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区天府片区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20-11-06 点击:

  采煤沉陷区天府片区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道路部分)

 施工图 设计 说明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幅员面积 753 平方公里,人口 63 万,是重庆的风景旅游区和智力型清洁工业基地。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 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同时还是国家卫生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并于 2006年获联合国迪拜最佳人居范例奖。

 本次设计的重庆市北碚区采煤沉陷区天府片区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含九条路:仪北路、仪北路延伸段、新富路、文星支二路、文星支路、背街巷、文星路、连接道、天府车站路。由于部分人行道毁坏严重,且原人行道面板主要为砼板,车行道路面开裂严重,根据北碚区市政局及相关文件要求,将对人行道面板材料更换为 300X300X30 预制混凝土砖,车行道白改黑及硬化处理,统一风格,以提升城市形象,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1.2 项目概况

 本次设计的重庆市北碚区采煤沉陷区天府片区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含九条路:仪北路、仪北路延伸段、新富路、文星支二路、文星支路、背街巷、文星路、连接道、天府车站路。道路车行道宽度约 3-12m;人行道宽度 0-5m。

 本次设计内容包含车行道白改黑,人行道铺设 300X300X30 预制混凝土砖,绿化整治改造以及增设路缘石以及路灯等,道路部分具体如下:

 仪北路人行道改造面积约 6014m2 ,新增路缘石约 1000m,同时新增路灯约 465m;仪北路延伸段修复既有车行道(水泥路面)面积约 3816m2 ,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7148m2 ;新富路修复既有车行道(水泥路面)面积约 48m 2 ,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718m2 ,更换路缘石 166m;文星支二路修复既有车行道(水泥路面)面积约 109m2 ,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827m 2 ,更换路缘石 95m;文星支路修复既有车行道(水泥路面)面积约 117m2 ,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415m 2 ,更换路缘石 85m;背街巷修复既有车行道(水泥路面)面积约 377m2 ,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1445m2 ,更换路缘石 260m;文星路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面积 700m 2 ,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1020m2 ,新增路缘石 350m,;连接道车行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积约 334m2 ,更换路缘石 80m;天府车站路改造现状路灯,长度约为 2km。新富路、文星支二路、文星支路、背街巷、文星路、连接道、天府车站路合计改造人行道面积约 18236m2 。

 特别说明:文星路 K0+010~K0+100 段为清表 30cm 压实整平后新建 10cm 厚沥青路面(具体设计详见第 4.2 节路面结构设计),仪北路延伸段 K0+015~K0+280 段现状水泥路面破坏特别严重且有重型货车通行,该路段亦考虑按新建 10cm 沥青路面考虑,其余路段由于交通量较小且无重型货车通行,加铺沥青路面厚度为 5cm。

 其中人行道铺装详见景观设计部分,路灯改造详见路灯设计部分,道路部分仅包含车行道改造设计以及新增和更换路缘石等内容。

 1.3 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合同,我公司承担重庆市北碚区采煤沉陷区天府片区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

 1.4 设计依据

 (1)我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设计委托合同; (2)业主提供的 1:500 地形图资料; (3)现状踏勘收集资料。

  第 2 页 共 20 页 1.5 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

 1.5.1 国家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5.2 建设部标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 年版)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1.5.3 交通部标准(参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17)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JF20-2015)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 1.5.4 地方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

 《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 《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

 《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2. 道路工程 设计

 2.1 设计原则

 本次设计结合项目当地实际情况,在设计中满足城镇持续发展的需要,重视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功能齐全。

 根据业主要求和建设需要,在本次道路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应维持道路既有路幅宽度不变,在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更换路缘石和人行道砖;对雨水口和检查井进行加固提升。

 2.2 平面设计

 本次道路路面改造主要是对既有水泥混凝土病害进行处治,并修复完善,再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因此本次设计保持既有的道路平面线形不变。

 仪北路:起点与代家沟车站路相交,终点止于代家村村民服务中心,全长465.171m。

 仪北路延伸段:起点与仪北路相交,终点与仪北路相交,全长 1191.796m。

 新富路:起点与文星路相交,终点与天府车站路相交,全长 77.99m。

 文星支二路:起点与文星路相交,终点与天府车站路相交,全长 89.345m。

 文星支路:起点与文星路相交,终点与天府车站路相交,全长 75.878m。

 背街巷:起点与通村公路相交,终点与天府车站路相交,全长 310.843m。

 文星路:起点与背街巷相交,终点与新富路相交,全长 233.979m。

 连接道:起点与文星支二路相交,终点与新富路相交,全长 55.647m。

 天府车站路:起点始于天府卫生院,终点止于天府医院,全长 2007.922m。

 2.3 纵断面设计

 由于本次设计范围内道路的等级和设计车速都相对较低,道路纵坡大多数i<5%,坡度较缓,坡长相对较长,故无长陡坡的现象存在,纵断面线形指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道路纵坡在设计过程中原则上均保持原道路纵坡不变。

  第 3 页 共 20 页 2.4 横断面设计

 本次改造设计道路均为支路,车行道宽度为 4m~12m 不等。本次设计原则上保持既有道路路幅不变。

 3.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3.1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本次综合整治工程沥青路面加铺方案设计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方案必须适应北碚区道路的使用要求,特别是交通荷载条件和长时间高温多雨天气的使用要求。

 (2)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必需适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如材料供应、经济发展水平、道路本身的使用环境等条件。

 (3)方案必须操作方便,适合于当地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成熟,使用效果良好。

 (4)方案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即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5)特殊路段的处理必须满足特殊使用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6)在考虑结构层的加铺时,充分利用现有混凝土板的潜在功能,降低工程造价。

 3.2 复合式路面加铺方案制定的原则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必须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气候情况、允许铺筑厚度、材料供应、交通量和景观等要求以及我国在复合式路面上的一些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复合式路面沥青铺装的方案设计。

 (1)功能要求和原路面特点:该项目为提升道路行车安全性、舒适性、道路路面形象和根据我国沥青路面建设水平而进行的。要求改造后的城市道路全天候、快速、安全、舒适地提供服务。且要求道路路面平整、整洁、美观、密水、耐久。加铺方案的设计必须与原路面的具体特点相适应,才能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要求。

 (2)交通因素:道路均为城市支路,交通量等级为轻、中等交通(部分路段有重型货车通行)。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的沥青铺装层厚度较薄时,汽车荷载行驶特别是紧急刹车时产生的剪应力较大,要求路面材料的抗剪切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和稳定性好。

 (3)材料供应:北碚区周围卵石、砂、石灰岩石料丰富,但优质碎石较少,沥青混凝土使用的碎石应尽可能采用强度高且呈黑色的玄武岩,才能满足路面面层的需要,确保通车后路面抗滑和耐磨功能,与沥青粘附性能较好。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加铺层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复合式路面加铺层的设计方案:

 (1)表面抗滑性能:从沥青混凝土类型的选择、集料选择和混合料级配设计着手,提高面层抗滑性能。要求达到二级公路路面抗滑特性的要求。可以从以下指标来反映:构造深度和石料的磨光值 BPN。

 (2)高温稳定性:即具有较高的抗车辙能力和抗挤压破碎的能力,不使车辙过深而影响行车安全。考虑路面沥青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较高,对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复合式路面加铺沥青层应采用优质矿料的沥青混凝土。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表征:动稳定度和永久变形。

 (3)沥青混合料结构层与基层的粘接问题:在路面设计与施工中,存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面层层间的粘接及沥青面层层间的粘接,沥青面层与路面基层的粘接,特别是沥青铺装层与其下卧层间的粘接,则是该工程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并且本次设计道路水泥混凝土路表面较光滑,路面表面活性差,给路面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带来较大的难度。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路面界面粘接,只有采用较好的层间粘接材料,才能确保层间具有较强的粘接能力,满足层间抗剪强度的要求。

 (4)水损害问题:项目所在地属于多雨地区。据全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的早期损害结果表明,水是引起路面早期破坏的最重要的原因。评价铺装结构混合料水稳定

  第 4 页 共 20 页 性的特征指标有:粘附性、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要求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 5 级,同时应在结构设计中考虑路面的排水要求。

 (5)泛油问题:沥青路面的泛油,将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并引发路面病害如构造深度降低和抗滑性能下降,还影响路面的美观。因而从设计和施工上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

 (6)延缓和减少裂缝:实践证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合料产生的反射裂缝是无法绝对避免的。为此,须针对该的具体特点,采用优质的沥青和性能优良的沥青混合料,并在路面结构设计中,采取抗反射裂缝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以及降低由于渗水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承载能力下降的危险。

 3.3 沥青加铺层厚度的确定原则

 沥青路面加铺层类型及厚度的确定需考虑以下因素:

 1)防止反射裂缝的需要:复合式路面的使用实践证明,沥青加铺层越厚,防止反射裂缝的效果越显著,在达不到用增加沥青加铺层厚度来根治反射裂缝的情况下,可通过一些技术措施来延缓反射裂缝的出现。

 2)平整度的要求:复合式路面一般是存在某些问题的路面,平整度较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设计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时,通常应考虑平整的因素,除非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非常好,否则只进行一层普通沥青加铺层的施工难以达到验收规范对路表面平整度的要求。

 3)路面使用耐久性的需要:复合式沥青路面的使用耐久性与其加铺层厚度和使用沥青混合料的类型有较大的关系。在沥青加铺层的设计中,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沥青加铺层厚度。

 4)施工工艺的需要:沥青路面的施工厚度与所用沥青混合料的类型有较大的关系,还与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层的防排水有关系。同样的沥青混合料,施工厚度不一样,它的防排水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水渗入沥青混凝土内部和结合界面,将可能导致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和界面粘接力降低,造成沥青加铺层脱层,引发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

  4. 整治设计

 4.1 现状路面情况

 根据现场调查,本次设计的重庆市北碚区采煤沉陷区天府片区场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仪北路、仪北路延伸段、新富路、文星支二路、文星支路、背街巷、文星路、连接道、天府车站路等九条路现状路面情况如下:

 仪北路现状车行道路面情况较好,无破损情况。

 仪北路现状路面 仪北路延伸段 K0+015~K0+280 段现状水泥路面破坏特别严重(且有重型车辆通行),K0+920~终点段现状水泥路面情况完好,其余路段现状水泥路面破坏较严重。

  第 5 页 共 20 页

 仪北路延伸段 K0+000~K0+280 段现状路面

 仪北路延伸段 K0+280~K0+920 段现状路面

 仪北路延伸段 K0+920~终点段现状路面 新富路现状水泥路面完好。

 文星支二路大部分现状水泥路面完好,靠近人行道一侧路面有部分破损。

 文星支二路现状路面 文星支路除终点段有部分路面破损外,其余段路面情况完好。

 文星支路现状路面 背街巷 K0+000~K0+150 段现状水泥路面部分破坏,K0+150~K0+200 段现状水泥路面完好,K0+200~终点段现状水泥路面破坏较严重。

 背街巷 K0+000~K0+150 段现状路面

  第 6 页 共 20 页

 背街巷 K0+200~终点段现状路面

 文星路 K0+000~K0+100 段现状为土路基,部分路段需要填方压实,K0+100~K0+233.979 段现状水泥路面完好。

 文星路 K0+000~K0+100 段现状

 文星路 K0+100~K0+233.979 段现状路面 连接道现状路面情况完好。

 连接道现状路面 天府车站路现状路面情况完好。

 天府车站路现状路面 4.2 路面结构设计

 4.2.1 旧路面修复

 对旧路面修复的方法根据实测弯沉来判定:

 (1)单点实测弯沉值 Lr≤40(0.01mm),不予进行特殊处理;

  第 7 页 共 20 页 (2)单点实测弯沉值 Lr>40(0.01mm),则按脱空板处理,整板破碎,处理基层,新浇混凝土板块。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先对既有路面现场实测弯沉值 Lr,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由于本次路面改造 9 条道路纵坡均小于 7%。本次设计水泥混凝土面板尽量采用铣刨机对原有水泥混凝土界面进行铣刨,根据道路既有纵坡的大小确定铣刨长度和厚度,铣刨深度一般为 5cm,铣刨后立即对铣刨面进行测量,同时对铣刨界面进行清扫,清除剩余的残渣。

 1.脱空板处理方法:将旧板破碎、运走,清扫基层;用 C20 素混凝土修复松散基层(如有松软的素淤泥块,还应挖坑切槽,直到坚硬基层),基层表面要平整,并具有一定的横坡坡度,然后重新浇筑 C30 混凝土板。处理旧板换新板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破碎机械建议不用冲击锤,因其冲击力对周围板块基层有振动影响,最好用人工配合空压机,小型凿岩机也可;②新浇的混凝土板块的强度不小于原来板块的设计强度,其材料要求、配合比、施工工艺质量标准等应符合有关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规定要求;③行车道之间纵缝内的传力杆钢筋,应以予保留或恢复;横缝(胀缝或缩缝)中的拉杆钢筋也应保留;④连续换板也应对应于旧板留出纵、横缝;⑤混凝土配合比中需加入早强剂。

 2.清除杂物、整平基底 当既有路面及基层表面有局部松散、坑洞及扩散型裂缝时,彻底清除破坏范围内的杂物,用 C20 混凝土填平。

 3.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横缝、纵缝、胀缝和施工缝的处理

 对于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切横缝、纵缝、胀缝和施工缝,须进行以下处理:

 1)对于缝宽≤1cm 的横缝和纵缝:首先清除缝内的一切杂物,清除缝内深度至少 5cm,然后采用改性沥青进行灌缝,灌缝必须饱满,然后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2)对于缝宽>1cm 的其他接缝:首先清除缝内的一切杂物,清除缝内深度至少5cm,然后采用改性沥青灌缝填充,填充必须饱满,然后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3)混凝土板因断裂产生的纵缝和横缝:如果此时混凝土板稳定,无沉降发生,则须扩缝至 2~4cm 宽,深度至少 5cm,然后采用填缝料进行填充,填充必须饱满,然后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对于 2 年内已经完成上述填缝处理的部分并且完好的部分可以不再进行处理。

 4.灌缝处理 板块维修好后,对板块之间纵、横缝用嵌缝料充填,以防雨水及杂物下渗。经考察,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是 QF-94Ⅲ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嵌缝料。该料组成:石油沥青、PVC 树脂为基料,适量的改性剂,辅以必要的添加剂,在特定条件下配制而成,属加热施工式。

 优点:(1)该灌缝料具有防水性、粘结性、弹塑性、热稳定性、低温柔性、抗嵌入性和耐久性; (2)施工方便、快捷。使用方法:现场开箱,将料装入专用施工机具加热箱中,加热温度为 130℃~140℃。

 同时配有专用的清缝机,分为横缝清缝机和纵缝清缝机。横缝清缝机原理类似于农用手扶拖拉机头,带动一根清缝齿条,进行一定深度清缝。纵缝清缝机实际上为切缝机,区别之处在于干切,不需带水,刀轮片为特制,机后跟着人工清扫即可。

 对于原有混凝土路面中所有大于 1cm 的缝,采用橡胶沥青砂胶进行填缝。

 5.铺装防水卷材处理 对于所有的缩缝、施工缝、胀缝均需铺上 50cm 宽的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施工时所有缩缝、胀缝、施工缝均需清除缝内杂物,保持干燥。加热时既要保证防水卷材沥青粘接层充分熔化,又要保证不致老化。

 4.2.2 原 原 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理

 由于原有路面已发生破坏的地方,在加铺沥青混凝土前,必须进行处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 8 页 共 20 页 ①现有道路发生沉降的部分(部分混凝土板已发生网裂):首先清除现有路面已损坏的部分(指已发生网裂损坏的一块板或几块板),并下挖至少 40cm(应小心开挖,不要挠动邻近完好的混凝土面板),并清除基层上的松散部分,再铺筑 15cm 厚 C20水泥混凝土和原设计路面厚度的 C30 水泥混凝土;②对于板与板之间发生错台的地方:如果混凝土板与板之间发生错台,则错台位移在 1~10mm 之间,并且位置较低的混凝土板是稳定的,则可不进行处理;如果不稳定,则需清除不稳定的混凝土板,按第①种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混凝土板与板之间的错台位移大于 10mm,则需清除位置低的一块,然后按第①种情况进行处理。③对于不稳定的混凝土板:在没有采取措施进行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清除不稳定的混凝土板,按第①种方法进行处理。也可以采用灌浆的方法,使混凝土板固定,稳定后按正常的混凝土板进行加铺。④断板的处理:断板指混凝土板中间只有一条缝,将混凝土板断开。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应看断开的两块板是否稳定,如果稳定,则按前述方法进行扩缝、灌缝隙处理,然后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筑;如果不稳定则需按第③种情况进行处理。⑤断角的处理:混凝土板的断角是指板角隅到斜向裂缝两端的距离小于 1.8m 的角隅断裂。对于该类病害的处理,如果角隅断裂以后引起整块混凝土板不稳定,则必须按前述方法进行换板处理。

 4.2.3 路面结构形式确定

 道路均为城市支路,因此本次道路路面改造设计按轻、中等交通等级考虑。

 目前既有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较长,但路面的噪声大、粉尘多,使用的舒适度较差,维修困难。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粗糙度较好,舒适性较好,养护方便。路面结构的选择与该区的城市形象息息相关,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面积铺设(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也正在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项目道路路面改造设计年限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由于业主没有提供道路的相关交通量资料,本次道路路面改造设计结构厚度采用类比法并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综合确定。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BZZ-100 设计交通等级:轻、中等交通 设计使用年限:10 年 文星路 K0+010 ~0 K0+100 段以及仪北路延伸段 K0 +000 ~0 K0+280 段路面结构形式:

 上面层:4cm 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面层(SMA-13)

 粘层:0.4~0.6kg/m2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下面层:6cm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

 稀浆封层:0.7cm 厚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透层:0.7~1.5kg/m2 改性乳化沥青透层 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 5.5%),厚 20cm 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 4%),厚 20cm 清表整平压实路基(压实度大于等于 94%)或者挖除现状破损严重的水泥路面后整平压实路基(压实度大于等于 94%)。

 其余路段路面结构形式:

 面层:5cm 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面层(SMA-13)

 0.7cm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路面加铺专用防水卷材铺缝 50cm 宽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完善)并采用喷砂或铣刨处理表面 旧路基层(修复完善)

 若垫层或路基损坏,应对其进行修复 另外,为防止路面产生反射裂缝,本次在修复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处加铺一层

  第 9 页 共 20 页 土工格栅(加铺宽度为 2m),钢塑土工格栅纵向、横向抗拉强度≥50kN/m,单位面积重量≥700g/m2 。

 4.3 人行道铺装

 详见景观部分。

 4.4 附属设施整治设计

 4.4.1 检查井及雨水口的提升处理

 现状车行道及人行道上检查井、雨水口均进行相应的提升或调平,详见大样图。

 4.4.2 无障碍设施整治

 盲道及单面缘石坡道结合人行道铺装进行设置,盲道的规格要求应严格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执行,在转弯处、缘石坡道起终点等变化点处设置提示盲道;盲道设置应连续,如遇电线杆、检查井盖等障碍物时,应设置提示盲道绕避;盲道的材质和颜色应与人行道面砖一致。

 4.4.3 路缘石整治

 本次设计路缘石材质为 C30,具体尺寸为 150×300×990mm(其余道路),路缘石高出车行道路面 10cm。路缘石安装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4.4.4 交通组织与交通安全

 在整治人行道以前,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施工前的宣传工作,做好导行指示准备工作,按交管部门规定及《道路施工标志布设标准图》安放各种施工标志牌。在进行挖补人行道处理期间,应在挖补地块周边设置围挡,合理进行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施工安全。

 4.5 交通标线

 根据国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的相关规定,本工程交通标线主要包括:车行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导向车道线、导向箭头标记以及其他路面标记。

 4.5.1 设计原则

 在机动车道两侧路缘带内侧设置车道边缘线,车道边缘线采用线宽 15cm 的白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 对向车行道分界线设置在道路的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分黄色单虚线和黄色双实线两种。黄色双实线两标线的中心间隔为 0.5m,采用线宽 15cm 的黄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黄色单虚线线宽 15cm,线段和间隔尺为 4m 和 6m,采用黄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 同向车行道分界线为白色虚线,线宽 0.15m,线段和间隔尺寸为 2m 和 4m,标线涂料使用热熔型涂料,表面撒反光玻璃珠; 路口人行横道线宽 0.4m,间距 0.6m,长 6m; 停止线与人行横道斑马线的距离为 2m,停止线宽 0.2m;路口导向车道线长 30m;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合适位置设置地面导向箭头,箭头长 3m;导向箭头按导线长度重复设置两次。

 4.5.2 技术要求

 所有标线及标记均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 车道分界线、车道边缘线和导向车道线厚度为 1.80mm±10%,斑马线、停止线、导向箭头等标线厚度为 3.5mm±10%,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量 18%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撒 0.3Kg/m2 的玻璃微珠; 施工路面标线之前,要求路面干燥、清洁,除净杂物和灰尘; 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得低于 10°C; 车道边缘线不应侵占行车道宽度; 画标线之前,要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道路平曲线要素等实地放线,以保证标线位置精确、线形顺畅; 图示出的部分标线为典型位置,施工时应根据实际的道路情况放线调整。

  第 10 页 共 20 页 5. 路面材料技术要求

 5.1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

 对于本次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应采用 C20 素混凝土和 C30 混凝土,维修材料首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 2.8,如只有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不能少于 0.9,且应掺 30~50%中粗砂。当采用特细砂时,水泥标号采用 42.5 级。

 5.1.1 特细砂

 配制特细砂路面混凝土的特细砂;采用质地坚硬、颗粒洁净天然砂。应符合以下表的规定:

 特细砂质量要求表 项目 细度模数 含泥量(%) 泥块含量(%) 云母含量(%) 软物质(%)

 碳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

 坚固性(硫酸纳溶液5次循环后)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有机 物质 指标 ≥1.0 ≤3 ≤1 ≤2 ≤1.0 ≤1.0 ≤8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 不宜混合杂物 如采用卵石机制砂,卵石机制砂的细度数在 3.0 以上,其他质量同上表。

 5.1.2 混合砂的级配要求

 采用中粗砂(或机制砂)与特细砂配制的混合砂,级配曲线应在Ⅰ区或Ⅱ区,细度模数在 2.3~3.5 之间,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合砂级配组成表 级配区筛孔(mm) 5.0 2.5 1.25 0.63 0.315 0.16 Ⅰ区通过(%) 90~100 65~90 35~65 15~29 5~20 0~10 Ⅱ区通过(%) 90~100 75~100 50~90 30~59 8~30 0~10 5.1.3 碎石

 (1)碎石应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耐磨耗、洁净的轧制碎石。风化及软弱集料的含量应控制在 5%以内,超过此标准应进行坚固性检验,硫酸钠法的要求是 5次循环后重量损失不大于 3%,土块应拣除。

 (2)碎石的最大粒径为 30mm,分两级配,5~10m,10~30mm 的比例应符合下表的级配要求。超粒径含量不大于 5%。

 碎石的级配要求表 级 配 粒径(mm)

 筛孔尺寸(mm)

 30 25 20 15 10 5 2.5 筛过百分率(%)

 连续 2.5~30 95~100

 55~85

 10~30 0~10 0~5 连续 2.5~30 95~100 67~77 44~59 25~40 11~24 3~11 0~5 间断 2.5~30 95~100 67~77 44~59 25~40 25~40 3~11 0~5 (3)碎石技术要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7-87)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见下表:

 碎石技术要求表 项

 目 技术要求 备注 石料强度 >三级

 碎石压碎值 <10%

 卵石压碎值 <12%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8%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泥土杂质含量 <1% 应特别注意含泥量,土块和石粉不得超标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1%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该色不深于标准液

 表观密度 >2500kg/m3

  松散堆积密度 >1350kg/m3

 空隙率 <1%

 5.1.4 细集料

 水泥混凝土所用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其技术指标和级配要求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表 3.4.1 和表 3.4.2 的规定。

 5.1.5 外加剂

 鉴于本项目道路路面改造后快速开放交通的要求,应采用外加剂以满足提前开放交通、提高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成熟期的质量缺陷,和工作性(振动粘度)的要求。路面损坏部分维修处治可掺加适量的质量优良的混凝土外加剂,如早强剂以及快速修补材料,但厂家必须提供质量检测报告

  第 11 页 共 20 页 5.1.6

  0 C30 混凝土的参考配合比

 用于混凝土面板置换的 C30 混凝土的参考配合比可如下:

 水泥:碎石:砂:水:外加剂=380:1280:620(中粗砂):160:6.84

 单位:kg/m3

 说明:

 ①水泥的质量要求符合国标 GBJ75-85 中的各项要求; ②中粗砂与细砂的混合砂应有良好的级配,即处二区范围之内,其质量要求应符合 JGJ52-97《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③碎石的最大粒径大于 30mm 的不超过 5%,但最大不超过 40mm,其质量要求JGJ53-79《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④混凝土的设计抗折强度为 5.0Mpa,配制强度为 5.75Mpa,其塌落度 3~5cm; ⑤如果原材料不满足以上要求,必须重新试验调整该参考配合比; ⑥用水量应根据现场施工要求以及塌落度来确定。

 5.1.7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要求

  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以 28d 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其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表 交通等级 中等 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4.6 5.1.8 填缝料

 混凝土路面的构造缝及裂缝必须用专用填缝料灌缝,填缝料的性能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中表 3.9.2-2 的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见下表。

 加热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高弹性型填缝料技术要求 针入度(0.01mm)

 <90 弹性复原率(%)

 ≥60 试验项目 高弹性型填缝料技术要求 流动性(mm)

 <2 (-10℃)拉伸量(mm)

 ≥15 5.1.9 灌浆材料

 当混凝土板有脱空现象或板块唧泥现象严重时应采取灌浆措施,以加强板下的支撑。浆体材料用水泥、石灰和粉煤灰配制而成,推荐配合比(%):

 水泥∶石灰∶粉煤灰=25∶20∶55 灌浆材料施工时掌握好流动度,应根据灌浆机具确定,浆体成型后一天抗压强度应大于 6.0MPa,三天抗压强度应大于 9.0MPa。水泥用普硅 32.5 级,粉煤灰应干净,其 SiO 2 +Al 2 O 3 +Fe 2 O 3 含量应小于 70%,烧失量不大于 10%,石灰的 CaO+MgO 含量不小于 65%。

 在浆体中掺加微膨胀剂,推荐掺量为水泥用量的 3%,具体掺量可参见产品说明书。

 5.2 底基层、基层

 路基整平压实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 4%);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才能进行基层的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 5.5%)。

 a a )质量标准

 底基层: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6% 路床平整度:不大于 12mm,底基层平整度:不大于 20mm, 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mm

 横坡度:±20mm 且不大于 0.5% 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 2.0Mpa,且不宜大于 2.5Mpa。

  弯沉值≤100(0.01mm) 厚度容许偏差:路-10mm

  第 12 页 共 20 页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基层:

 压实度:≥97%

  路床平整度:不大于 12mm 厚度容许偏差:平均值不大于 10mm

 中线高程:+5mm,-15mm 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

 横坡:±20mm 且不大于 0.5%

  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 3.0Mpa,且不宜大于5.0Mpa。

 弯沉值≤55(0.01mm) b) 材料要求

 本次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型、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设计所给的剂量为参考值,其最小含量底基层不应小于 3%(基层不应小于 5%),最大剂量应不超过 6%,必要时,应首先改善集料的级配,然后确定水泥用量。

 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早强(初凝时间应大于 4h,终凝时间应在 6h 以上)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压碎值不大于 30%,底基层中压碎值不大于 35%,扁平颗粒含量应不大于 20%。其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

 适宜用水泥稳定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 方筛孔尺寸(mm)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指数 基层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底基层 100 93~100 75~90 50~70 29~50 15~35 6~20 0~5 <28 <9 c) 施工技术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和,配料要准确,根据施工时气温情况,用水量在拌和时以处于最佳含水量(误差±1.5%)为宜,以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现场摊铺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摊铺作业时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保证基层成型后的路拱与路基的路拱一致。

 用 12~15 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 15cm, 用 18~20 吨三轮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 20cm。

 碾压作业要保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在最佳含水量时开始碾压,并严格控制压实质量,保证基层的压实度。

 养生期结束应立即喷洒透层沥青和下封层,并在 5~10 天内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当不能立即加铺沥青层且有施工车辆通行时,还应在透层沥青上增撒(2-3)m/1000m2 的粗砂或石屑。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以及《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宜在夏季组织施工,最低气温要求 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养生时间不能小于规范的时间。

 5.3 沥青混凝土面层

 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沥青面层间铺设 0.3~0.6L/m2 的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同时在基层上部分别先后铺设 0.7~1.2L/m2 、具有良好渗透性能的改性乳化沥青透层和 0.6cm 厚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a) 质 量标准

 外观: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油盯、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 面层总厚度:设计的-5%

  宽度:±30mm

 纵断面高程:±20mm

  中线偏位:±30mm

 横坡度:±0.5%

 弯沉值 SMA-13≤25(0.01mm); AC-20≤

  第 13 页 共 20 页 28(0.01mm) 压实度:SMA-13≥98%;AC-20≥96% b)

 稀浆封层材料技术要求

 ⅰ 、 材料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

  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mm 筛上剩余量

 % <0.3 T 0652 贮存稳定性

 (CH5) <5 T 0655 粘度

  C255

  (秒)

 ≥16 T 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 ≥55 T 0651 蒸发残留物性质 针入度

 25℃

 0.1mm 40~100 T 0604 延度(5℃,5cm/min)cm

 >50 T 0605 软化点 ℃ 5℃

 cm >10 T 0606 石料须满足《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ⅱ 、 性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下表性能要求 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 技

 术

 指

 标 要

 求 磨耗损失(湿轮磨耗试验)

 不大于 800g/m2

 砂吸收量(轮荷压砂试验)

 不大于 600g/m2

 稠

  度 2~3cm ⅲ 、 施工技术要求

 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 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 2~3%的 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 8~10 吨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 4~8 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

 c) 沥青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

 ⅰ 、 沥青材料

 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结构粘层、透层的乳化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乳化沥青规格及用量表 结构类型 乳化沥青 规格 用量(L/m2 )

 粘层 PC-3 0.3~0.6 透层 PC-2 0.7~1.2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品种及代号 试验方法 阳离子 喷洒用 PC-2 PC-3 筛上残留物(1.18mm 筛),不大于 % 0.1 0.1 T 0652 常温贮存稳定性 (5d) ,不大于 % 5 5 T 0655 常温贮存稳定性 (1d) ,不大于 % 1 1 T 0655 道路标准粘度计 C 25.3

 s 8~20 8~20 T 0621 恩格拉粘度计 E 25

  1~6 1~6 T 0622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

 2/3 2/3 T 0654 蒸发残留物 残留分含量,不小于 % 50 50 T 0651 三氯乙烯溶解度,不小于 % 97.5 97.5 T 0607 针入度(25℃)

 0.1mm 50~300 45~150 T 0604 延 度(15℃),不小于 cm 40 40 T 0605 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铺装层的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重交 AH-70#(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13 以及下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C-20 所用基质沥青)的技术要求如表所示: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70 号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dmm 60~80 T 0604

  第 14 页 共 20 页 指标 70 号 试验方法 针入度指数 PI -1.5~+1.0 T 0604 软化点(R&B)

 ℃ 不小于 45~46 T 0606 60℃动力粘度 Pa.s 不小于 180 T 0620 10℃延度 cm 不小于 20 T 0605 15℃延度 cm 不小于 100 T 0605 含蜡量(蒸馏法)

 % 不大于 2.2 T 0615 闪点 ℃ 不小于 260 T 0611

 溶解度 % 不小于 99.5 T 0607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T 0603

 TFOT(或 RTFOT)后 质量变化 % 不大于 ±0.8 T 0604 残留针入度比 % 不小于 61 T 0605 残留延度(10℃)

 cm 不小于 6 T 0605 改性沥青可单独或复合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及其他改性材料制作。各类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当使用表列以外的聚合物及复合改性沥青时,可通过试验研究制订相应的技术要求。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SBS 类 SBR 类 EVA、PE 类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dmm >100 >100 >80 T 0604 针入度指数 PI 不小于 -1.2 -1.0 -1.0 T 0604 延度(5℃,5cm/min)cm

 不小于 50 60 — T 0605 软化点 TR&B ℃ 不小于 45 45 48 T 0606 运动粘度(135℃)

 Pa.s

 不大于 3 3 3 T 0625

 T 0619 指标 SBS 类 SBR 类 EVA、PE 类 试验方法 闪点 ℃ 不小于 230 230 230 T 0611 溶解度 % 不小于 99 99 — T 0607 弹性恢复 25℃ % 不小于 55 — — T 0662 粘韧性 N²m 不小于 — 5 — T 0624 韧性 N²m 不小于 — 2.5 — T 0624 贮存稳定性 离析,48h 软化点差,℃ 不大于 2.5 —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T 0661 ⅱ 、 集料

 ① 粗集料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应采用实质坚硬、清洁、干燥、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粗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表面层所用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 5 级。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拟选用卵石破碎集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用于破碎的卵石直径应不小于 6cm,卵石破碎集料应满足下表所示的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

 标 其他层 表面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 28 26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 30 28 T 0317 表现相对密度 不小于

 g/cm3

 2.5 2.6 T 0304 吸水率 不大于 % 3.0 2.0 T 0304 坚固性 不大于

 % 12 12 T 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

 不大于 % 其中粒径大于 9.5mm 不大于 % 其中粒径小于 9.5mm 不大于 % 18 15 20 15 12 18 T 0312

  第 15 页 共 20 页 指

 标 其他层 表面层 试验方法 水洗法<0.075mm 颗粒含量 不大于 % 1 1 T 0310 软石含量 不大于 % 5 3 T 0320 ②细集料

 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碎石石屑或机制砂。细集料技术要求如下: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 标 单 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 2.5 T0328 坚固性(>0.3mm 部分),≤ % 12 T0340 含泥量(小于 0.075mm 的含量),≤ % 3 T0333 砂当量,≥ % 60 T0334 亚甲蓝值,≤ g/kg 25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 s 30 T0345 ③ 填料

 拟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沥青混合料用填料应采用石灰石矿粉、消石灰粉或水泥,不得使用回收粉尘,矿粉技术要求如下:

 矿粉技术要求 技

 术

 指

 标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不小于 g/cm3

 2.50 T 0352 含水量 不大于 % 0.5 T 0103 粒度范围 < 0.6mm

 % 100 T 0351 < 0.15mm

 % 90~100 T 0351 技

 术

 指

 标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 0.075mm

 % 85~100 T 0351 亲水系数

 - < 1 T 0353 塑性指数

 % < 4 T 0354 外观

 - 无团粒结块 - 沥青混合料可采用水泥或消石灰粉替代矿粉,消石灰掺量宜为矿料总质量的1%~3%,水泥可部分或全部替代矿粉。

 ④ 抗剥落剂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 4 级或4 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

 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

 ⑤ 纤维稳定剂

 路面表层 SMA13 沥青混合料宜采用木质素纤维。

 ⅲ 、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

 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

 应用于本道路路面铺装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 混合料类型 SMA13 AC-20 筛孔(mm)

 通过率

  % 31.5

  26.5

 100 19.0

 90~100 16.0 100 78~92 13.2 90~100 62~80 9.5 50~75 50~72

  第 16 页 共 20 页 混合料类型 SMA13 AC-20 4.75 20~34 26~56 2.36 15~26 16~44 1.18 14~24 12~33 0.6 12~20 8~24 0.3 10~16 5~17 0.15 9~15 4~13 0.075 8~12 3~7 ②混合料性能要求

 依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性能应分别满足下表所列要求:

 SMA 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ф101.6mm³63.5mm T 0702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次 两面击实各 50 次 T 0702 空隙率 VV

 % 3~5 T 0708 矿料间隙率 VMA

 % ≥17.0 T 0708 沥青饱和度 VFA

 % 75~85 T 0708 稳定度 KN ≥6.0 T 0709 流值 mm 2~5 T 0709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 % 不大于 0.1 T 0732 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 或浸水飞散试验

 % 不大于 15 T 0733 密集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击实次数(双面)

 次 75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件尺寸 mm ф101.6mm³63.5mm 空隙率 VV 深约 90mm 以内 % 4-6 深约 90mm 以下 % 3-6 稳定度 MS 不小于 kn 8 流质 FL mm 1.5-4 矿料间隙率 VMA(%),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

 19 2 11 3 12 4 13 5 14 6 15 沥青饱和度 VFA(%)

 65-75 注:取值为重载交通、夏炎热区值。

 路面材料及施工须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

 d) 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透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基层表面应喷洒透层沥青;应根据基层类型选择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做透层油;用作透层油的基质沥青的针入度不宜小于 100。

 ②用于水泥稳定类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且宜在透层油撒布后 1~2d 铺筑沥青混合料。

 ③透层沥青洒布量 0.7~1.5L/m2 (改性乳化沥青),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

  第 17 页 共 20 页 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透层撒布后的养护时间应根据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乳化沥青水分蒸发后,应及时铺筑沥青混合料面层。

 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双层式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上下层铺筑间隔较长,应在既有结构与沥青混合料层连接面喷洒粘层油。

 ②粘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

 ③粘层沥青洒布量 0.4~0.6L/m2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宜在摊铺面层当天洒布。

 ④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

 沥青混凝土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橡胶沥青混凝土。

 ②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

 ③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

 ④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

 ⑤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

 ⑥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 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

 ⑦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

 ⑧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 80cm。

 ⑨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

推荐访问:沉陷 采煤 施工图
上一篇:1第一卷安全管理,,,嘉峪关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填写规范
下一篇:如何计算公务员薪级工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