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来源:初三 发布时间:2020-10-10 点击:

  第 第 7 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 25 题, 每题 2 分,共 共 50 分) 1.“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科技成就(

 )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2.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 年 8 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3.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4.1970 年,某国报纸出现这样一则评论: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其戴上皇冠。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

 A.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B.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D.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 5.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 9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左”的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品种的前提

 B.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C.2001 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6.1958 年,中科院设想用 20 年时间合成人工胰岛素,后计划缩短至 5 年,在中央某领导的过问下,该计划最终要求 1 年内完成。这说明(

 )

 A.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 B.大跃进现象严重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双百方针的实行 7.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我国在人类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并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医学成就取得于(

 )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8.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 3 位。与此同时,我国有 18 个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 8 个跻身世界第 2 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9.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10.1949 年后,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日》等。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B.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C.“双百”方针的实践 D.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11.1957 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12.1965 年 6 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厨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D.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13.1979 年雷抒雁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得天时,地利,人心,因而广泛流传,

 成为新时期诗歌史开篇之际无法绕过的标志性建筑,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14.如表反映了 1949 年和 1998 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

 )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校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校

 1949 年

 27476

 66

 7 193

 3.98

 0.40

 1998 年

 34480

 4635

 49

 951.34

 571.54

 1.87 A.山东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大

 B.山东扩大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C.山东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

 D.山东经济发展带动了教育投入 15.1949 年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 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 年 9 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3 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 年重申:“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16.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 1950 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17.1958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

 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18.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 年 B.1956~1966 年

 C.1966~1976 年 D.1978~1988 年 19.1978 年以前,我国由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总共只有 1 000 多项;而1980 年至 1985 年,增加到 44 540 项,累计经济效益已达 1 065 亿元。由此可知(

 )

 A.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氛围

 B.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已经确定

 C.科技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结合

 D.科技奖励制度的建立卓有成效 20.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21.如图是 1995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一篇重要文章,正文内容因为字太小而看不太清楚。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此文章中最为鲜明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应是(

 )

 A.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C.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由此,可以推断出(

 )

 1912 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 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 拥护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并尽力实施切合国难时期需要之教育,即着重于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教育方针。

 1958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有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B.“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C.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D.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23.在谈到学校应如何发展时,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据此可知,邓小平强调(

 )

 A.学校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B.国家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C.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D.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的目的 2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与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无关的是(

 )

 A.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基本实现双基目标 D.经济迅速发展 25.若写一首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教文艺发展的专稿,请你确定一组体现其发展的“关键词”。下列正确的是(

 )

 A.“双百”方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银河﹣I 号

 B.“两弹一星”、载人飞船、“反思文学”

 C.《义务教育法》、“211 工程”、“科教兴国”

 D.“三个面向”、“伤痕文学”、杂交水稻 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第 26 题 题 19 分,第 27 题 题 15 分,第 28 题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十九世纪里,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

 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英]W.C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第二次是 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 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 2005》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 年 1.2 万晚水压机制造成功 中国成为制造大型制造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 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 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 年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飞船奠定了基础 1978 年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断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 6 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超过 1400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1 年,“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 多亿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错失后两次重大机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7.20 世纪,中国戏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戏的崛起都是意味深长的事件,而这一现象无疑使得戏剧的价值体系更趋于民化。小戏的崛起是在两股相反相成的艺术力量的交汇中呈现出来的。由于社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地区之间日趋开放,交流与沟通也日渐增加,此前在一个相对狭小、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流传的地方小戏,有更多机会吸收与汲取大戏的优长特点,甚至直接进入

 都市,并且大量吸收借鉴了成熟剧种的表演手法与剧目,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傅瑾《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 材料二

 小戏从 19 世纪以来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劲势头的艺术平民化趋势,但是从延安时代开始它获得了诸多理论支持,因而更像是一场自觉的变革。1951 年中央政府以政务院名义颁发的“五•五指示”明确指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1949 年成立的新政府总是在种种场合突出强调其“劳动人民”的立场,正是由于各地的小戏被视为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关系更为紧密,因而较少受到“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反动文人”的毒害,所以应该得到更多重视的艺术样式,兼之有延安时代对秧歌、眉户等小戏成功改造的经验,它们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戏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小戏“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离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其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出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6 岁入“小学院”,11 岁入“中学院”,16 岁入“大学院”,20 岁毕业。经过长达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如图分别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修 人教版必修 3 《第 7 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020 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本题共 25 题, 每题 2 分,共 共 50 分) 1.“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科技成就(

 )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核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蘑菇云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表现,标志着中国打破了苏联和美国的核垄断。

 B.材料反映的是核武器的技术,而不是空间科学技术。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是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D.大跃进是 1958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 1964 年。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拥有核武器产生的影响,其次能材料中解读出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2.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 年 8 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考查 1967 年美日就关于中国核武器的事情达

 成的协议的背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反映了 1967 年美日就关于中国核武器的事情达成的协议。结合所学知识,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故 D 项正确。

 A 项是 1961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 项是 1970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应排除。

 C 项是 1950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试验的相关知识。

 3.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解答】依据材料“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故 C 项正确。

 原子弹、氢弹不属于空间技术,故 AB 两项错误。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是在 1984 年,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以后,故 D 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1970 年,某国报纸出现这样一则评论: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其戴上皇冠。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

 A.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B.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D.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方红”。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1970 年”“东方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选 B 项。

 1957 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宇航事业的开端,故排除 A。

 C、D 两项说的是原子弹,是在 1964 年,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 9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左”的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品种的前提

 B.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C.2001 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相关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 1973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排除 A 项。

 1973 年,袁隆平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这种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故 B 项正确。

 2001 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故 C 项错误。

 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

 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6.1958 年,中科院设想用 20 年时间合成人工胰岛素,后计划缩短至 5 年,在中央某领导的过问下,该计划最终要求 1 年内完成。这说明(

 )

 A.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 B.大跃进现象严重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双百方针的实行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考查科学研究领域出现大跃进现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大跃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1958 年,党中央发起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科学研究领域也提出了宏大的目标,故中科院合成人工胰岛素的计划从 20 年一直缩短至 1 年,故 B 项正确。

 AC 两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对题干的解读、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本题解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大跃进运动的表现、特点以及影响。“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7.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我国在人类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并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医学成就取得于(

 )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需要掌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的时间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我国在人类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医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我国在人类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医学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65 年 9 月 17 日,人工合成胰岛素在中国

 首次发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这一成果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产生了及其巨大的意义与影响。故 B 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的史实,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 3 位。与此同时,我国有 18 个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 8 个跻身世界第 2 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成就。需要掌握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处于世界前 1%的高被引论文为 1.69 万篇,占世界份额为 12.8%,排名世界第3 位”、“我国有 18 个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 8 个跻身世界第 2 位”的分析理解,注意限定信息“实质”。

 【解答】依据材料“中国处于世界前 1%的高被引论文为 1.69 万篇,占世界份额为 12.8%,排名世界第 3 位”、“我国有 18 个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 8 个跻身世界第 2 位”可以看出中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故 B 项正确。

 A 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C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科教兴国”,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9.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的科技发展。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的掌握。

 【解答】由题干图示可知,①时期的科技发展主要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故 A 项正确。

 “两弹一星”是在③时期和④时期取得的,其中原子弹是在③时期取得的,导弹和人造地理卫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故 B 项错误。

 “文革”取得导弹和人造地理卫星以及杂交水稻等成就,故 C 项错误。

 杂交水稻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 D 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分析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需要掌握新中国各个时期经济成就的掌握。

 10.1949 年后,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日》等。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B.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C.“双百”方针的实践 D.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49 年后,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盛况”“《青春之歌》《红日》”,结合双百方针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以及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均是相关原因但均不是该盛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选项 A、B、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青春之歌》《红日》等文学创作均是“双百方针”实践下的产物,所以该盛况的出现主

 要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实践,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双百方针及其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1957 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 【解答】材料提到,1957 年,讽刺整个社会,“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 D 项正确。

 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新颖总体难度适中。

 12.1965 年 6 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厨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D.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分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考查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

 厨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可知,反映的是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故 B 项正确。

 AC 两项明显错误,应排除。

 D 项是与题干材料相反,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厨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的分析理解。需要掌握双百方针的内涵。

 13.1979 年雷抒雁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得天时,地利,人心,因而广泛流传,成为新时期诗歌史开篇之际无法绕过的标志性建筑,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分析】本题以雷抒雁的作品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改革开放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A、文革的历史时间为 1966﹣1976,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排除; B、1979 年,正值拨乱反正时期,故正确; C、徘徊前进时期为 1976﹣1978 年,历史事件时间错误,错误; D、1980 年,之后开始改革开放,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在于掌握: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政策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14.如表反映了 1949 年和 1998 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

 )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

 位:万人)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校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校

 1949 年

 27476

 66

 7 193

 3.98

 0.40

 1998 年

 34480

 4635

 49

 951.34

 571.54

 1.87 A.山东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大

 B.山东扩大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C.山东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

 D.山东经济发展带动了教育投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有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1998 年和 1949 年相比较,山东省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普通高校的总体规模有所扩大; B.材料看不出,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C.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山东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材料看不出山东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1949 年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 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 年 9 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3 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 年重申:“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1949 年没有左倾错误,80 年代的教育也没有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一次不一样的,体现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

 C.材料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特征。

 D.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都与社会现实密切相连,体现了教育方针有一定的连续性。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不同阶段中国社会的现实特征。

 16.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 1950 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 1950 年代后期的就业政策。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注意题干时间“1950 年代后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考研出国,自主创业是新时期中国的就业选择,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D 两项错误。

 听党指挥,服从分配是新中国初期的就业政策,符合题干时间,故 B 项正确。

 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 1950 年代后期的就业政策的识记和掌握。需要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就业政策的掌握。

 17.1958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

 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全国”“十五年内”和题干时间。

 【解答】据材料中的“全国”“十五年内都可以受高等教育”,并结合 1958 年背景知识,可知是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故 B 项正确; A 是 1956 年,排除; C 是 1957 年,排除; 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 1959 年~1961 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

 18.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 年 B.1956~1966 年

 C.1966~1976 年 D.1978~1988 年 【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教科书出版时间是文革时期。

 【解答】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未出现革委会,排除; B.十年建设时期未出现革委会,排除; C.“无产阶级”、“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革命委员会”等可以判断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书籍,正确; D.改革开放时期未出现革委会,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文革时期教课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

 力。

 19.1978 年以前,我国由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总共只有 1 000 多项;而1980 年至 1985 年,增加到 44 540 项,累计经济效益已达 1 065 亿元。由此可知(

 )

 A.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氛围

 B.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已经确定

 C.科技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结合

 D.科技奖励制度的建立卓有成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90 年代提出来的。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也是在 92 年以后。

 C.从材料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成就与经济效益联系密切。

 D.材料中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奖励的表现,而是科技产生的效果。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搞清楚改革开放以后科技发展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分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考查识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49﹣2008 年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校在校生数均

 呈增长趋势,由此可知,我国教育得到持续发展,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而且不能从图示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对题干图示的分析理解、注意题干时间和教育体系。需要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状况和趋势的掌握。

 21.如图是 1995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一篇重要文章,正文内容因为字太小而看不太清楚。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此文章中最为鲜明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应是(

 )

 A.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C.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95年”“最为鲜明而富有时代特色”,并准确掌握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不是 1995 年特有的,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 1988 年提出的,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不是 1995 年特有的,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为它是中国于1995 年首次提出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2.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由此,可以推断出(

 )

 1912 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 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难时期 拥护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并

 教育宗旨》 尽力实施切合国难时期需要之教育,即着重于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教育方针。

 1958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有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B.“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C.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D.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和现代中国教育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征。

 B.双百方针是文化艺术的方针,不是教育的方针。

 C.从材料可以看出,聪明博士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宗旨不断的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要求密切相关。

 D.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并不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的,而是以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核心。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现代中国教育的特点,还要搞清楚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发展的特征。

 23.在谈到学校应如何发展时,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据此可知,邓小平强调(

 )

 A.学校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B.国家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C.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D.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的目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明显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学校发展的比例,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调整,也就是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C 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都不准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措施和特点,还要搞清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2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与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无关的是(

 )

 A.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基本实现双基目标 D.经济迅速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是政府因素。

 B.是环境因素。

 C.出现于 20 世纪末,与题意不符。

 D.是物质因素。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 80 年代教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5.若写一首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教文艺发展的专稿,请你确定一组体现其发展的“关键词”。下列正确的是(

 )

 A.“双百”方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银河﹣I 号

 B.“两弹一星”、载人飞船、“反思文学”

 C.《义务教育法》、“211 工程”、“科教兴国”

 D.“三个面向”、“伤痕文学”、杂交水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文化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双百”方针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表现。

 B.“两弹一星”是文革之前科技发展的表现。

 C.《义务教育法》、“211 工程”、“科教兴国”都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技文艺教育发展的表现。

 D.杂交水稻是文革时期的科技发展表现。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具体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第 26 题 题 19 分,第 27 题 题 15 分,第 28 题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十九世纪里,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英]W.C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第二次是 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 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 2005》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 年 1.2 万晚水压机制造成功 中国成为制造大型制造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 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 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 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成功 1999 年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飞船奠定了基础 1978 年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断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 6 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超过 1400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1 年,“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 多亿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错失后两次重大机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科技。(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需要常在发明之先”、“在十九世纪里,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

推荐访问:文学艺术 中国 单元
上一篇:如何构建校园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论文-计算机论文
下一篇:校长办公会议题呈报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