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前景|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主要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0-03-25 点击:

  

 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前景

 论文题目: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前景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学

 号:1600210099

  学

 院:农学院

  专

 业:农学(种子科学工程)

  年

 级:农学162

  一:前言

 世界农业沿着“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轨迹和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具有远比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如今的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的农业能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其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前期便已进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到二十世纪中叶便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它们的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破坏,高污染”为特征,其实质为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现今中国仅占用世界不到百分之七的耕地,却能让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随着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等国情亦使得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二十世纪末期,处于美国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提出过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块上的观望。中国到底应通过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国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成了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掠夺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农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农业生产活动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对此社会中虽然人们各持己见,但追其本质无非就是肯定与否定。前者认为农业产业化会导致经营集中,所以,相关机构更易发现污染源头,并能更简单的采取相应措施。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比小规模经营更有能力采用各种手段来控制污染。从这些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否定说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必然要求其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以提高生产回报。

  与传统农业相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由于生产更为集中、生产规模的庞大,化石燃料、水以及表层土壤等也必然大量使用。这种情况将会导致农业生产中的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例如

 :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等。长期大规模地、集中地滥用化肥、农药(更不用说对其他有毒有害添加剂的青睐了,不仅污染土壤、水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还会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美国环保署曾将美国境内导致河流与溪流受到污染的污染源的一半以上归因于农场废物,这些农场废物含有化学肥料、杀虫剂以及粪便。[11]我国的情况也相当严峻: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2011年,环保部组织对全国364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监测试点工作,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2.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

 新时期的农业法制应该是由农业法律与政策构成的体系,以促进农业生产部门按照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出健康的食品;同时,该体系应该同时兼顾如下三方面的需要: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以及社会可持续。

  在促进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中,不仅包括不断因势而变的政策,还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法律。但是,在我国现有涉及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多为政策性文件的规定,法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几乎未有涉及。也即是说,我国现有涉及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未充分考虑到大规模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制度回应。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态、利益与风险的分配机制等,法律规范尚未付诸实际。

 三:战略观点

 1.“生态农业论”

 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 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

 , 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性“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2“农牧结合论”。

 为确保中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 建立一个以畜牧业为突破口, 实行农牧结合, 以农促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3.“现代可持续集约农业论”

 中国人多耕地少、自然资源相对紧缺, 农村欠发达、多数地区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消费趋势, 要求农业在有相应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选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道路。

 上述生态农业战略、效益型农业战略、农牧结合战略、现代集约持续战略等, 其核心实质都是要试图解决、回答如何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 这显然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4. 制度问题。

 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传统战略转变为比较优势战略, 作为产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发展政策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则, 决定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性质或演变方向。只有依据农业比较优势, 推动农业结构变革, 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效率, 才有可能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 应实施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

 5.“发展危机论”。

 中国空前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土地资源供应的危机所在, 中国持续农业正面临着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挑战。人口众多、资源紧缺

 , 物质基础薄弱, 地区差异悬殊, 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为此, 考虑农业发展战略必须强调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 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 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结语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无论是生态农业、现代化集约可持续农业战略, 还是农村“三化齐动”、生存发展战略等, 均或多或少地依旧带有浓厚的行政干涉和政府行为色彩, 这在实践中必然会导致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度干预。因而,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只能是在正确体现“适度原则”的宏观调控这一前提之下, 制定一个能够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 以促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这一战略既要着眼于未来21世纪中国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又能促进中国农业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调整, 更能充分体现《中国21世纪议程》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取向。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重要命题, 绝不可能单纯从一两个学科视角或运用某一原理及理论透视剖析便能够解决, 只有综合考察其影响作用的各方面因素, 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地加以分析研究, 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战略。这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未来的呼唤。

 参考文献:

 黄国勤,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成斌, 中国农学会编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997,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陈飞翔,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经济学动态

 陈会英,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演化问题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

 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锡康,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思考题:

 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替代农业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替代农业所产生的节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提供无污染的“ 绿色食品 ”等生态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 许多国家正在根据本国国情 , 有选择地运用 或嫁接引用替代农业中的某种模式 , 虽然应用面积尚十分有限 , 但在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 , 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当然 , 替代农业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 其主要问题是替代农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往往不如常规农业

 其发展趋势:

 1替代农业将与现代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可持续农业和中国的生态农业就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模式

 2 .纯粹的有机农业或自然农法等绝对不施化肥、农药的替代农业在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世界农业的主要形式 ;

  3 . 替代农业类型将更趋多样化,并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替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来

 4 . 替代农业的研究将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二:简述生态农业的内涵

 答:1.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生态农业 ,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3.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三:简述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和特征

  答: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类型是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建设的具有地区特色、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水田生态农业。2、旱地生态农业。3、山地生态农业。4、水域生态农业。5、低地生态农业。6、草地生态农业。7、园地生态农业。8、庭院生态农业。9、村镇生态农业。

 特征:

 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 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

 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

  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 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

 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 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 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 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 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推荐访问:可持续 发展前景 农业
上一篇:一种职位说明书格式:职位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下一篇:**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路况巡查管理办法|东风渠管理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