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10单元课题1常见酸和碱教案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1-04-28 点击:

 第十单元

 酸和碱 题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材延伸 ①实验 10-2 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②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③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板块:指示剂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 P49 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 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

  大胆尝试突破,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课件风趣、直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

  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律。本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

 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发现其他指示剂 ── 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 P50 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 有 什 么 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 有 什 么 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色、态、味、沸、密等”; ②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 ③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探究──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 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学生自我提问、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所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浓硫酸的腐蚀性虽然是一个较危险的

 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 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 20 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 10 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实验”)

 启示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第四板块:小结 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的,我们学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理。知识、方法、道理就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深刻地感受。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学生是主动吸取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启示”分析,他们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感受悟出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点,教师的小结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抓住知识、方法和明确的道理“三维目标”来全面整合所学习的内容,小结的形式采用的是画“导游图”的形式,它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学生画探究 “ 导游图 ” :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 溶液、Na 2 SO 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 NaCl 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 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 NaCl 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 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 1 和探究活动 2 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 溶液中有 Cl-,而 NaCl 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 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 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 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 Na 2 SO 4 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肢体语言 表情 变化 名次 铜 摇晃、抖腿 冷笑 无气体产生 1 铁 耸肩、腿颤 皱眉、抽冷气 Fe+H 2 SO 4 =FeSO 4 +H 2 ↑ 2 锌 浑身乱晃 呲牙咧嘴 Zn+H 2 SO 4 =ZnSO 4 +H 2 ↑ 3 镁 双手紧掐颈部 翻白眼 Mg+H 2 SO 4 =MgSO 4 +H 2 ↑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H 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 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

推荐访问:下册 学年 人教版
上一篇: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修3-2第六章《传感器》检测题(含答案)
下一篇:人教版PEP,六年级下英语1-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