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重要意义及框架设计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03 点击:

  浅谈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及框架设计-行政管理

 浅谈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及框架设计

  张之阳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济南)

  摘要:本文在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了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 :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意义;框架设计

  一、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经营性事业单位,一方面具有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承担国家战略性、公益性工作任务,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需要,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另一方面具有企业化管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以实现自身发展战略与经济效益为目的。这类事业单位从经费来源来看,属于财政差额补助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自主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并依法取得服务收入,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通过市场配置,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由财政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补助。随着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一部分将划分为社会公益二类、三类事业单位,一部分将通过改革改制与资产重组向企业集团转型,成为投资与市场运营主体。在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健全并完善经营性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提升其整体管理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防范各类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2年11月,我国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这意味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但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受体制机制、传统惯性思维以及人文环境等影响,内控体系建设推进较慢,在实施进度、广度和深度方面明显落后于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内控规范体系既要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要求,又要统筹兼顾企业内控规范的要点,做到相互统一、融会贯通,这势必要求经营性事业单位相对于一般行政性事业单位要积极主动,先行一步,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基础,借鉴吸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成功经验,健全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定期开展内控评价,以带动内控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将内部控制作为依法治国在单位治理方面的具体措施,要求在政府的各个层级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见其重要程度,这为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创造了一个最好的环境。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系统性活动,又是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动态过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客观的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落实、完善的对策,持续提高自身控制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确保相关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框架设计

  1评价方式与外部评价实施主体研究

  笔者认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应采取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自我评价由本单位分管审计监察业务的领导牵头负责,以审计部门为主,财务与业务等相关部门参与,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外部评价建议由上一级主管单位审计部门或当地审计机关牵头成立评价小组,或由上级审计部门或审计机关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对审计机关负责,每年度进行一次。

  2.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方法

  采取以定量评价为主线,辅以定性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指标评价体系和层析结构模型。

  3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安排

  (1)设计原则。全面系统、突出重点、客观适用、动态调整。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层级结构模型)明确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更关注设计缺陷。

  4.评价工作流程与具体评价方法(见下图)

  5重点评价内容与要素

  (1)内部控制环境。内控体系运行的基础,良好的环境能够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环境在内控评价中应占相当权重。包括组织结构、职责界定、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员工素质、管理意识、内审机制等。

  (2)风险评估。围绕控制目标开展。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评价。单位层面风险评估控制评价主要看内部控制工作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情况和内控制度完善情况。

  (3)控制活动。分别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评价。单位层面主要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是否完善;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是否健全,是否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控制方法是否有效(不相容职务分离、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归口管理、财产保护、单据控制、会计核算控制等)。业务层面围绕预算业务、资金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建设项目与合同业务控制情况,逐项展开进行控制评价。

  (4)信息沟通。获取内外部信息机制的完善程度、信息沟通渠道是否完善、内部信息公开制度。

  (5)内部监督。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取得审计证据的确保程度、内部稽核的有效性、内部审计自身缺陷。

  6评价结果表现形式与应用

  表现形式采取内控评价报告与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分级形式反映。评价结果同“三公经费”一起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审计部门抽查审计的重要参考依据,连续两年评级为勉强合格及以下的单位纳入必审范围。

  7.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的难点与重点

  (1)建立起基于业务链的内部控制评价流程(遵循业务驱动流程)与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而非单纯的对财会业务进行评价,促进业务办理规范性,夯实财会处理的基础,实现业财一体化。

  (2)如何减少人为因素,最大程度上实现标准化内控评价,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3)评价的方式方法。如何能正确评价单位层面内控是否流于形式;“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负责制而都不负责的问题,起不到真正的风险防范作用

  (4)如何在实施系统性评价中把握好关键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程度。解决评价过程中抓不到重点要点的问题。

  (5)规范内部控制环境评价,从如何改善内部环境人手,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

  (责任编辑:刘海琳)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浅谈 经营性 重要意义
上一篇:派驻纪检组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医院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