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议书

来源:英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0-08-27 点击:

 前 言

 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那些有着良好生态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应把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要围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越高。只有抓好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只有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虽然任务不同,但是二者目标一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契合性。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指向,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精准扶贫解决的是社会中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往往是阻碍贫困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宵山特困片区县、原中央苏区县,也是萍乡市唯一的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通过生态建设造福贫困群众,是全县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主要涉及“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特色体系、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莲花福地”、“四季花海”、“生态文明”城市名片的打造,实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项目实施的梳理,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工程项目13项,工程项目总投资74.32亿元,其中“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特色体系工程5项,投资33亿元;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工程4项,投资21.82亿元;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工程4项,投资19.5亿元。

 第一章 项目区概况及生态文明现状

 1.1 概况

 1.1.1项目地理位置

 莲花位于 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和永新毗邻,西接湖南茶陵、攸县,北与萍乡市接界。国土面积1072平方公里,人口27.8万人。县内地貌由山地、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组成,地势北、东、西三面高,中部和南部低。全县辖8个乡、5个镇、1个垦殖场,4个居委会,157个行政村。县城北距萍乡火车站69公里,距南昌火车站、昌北机场330公里,距长沙黄花机场200公里。

 1.1.2项目自然条件

  地域辽阔,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气候条件既适合喜温作物的栽培,也利于秋播作物的越冬。县内地貌由山地、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组成,地势北、东、西三面高,中部和南部低。四周山岭环绕,不少山峰海拨在1000米以上,其中,境内最高峰石门山海拔达1300.5米,全县平均海拔300米。境内土地肥沃,植被覆盖良好,矿藏资源丰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全县林地保有量114万亩,森林蓄积量30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3%;境内河溪纵横,水系发达,全县湿地2.17万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河湖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全县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国家2A级景区1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

 1.1.3项目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5年,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4.4亿元,增长7.7%;第一产业增加值84180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48511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211745万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3:47.4:37.3调整为15.5:45.6:38.9,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48.1%和44.2%。完成财政总收入7.9亿元,增长10.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亿元,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54.1亿元,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亿元,增长10.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9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工业总产值91.1亿元,增长3.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4.4%。

 图2011年—2015年 GDP总量及增速

 1.2 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紧紧围绕进一步改善全县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严格规范建设项目管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和污染减排工作,切实加大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强环境日常监管执法,全力维护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

 虽然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有限,加之部分公众的环境意识较为薄弱,存在的生态环境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建设生态文明面临了重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较快,但目前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与我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22607元,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发展依然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1.56%,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行。

 区位条件优越,但目前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瓶颈制约严重。

 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和永新毗邻,西接湖南茶陵、攸县,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铁路、公路网密度小,物流成本高,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开发,从而影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但是环境质量总体不高。

 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工业等产业规模的扩大,全县污染总量难以得到明显的遏制,许多方面仍存在直接或二次污染的隐患;此外,过量的农药化肥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还易造成水体环境严重污染,对水产养殖也构成严重威胁。城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导致水环境质量差。

 供给因素约束不断加强。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而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充足的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供给因素的缺失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

 湿地资源保护区的构建。

 一贯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全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经省林业厅批复, 莲江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23个省级湿地公园拟建工程之一,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明显加强。

 森林资源保护区的构建。2010年高天岩自然保护区评选为省自然保护区,莲江湿地公园评为省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完成的绿化造林任务15.4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30万株,繁育苗木1650万株,中幼林抚育面积达10.6万亩,全面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城乡绿地系统的构建。2015年,县城建成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绿地率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3平方米。近年来, 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县城,结合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要求,确立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完成了“1+2+13”规划体系,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和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13个乡镇集镇规划的修编。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速绿色崛起,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工程、环保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3%;完成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8.2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0.07%,被评为 首届十佳绿色生态县。建设环保设施,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防止污染,荣获“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先进县”。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良好。

 的特色产业扶贫主要实施农林业产业区战略,着力建设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大产业。

 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50多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3家),种植基地204个,养殖基地162个,畜牧养殖小区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全县已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5个,包括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省级3家,县级17家)。旅游产业依托玉壶山风景名胜区,努力打造荷花博览园、莲江画廊、坊楼江山村、神泉竹湖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参与面和受益度。

 群众基础扎实。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全县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50%;志愿服务体系运行顺畅,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伍4支,累计有1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并组织各类活动达800余次。27万老区人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莲花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后劲、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品牌,全县上下形成了“关注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1.4 生态文明建设获得的荣誉

  是全国唯一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境内山清水秀,丘陵起伏,丛林密布,生物多样,生态优美。全县现有林地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3%,拥有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高天崖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森林公园(寒山省级森林公园、玉壶山省级森林公园、湖仙山省级森林公园)和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玉壶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1月被评为全省首届十佳绿色生态县,2009年11月被评为 首批省级生态县,2013年5月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县,2014年3月被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15年1月被命名为“中国莲花之乡”,2016年9月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截止目前, 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9个,省级生态工业园1个,市级生态村127个。另外,2016年, 作为萍乡全市唯一县(区)申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目前已顺利通过了省里组织的评审。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在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规范各类试点示范,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区位重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提升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成发展新优势;有利于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有利于巩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

  拥有优越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效突出,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见成效,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基础良好,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

 是一个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区,也是一个国家登记在册的国家级贫困县, 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并入一线进行统一建设和发展,具备独特的发展思路,能为全国各贫困县带来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有效的促进国家扶贫工作的进展以及创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委县政府严格把握有效地保护好生态文明资源和民生扶贫发展这条主线,积极推进并灵活转变农业、林业、旅游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更好地保护好生态资源,更有效地促进林农旅三线增收,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作贡献。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的建设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确定新形式新环境下国家级贫困县“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建设模式,具备带头示范作用。

 2.2 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

 加快“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县区振兴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扶贫对象整体脱贫致富,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巩固并推广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案,构筑 生态安全重要屏障,促进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为新阶段革命老区和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

 第三章 项目建设目标与任务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建设,提高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水平。

 3.1.2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获得感。

 2、坚持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3.2 建设目标

 3.2.1总体目标

 通过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推进 生态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助力 “莲花福地”、“四季花海”、“生态文明”城市名片的打造;实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

 3.2.2建设思路

 树立“五三一”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化三个坚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覆盖、常态化的绿色发展举措,坚持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齐头并进),实现一个目标(贫困县摘帽、人民安居乐业的“莲花福地”、国内知名的四季花海旅游目的地) 。

 3.2.3具体目标

 到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部分领域和区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产出率比2012年提高15%;重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9%左右,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3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以上;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湿地保有量达到1763.03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72.5%,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县29636人脱贫,6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实现全县整体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形成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贫困户收入水平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并力争达到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小康水平。使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典范,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3.3 主要任务

 根据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围绕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的“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特色体系、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等“三大体系”,将 打造成“莲花福地”、“四季花海”、“生态文明”的山水田园县,实现“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的生态文明总体格局。

 (1)特色的“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体系建设

 实行创建生态强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战略,规划建设多个生态建设扶贫示范引领项目,构建以核心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示范点全面发展为坚实基础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林业产业体系,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可覆盖贫困人口11850人。

 (2)全面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

 重点整治 中心城区水环境,整治莲江、白马河两条城市生态长廊水环境,优化排污口设置,建设拦河坝工程,保障生态需水。通过对白马河饮用水源区上游小流域综合整治,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改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和污染物拦截设施建设,建设库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完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促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广节水技术,建设一批工农业和生活节水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可覆盖贫困人口7330人。

 (3)健康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抓好生态建设,积极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对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水库周围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深山区移民的坡耕地等有计划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加大实施长防林工程力度,以生态公益林经营区为工程实施对象,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扩大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天然林工程,提高现有天然林保护区的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工程和城区公共绿化、环境绿化、县乡公路绿化工程;深入推动城乡清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贯彻“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方针,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生态建设融为一体,将项目区内复垦整理的土地,以建设成为高标准耕地、林地、园地、人工牧草地和建设用地为目标,把项目区域建成林、田、路、水综合配套,布局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区、林场、畜牧场,实现项目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项目实施可覆盖贫困人口10456人。

 第四章 项目实施内容

 4.1 特色的“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体系建设

 4.1.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主要为完善寒山森林公园、玉壶山森林公园和湖仙山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 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带动贫困人民脱贫致富。

 项目规划面积26250亩,其中包括建设3个旅游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97900平方米;建设3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共30000平方米,配套3套防火预警系统和电子化体系;建设6座3A级旅游厕所900平方米,3个大型停车场10000平方米;景区内7个观光亭、20KM木栈道,30KM游步道;建设1个漂流区、情侣瀑、帽子顶发声石等自然景观28余处,开发玉壶山蕊珠洞;建设一个植物园,一个动物园,一个珍稀植物原生态观赏园;建设野生动植物科技研发中心5000平方米;修筑园区内水泥路面硬化20KM,沥青路32KM,铺设生活饮用水管道30KM,以及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规划区原始森林进行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局部进行人工绿化;建设龙溪古庵、云塔、贞洁坊等人文建筑30000平方米,修复历史古桥7座。项目投资12.0亿元。

 4.1.2萍乡市 秀美乡村建设项目

 项目针对12个乡村旅游点景区(砚溪村、冲头村、黄沙村、珊溪村、白竺村、江山村、沿背村、东星村、奢下村、海潭村、六市村、西坑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乡村旅游接待中心3600平方米;桥梁新建6座,改建6座;沥青公路扩建240公里;乡村旅游点步行道96公里;生态停车场24000平方米;星级旅游厕所24座;乡村旅游点供水管道配置24公里;供电线路改造48公里;村消防应急设施建设;绿化工程3万平方米、亮化工程72公里;乡村旅游点标识标牌;乡村旅游点栈道1万米;乡村旅游点观光亭60座,观光长廊60座。乡村旅游点网络信息及监控系统120处。项目投资5亿元。

 4.1.3萍乡市 荷博园续建工程

 项目打造4A级的荷博园特色旅游景区,扩建以蜜柚、杨梅为主的百果园区,以桂花为主的苗枢以及蔬菜园区和优质水稻区,努力打造莲花村、竹湖村等9个省级乡村旅游示点建设,使其成为促进莲花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点,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形成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一园四产业”的发展格局,项目投资4.5亿元。

 4.1.4萍乡市莲江画廊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莲江水上游乐、佛教文化体验、江河休闲度假”三大板块,打造集“莲江漂流、主题体验、文化旅游、禅修纳福、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田园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别具特色的莲江画廊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1.5亿元。

 4.1.5萍乡市 四季花海建设项目

 本项目围绕打造国内知名的四季花海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一乡一花产业,打造13个花卉小镇,每个乡镇形成1个100亩以上、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花卉休闲农业示范点。项目投资10亿元。

 4.2 全面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

 4.2.1萍乡市 莲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莲江河综合整治河道长34.8km。清除河道垃圾、淤泥108万立方,险工段堤防修筑44.9km,建设流域控污截流口523处和生态保护坡83250平方米;沿河企业及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日处理为5000m3/d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配套管网27.8km。项目投资6.3亿元。

 4.2.2萍乡市 大沙河流域环境综合保护项目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强美好乡村建设,改善大沙河流域的环境质量,将提升大沙河流域降解污染能力,基本遏制大沙河水系功能退化和水质下降的趋势,保障大沙河流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清除大沙河河道垃圾淤泥109万立方米,恢复湿地43公顷,建设沿河生态护坡17.92万平方米;建设大沙河流域垃圾收集转运系统1套(其中垃圾中转站1座,村级垃圾收集站15处),日处理垃圾120吨;建设2000m3/d的污水处理系统一套,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32公里。项目投资6.52亿元。

 4.2.3 西安江防洪工程

 项目治理水系线全长28公里。防护工程河堤、水陂修建28公里;河道清淤疏浚13公里。项目投资2.7亿元。

 4.2.4萍乡市 城镇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

 项目对 城镇进行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设污水处理50吨/日垃圾中转站29个,日处理2000吨/日污水处理厂15个,配套建设污水管网310千米。项目投资6.3亿元。

 4.3 健康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4.3.1萍乡市 林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

 通过本项目实施,提升 高天岩生态林场和玉壶山生态林场森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盘活毛竹资源、生态资源、湿地资源;盘活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和木材储备林的基地的生产。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完成低产低效林森林质量提升30万亩;建设珍惜树种红豆杉繁育基地500亩(六市乡河江林场)、种植基地10000亩(全县林场);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68公里;完善林业生态管理体系,建设14个林业工作站,120个护林点,并配套林场信息化(人防、森防、病害)建设;修筑林区公路计48条,全长288.35公里。项目投资6.02亿元。

 4.3.2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建设项目

 项目区工矿废弃地主要包括煤矿废弃地、废弃砖石厂等土地。复垦范围包括琴亭镇、坊楼镇、高洲乡、六市乡、南岭乡、荷塘乡、闪石乡、良坊镇、神泉乡和三板桥乡等乡镇。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122.56公顷(1838.39亩),复垦类型为耕地及林地,土地复垦率100%。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表土覆盖、土地翻耕、混泥土拆除等)、复垦工程(耕地1165亩、林地673亩),道路工程(改造修复生产道路28km),灌溉排水工程(新建沟渠32km);建新区面积为115.16公顷(1727.42亩),建新区总面积为115.16公顷,工程主要包括基础道路建设29.52公里(含给水、排水,电力等管线铺设工程)。项目投资为2.98亿元。

 4.3.3江西莲花莲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项目涉及坊楼、湖上、良坊、南岭、琴亭、升坊六个乡镇,建设总面积847.55公顷,规划建设水坡生态改造两道,长分别为260、168米,疏浚河道,建设动物栖息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管护点面积,建设“三园十八景”,修筑莲江河堤,建设桥梁三座,进行河道水体治理,铺设荷花园游步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观景台和沿路景观绿化。项目投资6.5亿元。

 4.3.4萍乡市 坊楼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

 项目涉及坊楼镇奢下、龙山、兴旺、峙垅四个行政村,总面积为7.98平方公里。项目对坊楼镇各矿区所在村进行地表恢复治理工程,包括塌陷沉陷治理工程、矸石建筑瓦砾治理工程、地形地貌与土壤修复工程、损毁水利设施修复工程、损毁排水河沟治理工程、植被和防护林恢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4亿元。

 项目建设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建设 工期

 项目投资(亿元)

 备注

 1

 特色的“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体系建设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主要为完善寒山森林公园、玉壶山森林公园和湖仙山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 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带动贫困人民脱贫致富。

 2016-2019

 12

 2

 萍乡市 秀美乡村建设项目

 项目针对12个乡村旅游点景区(砚溪村、冲头村、黄沙村、珊溪村、白竺村、江山村、沿背村、东星村、奢下村、海潭村、六市村、西坑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16-2018

 5

 3

 萍乡市 荷博园续建工程

 扩建以蜜柚、杨梅为主的百果园区,以桂花为主的苗枢以及蔬菜园区和优质水稻区,努力打造莲花村、竹湖村等9个省级乡村旅游示点建设,使其成为促进莲花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点,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一园四产业”的发展格局。

 2016-2018

 4.5

 4

 萍乡市莲江画廊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莲江水上游乐、佛教文化体验、江河休闲度假”三大板块,打造集“莲江漂流、主题体验、文化旅游、禅修纳福、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田园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别具特色的莲江画廊旅游度假区。

 2016-2018

 1.5

 5

 萍乡市 四季花海建设项目

 本项目围绕打造国内知名的四季花海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一乡一花产业,打造13个花卉小镇,每个乡镇形成1个100亩以上、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花卉休闲农业示范点。

 2016-2018

 10

 小计

 33

 6

 全面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

 萍乡市 莲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莲江河综合整治河道长34.8km。清除河道垃圾、淤泥108万立方,险工段堤防修筑44.9km,建设流域控污截流口523处和生态保护坡83250平方米;沿河企业及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日处理为5000m3/d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配套管网27.8km。

 2016-2019

 6.3

 7

 萍乡市 大沙河流域环境综合保护项目

 清除大沙河河道垃圾淤泥109万立方米,恢复湿地43公顷,建设沿河生态护坡17.92万平方米;建设大沙河流域垃圾收集转运系统1套(其中垃圾中转站1座,村级垃圾收集站15处),日处理垃圾120吨;建设2000m3/d的污水处理系统一套,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32公里。

 2017-2019

 6.52

 8

  西安江防洪工程

 项目治理水系线全长28公里。防护工程河堤、水陂修建28公里;河道清淤疏浚13公里。

 2016-2020

 2.7

 9

 萍乡市 城镇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项目

 项目对 城镇进行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设污水处理50吨/日垃圾中转站29个,日处理2000吨/日污水处理厂15个,配套建设污水管网310千米。

 2016-2018

 6.3

 小计

 21.82

 10

 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

 萍乡市 林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

 提升 高天岩生态林场和玉壶山生态林场森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盘活毛竹资源、生态资源、湿地资源;盘活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和木材储备林的基地的生产。

 2016-2020

 6.02

 11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建设项目

 项目区工矿废弃地主要包括煤矿废弃地、废弃砖石厂等土地。复垦范围包括琴亭镇、坊楼镇、高洲乡、六市乡、南岭乡、荷塘乡、闪石乡、良坊镇、神泉乡和三板桥乡等乡镇。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122.56公顷(1838.39亩),复垦类型为耕地及林地,土地复垦率100%。

 2016-2020

 2.98

 12

 江西莲花莲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项目涉及坊楼、湖上、良坊、南岭、琴亭、升坊六个乡镇,建设总面积847.55公顷,规划建设水坡生态改造两道,长分别为260、168米,疏浚河道,建设动物栖息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管护点面积,建设“三园十八景”,修筑莲江河堤,建设桥梁三座,进行河道水体治理,铺设荷花园游步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观景台和沿路景观绿化。

 2016-2020

 6.5

 13

 萍乡市 坊楼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

 项目涉及坊楼镇奢下、龙山、兴旺、峙垅四个行政村,总面积为7.98平方公里。项目对坊楼镇各矿区所在村进行地表恢复治理工程,包括塌陷沉陷治理工程、矸石建筑瓦砾治理工程、地形地貌与土壤修复工程、损毁水利设施修复工程、损毁排水河沟治理工程、植被和防护林恢复建设工程。

 2016-2018

 4

 小计

 19.5

 合 计

 74.32

 第五章 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5.1 组织实施

 5.1.1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并解决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示范项目建设。

 人民政府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成员,组织、协调和推进先进示范区建设的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应响应工作,成立相应机构并落实人员编制保证相应机构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各地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地位,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5.1.2进度安排与任务分工

 按照项目规划方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建设任务。项目整体推进阶段为5年期(2016年—2020年),试点期间计划实施项目13项,总投资 74.02亿元。

 试点工作定期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技术及阶段成果评估,按评估情况,适当调整“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建设的时间节点及阶段目标。试点工作结束后,完成对建设绩效评估,由上级政府对试点进行考核和验收。在完成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健全“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达到生态文明和扶贫的建设目标,实现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

 5.2 保障措施

 5.2.1加强资金保障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保民生、保稳定,要在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时,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将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关公益性部分的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进一步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城镇污水、垃圾、废物等收集和处置费,并实行统一收集、专项使用。

 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辅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5.2.2加强科技保障

 加强科学决策,坚持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组织难度大,需要资金多。通过科学决策,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有效实施。应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委员会成员,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与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的权威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开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市专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县创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科技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的技术含量,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引进优良品种、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生产加工工艺,配置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

 5.2.3加强机制保障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既看产出增加,又看消耗降低;既看产业效益,又看环境权益;既看经济数字,又看生态发展;既看发展速度,又看发展质量。通过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激发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延寿抗灾;强化环境市场的准入标准,根据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决定是否进入市场;加快制订和修订能源耗费、物质耗费、水资源耗费、土地耗费、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争取做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够相互衔接。

 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中,逐步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指标在综合考评中的权重,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相挂钩的领导干部约谈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5.2.4加强人才保障

 培养生态县建设人才队伍。利用现有条件加速培育县内建设人才队伍,通过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广播、电视等形式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人才分类培养。紧紧围绕地区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人才培养项目。促进 优秀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网络,努力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5.2.5其他保障

 1、加强宣传。深入开展以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内容之中,构建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展绿色学校等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创建活动。促进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全民意识。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以专题专栏、动态报道、评论言论等形式,集中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和工作经验、成效,努力营造全社会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和扶贫工作建设的良好氛围。

 2、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

 “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由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落实生态文明和扶贫建设目标,将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职责,分工合作。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要求,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分解,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强化生态文明示范项目建设与精神文明城市创建统筹衔接。行业责任主体由县直单位承担,负责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各地业务工作的指导,组织各地开展试点示范,确保本部门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各区域责任主体由乡镇承担,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承担总责任,要确保本地区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同时要构建县直单位与乡镇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协调推进重大政策落实、重大资金争取和重大项目建设。

推荐访问:国家生态文明示范乡镇 生态 试验区 精准
上一篇:【诚信演讲稿】明礼诚信演讲稿
下一篇:2016年乡镇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自查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