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突出问题亟待解决_什么卓有成效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03-28 点击: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新农村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进入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阶段。为了解和掌握全省新农村建设情况,河南统计局对**市、**市、新密市、**县和**县等市县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分析,概括总结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可贵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河南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河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为重点,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节约。此前,农村缺乏统一规划或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建设无序,宅基地占地面积普遍偏大。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后,通过合村并点、拆旧建新、节约了50%的宅基地。2009年**市通过整理新增耕地3万多亩。**市通过全市18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的启动,带动了94个新农村社区开工建设,节约了土地8万多亩,同时,通过规划将3200多个行政村整合为12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可腾出土地60多万亩,这部分用地复垦后可用于农业耕地、产业发展或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节约,并可一定程度缓解农村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供不应求的难题。

  

   (二)农村村容村貌得以改观。通过新农村建设,被调研市县的新农村村容渐趋整洁,村貌渐具现代气息。2009年,**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村级标准化达标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82.0%、72.3%、33.6%和64.4%;**市已建成通汽车村3265个、通电话村3265个、自来水受益村3045个;新密市新修改造道路900多公里,新建排污渠330多公里,标准化卫生室330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

 41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观,为提高农民素质奠定基础,为招商引资提供有利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三)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2005年-2010年河南粮食亩产量从668斤增加到744斤,增长了11.4%。2005年-2009年经济作物中,棉花亩产量从116斤增加到128斤,增长了10.3%,油料亩产量从373斤增加到461斤,增长了23.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二是现代农业得以较快发展。各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市到2009年底实现市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00家,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50亿元;新密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经营服务组织达455家,现代农业示范园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其他经营服务组织373家,辐射带动农户5.6万户。

  

   (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据统计,2010年,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86.64亿元,分别比2009和2005年增长0.8%和74.8%;中型水库(1千万至1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0万至1千万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各新增4个。二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4元,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增长14.9%和92.4%,农民收入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恩格尔系数比2005年下降8.2个百分点。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全省2009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20万人,保障比例达5.2%,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38万人,覆盖率为7.1%,比200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五)拉动了内需。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10年,河南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97.31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6.3%。通过修建房屋、复垦闲置土地、改造低产农田、加固病险水库、建设农田灌渠、改建水、电、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带动钢铁、水泥、建筑、装修、建材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生产性投入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村的消费需求得以拉动。

  

   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可贵经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各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合作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省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河南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河南省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下发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方法(暂行)》、《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及考评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各地为切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地方实际,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地方配套政策和措施,**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的意见》;**市制定了《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建设村庄建设内容和标准》、《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奖补资金使用意见(暂行)》等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为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从省到县,都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从组织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但农民又是低收入群体,不能完全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资金方面,需要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县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机制。一是政府直接投入资金。为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县乡财政每年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3000多万元。二是带动农民资金投入。通过宣传引导、规划带动、政策激励和项目引导,使该县农民累计投入资金达

 5000多万元。三是吸引企业资金进入。通过土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营企业资本进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通过政府引导,县直部门和企业共投入帮扶资金2400多万元。四是鼓励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通过本地成功企业家回馈家乡,社会捐助,企业帮扶等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上下联动,部门合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水利、城建、农业、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金融、体育等十几个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各部门遵循了上下紧密联动,部门加强合作的原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交通部门对新农村的道路进行勘察、设计、建设和验收。卫生、水利、城建、农业等部门对新农村的村容、管道、厕所和沼气进行设计和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验收,并且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墙体材料和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为建设节约、低碳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打下良好基础。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对农村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和落实。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支农服务方式,简化农民建房贷款手续等措施,为建设新农村进行财力支持。体育部门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了一定的资金为新村农民购买体育健身器材。

  

   (四)强化督导检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强化督导检查。仅2010年由河南省委农办牵头,组织河南省统计局、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单位就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多次督导检查,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是否到位,进程等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各省辖市对新农村建设也是常抓不懈,经常督导。同时,还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新农村建设经过5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规划、资金、土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部分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的、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必须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但各地受地理、经济、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布局不尽合理。一是重硬环境规划,轻软环境规划。部分新农村重视房屋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规划,轻涉及农民意愿、民主管理等软环境规划。把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科学规划变成了只是建新房、修马路、铺管子、架天线等简单建筑行为。二是重短期规划,轻长远规划。某些地方在编制规划时,有短视的现象,规划年限较少,这样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三是规划与农民生产不能有效衔接。规划是为农民服务的,建设成果应该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但在**县调研时,不时有农民问:“我们住在新村想养猪、养鸡发展庭院经济怎么办”?个别地方农民居住地与耕作田地间距离较远,并且缺乏晾晒谷物的场所,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融资贷款难。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电、路、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但目前情况下资金问题不容乐观。一是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在国家政策和试点村示范作用带动下,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但农民经济基础弱,储蓄不多,能提供的资金有限。二是政府投入不足。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就需要投入1000万元,近三年,全省要建成省、市两级新农村示范村共2658个,需要投入265.8亿元,资金数量较多,政府难以承担。三是金融贷款难。金融贷款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由于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农民可抵押的财产少,导致农民贷款困难。

  

   (三)土地政策制约。一方面,由于年度农用地转建设用地指标有限,而新农村建设中多数村庄采取先建后拆的形式,使得各地均需要占用土地指标,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另一方面,现行土地政策使土地不能自由转让和充分变现,使农民无法将土地视为新的生产生活门路的可靠资本,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受阻。一些地方在执行土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时,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让农民

 “被上楼”,农民宅基地被侵占,生产、生活、就业等带来许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四)农村发展缺乏非农支柱产业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当前河南农村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发展缺乏非农支柱产业支撑,村级支柱产业较少,已有的产业大多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不强,带动力不够。农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的家庭经营和外出打工,农民外出务工也多是进工厂、当保安、做保姆、卖苦力,收入不高,增收后劲不足。

  

   (五)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民增收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问题。加快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5797元,2009年扩大到9565元,2010年继续扩大到10406元。从农民收入的结构来看,2010年河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35.2%,家庭经营收入占58.7%,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共占6.1%。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58.7%的比重中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占82.0%,居主导地位。这说明第一产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的现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加之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多享受的教育、文化服务、医疗和其它社会福利,差距更为明显。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上述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力求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节约土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要重视城乡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发展,还要注意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等内容互相衔接、互相协调。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兼具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随意调整或改变规划,保证规划编制质量,力求布局合理。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财政资金的利用上,要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将财政、发改委、国土、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的支农整合平台,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方法,提高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应;通过市场运作,把村集体资源通过公开拍卖或承包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获得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农民自筹资金和本村成功人士经济捐助,捐赠的方式,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依靠共建单位、企业在资金物资上的支持,解决资金短缺。

  

   (三)完善土地政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完善土地政策。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用地政策倾斜,及时反映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性高,发展速度快、节约土地资源效果明显的实际情况,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另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部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复垦后用于增加增减挂钩指标的,其折抵的城镇建设用地出让获取的级差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应全部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切实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同时,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防止客观强迫,不切实际大拆大建,影响农民根本权益受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四)立足产业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落实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一要稳步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产品绿色化的思路,集中力量稳步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二要大力发展科技高效农业。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全省的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高效农业。三要扶优做强产业龙头。为解决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优先扶持有基础、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促进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五)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农村长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一是对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劳动力开展劳动输出培训。开展以城市生活常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以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并掌握专业 技能,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三个月。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自主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指导,讲解、实地演示和疑难解答等项目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

  

  

  

推荐访问:河南省 卓有成效 亟待
上一篇:金牌司仪**2017最新主持台词:金牌司仪主持视频
下一篇:市委书记全市民生会议主持词|市委书记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