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简版复习提纲

来源:一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27 点击:

 《文化生活》必背清单 1. 文化的作用 1.1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① 文化与经济 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相互交融(科技、教育 教育、文化产业)

 ② 文化与政治 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相互交融(国民文化素质影响民主进程、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③ 文化与 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

 1.2 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②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③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④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 地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1.2 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3 原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1.4 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是发展 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措施: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具体措施(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 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教育(最直接)

 2 手段载体:传媒(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 主要手段 2.2.3 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引进来+走出去 ------------------------------------------------------------- 2.3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1 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3.2 特点:

 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精神纽带)

 作用的双重性(顺时而变则发挥积极作用,一成不变则起消极作用)

 2.3.3 如何继承: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4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4.1 文化在继承 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 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区别:

 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联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4.2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根本因素(外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内部因素: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 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2.5 文化创新 1 社会实践 决定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5.2 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5.3 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立足于社会实践  基本途径:(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民族文化汇入外来优秀成果 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必须关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 基本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 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1 中华文化 3.1.1 基本特征:源远流长(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3.1.2 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的理解

 3.2 中华民族精神 3.2.1 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当下,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2.2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a)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产、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支柱。

 b)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2.3 如何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总体(宏观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继承(时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播(空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发展(创新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个体(微观)维度:我们必须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1 走进文化生活 4.1.1 现状:有喜有忧,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但文化市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会导致文化产品低俗化、炒作等现象频发

 4.1.2 怎么办? 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两个“修养”,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4.2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 思想道德建设 1 核心:为人民服务 2 原则:集体主义 4.2.3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 加强两个“修养”

 4.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3.1 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3.1.1 什么是中特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3.1.2 怎样发展中特文化? 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汲取各民族所长,不断创新

 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3.3 最重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4.4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 4.4.2 具体途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4.3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哲学生活》 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性质: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哲学产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 Philosophy,哲学是爱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 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观点 3) 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推动哲学的发展 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高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 第一性(先在性)问题:二者何为世界的本原?二者谁先存在? a.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五行等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中的原子、力、场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科学的哲学】

 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主要派别:主观唯心主义【将个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志、目的等)当做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将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理、天道等)当做世界的本原】

  同一性问题:二者是否有相同性质?思维能否把握存在? a. 肯定二者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把握存在,意识能够认识物质—— 可知论 b. 否定二者有同一性,„„„不能„„„„„„„不能„„„„—— 不可之论 5) 哲学史上的变革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 基本特征:

 a. 两个有机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b. 三个性质统一:实践基础导航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邓、三、科 中国哲学常见的哲学范畴

 意识 物质 举例 “理” “气” “理者,气之依也” “形” “神”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心” “物” “心外无物” “名” “实” “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 “知” “行” “不出户,知天下” 世界观 方法论 决定

 反映

 哲学研究的本体论问题:(两个“对子”)

 1.(what?)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物质——唯物主义 意识——唯心主义 2.(how?)世界的本原如何存在?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 世界是静止、永恒、孤立的——形而上学

 2.(辩证)

 唯物论

 =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a) 能动地 认识世界:

 i.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ii.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iii.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能动地 改造世界:

 i.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ii. 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b) 静止是一种特殊状态的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4)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a) 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b)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必要条件

 3.(辩证唯物主义的)

 认识论

 =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i.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ii.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iii. 实践的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因此要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4) 认识的性质 a) 反复性:

 i. 认识主体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水平及思维能力等的限制; ii. 认识客体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b) 无限性:

 i. 认识的客体(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ii.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 c) 上升性: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5) 真理的性质 a) 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b) 条件性: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超出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变为谬误 c)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唯物的)

 辩证法

 =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

 1) 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具有客观性, 在把握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i. 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 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要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与部分 a) 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 部分服从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其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 系统优化 a) 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b)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c)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d)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发展的观点】

 1) 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b) 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面对挫折 4)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b)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完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c) 只有量变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才能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质。要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d)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要注重优化结构。

 【矛盾的观点】

 1) 矛盾即为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贯通(转化)的属性 ③ 二者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同一性维持了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方法论: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矛盾从不利方面向有利方面转化

 2)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①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示矛盾,解决矛盾 ② 矛盾具有特殊性: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b)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中有不同的矛盾 c)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a)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 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直流,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辩证否定观】

 1)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既保留又克服,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5)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6) 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统一 a) 破旧: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b) 立新: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7) 创新的作用 a)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推动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 c) 推动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发展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

 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③ 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 社会发展 a)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i. 在阶级社会里,依靠 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ii.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靠 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c)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4) 人民群众观点

 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人生观、价值观】

 1)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①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 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自我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要求我们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①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 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 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正确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③ 二者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差异性 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要符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 价值创造与实现 ①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 社会提供的 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 基础 ③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c. 坚定信念,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充分利用要客观条件。

 5) 个人与社会相统一 a)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发展 b) 要求我们要在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推荐访问:文化生活 提纲 复习
上一篇:典型医院卫生消毒制度
下一篇:小学春季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