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与卫生民俗(下)/举白旗的由来/“三”为什么在成语中遭贬 古代瘟疫是什么病

来源:四年级 发布时间:2019-04-26 点击:

  古代的瘟疫与卫生民俗(下)   文/陈书秀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古代在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曰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师旷在这一天采艾占病,为采艾日。又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子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之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传说这天为大禹的生日,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京师于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据《宋史・真宗记》和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这一天要辟恶驱蛊。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历史上许多名士在这一天晒衣、晒书,遂成卫生民俗。古人还认为,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蜡做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也有做泥孩儿,巧饰金珠,七夕用以馈送,为天仙送子之祥。
  农历八月初一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汉代时有宫人在九日这天饮菊花酒和茱萸酒,后得长寿,此后民间也在九月九日饮此二种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请傩神驱逐疫鬼,每家又有门神。传说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便画成两幅图像,贴在两扇门上,后世演为对联。传说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噼啪有声,则惊走。火药发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祛除瘟疫。
  
  举白旗的由来
  文/刘元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
  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先休战进行谈判,而不表示投降。
  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开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谈判期间双方谁也不能向对方发动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认为是投降,后来,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为什么在成语中遭贬
  
  挑三拣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你注意到了吗?这些含“三”和“四”的成语多为贬义。
  细翻成语词典,发现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它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居多。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道问题出在“三”上?
  让我们来考证“三长两短”的来历。“三长两短”之所以指灾祸、事故,是因为其出处与棺材有关。据《札记》中记载,古时有棺木上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所以才有“三长两短”的说法。
  如何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再让我们从常识中去求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数字,它往往表示数字的极限,即已经到头了。《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加之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成双成对,喜欢正五正十,而“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稳定,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拿“三”来指一些不好的事。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了。

推荐访问:白旗 瘟疫 由来 成语
上一篇:[韩美林:“没心没肺”能活百岁/从小就睡菊花枕,陆游活到八十五/百岁寿星谱――不在吃喝上挑挑拣拣] 没心没肺能活百岁
下一篇:[阳痿可能是疾病信号//冬天性爱盖着点/中老年人应该如何达到性高潮]路由器盖着遮挡信号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