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限时集训十二文化自信源远流长泽被后世中华文化含解析

来源:加拿大移民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

 主题限时集训( ( 十二) )

 文化自信源远流长、泽被后世的中华文化

 (时间:40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 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 B [从殷商时代“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到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诚信的内涵不仅包括敬神,而且增加了顺天应人的人文精神,故选 B 项。] 2.(2020·合肥质检)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

 ) 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 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 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C [中华文化同宗多源,各家思想之间相互批判、借鉴,有利于形成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故选 C 项;“全面推广”说法欠妥,排除 A 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地主阶级统治的基本确立,排除 B 项;各家思想之间相互借鉴有利于丰富本派思想内涵,排除 D 项。] 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B [“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化的体现,故选 B 项。] 4.(2020·湖北八校联考)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 A.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

 C.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 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 B项。] 5.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受《离骚》的启发;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受《论语》启发。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A [据材料可知,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借用古代文化典籍,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故选 A 项;B 项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 项说法片面和绝对化,故排除;D 项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故排除。] 6.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

 ) A.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B.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 C.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D.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 A [黄宗羲以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为出发点阐释儒学,而非出自个人一己之私,这种主张于国于民于社会都有益处,故选 A 项;黄宗羲的“儒者之学,经纬天地”,是对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排除 B 项;“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以为国为民为出发点,而非个人名利,排除 C 项;材料是黄宗羲对儒学品格的阐释,与君主行政能力无关,排除 D 项。] 7.(2020·桂林调研)《水浒传》被一些官员咒为“诲盗之书”;清代俞万春作《荡寇志》,以 108 好汉都被杀死来作结;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A.受到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 B.启蒙思想借助艺术方式传播 C.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D.政治立场影响人们解读文学 D [题干主要述及了晚清时期,一些官员咒《水浒传》是“诲盗之书”,即引诱别人做坏事的书,俞万春作《荡寇志》(对《水浒传》的续写)通过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达到“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清政府曾三次把《水浒传》作为禁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

 情况,主要是因为《水浒传》主要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的造反精神,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阶级,出于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同一种文学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故选 D 项。] 8.“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影响广泛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张之洞即认为“西学应世事,中学治身心”“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下列主张与之一致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 C.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 D.欲避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A [由材料“西学应世事,中学治身心”“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可知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这与“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说法最为接近,故选 A 项。] 9.(2020·怀化期末)“西学中源说”(基本观点认为西方某些科学技术和事物源自中国)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最为盛行。到 20 世纪初,这种理论的市场便越来越小,批评之声越来越多。这一变化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B.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否定 D.西学的影响力扩大 D [题干提及“西学中源说”由盛行到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学不断传入,不符合事实的“西学中源说”破产,故选 D 项;“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是在 19 世纪 60年代至 90 年代,也就是“西学中源说”盛行之时,排除 A 项;华夷观念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崩溃,排除 B 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排除 C 项。] 10.(2020·荆门调研)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 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 B [“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里体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 B 项;“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体现了传承而非“断裂”,排除 A 项;“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无法判断与救亡图存的关系,排除 C 项;“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

 学的现代化”不能解释为“全盘西化”,排除 D 项。] 11.(2020·蚌埠质检)20 世纪 20 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 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 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 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 D [现代新儒学派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通过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弘扬儒学,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选 D 项。] 12.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 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 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这反映了(

 )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 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 C [汉字中本没有“她”字,是在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故选 C 项;材料创造“她”并沿用至今,不能说明因循守旧,排除 A 项;虽引起激烈的争论,但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异常”激进,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霸权胁迫,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20·沈阳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 分)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近代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甲骨文明确记载着殷王的各种活动和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情况,还有当时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流星雨以及日食,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材料二 甲骨文发现后,金石学家、古董商人、外国人开始大量搜购。这些非科学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据统计,从 1899 年到1928 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达十万片以上,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世界各地。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 月,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抗战爆发前夕,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先后发现了总计 24 900多片甲骨。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所得运往日本。

 ——摘编自人民网《甲骨文:唤醒沉睡文明(探秘汉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国家在制定“十

 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就把《甲骨文合集》的编辑撰写列为历史学科重点项目。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与中华优秀文化体系构建相关的战略高度,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9 年是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观看。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骨文研究的学术价值。(8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甲骨文研究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1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义。(5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相关信息,从甲骨文研究对我国历史断代、商代概貌、文字系统、自然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作用来概括其学术价值。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三相关信息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遭受外来文化掠夺,国内政局动荡,无力保护文物;根据所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可知,战乱频繁,经济遭到破坏,考古研究缺乏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二“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 月,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可知,近代考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限;根据所学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史的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为考古研究提供政治保障,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考古研究提供物质支持;根据所学“双百”方针的知识可知,落实“双百”方针,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考古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根据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国家影响力。第(3)问,根据材料三“2019 年是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观看”可知,甲骨文研究将甲骨文向国际推广,对国际社会而言,对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中国人而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答案] (1)学术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对我国古文字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甲骨文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研究;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8 分) (2)差异:近代由非科学发掘到科学发掘;现代,运用科学手段发掘研究。近代研究私人与政府相结合;现代,国家领导下进行研究,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现代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高度)近代对甲骨文缺少有效保护;现代,大力保护,积极向国际推广。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遭受外来文化掠夺,国内政局动荡,无力保护

 文物;战乱频繁,经济遭到破坏,考古研究缺乏物质基础;近代考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限。现代中国,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为考古研究提供政治保障,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考古研究提供物质支持;落实“双百”方针,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考古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国家影响力。(12 分) (3)意义:对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5 分) 14.(2020·商洛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 教本·本国史》(1935 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本题以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中对“我们文化的优点”的观点为依托,来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评价。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或整体进行阐述,提出观点。如根据“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可以提炼出信息一“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如根据“我们最崇尚德化”可以提炼出信息二“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等。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信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所选的材料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信息一“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可以先提出对“平天下”这一概念的理解,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上有关有志于“平天下”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简单阐述。例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提倡“保天下”。最后,结合儒家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注意不能脱离观点,但也不要重复观点。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2 分) 评述:“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希望恢复礼乐文明的秩序,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提倡尚同,表达了在战乱纷繁的

 时代,期望天下和平与安定。宋明时期,理学家将仁作为理的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倡“天下之法”,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保天下”,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他们的观点都蕴含着“平天下”的深意。(8 分) 结论: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平天下”理念,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推荐访问:泽被后世 高考 源远流长
上一篇:XX城市新区产业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下一篇:上海学前教育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