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度高中北师大版本历史必修2第2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单元测试卷

来源:银行从业 发布时间:2020-07-24 点击:

 第 第 2 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共 20 小题)

  1.1938~1944 年,我国注册的科技专利 431 件,比此前 20 年全国总和增长了 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主要原因是(

 ) A. 科技人员的内迁 B. 军工企业的激增 C. 民营工业的发展 D. 战时需求的刺激 2.1847 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 A. 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 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3.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下表为 1913~1936 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 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 B. 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 C. 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 D. 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 5.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

 A. 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 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6.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 世纪 70 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B.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C.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鼓励和支持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7.《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 年获利 4 万元,1913 年获利增至 10 万元,1914 年为 16 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8.“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

 )

 A. 轮船招商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发昌机器厂 9.下图为 1920 年与 1936 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 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0.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C.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D. 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11.1914 年 12 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 反对世界大战 B. 倡导民主科学

 C. 宣扬实业救国 D. 维护领土主权 12.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

 A. 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 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13.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

 A. 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 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14.如图所示材料主要用于研究(

 )

 A. 晚清时期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发展 B.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的较快发展 D. 抗战时期官僚资本的空前膨胀 15.鸦片战争后不久,我国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

 A. 环渤海地区 B. 五口通商地区 C. 黄淮地区 D. 成渝地区 16.下图是 19 世纪中期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示意图,可以看出 19 世纪中期(

 )

 A. 中国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B. 中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C.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D. 农村比城市更能吸引人口 17.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 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造成巨大压力 D.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18.“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由此可见该局的兴办(

 )

 A. 推动民间兴起办厂高潮 B. 带动中国股份制公司的普及 C. 冲击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 D. 迅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19.从 1888 年至 1911 年,除了 1899 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 A. 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2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洋务企业 外国企业 民族企业 B.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国企业 C. 外国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D. 外国企业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二、非选择题(共 共 5 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0 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铁政局,委派蔡锡勇为总办,厂址选定汉阳,1890 年 11 月动工兴建,1894 年 6 月投产。此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厂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然而,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至辛亥革命前,年产铁约 8 万吨、钢近 4 万吨、钢轨 2万吨。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

 材料二

  材料三 据《长江商报》2007 年 8 月 14 日报道,武汉拟建近代工业博物馆。

 (1)结合材料一,汉阳铁厂创办的同时期中国还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创办这样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汉阳铁厂创办的历史背景如何?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汉阳铁厂由政府主办,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钢铁企业? (3)你认为如果武汉建立近代工业博物馆,有哪些企业可以进入展馆? 22.阅读下列图片资料,请完成: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潮出现的社会原因。

 (2)依据图二、图三、图四,说明张謇所办企业的特点。

 (3)根据本题提供的图片资料,可为张謇写一篇小传。请列出小传中应该使用的关键词。

 (4)结合图片,简要评论张謇的主张和实践。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

 (陈启沅)岁甲寅(1854 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 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 21 材料三 采用机器生产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同在一厂房里工作,有伤风化…… ——1874 年《捷报》卷 12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中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 (19 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本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 1919 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 367 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 1912 年到 1932 年,20 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 2 家增至 21 家,工人数也从 1 334 人增至 33 416 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25.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简要评述清政府开展的“王朝中兴”措施。

  答案解析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A 20.【答案】C

 21.【答案】

 (1)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湖北织布局。

 目的: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民用工业。

 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朝统治,富强中国,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中国近代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等;中国当时战乱频繁,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使中国缺乏发展工业安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近代的历代政府对工业不够重视和支持。(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22.【答案】

 (1)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亡之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2)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以纺织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按近代经营管理方式运作等。(言之成理即可) (3)状元、实业家(企业家)、大生企业(大生企业集团)、民族工商业的楷模等。

 (4)张謇主张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张謇的事业一度很成功,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不休,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落,“实业救国”失败。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23.【答案】(1)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不同点:古代主要是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

 (2)两者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先进的技术设备带来了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畅销。

 (3)说明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守旧观念对先进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极强的抵制力。

 24.【答案】(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

 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领先地位。

 25.【答案】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中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威胁。

 内容: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发展电讯事业。

 影响: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抵制作用(这些是对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但是,清政府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社会制度,注定了它的失败(这又是逆世界潮流的)。

推荐访问:学年度 单元 资本主义
上一篇:【热门】主任述职报告
下一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产品卫生监督检查指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