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来源:一年级 发布时间:2021-01-08 点击: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将国外学者对移民研究所取得的社会融合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国内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

第一,再社会化理论,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主要集中于经济、心理、社会和文化层面上。

第二,是马西恒提出的新二元关系学说,主张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逐步从隔离排斥走向兼容合作的关系。

第三,是学者张文宏和雷开春在学者田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融合递进说,主张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涉及多个层面,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各个层面之间的递进关系。

最后,是学者杨菊华所提出的一个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经济、文化、行为及身份四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通过定量分析,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心理或文化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在经济层面上。流动人口和城市原著居民相比,作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从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上看,其在城市的经济融入还远未实现,和城市原著居民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者认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较差,比如低工资收入、长工作时间、恶劣的劳动环境、缺失的社保及就业歧视等问题,对其经济融入方面造成进一步的阻碍。与此同时,其在流入城市的消费情况也进一步反应了其经济融入情况。他们在流入地的消费结构单一且消费水平较低,除去日常开支,多数人的收入都转换为储蓄并通过汇款等方式流入农村家乡。流动人口收入高回流这一情况,表面了其和亨氏社会消费模式存在较大差别,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部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在社会层面上。流动人口在城市交流交往的对象,依然集中于和其有亲缘或血缘关系的老乡上,他们很少与城市社会主流法伤持续的沟通互动,对社会团体的参与度较低,在社区选举等政治性活动中也较少出现。而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团体的参与是其社会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从目前看来,中国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于缺乏一种以组织形式出现的载体。另外从社会角度看,流动人口是一群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城市里的各种社会群体,无论是文化团体,还是社区组织,亦或是福利团体等,都极少涵盖到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同时,由于文化的同质性,流动人口在外部社会交往上也呈现出一种交往的内倾,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相比于和城市原著居民,他们更愿意和老乡或者其他地区流入城市的农村人交往,这一交往倾向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和城市人的接触,阻碍了城市价值观念或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造成流动人口在社会层面融入的封闭。

  第三,在心理层面上。从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这一层面的研究停留不多。研究现有文献可以发现,流动人口几遍认为自己适应了城市生活,也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适应,只停留在经济或社会交往的适应上,离精神层面的适应还差距甚远。另外,从价值观和归属感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层面的适应进行分析证明,其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适应性依次递减。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城市外来人口,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做了大量理论及实证研究,已取得到丰硕成果。主要有第一,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维度以及层次上进行探讨,基本支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是多维度的这一观点,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第二,有学者在居住状况、社会交流和活动参与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社会融入程度较低,仍和城市原著居民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推荐访问:
上一篇:国开(中央电大)专科《管理会计》十年期末考试多项选择题库(分学期版)
下一篇:我国跨境电子取证制度现实考察与完善路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