判断提出对政策本身或执行方面的调整性建议。

 3.主题 (1)建构用来陈述国家福利供给的概念。这样的理论主题是寻求把现实世界的状态转变为有助于分类、解释和理解的抽象的思维的构造物。

 其社会政策研究的这方面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两类:

 ①建立有关描述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现象的概念模式。建构的概念包括:福利国家、国家福利、福利社会、社会供给、集体供给、财政福利、职业福利等。

 ②建立国家福利的类型学或分类学。把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依据其某些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社会福利分成三种类型: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保守主义法团主义的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的福利国家。

 (2)对国家福利供给的起因、功能进行理论解释。这个主题的研究现在有很多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的理论解释。

 (3)对规范理论的系统阐述。理论的这个类型是为政策发展建立一个概念框架和鉴别出能够被用于评估政府的社会规划方案的标准。这类理论一般用于对社会政策项目进行评

 估,确定它们是否满足或实现了特定的目标,是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还是取得了消极的结果。

 4.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 目前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提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但关注的更多是是操作层次的制度设计,而且缺乏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思考也很欠缺。

 第一章 个人 福利与社会政策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的需要与基本需要 1人的需要 (1)人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 ①两种需要的具体内容 a.人的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作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直接与人的生物性本能相联系的。

 b.人除了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外,人还具有把自己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变成实际能力并加以运用的需要。

 ②两种需要之间的联系 a.人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称为欲望。欲望类需要的特征是有关的需要必须通过消耗或使用外在于自身的物质资料才能够得到满足。而人的实现、发展和运用能力的

 需要主要是通过消耗自身具有的能量,以及对外在于自身的物质的形状或性质进行转换就能够获得满足。

 b.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如果成为实际的能力并得到运用就可以满足人作为生物体生存下去的有关欲望。

 c.人的有关的潜在能力越是得到充分的实现,人的生存下去的需要,即人的欲望也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但是,人的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变成实际能力的需要并不完全是实现人的欲望的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2)从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 从人的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同样与人的生物性本能有关,但又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人的自然本性。

 ①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最初的婴幼儿时期要被照顾、被关爱,否则不能生存下去。除了婴幼儿时期,人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也有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

 ②人的得到指教的需要。人不仅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照顾,以使自己的源自生物性本能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需要通过得到他人的指导、教育,以便掌握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的方式。

 ③人的照顾他人、给予他人爱的愿望和能力。在人的自然本性中不仅包括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欲望、冲动和潜能,人由于自然本性也能够对他人的需要产生情感的和认识上的反应,能够自然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3)文化对人的需要的扩展 ①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创造并拥有文化。首先体现在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被极大地扩展并变得极度复杂。其原因有三点:

 a.文化扩展。因文化对人的满足欲望的方式的极大扩展,所以人对许多的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的物品、服务都形成了获取的欲望、冲动。其表现在数量、种类方面,也表现在质量方面。

 b.文化的作用。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满足生物性本能的欲望,运用和发展能力也成为人的需要。人在发展能力方面有选择的空间,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文化的作用,因而人就越来越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c.人具有潜在能力。人能对哪些潜在能力变成实际能力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而人的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又使人具有了个性化特征。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非遗传的共性的形成,都与人的认识、思考、表达能力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的发展有关。

 ②由于文化对人的满足需要方式的影响,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发生了分化。

 a.在发展个人能力方面,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不得不主要发展和运用能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另外一些人则有机会主要发展和运用能够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能力。

 b.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方面,很多在文化的作用下发展出来的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方式也成了人的需要。同时,由于人的运用能力的方式的发展和丰富,人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精神性需要。人的权力欲、求知欲、创造欲、自尊心、荣誉感等精神性的欲望都是人类文化的建构物,是在文化的加盟下发展出来的人所独有的各种精神性的需要。

 c.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同样在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即人的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无论是主要与对物质的需要有关还是主要与对精神性的给予有关,都变得更丰富、更复杂。

 2.人的基本需要 (1)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的含义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

 ①非基本需要,是指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方式,即包含了基本需要和满足基本需要的方式。

 ②基本需要,是人作为一个生物族类共同具有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结构的要素”,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又称“生物性的需要”,人除了这种共同的生物性的需要,有些人还具有一些与别人不同的特异的需要。

 (2)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概念辨析 ①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含义的 a.所有的人共同具有的源自人的生物性的需要。这类需要是相对于只是某些人具有的需要。按照他的看法,只是某些人具有的需要不属于人的基本需要。

 b.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这类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基本需要,即人还有另外的需要。这些需要即使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真正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只在某些人那里具有的特异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就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需要。除了基本需要之外,在不同的人那里还有不同的特异的需要。

 ②马斯洛对于个体在需要上的差异的原因的看法 马斯洛认为,这既与个体的体质差异有关,也与文化有关。

 a.所有的人都有运用自己的能力的需要。

 b.文化对人运用自己的哪些能力或者说人怎样运用自己的能力施加了影响,即具体运用能力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c.从人的基本需要和运用能力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看,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既可能是人的愿望、冲动、需要,也可能是满足人的某些愿望、冲动、缺失的手段。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人在运用能力方面的差异,表明人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需要,但在在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别。

 (3)马斯洛关于人的基本需要与生物性本能的关系辨析 马斯洛把所有的人都共同具有的基本需要称为类似本能的需要。对此,他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人的基本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一样,由体质和遗传决定。但其中很多是只有人才有的、由人的体质和遗传决定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的本能,只不过人的本能或者是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或者是人独有的。把人的本能称之为类似本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a.人的基本需要是同动物的本能一样,以遗传基因为基础。

 b.以动物的本能为例,人的本能中有些是动物所没有的,所以把人的本能称之为类似本能的需要。

 ②人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有显著的区别。

 a.动物的本能包括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b.如果把人的本能称为基本需要,则是指由先天决定的冲动、感知的冲动,而不包括与满足基本需要有关的目标确定、工具行为和技能等方式。

 (4)重新界定基本需要概念的必要性 ①必要性 a.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是指由人的遗传基因、生物性本能决定的冲动、欲望,不包括满足欲望的方式。

 b.由于马斯洛没有明确区分基本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因此,在他的基本需要中又包含了很多由人类文化建构起来的满足由人的遗传基因、生物性本能决定的基本需要的方式。而对于这些方式,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的基本需要。

 ②马斯洛对人的高级需要的解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人的这些需要都称为人的基本需要。

 a.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对个体来说也是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因此,其满足也越能够被推迟,并容易消失。

 b.高级需要之所以“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对个体来说也是发展较迟的产物”,是因为它们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被建构起来的需要。

 c.对相对高级的尊重的需要的解释:社会上所有的人(病态的人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

 d.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解释:促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③马斯洛区分人的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目的 马斯洛区分人的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目的之一,是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而非基本需要、特异的需要、强大的习惯,即使得不到满足,也并不一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④马斯洛理论缺陷 没有明确地区分基本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把很多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也归为人的基本需要,所以对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区分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目的。

 a.由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在相应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b.如果把由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所有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都归为人的尊重的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人的基本需要就能够包括人的所有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5)必须从两个角度重新界定人的基本需要 ①从人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两个方面看待人的需要。

 a.主要以是否与人的生物性本能有直接联系来区分人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把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相区别; b.把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之中,再区分为必要的方式和非必要的方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如果用示意图来表示我们所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和马斯洛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区别,那么图1-1至图1-4可以分别表示马斯洛的定义和我们的定义,以及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社会文化影响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各种可能的情形。

  图1-1

 马斯洛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

 图1-2

 本书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

  图1-3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较多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可能情形

 图1-4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较少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可能情形 ②关于人的基本需要的几个示意图表达了以下几点:

 a.关于人的需要的分类,基本上赞同马斯洛的分类,但是人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类别,在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中都包含相应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b.对自由的需要也是人的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且既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与其他各层次的需要交织在一起的需要。

 c.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及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同的人的基本需要是不同的。

 ③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

 判断人的基本需要的两个区分角度是互相联系的,对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的区分不能脱离同源自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关系。因此,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既要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来考察,更要从它同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关系方面考察。

 3.其他学者对人的需要的研究 (1)布拉德肖对人的需要的分类 布拉德肖主要关心的不是具体的需要,而是从人的认知特点和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个研究人的需要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具有明显的把个人需要与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影响联系起来的特点。

 ①四种类型 布拉德肖把个人的需要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a.个人感觉到的需要; b.个人表达出来的需要(对某种缺乏的表达); c.规范的需要(有政府官员或专业人员作出的对需要的判断); d.比较的需要(通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对照产生的需要)。

 上述四种类型的前三种需要显然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而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比较的需要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理论上的、分析性的区别。

 ②意义 布拉德肖的分析框架对认识和分析人的需要具有启发意义。

 a.布拉德肖的分析框架与马斯洛的研究一样都是力图全面分析人的需要; b.布拉德肖还联系了社会福利服务实践来分析个人需要,并认为需要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关各方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他提出要探讨如何使国家、专业人员和服务的使用者对“基本需要”形成共识。

 (2)多亚尔和高夫的基本需要与中间需要的研究 ①两项基本需要 包括:身体健康;自主性。若没有这两方面的需要的一定程度的满足,人就不可能从事基本的生命活动,不可能进行生产、再生产和文化的传递。

 ②中间需要 这两类基本需要的满足又依赖于一些中间需要的满足,即为身体健康,需要有营养的食品和清洁的饮用水、适当的住所、没有伤害的工作环境、没有伤害的自然环境和适当的健康

 照顾。这些中间需要的满足需要个人的努力与构成社会福利制度的公共的和私人的有关项目一起来实现。

 ③两者的界定基础 多亚尔和高夫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中间需要的界定是以现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标准为基础的。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身体健康和自主性,在现代社会里确实是能够得到共识的,但是,对满足这两项基本的人类需要所需要的中间需要,人们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3)女性主义对需要的研究 女性主义从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妇女的需要的特殊性,对传统的需要讨论提出了挑战。

 女性主义理论对需要的普遍主义理论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反应:

 ①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承认人类有共同的需要,同时认为还存在着一些与需要有关的重要的性别上的差异。

 ②激进的女性主义,认为男人和女人的需要有着生理的、心理的、遗传的等方面的基础性的差别,认为男人和女人需要的是基本上不同的生活模式。

 ③另外一种激进的女性主义与上面这种激进主义相反,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把女人特别看待的态度是男人对建构女人施加了影响,这种社会的建构物是没有其客观存在物的。这种观点是要抵制和颠覆男人对女人的需要的界定。

 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认为在社会中女性是被看作从属的群体,她们的普遍的需要没有得到承认,男性作为主导的群体其需要得到了承认,现在要向这种区别对待的政治进行斗争。

 4.小结 (1)尽管对人类需要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分歧还是很大的。多亚尔和高夫等人曾指出,如果我们对某些基本的假设没有一致的看法,对需要本身的争论也就没有意义。这再次说明对人的需要的界定与基本的价值判断的密切联系。

 (2)尽管在需要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上述问题和分歧,但是,有一点或者说是一种趋势还是明显的,即多数研究者都把社会的、精神的或文化方面的某些需要看作是人的基本需要。

 (3)女性主义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思考男人与女人的需要、基本需要是否有区别,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还应该思考由其他变量区分出的人类群体之间在需要和基本需要方面是否存在差别。

 (4)在如何界定人的基本需要方面,既存在着理论认识上的问题,也存在着操作化方面的困难。

 二、个人福利、需要满足与社会福利 1个人福利与需要满足 (1)个人福利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福利是个人感觉自己的实际的生活状况良好,因而产生了一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状态。这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形成是与个人需要的满足相关联的。一般来说,一是个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适度的满足,才可能体验到快乐、幸福;二是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个人的福利实现的水平也就越高。因此,福利是指个人因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而感觉快乐、幸福的良好状态。

 把福利与个人需要、快乐、幸福相联系,就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①无论是人的基本需要还是更广泛的需要的适度满足,都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包括必要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其他非物质性的条件。

 ②人的快乐、幸福不仅仅源自个人需要的满足,也来自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人提高福利水平。

 ③不同的人对何谓基本需要、何谓基本需要的适度满足会有不同的看法。

 (2)福利的两种含义 ①福利是指一种令人感到快乐、幸福、满意的良好状态; ②福利是指为实现这种状态而做出的努力。

 如果以个人的良好状态来界定福利,包括状态本身和为实现期望的良好状态所做出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可以分为个人自己的努力,以及社会中的其他个人和机构为个人提供的帮助。谈论个人福利时,主要指个人所处的状态,即令人感觉快乐、幸福的良好状态。

 (3)阿马蒂亚•森对福利含义的解释 阿马蒂亚•森是把个人福利视为个人利益、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个人获得的具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的一部分。

 ①阿马蒂亚•森用能力方法解释福利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理解。

 a.他的“能力方法关注的最原初概念是‘功能’”。功能,是指一个人的各种活动和特征。他对福利的解释,同样既包括个人的主观感觉,也包括客观状态。

 b.他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实际功能转向他的行使功能的能力。福利的根本特征是获得有价值的功能的能力。从功能转向能力的前提是,他将福利进一步分为福利成就和福利自由。个人的功能实现仅代表个人的福利成就。

 ②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阿马蒂亚·森把除了一个人拥有的外在于自身的条件或资源之外的影响个人状况的因素概括为五个类别:a.个人的异质性;b.环境的多样性;c.社会氛围的差异;d.人际关系的差别;e.家庭内部的分配。

 ③通过一个人拥有的行使有价值的功能的空间来把握福利有以下两个方面:

 a.将福利的评价空间与实现福利的相关因素区分开。

 b.除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外,与个人福利直接相关的还有两类客观条件,即为非个人性的客观条件与个人特征。

 ④个人的福利状态的三个方面:

 a.个人有适当的机会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b.有机会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使自己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资源,至少拥有能够满足根据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的基本需要的消费资料; c.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政治、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并使自己的各种精神需要及社会交往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

 2.社会福利 (1)社会的多种含义 ①社会的形成或存在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个人,但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更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往。社会是指由复数的个人的持续的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②社会是被用来指称不同层次的人们相互交往的系统的概念,既可以指全球社会、国际社会,也可以指与国家范围等同的社会,还可以指各种区域性社会和仅仅与人们的交往有关的社会。

 ③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社会自然又涉及国家的概念,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的国家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社会,有领土和人口边界范围的系统。

 第二种含义的国家则是前一种意义上的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系统,有时也被称为政府,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在论述社会福利、社会政策问题时,所说的国家,主要指第二种含义的国家。

 (2)社会福利的多个层次的含义 ①社会福利的两层含义 a.社会福利状态,通常指人们期望的良好状态; b.为实现这种状态社会所进行的努力,包括采取的行动,制定和实施的有关计划、政策。

 ②美国《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福利的定义 a.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

 b.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这里的国家是指狭义的国家,而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不是仅仅靠国家的努力来实现的。

 ③《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是指社区或社会的满意状况。

 社会福利概念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采取的行动,制定和实施的计划政策又能够分为两种视角:

 a.所有社会制度的建构、改革意义上的努力。

 b.专指能够直接帮助社会成员满足基本需要方面的努力。

 直接帮助社会成员满足基本需要的努力又可以分成两个类别:

 第一,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 第二,国家为了使其公民的基本需要得到适当满足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

 ⑤社会福利定义的几层含义 a.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作为一个由其成员构成的整体,其状态良好,令人感觉满意。

 b.社会福利是指该社会为了实现其成员期望的良好状态做出的各种努力。

 c.专门指国家或政府为帮助有关的个人和家庭适度地满足基本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社会政策通常指的就是这个含义的社会福利。

 当社会福利概念包括上述所有这些含义时,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福利;当以社会福利概念专门表达第三层次的含义时,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是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

 (3)状态意义上的社会福利 良好状态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构成的,并不存在一个超越于个人的能感知、能判断的主体,而构成社会的成员几乎不可能对社会整体状态有完全相同的感受和评价。对社会福利状态的判断,在现代社会应该包括有关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讨论,以便达成某种共识。

 ②社会福利状态是“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需要由该社会的成员根据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状态通过讨论、对话,对社会应该追求怎样的状态进行界定。

 ③对社会福利状态的判断既包括对个人状态的判断,也包括对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状态的判断。

 (4)对社会状态的评价 从社会状态对个人福利必然产生影响的角度评价社会状态,需要分为两个方面:

 ①社会作为个人努力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的环境,主要指社会在维护和改善自己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发展经济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②社会对个人福利的直接贡献,是指能够直接帮助社会成员满足基本需要的政策、制度安排和社会成员通过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或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互助活动。

 (5)个人福利的实现 ①需要个人自己的努力; ②更大范围的社会中的个人彼此之间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相互帮助,或者自然自发的相互帮助。

 3.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1)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某些社会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持有社会唯实论观点的人,把社会看作客观地存在着的整体,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有其需要,称为社会需要。

 社会这个整体要持续存在和发展,多亚尔和高夫认为必须实现四个目标:

 ①社会需要生产和分配足够的物品和服务,以保证其成员的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健康。

 ②要生养足够数量的后代,并对其进行社会化,以便能够替代离开的或去世的成员。

 ③社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成员学习和掌握了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技能和价值,以及生养后代和对其进行社会化的能力和价值。

 ④社会中必须有具备一定能力的政治权威以保证有关的规则被教导、学习和遵循。

 (2)社会中的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作为社会需要来对待 ①蒂特马斯认为社会需要就是“社会性地认识到的‘需要’”,是指:

 a.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社会意愿的表现; b.表达了全体人帮助某些人生活下去的一员。

 ②蒂特马斯认为个人需要的满足有三种途径:

 a.通过在市场中的等价交换; b.通过家庭; c.通过社会服务。

 (3)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 ①如果只是把社会需要看做是社会作为整体持续存在的有关需要,那么社会政策也就可以仅止于满足那些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存在为标准的个人需要。

 ②如果把某些个人需要直接等同于社会需要,社会政策满足的需要就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其范围可能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存在的标准相一致,也可能满足更多的个人需要。

 ③影响个人需要的因素既与人的先天的本能有关,又与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后面这种关系又分为两个方面:a.环境对人的需要的形成和改变的巨大的影响;b.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对需要的论述和建构。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基本概念 1人的需要 答:人的需要分成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两个方面:

 (1)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包括:①人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和把自己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变成实际能力并加以运用的需要。②从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又分为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和人的得到指教的需要。

 (2)人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既与人的自然本性有关,又是人的创造能力的体现。而人类的创造物就是人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以观念、制度的形式存在的精神文化。人类文化的积累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所以人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就是在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变化的。在这样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许多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方式,也成为人的需要。

 2人的基本需要 答: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个人是一个生物类别中的一员,而且是有着高级精神活动的,因此个人的需求就不仅是人作为生物个体生存必须满足的需求,而且包括非常丰富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诸多方面的需求。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人作为一个生物族类共同具有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结构的要素”。人的基本需要又称“生物性的需要”。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五个种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人的这些需要都称为人的基本需要。

 3福利 答:福利是指个人感觉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良好,因而产生了一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状态。这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形成是与个人需求的满足相关联的。一般来说,个人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才可能体验福利的实现;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个人的福利实现的水平也就越高。

 4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被定义为如下几层含义:①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作为一个由其成员构成的整体,其状态良好,令人感觉满意。②社会福利是指该社会为了实现其成员期望的良好状态做出的各种努力,既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做出的各种努力,也包括国家或政府为此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计划。③社会福利专门指国家或政府为帮助有关的个人和家庭适度地满足基本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

 5社会需要 答: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1)社会需要是指在一定程度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客观地存在着的整体的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需要。社会需要包括社会的整合(社会各个部分保持联系),追求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四个维度。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因而满足个人的这些需要就是目的。

 (2)社会中的个体的某些需求应被视为社会需求来对待。直接把个人的某些需要看作社会需要。这种对社会需求的解释与仅仅把社会需求看作社会作为整体持续存在的某些需求的认识是由实质性差别的。虽然考虑个人需要,但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个人需要是手段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人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表现在文化对人的需要的扩展。

 (1)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创造并拥有文化。而人与动物的这种本质区别首先体现在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被极大地扩展并变得极度复杂了。

 ①由于文化对人的满足欲望的方式的极大扩展,人对许许多多的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的物品、服务都形成了获取的欲望、冲动。人的欲望的扩展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②人运用自己的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那些与生物性本能相联系的欲望,运用和发展能力本身已经成为人的需要。人之所以在发展能力方面有选择的空间,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文化的作用。

 ③正是由于文化的积累和传播才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正是由于文化的作用和积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越来越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2)由于文化对人的满足需要方式的影响,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也发生了分化。

 ①在发展个人能力方面,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不得不主要发展和运用能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另外一些人则有机会主要发展和运用能够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能力。

 ②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方面,很多在文化的作用下发展出来的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方式也成了人的需要。同时,由于人的运用能力的方式的发展和丰富,人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精神性需要。由于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照顾与被照顾、关爱与被关爱的关系也包含更丰富的精神性因素,发展成人对亲情、友谊、尊严等的需要。

 ③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同样在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2如何理解人的基本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人的基本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如下:

 (1)很多由文化的建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在相应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需要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2)如果把由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所有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都归为人的尊重的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人的基本需要就能够包括人的所有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因为人在文化的影响下掌握的满足基本需要的方式,无论怎样复杂、特别,都必然以人先天具有的潜能为基础。这样,人的任何奢侈性的挥霍无度的消费方式,都可以归入对自尊的需要,对名誉或威望的需要。人无论是善意地使用能力还是恶意地使用能力,只要没有得到期望的使用机会,都可以归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样,基本需要的概念就失去了区分人的需要的意义。

 (3)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及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同的人的基本需要是不同的。在社会文化的塑造下,某种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方式一旦成为人的习惯,或更确切地说,成为该文化中的人相对普遍地接受的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稳定的方式,也就成为人的后天形成的需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需要。但是,在既定的环境中从它们与源自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关系还是有区别的。

 3如何界定个人的基本需求? 答:对于个人需求的界定包括:

 (1)从人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两个方面看待人的需要 ①主要以是否与人的生物性本能有直接联系来区分人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把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相区别。

 ②把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之中,再区分为必要的方式和非必要的方式。

 (2)马斯洛的个人的基本需求观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它们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越是前面的需要,相对于后面的需要就越强烈;越是后边的层次,相对于前边的层次就越高级。他把人的这些需要都称为人的基本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对个体来说也是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因此,其满足也越能够被推迟,并容易消失。

 4如何理解福利的含义? 答:对于福利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

 (1)福利是指与人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有关的一种良好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会使人感到快乐、幸福。个人的福利状态主要体现在:

 ①个人有适当的机会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②有机会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使自己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资源,至少拥有能够满足根据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的基本需要的消费资料。

 ③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政治、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并使自己的各种精神需要及社会交往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

 (2)福利的具体含义 福利是个人感觉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良好,因而产生了一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状态。这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形成是与个人需求的满足相关联的。福利有两层含义:①个人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才可能体验福利的实现;②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个人的福利实现的水平也就越高。而个人需求的满足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基础,福利是在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心理习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的一种比较好的判断和主观感受。

 5如何理解社会福利的不同层次的含义及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答:(1)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福利的理解 ①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作为一个由其成员构成的整体,其状态良好,令人感觉满意。

 ②社会福利是指该社会为了实现其成员期望的良好状态做出的各种努力,既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做出的各种努力,也包括国家或政府为此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计划。

 ③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帮助有关的个人和家庭适度地满足基本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

 (2)社会福利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①当社会福利概念包括上述所有这些含义时,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福利;当以社会福利概念专门表达第三层次的含义时,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是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尽管在人的基本需要研究方面,要对人有哪些基本需要形成共识,但这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与价值判断也有密切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福利意识形态的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见解是有很大差别的。

 ②个人福利的实现包括个人努力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国家的社会政策与个人福利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6如何理解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答:对社会需要的解释基本上分为两类:

 (1)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某些社会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持有社会唯实论观点的人,一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客观地存在着的整体,因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其社会需要。当然,对社会需求的论述方式和具体内容是不完全一致的。

 ①对社会需求的界定和论述既与个人需求的认识有关,又与如何看待社会的整体存在和发展有关。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一些需求,另一类是社会中的个体的某些需求应被视为社会需求来对待。

 多亚尔和高夫认为它必须实现四个目标:

 a.社会需要生产和分配足够的物品和服务,以保证其成员的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健康; b.要生养足够数量的后代,并对其进行社会化,以便能够替代离开的或去世的成员; c.社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成员学习和掌握了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技能和价值,以及生养后代和对其进行社会化的能力和价值; d.社会中必须有具备一定能力的政治权威以保证有关的规则被教导、学习和遵循。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健康、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知识技能等就成了社会需求。

 ②从维持社会秩序的角度考虑社会需要 社会秩序是指可以预期的行为模式的维持,这可以使社会成员在遵循某些规则方面有基本的一致,因而使人们在一起生活成为可能。如果这种一致被打破了,社会中的有组织的行为就成为不可能,社会也不再能够把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整合成一系列的可以预期的相互作用。在这样的无秩序、无组织的状态中,绝大多数个人的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团结和实施社会控制是必要的。

 ③社会需要的四个维度 包括:a.社会的整合(社会各个部分保持联系);b.追求秩序;c.社会稳定;d.社会发展。

 (2)社会中的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作为社会需要来对待 这种观点直接把个人的某些需要看作社会需要。这种对社会需求的解释与仅仅把社会需求看作社会作为整体持续存在的某些需求的认识是由实质性差别的。虽然也有可能考虑个人需要,但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个人需要是手段,满足社会需要是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得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特别是满足需要必须运用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实现既定的目的,恰恰是理性人的行...

推荐访问:笔记 课后 导论
上一篇:2021年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下一篇:贵州环保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