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脊柱结核mri信号表现的是 低场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19-04-15 点击: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探讨低场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2例X线诊断或疑似脊柱结核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部分行增强检查,并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脊柱结核多累及腰椎,其次是胸椎,骶尾椎和颈椎少见。X线诊断率为82.26%(51/62),MRI诊断率为100%,结核病灶在MRI表现为T1WI上多呈低信号,少部分呈混杂信号,T2WI上多呈不均匀较高信号,脓肿呈T1WI低、T2WI高信号。结论 和X线相比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准确性高,对病灶的显示清晰,应该作为本病诊断的常规检查。
  [关键词]脊柱; 结核; 核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88-01
  
  骨与关节结核为常见病,以脊柱结核多见,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病损后畸形,甚至截瘫,因此明确诊断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随着MR I的广泛应用,MR I检查以成为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最准确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发现椎体骨质破坏、显示病变范围及软组织改变,还能准确显示病变累及椎管内的程度。本文收集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低场MRI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10-78 岁。临床表现均有胸背、腰背、腰骶部痛及活动受限,伴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者39例。病程1月~3年不等。所有病例均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有局部脊柱X线正侧位片。MR设备使用东软0.35T 永磁MR机。胸、腰、骶段检查使用体部线圈,颈段使用颈部专用线圈,SE 序列矢状位T1WI : TR 449ms , TE 19ms;SET2WI :TR 4180ms ,TE 136ms ;横断面T1WI :TR 400ms ,TE 22ms ;层厚5mm ,层间距1mm 扫描,以及STIR:TR4000ms ,TE 89ms ,TI 80ms 矢状位或横断位扫描。必要时T1WI 增强扫描。
  2结果
  2.1X线表现
  X线表现为椎体内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骨质破坏,部分有明典型显的椎体压缩变扁、楔形变,相邻椎间隙变窄,可见到椎旁软组织肿胀影
  2.2MRI表现
  2.2.1 椎间盘改变
  本组中62例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或受累,其中28例椎间盘轻度变扁、呈膨出改变;椎间盘失去正常形态23例,74个椎间盘不能辨认,椎体破坏与椎间盘无明显分界,T2WI 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仅11例椎间盘信号显示良好,8例为椎间盘前部位信号正常,后部降低,其余病例椎间盘信号不同程度变低。注射Gd2DTPA 增强扫描椎间盘呈裂隙状强化。
  2.2.2 椎体破坏的部位
  颈椎2 例,胸椎15 例,腰椎20例,胸腰段22例,腰骶椎3 例, 62例患者173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9例, 2个椎体受累26例, 3个椎体受累19例, 4个椎体受累6例, 5个椎体受累2例。以2~3个椎体受累最常见(45/62) 。89个椎体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其中长T1WI、长T2WI 信号33例,16例伴椎体病理性骨折;11例椎体破坏呈“融冰样”、“碎玻璃样”改变。4例椎体破坏T1WI、T2WI 像均为高信号。5例伴椎体附件受累,呈长T1WI、长T2WI 信号,与病椎相连。注射Gd-DTPA 增强扫描破坏椎体强化,部分信号均匀,虫蚀状破坏呈不均匀强化。
  2.2.3 椎旁冷脓疡表现
  椎旁冷脓疡53例,T1WI 呈低信号40例,混杂信号13例,T2WI 呈混杂信号38例,均匀高信号15 例。11例增强后椎旁冷脓疡多呈环状强化,中央坏死区无强化或呈低信号。椎管内后纵韧带下的脓肿壁强化比较明显,与硬脊膜或脊髓分界清楚。
  2.2.4硬脊膜受压或被侵犯的表现
  受累椎体的后纵韧带下形成脓肿,略呈梭形,使椎管径中度狭窄压迫硬脊膜或脊髓受损。
  3讨论
  骨结核是除肺结核外最常见的结核病,其中又有近半数发生于脊柱,好发于儿童和青年,20~35岁最为多见。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常见,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骶尾椎极少见。脊柱结核主要以血行播散为途径,多数病例在中晚期X 线平片、CT诊断不难,但X线平片对早期病变的显示有一定的限制,对椎旁软组织肿胀亦缺乏敏感性,而CT 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且无组织结构重叠,对显示骨破坏、钙化敏感,且能清晰显示椎旁肿胀,但CT 对椎体骨炎和骨髓水肿仍不敏感[1-5]。对须确定是否有脊髓受侵犯以及了解病灶的大小、范围和边缘情况,MRI 比X 线平片及CT更具优势。
  3.1脊柱结核的MR I表现
  结合文献认为有以下表现[6-7]。
  3.1.1发生于椎体的结核,常导致椎体骨质破坏和脊髓水肿; T1W I呈低信号, T2W I为高信号常不均匀。炎性水肿由于存在骨小梁而信号不均匀。骨髓内的干酪脓肿则呈均匀长T2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此为脊椎结核的典型MR I表现之一。椎体终板常受累,椎体等信号带破坏中断,严重者椎体终板破坏消失。此亦为脊柱结核的重要MR I表现。椎弓根较少受累且轻微,亦主要发生在根部,多为炎性水肿的波及。椎体破坏严重时可致椎体压缩骨折及崩解碎裂而失去椎体的形态,亦可致脊柱畸形。
  3.1.2椎间隙变窄是脊柱结核又一重要特点。早期多呈长T2信号改变,随病程进展,正常髓核破坏消失,亦可向病变的椎体内突出,椎间隙变窄或脓肿形成,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内为均匀无结构不强化,干酪脓肿可以破坏椎间盘导致椎间盘明显变窄。
  3.1.3椎体周围冷脓肿是脊柱结核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出现率很高,呈梭形,其大小、范围不一,长超过病变椎体,上下跨越一个或多个椎间隙,呈“拱桥征”,内为长T1长T2无结构信号,边界多清楚。脓肿周围包绕纤维包膜和肉芽组织,在Gd - DTPA增强后显示更清楚。
  3.1.4椎管受累:MR I可清楚显示脊柱结核时神经压迫损害情况。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均在受累椎体水平,表现为梭形长T2信号,境界多清楚。边缘有纤维肉芽组织包绕。后者Gd - DTPA 增强显著强化,显示出清楚边界。使硬膜囊和积水受压变扁平,另外,椎体破坏后所致的脊柱后突畸形和碎骨片后移位可致骨性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迫致脊髓缺血、水肿,于T2MR I上脊髓信号增高。
  3.2增强扫描的意义
  本组中有28例行注射Gd-DTPA 增强扫描,脊柱结核椎间盘呈裂隙状强化。一般破坏椎体强化均匀,而虫蚀状破坏呈不均匀强化。脓肿壁强化,厚薄均匀,边缘完整,呈条带状或滴状改变。与椎旁软组织分界清楚。总之,MRI 能准确地显示脊柱结核破坏程度和脊髓硬膜囊受压的程度,脓肿形态及脓肿形成后走向,是脊柱结核病变首选检查方法。结核多以椎体后方软组织突入推移或压迫脊髓。注射Gd-DTPA ,脓肿壁及后纵韧带呈线条样强化。孙西河[8]等认为早期脊椎结核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状,病理系骨内小脓肿或肉芽肿,椎体终板破坏是人脊椎结核浸润椎间盘的解剖通道,T2WI 终板低信号带信号增高,提示终板破坏。注射Gd2DTPA 增强扫描显示小脓肿壁及后纵韧带的线样强化亦是早期脊椎结核重要征象。
  MRI 多平面、多方位成像有助于观察椎体和椎间盘的细微病理改变及病灶的范围、边界等,特别是矢状及冠状位有利于对观察病变区域的上下范围及椎管内受侵犯的情况优势明显,随着MR 技术的不断完善、提高,临床经验积累,MRI 检查能在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选择治疗方案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丽静,田建明,汪剑,等.MRI 在脊椎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 ,27 :227 - 230.
  [2] 韩再德,杨迎,陈伟,等. X线平片、CT、MR 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 ,11 :1051.
  [3] 杨明新,石蔚,杜雅坤,等. 布氏杆菌脊椎炎与脊柱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 ,27 :231 - 234.
  [4] 翟伟庆. 磁共振成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 ,26 :253.
  [5]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311.
  [6] 魏龙晓,王玮,魏经国,等. 脊柱结核的MR I表现[J].实用放射学
  杂志, 2005, 21 (6) : 609 - 701.
  [7] 宋其韬,王林森,张晓光,等. 脊柱结核的MR I表现[J].中国脊柱
  脊髓杂志, 2006, 16 (12) : 901 - 904.
  [8] 孙西河,王滨,常广辉. 脊椎结核的MRI 表现及早期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 ,19 :302.

推荐访问:脊柱 结核 诊断 MRI
上一篇: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护理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28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下一篇:2005~2007年我院口服降糖药使用分析 民间降血糖偏方大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