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综合监控系统最终版-0918

来源:注会 发布时间:2020-10-18 点击:

 成都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

 初 步 设 计

 第十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全一册)

 )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证书:综合甲级

 编号:A131000227 2016 年 9 月

 成都 样 式 定 义: 目录 2: 字体: (默认) Calibri, 10 磅,缩进: 左侧:

 0.49 厘米, 段落间距段后: 0 磅, 行距: 单倍行距, 制表位: 不在

 30.28 字符

  成都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

 初 步 设 计

 第十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全一册)

  院

 长:薛新功

 院

 总

 工

 程

 师:薛新功

 分管院 副总工程师 :

 边晓 春

 项

 目

 负

 责

 人 :

 张

 瑾

 专

 业

 负

 责

 人:

 周

 期

 李 仕书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证书:综合甲级

 编号:A131000227

  编 编

 制:

 李书 仕书 校 校

 核:期 周期 审 审

 核:瑾 张瑾 审 审

 定:

 石忠 小忠

 目

 录

 1

 概

 述 .............................................................................................................................. - 1 - 1.1

  工程概况 .................................................................................................................... -

 1

 -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 -

 2

 - 1.3

  设计依据及范围 ........................................................................................................ -

 2

 - 1.4

  设计规范及标准 ........................................................................................................ -

 2

 - 2

 主要设计原则 .................................................................................................................. - 3 - 3

 综合监控系统概述 .......................................................................................................... - 4 - 4

 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 4 - 4.1

  综合监控系统的运营组织管理模式 ........................................................................ -

 4

 - 4.2

  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

 5

 - 4.3

  系统集成方案 ............................................................................................................ -

 5

 - 4.4

  设备选型方案 ............................................................................................................ -

 5

 - 4.5

  系统主干传输方案 .................................................................................................... -

 6

 - 4.6

  换乘站综合监控系统设置方案 ................................................................................ -

 6

 - 4.7

 二期工程接入方案 ..................................................................................................... -

 6

 - 5

 综合监控系统构成 ........................................................................................................ - 10 - 5.1

  系统构成简述 .......................................................................................................... -

 10

 - 5.2

  中央级系统构成 ...................................................................................................... -

 11

 - 5.3

  车站级系统构成 ...................................................................................................... -

 11

 - 5.4

  车辆段/停车场系统构成 ........................................................................................ -

 12

 - 5.5

  车辆段辅助管理系统构成 ...................................................................................... -

 12

 - 6

 综合监控系统功能 ........................................................................................................ - 13 - 6.1

  综合监控系统功能定位及目标 .............................................................................. -

 13

 - 6.2

  系统的通用功能 ...................................................................................................... -

 13

 - 6.3

  集成系统的功能 ...................................................................................................... -

 14

 - 6.4

  互联系统的功能 ...................................................................................................... -

 25

 - 6.5

  系统联动功能 .......................................................................................................... -

 30

 - 6.6

  IBP 盘功能 ............................................................................................................... -

 31

 - 7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 33 - 7.1

  基本要求 ................................................................................................................. -

 33

 - 7.2

  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要求 ................................................. -

 33

 - 7.3

  系统响应性要求 ..................................................................................................... -

 33

 - 7.4

  设备负载要求 ......................................................................................................... -

 33

 - 7.5

  系统余量要求 ......................................................................................................... -

 33

 - 7.6

  系统数据处理能力 ................................................................................................. -

 33

 - 7.7

  系统环境条件 ......................................................................................................... -

 34

 - 8

 与相关系统接口 ............................................................................................................ - 34 - 8.1

  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的接口 ......................................................................... -

 34

 - 8.2

  与隧道火灾探测系统(TFDS)的接口 ................................................................. -

 34

 - 8.3

  与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的接口 ............................................................... -

 35

 - 8.4

  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PSCADA)的接口 .......................................................... -

 35

 - 8.5

  与能源管理系统(EMS)的接口 .......................................................................... -

 35

 - 8.6

  与站台门系统(PSD)的接口 ............................................................................... -

 36

 - 8.7

  与防淹门(FG)的接口 ......................................................................................... -

 36

 - 8.8

  与门禁系统(ACS)的接口 ................................................................................... -

 37

 - 8.9

  与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接口 ........................................................................... -

 37

 - 8.10

  与信号系统(ATS)的接口 ................................................................................. -

 38

 - 8.11

  与广播系统(PA)的接口 ................................................................................... -

 38

 - 8.12

  与电视监视系统(CCTV)的接口 ....................................................................... -

 39

 - 8.13

  与专用无线通信系统(RFS)的接口 ................................................................. -

 39

 - 8.14

  与乘客信息系统(PIS)的接口 .......................................................................... -

 39

 - 8.15

  与时钟分配系统(CLK)的接口 ......................................................................... -

 40

 - 8.16

  与集中网络管理系统(ALM)的接口 ................................................................ -

 40

 - 8.17

  与通信 UPS 电源的接口 ....................................................................................... -

 40

 - 8.18

  与动力与照明专业的接口 ................................................................................... -

 40

 - 8.19

  综合监控系统的其他预留接口 ........................................................................... -

 40

 - 9

 设备选型及国产化分析 ................................................................................................ - 41 - 9.1

  设备选择原则 ......................................................................................................... -

 41

 - 9.2

  设备国产化 ............................................................................................................. -

 41

 - 10

 供电与接地 .................................................................................................................. - 41 -

 10.1

  控制中心相关房间 ................................................................................................ -

 41

 - 10.2

  车站相关房间 ........................................................................................................ -

 42

 - 10.3

  车辆段相关房间 .................................................................................................... -

 42

 - 10.4

  停车场相关房间 .................................................................................................... -

 42

 - 11

 设备用房 ...................................................................................................................... - 42 - 11.1

  中央系统用房 ........................................................................................................ -

 42

 - 11.2

  车站系统用房 ........................................................................................................ -

 42

 - 11.3

  车辆段系统用房 .................................................................................................... -

 42

 - 11.4

  停车场系统用房 .................................................................................................... -

 43

 - 12

 组织机构及定员 .......................................................................................................... - 43 - 12.1

  组织机构 ................................................................................................................ -

 43

 - 12.2

  定员 ........................................................................................................................ -

 44

 - 13

 存在问题及下一阶段应注意事项 .............................................................................. - 44 - 13.1

 维修管理系统的范围 ............................................................................................. -

 44

 - 13.2

 关于 IBP 盘 .............................................................................................................. -

 44

 - 13.3

 关于综合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 ............................................................................. -

 44

 - 13.4

 设备安装及管线敷设 ............................................................................................. -

 44

 - 14

 附

 表 .......................................................................................................................... - 44 - 14.1

  综合监控系统主要设备表 .................................................................................... -

 44

 - 14.2

  综合监控系统主要材料表 .................................................................................... -

 46

 - 14.3

  综合监控系统主要工程数量表 ............................................................................ -

 47

 - 15

 附

 图 .......................................................................................................................... - 49 -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1 - 1

 概

 述 1.1

 工程概况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作为成都市市域快线之一,主要服务于主城与新津组团的快速联系,并兼顾服务机场客流。线路西南向串联了主城红牌楼综合枢纽、双流机场、成贵铁路双流西站客运枢纽、花源新城、花桥新城至新津主城区,线路全长约 38.0km,太平镇设置二期终点站南河站,并预留向南延伸条件。其中一期工程已建设线路全长 10.942km,全部为地下线,设车站 6 座,目前正在施工,计划 2017 年通车。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线路自一期工程终点站空港二站引出,终点南河站,线路全长 26.718km,其中地下段长 9.963km,高架段及过渡段长16.755km,共设车站 10 座,其中地下站 5 座,分别为双流西站、客运中心站、儒林路站、大新路站、南河站,高架站 5 座,分别为双楠大道站、白塔寺站、花源站、城铁新津站、花桥站,其中在双流西站与 3、14 号线换乘,在城铁新津站与规划 12 号线换乘,在儒林路站与规划 21 号线换乘。平均站间距 2.696km,最大站间距 5.099km,位于空港二站至双流西站区间,最小站间距 1.220km,位于儒林路至大新路站区间,在太平镇设置二期终点站南河站,并预留向南延伸条件。

 全线设板桥车辆段一座,与 3、14 号线共址,在终点设高大路停车场一座,控制中心接入一期新苗控制中心(共享)。

 表 1.1 10 号线二期工程车站里程及站间距表 序号 车站名称 中心里程 站间距 备注 1 起点 YCK10+942.428

  4709.74 2 双流西站 YCK15+652.166 地下一层岛式(与 3、14 号线换乘)

 1457.72 3 双楠大道站 YCK17+109.882 高架三层岛式 2627.12 4 白塔寺站 YCK19+737.000 高架三层岛式 3511.27 5 花源站 YCK23+248.273 高架三层侧式 2710.65 6 城铁新津站 YCK25+958.923 高架三层侧式(与规划 12 号2823.74 线换乘)

 7 花桥站 YCK28+782.663 高架三层岛式 5018.77 8 客运中心站 YCK33+801.436 地下两层岛式 1249.55 9 儒林路站 YCK35+050.990 地下两层岛式(与 21 号线换乘)

 1219.61

 10 大新路站 YCK36+270.602 地下两层岛式 1246.35 11 南河站 YCK37+516.953 地下两层岛式 144.00 12 终点 YCK37+660.953

  图 图 1 1. .1 1

 成都市轨道交通 0 10 号线二期工程全线线路走向示意图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2 -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1.2.1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 专家组认为:

 综合监控集成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电力监控系统(PSCADA)、站台门系统(PSD),构建以电调、环调为核心的综合自动化监控平台,同时基于一期工程 ISCS 中央级系统已为本项目预留了接入条件, 《可研报告》推荐的各车站 ISCS 系统接入一期工程 ISCS 中央级系统的方案合理可行。

 专家组建议:

 1)根据规范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能源管理系统设置方案,但具体设置方案应考虑综合成本和实际收益,应和运营能力、BAS 控制模式相匹配。

 2)建议完善集成与互联系统底层的状态及故障信息,利用 ISCS 系统平台建立机电系统设备综合维修平台,方便运营部门的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效率。

 1.2.2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执行情况 1)考虑到运营能力、BAS 控制模式,于下一阶段进一步研究能源管理系统设置方案,以实现综合成本和实际收益相匹配。

 2)将结合运营需求,于下一阶段进一步研究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与互联系统底层的状态及故障信息。综合监控系统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运营维护人员,方便运营部门的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效率,提高地体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响应性。

 1.3

 设计依据及范围 1.3.1

 设计依据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专家评审意见回复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 《成都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 《成都市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工程技术要求》 其他相关专业开放的初步设计基础资料 相关会议纪要。

 1.3.2

 设计范围 (1)设计范围 成都地铁 10 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包括本工程 27.7km 线路、10 座车站、1 座车辆段、1 座停车场、1 座控制中心(已由 10 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等范围内的综合监控系统构成及功能设计。

 (2)设计年度 初期:2022 年; 近期:2039 年; 远期:2044 年。

 (3)开通时间 2019 年 12 月. 1.4

 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636-2010)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GB 16806-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 201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电子设备用图符号》(GB/T 5465.2-2008)

 《可编程序控制器》(GB/T 15969)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3 - 《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GB 2625-81)

 《自动化仪表盘标准》(GB/T 7353-1999)

 《计算机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6-2008)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 9386-2008)

 《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2006)

 《系统与软件工程 用户文档的管理者要求》(GB/T 16680-2015)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1994)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 394-200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2014)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T10411-2005)

 《远动终端设备》(GB/T13729-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GB/T13730-2002)

 《铁路供电调度系统设计规范》(TB10117-2008)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11)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4 部分:性能要求》(GB/T 17463-1998)

 IEEE 有关协议 ITU-T 有关建议 有关国际电工学会标准(IEC)

 2

 主要设计原则 (1)二期工程的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统一接入一期工程,应保证运营管理的全线一致性,二期综合监控系统的接入,要充分考虑利用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预留的条件和资源,节约工程投资。

 (2)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应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系统结构基本一致或兼容,所有接口应安全、可靠,满足相应的安全标准。

 (3)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营管理的水平,综合监控系统应围绕行车和行车指挥、防灾和安全、乘客服务等目的进行设置。

 (4)综合监控系统将采用模块化开放式架构设计,预留本线延伸线路的接入能力。综合监控系统在换乘站应预留一定的扩展条件,满足与邻线车站的数据交换和相关联动控制的要求。综合监控系统预留与上级控制指挥中心接口的条件。

 (5)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对象和集成深度应以技术成熟、功能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性价比。

 (6)综合监控系统以满足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系统必须保证与各相关机电系统间信息迅速、准确、可靠地传送。综合监控系统面向的对象是控制中心的电调、环调、行调、总调(值班主任)、维调和车站的值班站长、值班员。综合监控系统应满足上述岗位的功能要求。

 (7)全线按同一时间只发生一次火灾考虑系统防救灾能力。

 (8)当出现异常情况由正常运行方式转为灾害运行方式时,综合监控系统应能迅速转变为灾害监控模式,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使用提供方便。

 (9)综合监控系统采用两级管理、三级控制的分层分布式结构。两级管理分别是中央级和车站级,三级控制分别是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其中,中央级和车站级监控功能由综合监控系统完成,现场级控制功能由各集成和互联系统自行完成。

 (10)综合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应层次清晰,数据传输时间、网络带宽应能满足综合监控系统的需要,并留有扩展余量。应不通过前端通信机而直接接入综合监控系统交换机。设置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上相关设备进行监控管理、配置管理和故障管理。

 (11)综合监控系统与各集成、互联系统的接口应做到功能明确、接口界面清晰、减少接口配合难度。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4 - (12) 控制层应具备相对独立的工作能力,即现场控制层脱离综合监控系统的信息管理层时,仍能独立运行。

 (13)综合监控系统应采用高可靠的产品,保证能全天候不间断地运行。

 (14)综合监控系统应能满足轨道交通环境的要求,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地下电气铁道的特性,采用抗电气干扰能力强的设备和电缆。

 (15)合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应立足于设备国产化,关键部件、系统软件采用成熟的知名品牌产品。系统设备要求可靠性高、技术先进、组网简单灵活、易扩容、便于安装、维护及使用。

 (16)综合监控系统应能采集和处理各集成系统的设备故障信息,方便维修管理,能在控制中心和维修车间实现相应的维修管理功能。

 3

 综合监控系统概述 综合监控系统(ISCS)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集成和互联多个弱电/机电系统形成统一的监控层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从而实现对主要弱电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管理功能,实现对列车运行情况和客流统计数据的关联监视功能,最终实现相关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功能。通过综合监控系统统一的用户界面,运营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监控管理整条线路的运作情况。

 4

 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4.1

 综合监控系统的运营组织管理模式 综合监控系统的运营模式分为在正常情况下的运营模式、紧急情况下的运营模式、故障情况下的运营模式及以维修情况下的运营模式。每一类模式下,系统可分为许多具体的联动措施。

 (1)正常运营模式 正常情况下,综合监控系统进入正常工作模式,即综合监控系统的日常监控管理模式。在该运营模式下,控制中心监管着全线各车站、各有关系统的运作情况。车站控制室监管着本站范围内的各种相关专业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一方面必须实现被集成系统已有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系统工作模式实现必要的联动功能。正常运营下的联动模式包括:早启动、晚停运、列车到站、列车离站、节日模式、节电模式、重大事件等。

 (2)紧急运营模式 紧急运营模式指发生火灾、水灾、行车事故、突发恐怖事件及各类区间列车受阻等情况时的系统运营模式。该运营模式下整个 ISCS 围绕救人、救灾、快速疏散乘客等工作快速高效地协调各子系统工作。

 火灾情况下的具体系统运营模式为:当车站、控制指挥中心的现场探测设备确认火灾报警信息后,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启动相关灾害模式,此时综合监控系统将综合现场报警信息、列车位置等有关信息,使各有关系统协调工作。火灾情况下的运营模式包括车站内火灾、隧道区火灾、高架区间火灾等。

 阻塞情况下的具体系统运营模式为:当列车在站台、隧道区间受阻时,综合监控系统自动进入阻塞模式,控制中心中央大屏幕显示进入阻塞模式的信息,报警体系在中央和各车站控制室提醒操作员进入阻塞模式,各有关系统也将协调互动。阻塞情况下的运营模式包括隧道区间阻塞、高架区间阻塞等。

 紧急运营模式还包括下列情况下的联动:列车碰撞、恐怖威胁和破坏、隧道区间水灾、突发大客流、列车紧急疏散/清客、车站紧急疏散/封站等。

 (3)故障运营模式 指设备故障情况下的工作模式。当主要系统设备出现重大故障,足以影响综合监控系统甚至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或危及设备安全时,ISCS 进入故障运行模式,各系统也将协调互动,并快速启动维修支持系统,尽快排除故障,保证运营工作正常进行。故障运营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故障情况:牵引供电故障、环控设备故障、主干网故障、中央 ISCS 设备故障、车站 ISCS 设备故障、列车故障、线路故障、信号系统故障、站台门故障、BAS 设备故障、AFC 设备故障、FAS 设备故障、PA/PIS/站台 CCTV 等设备故障。

 (4)维修运营模式 指实现对综合监控系统自身和其主要监控设备进行维修管理的系统运营模式。该运营模式下,综合监控系统自身和其主要监控设备的故障信息被统一汇集、显示,并可提供故障告警查询。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内部设备和接入系统设备的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5 - 运行状态进行判定,在设备异常或故障时,向运营维护管理人员提供分类报警信息,协助故障判定等帮助,从而帮助运营维修人员更方便、更高效率地完成维护管理工作。

 4.2

 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成都地铁 10 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由位于控制中心的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位于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车辆段的培训系统、维修管理系统、仿真系统以及连接这几部分的传输网络组成。采用两级管理,三级控制的分层分布式结构。两级管理分别是中央级和车站级管理,三级控制分别是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控制。其中,中央级和车站级监控功能由综合监控系统完成,现场级控制功能由各集成和互联系统完成,不属于综合监控系统设计范围。

 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和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通过主干网络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覆盖地铁全线的实时监控局域网。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 4.2 所示

 图 图 4.2

 综合 监控总体 结构 示意图

 4.3

 系统集成方案

 成都地铁 10 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延续一期集成的范围和深度,应以技术成熟、功能实用为原则。

 成都地铁 10 号线综合监控系统建议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隧道感温光纤测温系统(TFDS)、能源监管/能耗管理系统(EMS)、门禁系统(ACS)、站台门系统(PSD)和电力监控系统(PSCADA)为核心进行集成。

 与运营管理相关的其他机电系统应以互联形式接入综合监控系统。互联的系统包括:信号系统(SIG)、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广播系统(PA)、闭路电视监视系统(CCTV)、时钟系统(CLK)、乘客信息系统(PIS)、防淹门系统(FG)、专用无线通信系统(RTS)、通信集中告警系统(ALM)和地铁资产管理系统(EAM)等。

 4.4

 设备选型方案

 (1)应采用与一期工程相同或兼容的设备。

 (2)应满足综合监控系统(ISCS)使用要求,采用成熟、性能可靠、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灵活性、高可维护性、售后服务有保障、开放和质量稳定的产品,并优先考虑采用国产化设备。

 (3)综合监控系统从硬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基于以太网的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其主要硬件平台应采用通用性好、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高可靠性的产品来构建。为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宜采用分层分布 Client/Server 结构。

 (4)主、备机应能实时地同时更新数据。当故障切换时,热备机应能取代主机。这个原则应适用于任何冗余设备,如服务器、FEP、网络设备等。

 (5)系统应能连续地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故障。

 (6)硬件设备满足地铁环境的使用要求,具有防尘、防腐蚀、防潮、防霉、防振、抗电磁干扰和静电的能力。

 (7)软件系统选型原则,整个综合监控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监控)软件开发平台及相应的工具软件等。

 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应采用通用开放的平台。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6 - 2)系统软件集成平台:软件集成平台应采用模块式的结构,应具有开放、通用等特点。

 3)应用软件:是系统集成商根据地铁运营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的专门定制软件,应具修改和扩展等能力。

 4.5

 系统主干传输方案 延续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骨干网利用通信系统提供的光纤,由综合监控系统单独组网,组建全线信息骨干(冗余)传输网络的方案。

 4.6

 换乘站综合监控系统设置方案 根据成都既有线建设模式,换乘车站各线分别设置一套综合监控站车站级设备,分线监控,换乘线路的综合监控系统只通过相应接口传输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

 4.7 二期工程接入方案 4.7.1

 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系统概况 10 号线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由位于控制中心的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位于6 个车站的车站综合监控系统,位于线上检修库的维修管理系统及控制中心的网管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和仿真测试平台等几部分组成。实现对主要弱电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管理功能,实现对列车运行情况和客流统计数据的关联监视功能,最终实现相关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功能。

 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骨干网利用通信系统提供的光纤,由综合监控系统单独组网,组建全线信息骨干(冗余)传输网络。

 系统采用两级管理、三级控制的运营管理方式,即中央级和车站级两级管理,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三级控制。

 在总体结构上,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由三层网络组成:中央级监控网络层,车站级监控网络层和底层设备级分散控制网络层。中央级和车站级之间通过主干网互联。

 4.7.2

 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预留情况

 (1)系统规模的预留 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工程控制中心综合监控系统在设计时已按照 10 号线整条线路的规模进行设计,各集成系统的监控信息总点数不仅包含一期工程,还考虑了后续延伸线路规模,使 10 号线全线投入时不会超过系统的处理能力,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

 (2)软件扩展的预留 10 号线一期工程的综合监控系统所提供的软件体系,满足 10 号线全线容量,软件采用模块化和分布设计,可以在无需修改软件设计程序时,对各种用户画面、数据库、系统参数实现人机交互式在线修改、编辑、定义及扩充,当需要增加新的设备类和数据库点时,可替换相应的模块进行扩充,完全满足线路延伸设计的要求,适合于将来的扩展。

 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软件是针对综合监控系统开发的,具有多层、C/S 结构的功能,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在进行业务扩展和调整时,只需要将相应的业务组件进行调整替换即可满足扩展的要求。

 (3)硬件扩展的预留 中央实时、历史服务器是整个综合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的中心,也是综合监控的核心,其处理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对综合监控的性能影响极大。10 号线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中央服务器选配具有双机热备功能的较高档次服务器,任何一台服务器都可以完成本线全部服务,二期工程只需对服务器扩充升级即可。

 中央交换机采用模块化结构,为二期端口增加打下基础;中央 FEP 的扩展考虑留有足够的以太网和串行扩展口,可以很容易的接入新的需要互联的子系统或集成更多的机电设备。

 (4 )中央级的街接方案

 综合监控系统的整体架构,车站及以下相对独立,可以进行车站独立运行,综合监控系统重点在控制中心接入预留条件考虑解决方案。针对本工程特点要求,结合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中央级扩展方案,由 10 号线一期综合监控系统中央级按全线容量(含后期线路)统一设计软硬件,预留数据库容量。

 4.7.3

 二期工程主干网接入方案 .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7 - (1)10 号线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组网方式 成都地铁 10 号线一期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工业级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单独组网。

 该组网方案综合监控系统站级局域网、中央级局域网和全线骨干网均采用冗余工业级千兆以太网组成单独的传输网络。组网技术采用以太网标准和 TCP/IP协议。

 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功能皆由综合监控系统以太网交换机完成。通过光纤将各站点和中央的以太网交换机相连,组成全线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型局域网络。

 通过综合监控系统以太网交换机所具备的 VLAN(虚拟局域网)功能,可为综合监控系统本身以及相关子系统划分逻辑上各自独立的虚拟子网,可实现各相关系统之间逻辑上相对独立。各接入系统通过 FEP 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通信、数据隔离和协议转换等功能。该方案既保障各相关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又可使各相关系统共享综合监控系统骨干网络的资源。此外,综合监控系统利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单独组网,为系统骨干网提供千兆的传输带宽,对于系统的扩展有较大的裕量。综合监控单独组网方案示意图如图 4.7.3-1 所示:

 综合监控传输网1000M车站级交换机光纤光纤光纤中央级交换机车站级交换机

  图 图 4.7 7. .3 3- -1 1

 成都 地铁 0 10 号线 一期 组网方案示意图

 (2)10 号线二期延伸段接入时,综合监控主干网的扩展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1)后期延伸段工程单独构建一个环网,如图 4.7.3-2 所示

 图 图 4.7 7 .3- -2 2 成都 地铁 0 10 号线二 期 单独组网方案示意图

 该方案后期延伸段工程单独构建一个环网,将后期延伸段新增的站点(含停车场)通过光缆跳接,与控制中心组建成一个单独的环形网络。

 全线的综合监控主干网形成两个独立环网,在控制中心进行环接的形式在一期中央级网络设备的硬件配置上为后期延伸段环网接入预留两个网络端口,在后期延伸段接入时,只需对一期综合监控系统的中央级和辅助系统的软件进行修改,系统的中央硬件设备基本不发生变化,对已运营的一期线路影响较小。该方案适用于后期扩展规模较大,接入站点数量较多的情况。

 2)后期延伸段线路节点并入一期,合成一个大的环形网络,如图 4.7.3-3所示。

 该方案需要在后期延伸段新增网络节点接入时,打开原一期环网,并重新配置站级节点跳线,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网络。此方式在一期中央级网络设备的配置上不必考虑为二期接入预留硬件端口,但需要调整站级节点的交换路由配置,在二期接入建设时,新增节点的接入建设和调试都将对已运营的一期线路具有一定的影响。此方案适用于后期扩展接入的站点数量较少的情况。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8 - 线上检修库金花站空港一站空港二战板桥车辆段城铁双流站双楠大道站白塔寺站花源站城铁新津站站华兴控制中心簇锦站太平园站高大路停车场南河站大新路站儒林站客运中心站花桥站10号线一期工程主干网10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主干网物理断点图 图 4.7 7 .3- -3 3 成都 地铁 0 10 号线二期环接组网方案示意图

 本次设计系统应具备以上两种主干网扩展能力,但由于 10 号线二期车站数量较多,暂推荐方案一,方案二作为备选。

 4.7.4

 系统倒接方案 (1)倒接方案 10 号线一期、二期综合监控系统骨干网利用专用通信系统提供的光纤,采用冗余的工业级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机 A、交换机 B)组建冗余的以太环网(A网和 B 网)。10 号线二期骨干网综合监控系统接入 10 号线一期既有线骨干网综合监控时须同时保证既有线综合监控系统正常运行,采用先备后主、逐网、逐交换机接入调试的方案。本次接入工程采用先调试接入 B 网(备用网),再调试接入 A网(主网)的方式。

 根据二期工程主干网接入的两种不同方式,对应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后期延伸段线路节点并入一期,合成一个大的环形网络 1)设置 2 台与 10 号线一期工程中央级实时服务器功能型号完全相同的临时服务器,对 10 号线一期工程中央级主/备实时服务器进行备份。

 2)断开 10 号线一期工程备用网(B 网)物理节点,将 10 号线二期 B 网与10 号线一期 B 网组成 1 个环网接入中央级核心交换机 B;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 对新组的环网进行数据调试及升级。此时新增加的临时中央级服务器 B 接管既有的中央级服务器 B 在 10 号线一期工程的所有功能。在 B 网调试接入的同时,A网继续保证 10 号线一期既有线综合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图 4.7.4-1 所示。

 10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主干网B网10号线一期B网10号线一期工程主干网中央级交换机A中央级交换机B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临时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临时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10号线一期A网 图 图 4.7.4- -1 1

 0 10 号线二期工程主干网 B B 网接入示意图

 3)待 B 网调试完成后,断开 10 号线一期工程主网(A 网)的物理节点,将10 号线二期 A 网与 10 号线一期 A 网组成一个环网接入中央级核心交换机 A;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 A 对新组的环网进行数据调试及升级。此时新增加的临时中央级服务器 A,接管既有的中央级实时服务器 A 在 10 号线一期工程的所有功能。在 A 网接入调试的同时,已完成调试的 B 网能正常工作并能保证 10 号线一期既有线综合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 B、临时服务器 A、中央级交换机 B 以及新组建的环网 B 继续保证 10 号线一期既有线综合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图 4.7.4-2 所示。

 10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主干网A网10号线一期工程主干网中央级交换机A中央级交换机B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临时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临时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10号线一期A网图 图 4.7.4- - 2

  0 10 号线二期骨干网 A A 网接入示意图

 成都 轨道交通 0 10 号线 二 期工程

 第十 七篇

 综合监控系统

  - 9 - 4)待 A 网调试完成后与 B 网组成冗余环网,实现对 10 号线全线的监管,撤掉增加的 2 台临时服务器,10 号线综合监控中央级系统倒接完毕。综合监控系统组成新的冗余网络,如图 4.7.4-3 所示。

 10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全线综合监控主干网中央级交换机A中央级交换机B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图 图 4.7.4- -3 3

 0 10 号线全线骨干网示意图

 方案二:后期延伸段工程单独构建一个环网 1)增加 2 台与 10 号线一期工程中央级实时服务器功能型号完全相同的临时服务器,对 10 号线一期工程中央级主/备实时服务器进行完全备份。

 2)将 10 号线二期 B 网接入中央级交换机 B,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 B 对新接入的环网进行数据调试及升级。此时新增加的临时中央级服务器 B 接管既有的中央级服务器 B 在 10 号线一期工程的所有功能。在 B 网调试的同时,通过 10 号线一期 A 网对既有线全线进行监管,保证既有线功能的正常运行。如图 4.7.4-4所示。

 10号线一期工程主干网10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主干网中央级交换机A中央级交换机B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既有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临时中央级实时服务器A临时中央级实时服务器B10号线一期A网10号线一期B网10号线二期B网图 图 4.7.4- -4 4

 0 10 号线二期 B B 网接入示意图

 3)待 B 网调试...

推荐访问:成都 二期 监控系统
上一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方案
下一篇:劳动合同解除协议范本标准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