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防治健康讲座

来源:一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脑中风防治健康讲座

 各位听众大家好立冬过后天气渐冷,加之每天温差大,心脑血管疾病进入了发病高峰期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大家聊一聊中风预防的话题各位听众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聊一聊中风预防的话题。

 我这有一个简短的资料。近30年来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发生中风事件200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20万,是发达国家死亡数的总和,每年的脑血管病医疗费用超过100亿人民币上海中风年患病率420/10万人口,发病率174.72/10万人口,其中75%患者伴偏瘫,25~50%患者日常生活只能部分或完全依赖预计2020年,世界疾病负担前三位分别是脑血管病、心脏病、抑郁症而脑血管病占49%,减少其死亡、致残、并发症及再发率的工作已迫在眉睫。那么什么叫做中风呢?

 中风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风之后,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有人形容中风就像被石子突然击中一样快速,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担当着感觉外部世界、主持常规功能的运作和指导有目的行动的职责。司令部一旦缺氧,指挥就会失灵,当然下属部门也就乱了章法。如果部分大脑供血停止,所管辖的功能活动就会突然瘫痪,也就是长久以来让人听了发怵的疾病——脑中风,表现为突发的头痛、头晕、失语、口歪眼斜、偏瘫;严重的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抽搐而导致死亡。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临床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主持人:有些中老年人在马路上走着走着,突然眼前发黑;说着说着,突然口齿不清,坐着的时候突然半边身发麻,大概几秒钟或几分钟后就恢复了正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觉得不过是累了,歇歇就好了,也有人说这就是中风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症状较轻微,发作持续时间不长,大多能自行缓解。但是小症状里隐藏着大问题。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一的中风在发病前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有过TIA。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TIA后24小时内,20人中有一人会发生中风;TIA后3个月内,5人中有一人会发生中风。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1)头痛、头晕,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变成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2)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末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另有一种称为“一个半综合征”,也是脑中风初期颇多见的症状,其表现为一侧眼球既不能上下转动又不能向左右旋展,另侧眼球除向外侧移动外,对其他方向亦不能旋转,其机理是由于一只半眼睛的眼外肌肉不能运动所致。

  (3)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失明。

  (4)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整天昏昏欲睡。后三种表现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常常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小中风时及时就医,可以守住中风发生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中风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其中有一个脑循环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

 主持人:有一位做生意张先生有吸烟饮酒嗜好,长期生活无规律,近期总是头晕头痛,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血糖血脂血压均是高水平,医生说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他住院治疗,请问何谓高危人群,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比如性别、年龄、种族、遗传等,和可干预的因素,比如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目前医学科学还不能有效解决,但如果我们将可干预的因素控制到理想目标,就可大大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现已公认高血压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病、糖尿病、口服以下这些因素与脑中风发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等等

 脑中风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一起,是危害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医学界通过了解中风病人的健康状况、环境、其他疾病的历史、嗜好、饮食和日常生活习惯,发现以下这些因素与脑中风发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等等。原来,脑中风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许多年日积月累的过程。研究发现,发生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出现脂肪沉积甚至轻微动脉硬化的过程早在一个人的青年、中年时代就开始了大约在同一时期,如果得过心肌炎、心内膜炎,不论症状是否明显,都会埋下将来发生脑中风的隐患。尽管如此,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脑中风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脑中风首先要了解造成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以及现代医学是怎样把这些危险因素和造成中风的直接原因联系起来的。

 高血压居于所有危险因素的首位

 大部分脑中风病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经过50多年的临床观察,证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机会比血压正常的人高2~4倍。即便血压偏高的人也可能引起中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仍然是个谜,尽管遗传因素可能是致病原因之一。高血压意味着动脉内壁承受着高于正常水平的压力,同时心脏也必须更加费力、才能将同样体积的血液推向全身的各个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动脉内膜磨损就会增加,发生创伤。本来平滑的表面就会出现疤痕。而且动脉壁也为应对增大的压力而增加本身的厚度,结果就形成了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后血管本身的弹性降低了,无法灵活地调节管腔大小以适应血流变化,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久而久之,心脏病的危险也增加了。许多人虽然患有高血压,但因为症状不明显,也没有做常规血压测量,致使高血压病悄悄地潜伏下来,直到有一天,心脏病或脑中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今天,人们了解了高血压的危害性,就应该早期发现,早期控制。研究证明,如果能够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将脑中风的发病率降低40%以上。糖尿病是脑中风的第二大诱因

 有人以为糖尿病仅仅是人体不能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与脑中风关系不大。殊不知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高血压,也更容易得脑中风。血液中葡萄糖过高会损伤血管壁,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又会反过来伤害血管,特别是小血管。如果类似损伤发生在眼底就会造成出血甚至失明。如果类似损伤发生在大脑,结果就是脑中风。糖尿病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如此说来,糖尿病与脑中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是第三个危险因素

 胆固醇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饮食中摄取的胆固醇往往会超过人体的需要,加上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如奶、动物油等),还有身体里自己合成的胆固醇,就会使流动血液中含有过量的胆固醇。胆固醇在血液中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在一起随血液循环,由组织细胞摄取作为代谢之用。剩余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结合就会附在血管壁上,影响血液畅通;加上血小板的作用,就会在局部形成血凝块。血凝块一旦脱落,就会顺血流上行入脑,造成大脑内动脉栓塞。但血液内多余的胆固醇也可以被一种叫做高密度脂蛋白的物质清理掉,运到肝脏进行降解。所以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好胆固醇”。如果胆固醇过高,高密度脂蛋白也会力不从心,特别是在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的情况下。所以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应该把总胆固醇浓度控制在200毫克/分升之内,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要低于130毫克/分升。以往一直认为胆固醇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直到最近,发现它与脑中风之间也有牵连。降低胆固醇,也就降低了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心脏病是诱发脑中风的第四危险因素

 在高血压、心内膜炎、风湿性瓣膜炎、高胆固醇等情况下,心脏内部表面就会出现损伤,异物沉积,血凝块形成。正常情况下,心脏以一种有规律的节奏跳动。然而随着年龄增高,心脏跳动可以出现不规则的现象。在有心房颤动时,心内膜上附着的异物便会脱落。同时,血液在心脏内也会滞留,使形成血凝块的机会增加。据研究报导,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会有心肌退化的区域,在心脏收缩时这些区域,在心脏收缩时这些区域就比较虚血液滞留和血凝块。如果血凝块顺血流进入大脑,便造成了脑中风。吸烟会导致中风第五危险因素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都发现,只要吸烟,患脑中风的危险就大大超过不吸烟的人。而大量吸烟(40支/天以上)比轻度吸烟(10支/天以内)的人更容易发生脑中风。对戒烟者来说,患脑中风的几率在戒烟2年后开始下降,戒烟5年后便与不吸烟的人一样。如果吸烟的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则发生中风的机会会大大增加(比正常血压的吸烟者高5倍,比正常血压又不吸烟的人高20倍)。从前认为,吸烟造成颅外颈总动脉内膜硬化,进而增加中风可能。由于戒烟的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后降低中风危险,目前已不再坚持上述说法。吸烟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红血细胞压积,改变磷脂生化结构进而造成动脉硬化等,是目前研究吸烟致病机制的重点。

 精神紧张是脑中风的第六致病因素

 精神紧张,又称为应激反应,是人在危机面前做出的本能反应。人在应激反应时,血压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代谢也会加快,对人体细胞有害的过氧化物也会超出正常生理机制所能应付的范围,这些反应可能是诱发脑中风的病理机制。在现代生活中,引起紧张的因素很多,包括工作压力,应对各项考核、收入/支出不平衡带来的忧虑等。在紧张因素面前,人与人的反应不同。有人反应强烈,遇到危机不知所措;另一些人则相对从容自若,纵有千变万化,总有一定之规。做为脑中风的致病因素之一,精神紧张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威胁,对于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尤为致命。一项历时13年的研究发现,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与偶尔紧张的人相比,患脑中风的几率会增加1倍。

  尽管脑中风的高发年龄在65岁以上,但诱发中风的隐患也许在30~40岁的时候甚至更早就已埋下。所以预防中风,应从青、中年做起。

 专 家: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

 1、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5.多吃果蔬 不易得中风。蔬菜和水果为何能降低脑中风的风险?首先,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据研究,血液中维生素C浓度的高低与脑中风密切相关,浓度越高,脑中风的发病危险就越低。此外,维生素C还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而自由基增多,就会增加患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风险。其次,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它可以起到抑制总胆固醇浓度升高,从而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中风的功效。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每天从蔬菜和水果中摄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可下降3%~5%。基于这一认识,发达国家国民迅速调整膳食结构,少吃肉、糖、脂肪,多吃果蔬。因此,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

  :脑血管病个主要警告信号

  1. 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麻木或瘫痪,尤其是一侧肢体的无力或瘫痪。

  2. 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或视物成双。

  3. 语言表达或/和理解困难,想说的话心里明白但说不出来,或别人说的话你不理解。很熟悉的物体突然叫不出名字

  4. 头晕目眩、失去平衡伴恶心呕吐,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

 5. 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意外改变。“时间就是生命!”中风患者常因旁边的人没有适时发现中风的征兆,延误救治而使患者脑部受损。

 记住 STR 三步骤:

  S :(smile) 要求患者笑一下

  T :(talk) 要求患者说一句简单的句子 (要有条理,有连贯性),例如:今天天气晴朗。

  R :(raise) 要求患者举起双手

 注意:另外一项中风症兆是:要求患者伸出舌头,如果舌头「弯曲」或偏向一边,那也是中风的征兆。小中风老人应该毫不迟疑地去医院就诊,一旦中风发作,治疗更应该争分夺秒。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候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变化,如果脑梗死的病人在3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还没有完全梗死之前,恢复氧气和血液供应,从而恢复部分功能。因此,中风后急救一定要抓住“黄金3小时”,最晚不要超过4.5小时。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了。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听众!

推荐访问:高血压防治健康讲座 讲座 防治 脑中风
上一篇:财务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篇:酒店各项规章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