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来源:六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22 点击:

 问题式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篇一:试论问题式教学法

 试论“问题式”教学法

 【摘 要】新一轮国家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问题的探讨,对问题的探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离开了对问题的探讨的素质教育是空中楼阁,虚无飘渺。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实施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激发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新一轮国家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新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对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回答,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效。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问题的探讨,对问题的探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离开了对问题的探讨的素质教育是空中楼阁,虚无飘渺。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实施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取知识——这就是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是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不懂的东西”、提出“不懂的东西”、分析“不懂的东西”、解释“不懂的东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就是以问题导向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教”的角度而言,教师应根据教材设置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的“问”,尤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从“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能否发现“不懂的东西”——问题,发现什么

  样的问题便成为其创造力水平的标志。

 三、“问题式”教学法的意义

 思索总是以问题为对象的,学生只有在面临问题情境时才会激发思维。“问题式”教学法被引入课堂后,有效地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弊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问题式”教学法的原则

 “问题式”教学法的原则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二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面貌。“问题式”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能够确保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要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检查与督促,才能对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问题式”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要求备课时作创造性的劳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围绕教学重点设问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设计出以下问题:①木工师傅在做椭圆形桌子时需要在木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椭圆,你知道木工师傅是怎样画椭圆的吗?②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木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

 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木板上慢慢移动,笔尖滑动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再让学生利用教具做演示实验。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生动、活泼。

 2、围绕教学难点设问

 当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与新数学知识的连结时,这样的

  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知识难点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设计出以下问题:①计算:1+2+3+?+49+50+51+52+?+98+99+100,通过仔细观察,你能否找到某些简捷的计算方法?讲评时,顺便说出小高斯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你能找到简捷的方法计算:(1+2+3+4+5+6+7+8+9)+(9+8+7+6+5+4+3+2+1)吗?③怎样简捷计算:1+2+3+4+5+6+7+8+9?④你能用解答第三问时发现的方法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1?a2?a3an?2?an?1?an吗?解决了这些问题,公式也就推导出来了。由于

 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来自: 小龙文 档网:问题式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因此,达到了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围绕知识目标设问

 设问要紧紧围绕实现知识目标这个中心,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提问:①买一张含4位号码的福利彩票,你能算出中奖的机会有多大吗?②7个人排成一列照相,人人平等,你能算出共有多少种排法吗?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要立刻转入正题,告诉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你就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了。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那两个问题,就会脱离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4、围绕能力目标设问

 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这要求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又要从不同的角度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

 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从如下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①将“小于F1F2”改为“等于F1F2”,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将“小于F1F2”改为“大于F1F2”,又是怎样的情形呢?②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③令常数为0,其余

 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④去掉“平面内”这个限制条件,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图形呢?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平面内”以至整个概念都有了较为

  深刻的理解,学生还惊喜地发现了“双曲面”,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5、围绕学习主体设问

 学生是学习主体,问题设置得好坏最终要通过学生来检验。设置的问题最好能使多数学生经过较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得出正确答案,或者“跳一跳能摘到”,则教师的提问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因此,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合作交流或教师点拨后也能答出为准则。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原则、方式和技巧,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应该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必备技能。当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过“问题式”教学法,只是不够留心罢了。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二: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cn

 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项目教学案例 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
上一篇:搭建创客教育体系:从创客空间到创客项目
下一篇:2016年社区庆“七一”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