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来源:六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12 点击:

 1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

 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要素数据化、网络化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网络最新应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坚持主导性与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通过打造全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云平台,夯实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两类”大数据监测,校准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开设网络意识形态教学,锻造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利剑。

 关键词: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全面监测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主要承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速度不断跃升,催生了微信、微博、QQ 等大型社交软件;在线影音娱乐网站;直播、短视频在线互动平台;移动支付等等,这些应用使手机成为人们密不可分的随行伴侣,人们使用手机交换信息、游戏娱乐、表达观点和情绪、消费支付等。通过互联网+手机几乎无所不能,加之大数据技术的突飞猛进,客观世界的全面数据化和网络化正在形成中,人们通过手机融入互联网世界,数据化、网络化生存日渐成为人们的基本存在。因此,以数据化、网络化为背景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极具现实意义,以期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一、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背景、内涵 (一)大数据本质是新的技术生产力 大数据与其它信息技术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动力。“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大数据首先是大规模的数据,如果传统数据是小池塘,当前的大数据早已是汪洋大海。数据爆炸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早在 1980 年,个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在美国方兴未艾,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已经预见到未来电子信息数据激增的可能性,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电子数据的激增又推动了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性发展。

 大数据生成了新的技术生产力。数据量的激增不断突破原有信息处理设备的存储、计算、分析、传递能力,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图像设备等为了能够处理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必须不断提高速度、升级代次,信息装备核心性能的优化又催生了更多新的应用,形成了更多的数据源,不同的数据源产生的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又使数据量进一步增长。大规模、高速生

 2

 成、类型复杂、非结构化是当前大数据的基本特点,与这些特点相适应的新的软硬件形成了新的技术生产力,现实世界进一步数据化、网络化,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快节奏变化,新事物新生活应接不暇,4G 时代的移动支付、人人互联尚未完全普及,5G 时代的超高速永恒在线、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憧憬。不仅如此,沉淀下来的各种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分析模型,可以从中挖掘出极具价值的事物关系、统计结论, 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无法处理和分析如此庞杂的数据,由此,基于大数据的抓取、分布式存储、建模、大规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形成了全新的技术视野,新技术必然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大数据企业和大数据分析师。

 (二)大数据技术推动现实世界的全面数据化、网络化 大数据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已使机器学习成为现实,机器模仿人类学习方式从浩瀚的数据中根据预设需求认知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的综合效率今非昔比。同时,现实世界的实体事物通过传感器和图像、声音等采集设备全面数据化,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大数据技术使现实世界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中,其中必然隐藏着现实世界的关联和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使之浮出水面, 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整个世界被一分为二,一个是现实的、物质和意识的世界, 一个是数据化、网络化的虚拟世界,数据化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但却蕴含了现实世界的本质。

 (三)大数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网络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众多载体的其中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和场合。“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实践已根本不同。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要素数据化、网络化基础上,通过监测和分析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有效对接教与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通过运用“微信息”、短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保障力的教育活动。

 第一,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全面数据化基础上。教育主体、对象、资源、教和学的全过程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网络,并且这种存在不是静止的、机械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将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包括教育主客体、教与学的全过程等通过密集采样全面数据化, 同时动态地投射到网络了。网络不再仅仅是教育者的教育手段,已经成为包括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事物的数字化存在场域。

 第二,监测和分析是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P79)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将国家的政治理念、政治要求和社会的法律道德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化为人们内在、自我的规范和约束。因

 3

 此,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测和分析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掌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的状况与动态,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微信息、短视频、虚拟现实是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趋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用语强调规范、准确、学理化,结合板书善于宏大叙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飞跃发展,网页、网络课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尤其是缤纷多彩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元素对学习者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事件之间穿插跳跃,人们可使用的有效时间被割裂成碎片。内容丰富但却冗长的网页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碎片化的生活需求,短小精悍的多媒体 “微信息”获得人们的青睐,推特、微信、QQ 等以“微信息”为传输内容的网络社交在 4G 时代异常火热。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基础网速近十倍增长,官方媒体或网民自拍的短视频火爆网络,充满流行元素和网民个性风采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在青年人群体中炙手可热。需要大数据支撑的 VR、AR 和裸眼 3D 等技术可以使用光影再现三维世界,甚至可以制造现实和虚幻混合的世界,人们置于其中如同身临其境。使用这些技术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保障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主导性与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 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教师主导教育过程与师生之间、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P14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在外界教育因素和内在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内化为自我规范、内在约束,这个过程是教师将内化于心的社会要求外显于学生,教育并引导学生认同并接受社会要求,因此,应当坚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深入发展,网络主体的平等性、交互性影响并冲击着教师的主导地位,网络自媒体、社交软件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关系,这其间包括了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网络的各种软件媒介的相互作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主导性和网络参与者的平等性、相互性同时存在于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教师一般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在网络世界的相互影响中总体上具有优势,但是网络世界的丰富信息给学生提供了优越的自学环境,部分优秀学生在个别研究领域可能超越普通学生,甚至超越部分教师,这部分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和部分教师具有了个别优势,具备了主导个别领域教学的可能性。

 (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大数据推动了现实世界的数据化、网络化,网络不仅映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同时还映射了教师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

 4

 活又高于社会上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样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张力,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件体现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甚至可能蕴含更高的社会道德标准,高校师生发现正能量充盈的事件应当及时收录到网络并配以感想、评价,以此实现网络化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不可能代替通过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包括了科学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包括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引导;民主法治、社会道德的普及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讲授这些理论知识,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培育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大数据技术、网络化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腾飞的两翼,与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技术和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教师查阅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思路、课堂管理、学生成绩评定、问题答疑等都通过网络或大数据系统完成,部分教师的教案、讲义、课件、试卷也是从网络下载后略加修改就用于教学。学生做作业也离不开网络,互联网企业开发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作业查询与辅导系统——“作业帮”,几乎将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全部作业一网打尽,学生只要在系统内用摄像头扫描题目,该题目详尽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即刻呈现出来。提高效率、创新手段是工具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工具从伊始就是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延伸、扩大和替代,随着科技发展,工具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并扩大了人的劳动能力(体力、脑力劳动),这就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愈加依赖工具,甚至产生了对先进生产工具的迷恋和信仰,认为只要不断地改进工具,就一定能够解决人们遇到的所有难题。但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不是无意识的生产资料,而是拥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任何先进的工具都不可能窥探到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只有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先进思想对后进主体的启发引导才可能触及和改变大学生内心深处。

 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当树立强烈的主体性思维和责任感,以价值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2](P500) 教师应当从浩瀚的网络资源中发掘价值性内容,通过对价值性内容的自主学习和科研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开发和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探寻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而不是通过网络照搬照抄,机械复制不仅无益于教学,还将导致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性内容教育,启发式教学是价值性内容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大数据技术穷尽所能设计启发的内容和方式,用思想点亮思想,而不是将网络资源拿来就用,通过网络把别人的教学内容丝毫不变地灌输给学生。

 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5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平台和应用层出不穷,皆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乐于接触新事物,善于学习和掌握新型网络平台的使用,长于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例如近年来短视频风靡网络,教育部主办武汉大学承办了“我心中的思政课” 微电影展示活动,鼓励高校师生学用影视制作技术制作短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此之外,还应从教育资源建设、大学生政治思想动态监测、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数据化、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打造全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云平台,夯实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诸如讲义、课件、教案等必要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当依托高速校园网建设开放式、模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云平台。

 资源平台通过两种途径建设,一是购买文化资源企业整合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文献资源 (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报刊)、课程资源、新闻、教学案例、试题库等,这些资源有着规模大、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特点,高校应当通过购买建设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二是高校师生参与建设教育资源,高校师生是资源平台的使用者、受益者,因此更应当成为资源平台的建设者。高校教师重点围绕着讲授课程建设相关资源,有助于学生通过教师建设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启发其他教师学习、备课;学生重点围绕着学习心得、学习成果建设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至少包括以下模块: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信息资源。教师信息主要包括教授课程、专业、学术专长、教学和学术成果等能够显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信息, 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情景剧、微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写作等,这些活动需要指导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信息资源选择最合适的指导教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应当以课程为单位并列建设,每门课程构建以基础资源为中心(讲义、课件、教案、练习题、考试题)依据内容相关无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资源体系,如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案例、调研报告、人物传记、影视作品、小说等。三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而行,形成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合力。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繁多,不同课程所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多寡不一, 同一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分布也不均衡,因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适合分课程建设,应当以案例形式逐渐添加与完善。四是学生学习成果资源。学生学习成果包括优秀社会调查报告、学生公开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艺术形式的作品(画作、原创歌曲舞蹈、微电影)等,学生作业成果化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学习成果本身也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五是基于大数据的虚拟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参观体验红色文化景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艰苦卓绝、历尽苦

 6

 难,很多地方都留下了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的足迹,回归这些地方找回初心、感悟历史能够推动参观者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但是,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博物馆、革命根据地遗址等成本较高,同时还存在各种出行风险,高校除非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否则不愿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大数据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 红色文化景观数据化,通过互联网和 VR 显示终端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虚拟景观的建设成本高昂,建设周期漫长,高校应当横向联合共商共建共享该类资源,一旦建成将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途径,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两类”大数据监测,校准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政治思想动态和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教师对学情的认知基本上基于主观判断,同时依据主观经验组织教学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网络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推送教学内容,社交软件主要被用于学生咨询、教师答疑,网络发挥的是其信息传递的基本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学生情况的脱节严重降低了目标达成度,通过信息技术全面监测学生情况已经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然选择。

 全面监测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跨平台的信息抓取能力。大学生使用的社交软件、浏览的网络媒介具有多样性,跨越各种软硬件平台抓取相关信息是全面监测的前提。二是及时、高密度地采集学生情况数据。取样规律表明,采集点越密集越能准确、客观地绘制出事物或事件的全貌,同时有些学生情况具有瞬时性,由此,高密度及时监测也是必要的。三是对大规模、多样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信息挖掘能力。全面监测取得的数据具有庞杂性,如不通过整理、分析和挖掘,则无法直接读取其中的学生情况信息。传统的数据分析建立在随机问卷提取数据的基础之上,这些数据具有随机性、主观性的特点,无法满足全面监测的要求。大数据技术具有大规模、及时性、结构多样性、全面性等特点,并且能够根据监测要求灵活设计数据分析模式,能够实施有效的全面检测。因此,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大学生情况监测系统势在必行。

 学生情况全面监测依据实施监测的主体不同分为两种:学校实施的舆情动态监测和任课教师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情况监测。舆情监测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敏感关键字抓取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区域符合关键字特征的全网信息,并进行态度分析(正面或负面舆情)、主要观点概括、不同态度的人群特征分析等;二是热点舆情追踪分析,将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追踪对象,追踪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不同人群的观点态度。舆情监测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错误思想认识和一知半解的看法开展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引导XX。学习情况监测由任课教师使用教学辅助软件实施,与有些高校倡导的无手机课堂相反,学习监测要求手机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课堂考勤、学生请假、课堂表现(回答或抢答问题)、实践活动、随堂测验、作业(布置、完成、批阅、评价)等和学生学习相关的全部信息都被保存为数据文件,同时,软件内

 7

 置的分析工具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及其原因,语义分析工具能够从学生的作业和所回答问题的答案中判断出学生政治思想倾向性。

 (三)开设网络意识形态教学,锻造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利剑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实世界照进了网络,与此同时,网络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与激烈碰撞又闯进了现实,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言,现实与网络的界限正在消失,意识形态的生成、发展、碰撞、对抗主要地表现于网络,又在网络与现实之间自然地自由切换。因此, 开设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能够识别网络信息(文章、微信、微博、视频等)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与内涵,同时运用所学的政治思想理论进行网络评价(支持或者批判),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对其他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网络意识形态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案例分析,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分析使大学生能够辨识各种网络信息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错误观点、弘扬正能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撰写涉意识形态舆情报告。学生能够针对特定主题或者社会热点事件使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全网搜索并保存数据,能够运用大数据工具整理、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主要舆情观点,判断出不同舆情观点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并能够分析不同观点的形成原因。第二,涉意识形态网络信息评论。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的多样类型信息,如网络 文章、微博、QQ 说说、抖音等,其中可能隐含意识形态倾向,学生通过学习应当能够识别其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批判其中的西方价值观等错误意识形态。第三,创建弘扬正能量的网络信息。生活中不乏充满正义、温暖人间的事件,如果恰好在场,大学生应当用自己的手机镜头记录下来,配以热情洋溢的肯定性评价发表在网络上。

 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背景是高速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网络化,关键是构建大数据支持的全面学生情况监测、分析系统,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重点是通过意识形态教学,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者、拥护者,同时成为敢于向敌对意识形态亮剑、敢于彻底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网络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探析 网络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全县科级领导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上讲话(十页)
下一篇:村工作计划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