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RCCB,ITSP,AFA,,信息科技架构蓝,图规划建议书

来源:环球网校 发布时间:2020-10-20 点击:

  `

 信息科技架构蓝图规划建议书

 第一章

 概述

 1.1 信息 科技架构 规划战略 方向

 按照陕西信合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提高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的融合度,发挥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指导思想和陕西信合战略发展定位,我们提出陕西信合 信息科技架构 战略 方向为:沿着专业化、企业化、标准化、平台化的方向,不断完善既符合现代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开发、运行、风险防范客观规律及监管部门要求,又适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两级法人治理模式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以创新信息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强化科技风险管理为保障,增强省级平台功能,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如下四方面:

 1. 专业化服务,提升科技竞争力 针对陕西信合两级法人体系的特点,信息科技架构既要满足省联社自上而下的服务管理要求,也能够高效应对各法人机构实现各自个性化服务和经营管理的需求。同时通过构建弹性、可扩展的信息科技架构,使得陕西信合科技能够有效响应未来农信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适应未来机构灵活调整的需要。

 2. 企业化视角,构建高效协作应用 从企业整体架构的视角进行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打破过往“部门级”应用的沉珂,确保构建的应用系统能够为整个企业共用并

 且能够满足不同应用之间的交互和协作需要。企业级应用主要通过在基础层面或公共操作层面实施有效集成来达到提升服务的能力,包括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安全集成等。

 3. 标准化研发,实现业务快速创新 标准化的目的是在应用之间奠定一个相互沟通的“语言”,确保应用之间的通讯或交互。通过实施标准化,一方面能够明确企业内部相关的责任部门和使用范围,获得企业内部的最佳秩序,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业务和 IT 之间的沟通融合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的标准,降低内部应用交互或与外部交互的复杂度,提升企业快速部署能力。

 4. 平台化运营,满足差异化要求 针对陕西信合两级法人体系,省联社需要面向众多法人机构提供服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确保不同法人机构之间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建议采用平台化的方式。省联社构建公用平台来满足全省范围内或大部分的公共业务和基础应用的处理,同时提供参数化、可配置的平台和规范的接口服务,来满足法人机构个性化的服务定制或开发。

 1.2 企业架构 是对业务战略的 承接

 企业架构(EA)是一个系统过程,它表达了企业的关键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战略以及它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信息技术怎样以及应

 该如何在企业内实施,企业架构提供一个一致、整体的视角,以使它与业务和市场战略一致。同时,企业架构提供了系统化、有条理地安排企业 IT建设的工作方法。企业架构可以分为业务架构与 IT 架构两部分。与业务战略相对应的是业务架构,与 IT 战略相对应的是 IT 架构,其层次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 1.2-1 企业架构框架 图 1.2-1 企业架构框架展示的是一个完成的企业架构框架,从企业全局视角来看实施企业架构规划主要关注企业战略和架构。企业战略一般包含两部分:其中业务战略需要明确未来企业未来业务的发展定位以及客户定位、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在陕西信合二级法人体系下,业务战略还需要明确省联社和法人机构各自的职能定位;IT 战略主要是站在 IT 的视角上看待信息化建设如何来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传统的观念认为 IT 战略

 是对业务战略的支撑或实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IT 战略也被视为企业战略实现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业务需求驱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例如大小额、农信银、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促进银行更新自身的信息架构,构建统一支付平台来有效满足支付方式或支付渠道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提升业务能力,例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精准化营销的能力,有效防范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业务战略和 IT 战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驾齐驱,相互依托,相互融合,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IT 战略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诊断、分析、评估企业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现状,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解,提出企业 IT 战略蓝图,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业务能力、系统功能。陕西信合的 IT战略蓝图主要关注三部分:

 1. 应用架构蓝图 应用架构是企业架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描述的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应该分为哪些应用系统去建设,应用系统间的功能定位如何,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优先级如何,各系统的实施路径是怎样的。应用架构是在业务架构的基础上去考虑两件事情:一是究竟如何来划分业务模块和业务系统,业务系统的划分粒度如何,如何满足划分后的业务系统

 间的高内聚松耦合;二是在业务架构转换到应用架构去规划后续建设实施的时候,将可复用的内容和资源共享的内容下沉到企业集成层,将业务系统间需要协同和整合分析的内容上升到渠道接入层和交互控制层。

 解决完这两个问题即完成了业务架构向应用架构的转化。

 2. 数据架构蓝图 数据架构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信息化工程,通过构建全局性的数据标准、数据服务平台以及数据管控机制,形成技术、规范、制度的合力,实现数据的合理组织、有效共享、价值提升,保证数据在各 IT 系统之间的完整性、一致性、共享性、安全性。

 数据是现代银行业的命脉及核心资产。数据以及基于数据而产生的信息对于目前日常业务运作及科学管理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数据架构、全面高质的数据是陕西信合未来实施业务创新、运营模式转型的关键基础。

 3. 集成架构蓝图 集成架构主要是用来解决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众多、缺少有效交互、运营管理繁琐的问题。通过连接所有必须的系统和异构功能实体来方便跨越组织界限的信息流、数据流和控制流的传递,实现应用集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安全集成和外部集成,改进企业内的通信、合作与协调,从而将企业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达到提高生产率、架构弹性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集成架构是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的梳理,好的集成架构能有效的提升企业整体 IT 架构的弹性,支撑架构横向、纵向的灵活拓展,满足陕西信合未来业务创新和整体改制的需要。

 1.3 信息 科技 架构 规划总体 目标及 原则

 陕西信合业务发展与 IT 建设的 总体目标是为陕西信合的信息科技建设提供一个全面可借鉴的框架,以全面提高 IT 架构支撑引领能力,支持未来陕西信合业务创新发展,提升陕西信合在金融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科技架构规划的预期目标如下:

 1. 充分借鉴行业内架构规划的先进实践,按照 SOA 的理念实施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构建层次分明、分布合理、边界清晰、灵活拓展的陕西信息科技架构体系,主要包括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集成架构三部分。

 2. 以《信息时代下陕西信合创新发展建议书》为纲领,结合陕西信合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现状,完善未来的业务布局,规划与业务能力相匹配的 IT 能力,有力支撑未来业务拓展。

 3. 统一规划技术框架,数据接口及集成标准,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提升不同应用之间的交互和协作能力,助力陕西信合实现稳健、高效、可持续性的发展。

 4. 通过企业信息科技架构规划构建业务与信息科技之间的通道,实现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从而使信息化真正为企业战略和业务创新发展服务。

 为了确保信息科技架构规划能满足业务创新的需要,有效指导未来信息化建设,陕西信合信息科技架构设计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 业务导向原则 IT 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业务发展战略,以《信息时代下陕西信合创新发展规划建议书》为纲领,实施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集成架构的规划和设计,并确保架构蓝图与业务目标的高度一致。

 2. 点面结合原则 陕西信合架构规划既要对架构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实施全面规划构建信息化建设整体轮廓,有效指导未来信息化建设;也要针对针对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和主要需求,进行分主题探讨,重点突破。

 3. 先进性原则 为保证本次规划对业务和技术的引导作用,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银行业务与发展趋势、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保证业务需求与系统规划的先进性,同时还要保持架构对监管要求、政策走向的兼容性。

 4. 弹性架构原则

 架构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未来的业务发展和创新需要,兼顾功能和非功能性方面的要求,确保未来的架构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进行灵活拓展,满足 3-5 年内业务发展的需要。

 5. 可实施性原则 本咨询项目中的落地性考虑是规划中重要原则,在咨询过程中充分理解陕西信合的定位与特点,业务现状和金融监管的要求,降低方案实施的难度和复杂度。

 第二章

 陕西 信合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陕西 信合 T IT 架构 整体 评估

 自省联社成立以来,经过多年来不断开展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投产了柜面业务、支付结算、自助服务、内部管理、风险防范等五大类 70 余个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业务的迅猛拓展。

 从未来业务创新发展和 IT 治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图 2.1-1 架构现状评估。陕西信合应用架构和集成架构都有了很好的实践,但从行业内发展趋势和应用架构的先进实践来看,还需要在完善未来业务布局、实施应用整合提升客户体验、构建基础服务框架提高交互和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数据架构方面已经是进行了数据整合工作,但数据管理与应用能力亟待提升。

 图 2.1-1 架构现状评估

 2.2 存在 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2.2.1 客户服务与 营销

 当前客户信息在核心、信贷、中间业务、网银等不同的应用系统都有存放,针对同一证件的客户识别能力比较弱,不能够基于同一客户信息,提供客户在法人机构的统一客户视图。另外还存在客户信息存放不完全,例如农户信息档案主要以纸质形式存放于各法人机构档案柜,信贷客户的联系信息凭信贷员或客户经理记忆,有待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基于数据的客户服务与销售能力。

 行业内的先进实践主要体现在通过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客户信息集中管理,提升客户精准化分析和营销能力,具体表现在:

 1. 全行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确保客户、用户和机构对信息的访问、更新和同步,建立了相应的规则管理; 2. 建立对公/私客户关系管理,实现精准化销售; 3. 建立丰富多样的客户分析模型,实现客户贡献度考核,以及客户细分和差异化服务。

 2.2.2 渠道 管理

 渠道建设目前主要是依托于特定的业务需求,以竖井式建设模式为主。缺乏整体的规划和通用服务支撑,导致渠道建设周期较长,从提出需求到上线运行一般需要 3 个月;渠道优化和维护比较困难,需要针对不同的渠道分别进行代码修改、业务测试和应用升级部署。同时渠道之间缺乏有效的交互与协同,不能按照客户的需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

 另外渠道缺乏统一规划,业务流程差异大、操作画面不统一,不利于提升客户体验和提升陕西信合品牌价值。

 目前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实施渠道统一规划,建立渠道整合和协同机制,实现线上线下一致性体验,具体表现为:

 1. 实施网点转型,通过引入智能排队机、预填单机、大堂经理辅助管理系统、内容集成发布系统实现网点智能化; 2. 渠道整合和协同,实现跨渠道业务协同机制,促进线上业务线下办理和提供一致的客户体验; 3. 渠道服务标准化,建立渠道准入机制和提供渠道服务接口,实现渠道风险可控、快速部署。

 2.2.3 产品管理

 目前陕西信合的产品主要依托于信息系统服务商的产品能力。例如信贷系统构建了 5 大类 59 个产品,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产品的市场使用率整体不高。核心业务系统里面没有产品的概念,主要依托于账户和核算关系来满足账务需要和会计核算要求。

 行业内来看,通过实施“产品工厂”,实现全社产品定制、批量生产和集中管理是一个重要趋势,体现在如下方面:

 1. 按照“产品工厂”的理念实现存款、贷款、银行卡、票据、贸易融合、资金业务的批量生产; 2. 建立产品目录,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产品集中管理和服务; 3. 实施多维度产品分析,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

 2.2.4 经营决策

 目前的分析决策主要服务于日常经营性报表和监管报送要求两大类,且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需要手工补录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支撑力度不够;同时,在两级法人体制下,缺乏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多样化;操作风险方面初步应对了信贷人员、柜员的操作风险,但是对于全面风险管控缺乏系统支撑。

 行业内主要通过业务指标量化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表现在如下方面:

 1. 通过引入业务模型和量化指标,实现风险管理与分析、资产负债管理、财务和绩效管理、内控与合规管理,提升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 2. 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实现部门之间的资金结算和管理,实施全面成本控制。

 2.2.5 数据 基础

 目前我社数据管理薄弱,数据基础需要提升。数据散落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企业级数据定义不明晰,存在冗余。企业级数据模型有待建立,数据分布、数据流转有待优化。

 行业内的趋势是采用“业务驱动”和“技术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在业务和 IT 之间形成通用语言,最大化开发跨业务条线的通用数据解决方案,增加跨应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并提高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转换、复制、抽取、使用的成本:

 1. 借鉴国际国内标准和行业内的标准,建立符合本行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数据标准,确定数据归属部门,提升数据的质量。

 2. 数据分布和流转 按照客户需求、业务需要,明确数据的分布和确立相同数据项的主从关系,建立数据流转机制,针对不同的数据服务需求,平衡业务功能和系统性能要求,建立当日、历史信息的分级存储和服务机制,满足不同应用对数据的要求。

 3. 数据模型 按照业务发展的主题域进行建模,重点关注机构、客户、产品和合约信息,确定数据结构、数据允许的操作及数据完整性约束关系,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2.6 数据 整合

 目前数据整合初步成形,已实现基本的数据集成与报表服务,但数据的整合度、共享度有待提高。基于风险、效益等方面的管理和分析类数据服务有待进一步增强。

 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全行的数据大融合支撑多元化数据服务,具体表现在:

 1. 统一整合跨业务条线、跨部门、跨区域、跨应用的业务系统的数据,建立总行与分行协调统一的数据大融合平台,实现逻辑上集中,物理上支持灵活分布; 2. 在满足经营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数据服务缔造“深化客户挖掘”、“强化交叉销售”、“加快产品创新”的广阔空间。

  2.2.7 数据 管控

 数据管控有待加强,缺乏企业级的数据标准、管控组织与流程,导致关键系统的数据质量不高,从而无法准确地刻画客户视图,无法洞察客户深层次需求,不能全面掌握客户的风险状况。

 行业内发展趋势是数据管控推动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型,具体表现在:

 1. 以业务发展目标和 IT 发展战略为指引,通过数据管控的手段,全面把控数据质量,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实现信息技术对业务目标的支持; 2. 立足长远,营造“数据治行”文化,通过数据管控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降低 IT 风险以及对业务产生的影响,保证投资收益。

 2.2.8 系统 集成

 当前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体现在集成架构缺乏整体规划,相关系统定位不明确,存在集成平台缺失的情况,无法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行业内发展趋势是采用以服务为中心的体系架构搭建集成平台,以适应业务灵活多变的要求,通过服务的交互,挖掘业务价值潜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速业务的融合创新,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跨渠道和跨系统的整合,提高运营效率,并促进内外部用户的体验。

 2.2.9 服务管理

 当前服务管理缺失,目前接口没有服务化,接口以点对点交互,耦合度高,灵活性低;接口重复开发,效率低下,管理复杂,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较大。

 行业内发展趋势是通过完善金融标准服务库,加强对服务生命周期的管理。通过对服务的标准化封装,提供集中的服务目录和服务管理能力。通过服务的灵活配置、复用和组合支持业务的快速发展。

 2.2.10 技术 标准

 技术标准有待制定,尚未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如文件传输标准,接口规范,接口/服务管控机制还未建立,接口变更是人为通知,存在随意性和安全隐患。

 行业内发展趋势是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技术标准建设工作,通过技术标准规范,指引应用系统的体系建设、确保应用建设合规,降低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2.3 信息化 建设的 关键 需求和 和 T IT 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分析和总结,配合实现业务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未来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完成如下方面的工作:

 1. 整合从各渠道、业务系统获取的有关客户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确保客户信息全面、准确、完整、一致,为各法人机构提供一个全辖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

 2. 搭建客户营销平台,支持客户经理进行营销策划、目标客户筛选、商机管理、客户投诉管理、客户经理管理等活动。

 3. 实现全省多法人间客户基础信息、风险信息的共享。

 4. 通过挖掘客户及业务各方面的数据,深入分析市场及客户群体,实现市场及客户的有效细分,协助、指导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沟通,确保良好的客户体验。

 5. 逐步构建全面的产品管理平台,支持产品规划、产品设计研发、产品营销推广、产品后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 IT 系统中实现全省集中、规范的产品管理 6. 优化完善产品服务类系统的产品灵活配置能力,强化应用系统对产品创新的参数化、组件化配置功能,支持新产品快速开发、部署及产品组合创新 7. 业务系统支持多法人体制下的灵活配置功能,实现法人机构拥有特定产品的部分参数、组件的配置权限。

 8. 依托产品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产品定价工具、IT 支撑功能及数据支持,为科学的产品定价及产品后评价提供 IT 保障。

 9. 建设渠道整合平台,整合各类渠道功能和信息,加强各渠道 IT 支撑系统集成与整合,为跨渠道客户体验一致性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要体现多法人体制的支持,鼓励法人机构在平台上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10. 打造网点服务平台,整合网点各类应用服务 IT 系统,集成网点柜面流程、大堂现场管理流程、网点运营管理流程,整合各类信息,加强信息交互,为网点各类人员提供不同的体验。

 11. 扩展电子渠道业务的品种,支持各种新兴业务。

 12. 完善各类电子渠道应用功能。

 13. 流程银行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和业务操作的整合,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

 14. 建设支持网点转型的新一代网点系统。改造柜员前台系统,进行交易整合,实现影像化处理功能。

 15. 建设后台集中作业处理系统,解放前台业务操作人员。集中作业中心建设要考虑到操作效率、客户的体验、风险的控制。

 16. 建设集中授权业务中心。对各业务类型进行筛选、分级,针对风险比较大的业务进行集中授权处理。

 17. 建设影像平台,加强电子影像管理。通过系统统一管理各种凭证,进行影像保存;同时针对传票进行分类,只保存有客户签字的传票影像,能够通过系统查询到原始单据影像。

 18.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项风险的信息化支持。建设实时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异常业务,便于跟踪、确认、处理。建设集中式的业务监督系统,实现影像导入,自动识别,自动发现异常业务。

 19. 在各业务系统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系统的可审计性,方便对业务进行审计。

 20. 构建管理会计系统,支持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和盈利性分析等功能,实现管理会计类分析功能的需求。

 21. 实现财务会计的评价功能,实现盈利性考核、经济资本考核。

 22. 需要提供强大的报表平台,完成报表的生成和各项业务统计。

 23. 完善绩效考核系统,实现绩效与经营状况挂钩; 24. 加强对客户经理、柜员的绩效考核系统建设。

 25. 加强对机构精细化经营的建设。

 上述信息化建设关键需求,总结起来,需要我们加强如下方面的 IT能力:

 1. 多法人组织和多级清算架构 针对陕西信合的二级法人体系以及未来农信改制的需要,未来陕西信合的 IT 架构要支持多法人组织和多级清算架构。既能够减少IT 投入,实现业务集中运营,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准;又能够兼顾各个法人机构实施差异化经营的需要。

 2. 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体系架构 站在客户的角度实施业务创新和业务流程、风险管控的设计。首先要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通过拓展新兴渠道,例如 e-终端,微信银行、流动汽车银行等,使得客户的金融诉求能够时刻得到满足;其次要提升客户服务体验,通过实施渠道整合和协同,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满足随时预约、随时办理的需要。再者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差异化营销和服务,支持通过科学细分客户,

 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专属产品定制,温馨短息通知,手续费用减免等。

 3. 渠道统一接入和协作处理 新兴渠道和新型支付方式层出不求,为了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打破目前的“竖井式”建设模式,支持渠道准入机制和渠道统一服务接口,提升渠道快速部署和服务能力;其次要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实现线上预约线下办理,线上预填线下办理等,提升跨渠道的交互和协作能力。

 4. 快速弹性的产品创建 产品设计要立足于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弹性的产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产品的组件化设计和参数配置,通过借鉴同业产品设计的先进实践和梳理陕西信合的产品属性,构建产品工厂来支持存款、贷款、票据等产品的创新;其次是支持针对产品的多维度盈利分析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根据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需要,进行产品推陈出新。

 5. 多维度的差异化定价 差异化定价是实施差异化经营和服务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利率、汇率和费率三个方面。通过从机构、渠道、产品、客户、金额等维度进行定价设计,并实施适当的营销组合,有效平衡客户营销成本和自身盈利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

 6. 实施交易与核算分离

 实施网点智能化建设,推动网点从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变的关键点有要释放网点柜员的生产力,一方面通过实施“功能分区、产品分销、客户分流、服务分层”策略,有效降低柜面业务办理笔数;另一方面在系统层面实施交易与核算分离,柜面人员应只负责录入和钞票清点工作,后续的账务核算和处理通过后台系统来实现。

 7. 全面的风险控制支持 根据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针对业务场景、业务流程、数据录入和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均要考虑到风险管理的需要。一方面通过流程梳理和优化,将风险关口前移,能够事前防范处理的绝不留到事中处理,能够事中干预的绝不留到事后处理;另一方面是制定风险数据标准,在业务办理和交易处理的各个环节,确保风险信息能够被及时的录入、分析和处理。

 8. 流程驱动和业务协同 实施流程驱动和业务协同是构建流程银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对现有流程的梳理,针对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部门重新设计和流程优化,确保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责任到人,更好的围绕客户想金融需求,提升基于流程驱动的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客户能力。

 9. 成熟的、可扩展的数据架构和数据服务体系 如何确保生产系统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营是构建银行信息系统的一大难题。随着陕西信合的业务发展和数据量的攀升,构建一个分级存储、高效处理的数据服务体系也是本轮规划设计的重点。

 从同业实践来看,将生产运营数据、历史数据和主题数据进行合理分布、有效流转、分域处理,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0. 面向 SOA、弹性、可扩展的应用组件化设计 从架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资源投入有限和应用系统庞多的情势下,实施面向 SOA、弹性、可扩展的组件化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应用的快速部署和交付能力。

 11. 开放、标准化的服务和接口 作为组件化设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开放、标准化的服务和接口,能够增强架构自身的灵活性,更好的满足业务创新和应用快速部署的需要。

 第三章

 架构 发展趋势

 3.1 应用 架构 发展 趋势

 当前,随着以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传统商业企业又迎来了一轮更深刻的变革。这无论在个人生活形态,还是在企业经营与服务模式上,都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案例。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定位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从单纯的适应业务要求的辅助角色,发展为支持业务变革,甚至推动业务变革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要求业务管理方式、业务流程进行改变以适应技术的发展。事实上,随着数据处理的大集中,客户服务方式,业务管理办法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反映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上,又表现为从传统的“金融电子化”向“电子化金融”的转变。在此变革来临之时,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信息技术架构,以顺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也已成为国内各家银行信息化规划工作中的一项极为关键的环节。

 3.1.1 以客户为中心的应用架构

 在客户管理与服务上,通过建立和完善跨渠道、跨产品的统一客户视图,实现统一视图的业务价值;科学细分客户,围绕特定目标客户群,包括大型客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城市客户、农村客户等客户的需求进行目标客户筛选和挖掘,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建立客户营销、销售和服务的标准流程,实现精益化营销、差异化销售和服务;建立客户经理管理和考

 核机制;建立客户分析业务框架,提供客户基本分析、产品营销销售和服务分析、风险预警和绩效分析,支持前台的差异化和后台管理精益化。

 在应用架构上,业内通常收集、汇总、整合从各渠道及各业务系统获取的有关客户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确保客户信息全面、准确、完整、一致并可及时共享,为各业务部门提供一个全行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搭建客户经理日常工作平台,支持营销策划、目标客户筛选、商机管理、客户投诉管理、客户经理管理等活动;通过挖掘客户及业务各方面的数据,深入分析市场及客户群体,研究客户金融行为、满意度及盈利度,分析营销活动有效性,实现市场及客户的有效细分,产生市场及客户洞察力,用以协助、指导和调整未来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活动安排以及与客户的日常沟通,满足客户偏好,确保良好的客户体验,提升盈利能力和最终实现业务目标。应用架构可以提供的以下的功能:

 ▪ 支持客户信息统一视图 应用架构可以全面的、统一的管理客户信息,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联系信息、签约信息、产品信息和风险信息,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全面展示客户在我社的业务状况,为客户服务、销售和营销奠定基础。

 ▪ 支持客户的产品定制 应用架构可以支持产品的参数化定制,满足不同法人、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满足客户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产品参数化是对业务特性提炼的过程,例如贷款产品参数包括贷款期限、还款方式、还本周期、还息周期、利率、罚息利率、复利、利率浮

 动比例或浮动值、罚息优惠期等贷款业务生命周期中的特性。支持产品的参数化可以快速设计、开发和发布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 支持客户渠道界面的定制 支持电子渠道客户界面的定制,尤其是网上银行。不同客户通过电子渠道处理的业务不同,客户可以通过界面的定制满足画面的简洁性、操作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客户体验性。

 ▪ 支持客户分类及差异化定价 应用架构可以支持对客户信息与行为的分析。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进行评分、评级,满足业务人员根据客户信息统一视图和量化的评分、评级信息,对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尤其在客户最关心的价格上实现差异化,实现对优质客户群体在价格上的一户一议。

 ▪ 支持客户精准营销 应用架构支持对客户信息与行为的分析,可以获得客户关系信息,如家庭成员信息、企业上下游信息,还可以获得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喜好,从而协助业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向客户推送有针对性的营销信息,实现精准营销。

 ▪ 支持定制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致力于客户成功 应用架构通过支持定制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实现对客户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在协助客户成功的同时,实现银行业务流程的梳理与优化、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3.1.2 应用建设平台化

 科技信息化的核心是软件,而软件的核心是应用。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银行业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业务电算化,随着客户群、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业务种类的不断变化,过去分散式开发、运行的模式制约着银行的发展。在当前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银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正在向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应用系统建设上,“构件+平台”的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构件提供了一种清晰的界限和标准化的流程,可以进行整合和聚集。要使组件发挥最大的效用,还必须有一个随需而变的平台,以及可执行的规范标准。平台上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给组件提供了可移植性,可替换性的保障,从而保证了应用系统的可移植性。

 平台涉及业务平台和技术平台。业务平台是以业务导向和驱动,快速生成业务逻辑组件,并组织、调度业务逻辑组件应用的软件工具和众多行业经验积累的、成熟的业务组件库。通过业务平台,银行业可将类似的业务采用统一的平台系统进行支持,快速构建应用软件,以达到统一开发模式、较少功能冗余,降低开发成本或实现专业需求,如中间业务、支付业务、风险等。应用平台是指为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应用系统从开发、测试、部署、运行到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持的底层平台,其核心包括应用框架、技术组件、快速开发工具以及运行时的管理监控。应用平台的出现将进一步简化业务的开发模式,并进一步导致新兴的业务平台的出现,比如基于流程的业务平台和基于主数据的分析决策平台。

 利用平台的技术实现,我们可以大力推动银行信息技术标准化进程;减少维护成本,提高系统复用度,提高产品竞争力;从开发层面,可以直接提高软件开发的复用度和敏捷性;从管理层面来看,可降低对人员的依赖性并最终提升软件的规模化、流水线式的生产能力。

 3.2 数据 架构的同业实践

 3.2.1 洞察数据实质,连通银行信息化

 1. 数据架构已成为银行业信息化的关注重点

 数据架构是现代银行信息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根基,它解决如何为业务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是联系业务架构与 IT 架构的重要纽带。数据架构主要包括了数据标准、企业级数据模型、数据分布、数据流转、数据管控等几方面内容。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在 IT 架构中起到主导作用。其中,应用架构是主体,数据架构是核心,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首先,数据是应用的基础:一方面数据架构驱动应用架构,业务规划主要是通过分析形成数据架构,来指导应用架构的规划;另一方面,统一的数据标准是系统集成、实现逻辑集中的前提。其次应用是数据的来源:数据依托应用系统采集,数据质量依赖于源头系统的管控。

 2. 长期实施数据治理工程已是业内共识

 在上述数据架构范畴中,数据治理贯穿了整个数据架构的始终,其出发点是银行的企业战略,即:业务战略和 IT 战略。企业战略是银行的最高目标,不同的企业战略,对数据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管理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和治理。我国银行数据问题的根源是散乱,因此数据治

 理规划应重点解决统筹的问题,形成企业级的数据视图以及全行性的数据管控体系,使数据管理与全行的业务战略转型、精细化管理相适合,满足业务管理和经营发展的整体需要。架构规划仅仅提供了工作依据和标准,数据治理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各方面的具体建设和成果落实。在数据治理这类基础工作中,实施将是最大的难点之一,数据治理需要全行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因为工作周期长、见效慢、难以量化,而且工作成果与各部门的眼前利益关联不紧密,需要很强的组织推动才能有效保障,对企业执行力的要求很高。通过数据治理,直接成果是形成全行的数据视图,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管控体系,数据能够充分共享,满足信息报告与披露、风险管理与决策、客户营销与服务、经营分析与管理等各类业务需要,其核心目标是充分发挥数据效益,实现银行信息资产的价值最大化。

 3.2.2 深化数据融合,打造领先数据服务

 A 银行是国内金融界最早成功实施数据仓库应用解决方案的单位,其在 90 年代投产的省市两级金融治理信息系统因首次采用并成功实施先进的数据仓库/OLAP 技术而荣获国家级奖项,并成为目前业界反复引用的典型成功案例。

 在多年的探索中,A 银行在数据仓库的建设和决策支持类应用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保持相当大的力度,陆续推出数项新的应用,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财务治理、资产负债指标监控等分析主题逐步延伸至目前的客户及消费行为分析、个人信用评估、授信风险监控、客户关系治理以及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等分析主题。A 银行实施的信用卡分析系统采用了 IBM 在业界

 领先的数据仓库技术和工具,专门针对信用卡业务的商业智能应用。此系统的研制目的是为与信用卡业务有关各级治理人员、统计分析人员、风险监控人员,非凡是业务发展人员提供灵活有效的实时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环境,使他们能够便捷地获得并分析客户特征信息、各交易要素信息以及市场统计信息,从而支持成本收益、风险控制、绩效评估、客户治理、营销战争等决策目标的实现。A 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分析系统构建在企业级数据仓库基础上,它整合了银行内部信用卡相关的所有重要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辅助决策支持手段,帮助银行领导在短时间内对市场变化及趋势做出更好的战略性商业决策,以挖掘重点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运作成本,为银行带来有利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这一思想的技术基础包括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联机分析技术(OLAP)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与报表工具。

 A 银行这套建立在数据仓库之上的信用卡商业智能系统充分结合了信用卡业务的特点,对信用卡业务信息的分析涉及:客户信息分析、交易信息分析、商户信息分析、透支风险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分析以及财务信息分析等,全面地覆盖了信用卡业务的要害性内容。分析产生的各种分析报表、图表、统计数据等以直观友好的形式呈现于最终用户面前。系统提供的功能包括:

 ▪ 客户关系治理与个性化服务 根据客户的风险度和消费能力进行分类;根据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分类;根据客户的个人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进行分类;根据客户的喜好制订客户服务计划,提供个性化服务。

 ▪ 风险治理和控制 对客户信用级别进行科学评估;挖掘分析风险因素,归纳和总结产生坏帐的原因和种类;监控客户的异常消费行为,减少恶意透支和欺诈行为;及时提供止付名单;基于原有客户的信息分析,有针对性发展新客户。

 ▪ 商户分析与市场策略 分析商户行业的客户群、消费特征;根据商户种类和给银行带来利润的状况进行归类分析,有针对性地发展商户;分析客户和商户的特定联系,有计划地推出满足不同客户群的营销计划;根据客户的交易变化情况制订相关的捆绑销售计划。

 ▪ 费用控制与利润分析 利润分析、比较;收入与费用的结构和比例分析;发卡行的经营指标分析、考核;发卡行的经营治理分析。

 具体的分析应用包括:客户分析、特约商户分析、透支风险分析、授权交易分析、交易动态分析、业务发展分析、效益综合分析,还有国际卡分析功能和金卡分析功能等。

 自该套信用卡数据分析系统推出以来,其已成为 A 银行信用卡业务相关人员进行决策分析和经营治理的有效支持工具。一方面,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分析,识别出给银行带来更多利润并且信用良好的客户,对这些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信于用较差的客户,则设法防止其坏账呆账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除此之外,系统能够帮助识别使用了A 银行其他服务,却没有使用信用卡服务的客户,并针对具有较好潜在利

 润的客户群体设计促销活动,将这些客户吸引到 A 银行来,实现交叉销售,既拓展了信用卡业务,又降低了促销成本。

 3.3 集成 架构同业实践

 3.3.1 建设企业服务总线, 提升服务交互能力,最大化 T IT 资产价值

 2004 年,作为中国八个农信社改革试点之一成立了 S 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经过 10 年发展,截至 2014 年末,省农信联社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达 12258 亿元和 8449 亿元,存、贷款余额稳居所处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首位。同时,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 S 农信在全国农信社在农业贷款余额和当年增加额、累计发放额以及农户贷款余额、当年增加额等 5 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处于示范与领先地位。

 S 农信社面向未来的长期发展,决定启动“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简称新一代工程)的建设, 希望通过“新一代工程”的建设,建立起符合 S农信社发展战略,适合改革和管理需要,贴近市场化要求的“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最终实现统一的客户视图、统一的业务处理流程,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服务及风险控制体系,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水平。

 ESB 是 S 农信社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关键部分,是以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为中心的系统整合方案的具体实现。主要功能包括:

 1) 系统接入

 ESB 系统需要能够支持多种通讯接口方式及接口报文格式,以满足对现有业务系统及管理系统的集成需求,同时支持高性能、安全及容错处理。

 2) 渠道整合

 ESB 作为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多渠道整合模块,多渠道整合架构专注于建立一个高效和重用的架构,支持多种渠道的接入、交易组合、交易路由、后台核心系统服务发布和粗颗粒服务包装、流程编排和管理等。

 3) 服务封装

 ESB 作为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服务总中枢,所有的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由 ESB 服务总线中转。ESB 需要对现有系统的功能进行服务化的封装,为服务请求方调用。服务封装需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接口规范。

 4) 本地应用服务

 ESB 还需提供了开发不同的服务插件的本地应用服务平台。每个服务插件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服务增加一些逻辑处理;也可以对所有的服务增加逻辑处理;还可以开发新的服务。

 对于 S 农信已有的后台系统,首先需要进行服务整合,通过开发后端适配器使得已有的应用模块服务化、标准化,能够为 ESB 使用。同时后端适配器还负责消息转换和接入协议转换功能。S 农信的 ESB 方案开发了前端适配器,作为服务请求方接入,负责系统接入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负责消息转换,接入协议转换等功能。

 核心总线模块中开发了包含渠道管理和接入管理的业务逻辑,并负责流量控制,保证服务质量。核心总线中增加了本地应用服务框架,能够方便的以插件的形式开发和部署本地应用服务。

 S 农信的 ESB 方案采用了两层分散部署的方式,地市 ESB 和省 ESB 分别接入不同的应用系统和渠道,地市 ESB 同时接入了具有地市特性的中间业务系统。以下是 S 农信的 ESB 架构图:

 核心业务系统省企业服务总线财富在手WAP手机银行系统电话POS金融IC卡短信通 呼叫中心系统信息机系统网上银行系统市企业服务总线市企业服务总线前端系统ATM/CDM青岛支付密码农民自助终端查询机信贷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市中间业务平台901济南...省地市前端系统(省资金中心)手机银行客户端系统国际结算系统中间业务平台报表系统网银互联支付清算系统人行电子汇票网上支付农信银系统ECIF加密集群支付密码二代支付省ODSIBPS-PSDCM-CNGCBS-CBACT-CTELLER-CCMIS-CMIDBIZ-CLCA-CPAYPWD-QDBIZLOGLAS-CPMK-P ECDS-PRCB-PNGCBS-PODS-P RMS-P GJJS-PZJYW-PECIF-PWAP-PNETBANK-PSJYH-P SMS-P XXJ-P MBC-P EPAY-PEDZF-PPAYPWD-PDPOS-PICA-PCALLCENTER-PPMK-C市加密机TSS信贷管理系统CMIS-P省综合业务系统EBIZ-P银联支付平台NCUP-PTELLER-PBIZLOGLAS市企业服务总线市企业服务总线前端系统ATM/CDM青岛支付密码农民自助终端查询机信贷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市中间业务平台917菏泽SDCM-CNGCBS-CODS-CBACT-CTELLER-CCMIS-CMIDBIZ-CLCA-CPAYPWD-QDBIZLOGLAS-CPMK-C市加密机TSS现有省数据中心 现有省数据中心现有地市数据中心 现有地市数据中心 现有地市数据中心 现有地市数据中心ODS-C其他涉及系统(文件传输)?其他涉及系统(文件传输)?CLIOB-PTLAT-P系统内POSPOS-PRMS-C地市报表文件RMS-C地市报表文件 有权机构查询动态令牌DTLP-P S 农信的 ESB 架构图 S 农信下属 17 个地市联社,全省营业网点超过 5000 个。2013 年业务量日均笔数为约 600 万笔,业务量日峰笔数为 1500 多万笔。

 ESB/SOA 是 S 农信社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关键部分,是以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为中心的系统整合方案的具体实现,ESB 实现省中心/地市分布式部署,共接入 21 个系统。项目按计划于 2009 年 9 月成功上线。

 2013 年 ESB 及各集成系统运行正常,省 ESB 系统连接了核心系统等三十多个应用和系统,地市 ESB 系统连接了 ATM 等十二个应用和系统,日均交易笔数约为 1200 万笔,业务量日峰笔数为 2000 多万笔,其中省 ESB 业务量日均笔数为约 500 万笔,业务量日峰笔数为 1000 多万笔,几个大业务量的地市日处理交易量已达 100 多万笔。

 企业级的应用集成平台采用统一通信协议和报文标准,负责系统间的通信协议与报文转换,达到“车同轨,书同文”的目标,提供完整的开发、

 发布、监控平台,结合服务注册管理等工具,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为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2 统一集成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金融标准服务库

 S 农信社在业务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来将 SOA 的理念固化成可执行的方法。但是这些标准和管理规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统一集成标准规范,解决接口设计各自为战,数据在跨系统间流转时转换成本高,集成设计、开发、测试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并通过 SOMA 方法论,帮助 S 农信梳理接口,将接口服务化,逐步完善其金融标准服务库,为 SOA 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统一集成标准方面,通过分析各系统的接口现状基础上,明确核心银行系统的集成接口原则与模式,形成集成接口统一规范,指导各应用系统规划过程中的接口交互设计。并形成集成架构的管控机制,为未来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管控打下基础。

 在 S 农信的 ESB 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 SOMA 方法,用于服务建模以及设计。针对 S 农信在管理制度和 IT 架构上的特点,对这些标准和规范做适当的调整;并且将通过对 S 农信应用集成和服务管理方法的分析,给出相应的调整建议,帮助 S 农信真正发挥 ESB 应用的作用。

 传统服务建模方法通常是对业务功能或者流程功能点的简单封装。由于系统功能或流程设计缺乏统筹,会存在功能点定位不清、边界模糊等问题。传统的封装方法获得的服务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导致这些服务的重用性低,降低了实施 SOA 后给企业带来的好处。SOMA 是一个端到端的 SOA开发方法,其包括了自顶向下的业务...

推荐访问:建议书 架构 规划
上一篇:国贸专业职业规划书
下一篇:2017年度县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