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锻炼2小时癌症自愈 [心理干预让癌症患者走出生命沼泽(上)]

来源:一年级 发布时间:2019-04-13 点击:

  时下,不少医护人员在医院行走时都会悄悄地绕开住院部的楼下,如此形成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说不准从楼上就会跳下一位癌症患者,不知会不会砸到自己的头上,这样的事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癌症患者自杀的事件在全国各地不少医院纷纷上演。某学校附属医院,去年跳楼患者4例,全部当场死亡;某肿瘤医院5年来跳楼人数近20人,仅一例连夜上手术台抢救过来,其余全部死亡;某大型三甲医院,五成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两例跳楼死亡,其中只有一少部分人欲采取自杀措施被发现而挽救了生命。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但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疼痛会让他们变得异常脆弱,因此有人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那么,如何加强这些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避免他们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如何为这些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寻找一条出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
  
  4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一位57岁的患者被发现患有胃癌后,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了上吊自杀,第一次没成功,他又选择了第二次。
  一位62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神情落寞,变得郁郁寡欢,病友一天也很难见他说两句话。老人整日唉声叹气,精神恍惚,也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住院不久病情就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天早上,老人趁医生、护士和病友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一位惨遭癌魔折磨的14岁女童,被怀疑难忍化疗过程的痛楚,在自己的寓所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送医院抢救证实不治。女童于去年初开始,健康状况明显转差,经医生检查患有癌症,接受化疗,受治疗副作用的影响,经常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使学习成绩下降。遗书证实女童因病魔缠身及学业困扰而自杀。
  9月初的一天,某肿瘤医院住院部7楼一老者突然翻窗,打算跳楼自杀。事发当时,病人的看护家属刚刚离开病房,在楼道接听电话,病人自行将病房门反锁,并打开了窗户,幸好值班护士从此路过,发现异常后,大声呼喊,众人破门而入,展开救援,最终将跳楼者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病人住院已有十来天,由于病症已处于晚期,腰部以下几乎全部处于水肿状态,医院已对其实施了一级护理,但其痛苦可想而知。
  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发生过。“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4成癌症患者会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压力巨大,出现了恐惧、失望等情绪,就像变了个人,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心理负担过重,以致引发心理危机。而此时,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何裕民教授语气沉重,开门见山。
  
  危机干预的“黄金72小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像癌症,或最亲近的人的不测),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威胁到生命和生存,出现了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窘境,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何裕民教授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和生理有结构一样。当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它常常会突破个体心理防线,干扰心理结构,严重时可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个体有序的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便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或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不给予心理干预,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了,但在潜意识里常常会留下心理创伤或阴影,这阴影可以长期影响个体今后的社会生活。若干年后,某种情境下可诱发当事人回想起当时场面,从而出现情绪波动、噩梦频频、彻夜不眠等。有些人还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失望等。
  一般认为:对于大范围社会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通常强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72小时内,也就是著名的“黄金72小时”之说。
  心理危机干预的通常做法是采取六步法:一、确定问题;二、保证求助者安全;三、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四、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五、制定计划;六、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然而,这一经典的做法最近也受到了挑战。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马克・西里等人报告说,他们在“9・11”事件两年后,对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这次恐怖袭击对他们身心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较选择倾诉和选择不倾诉的两种人群,“选择不倾诉的人心理恢复情况更好”。西里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认为治疗心理创伤一定需要倾诉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也许不倾诉是更好的选择,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根据各人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西里说:“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中,何裕民教授赞同并接受西里的这一结论。(待续)
  〖编辑:安然〗

推荐访问:沼泽 干预 癌症 患者
上一篇:季氏手诊手疗法_足反射疗法
下一篇:怎样发现心理疾病:心理疾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