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_髋关节置换后的下肢静脉血栓

来源:澳大利亚 发布时间:2019-04-30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通过采取明确原因、加强预防、下肢静脉回流的观察、预防性的抗凝治疗等方法给予预防性和干涉性护理。结果 通过中西结合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322.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3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因此,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我院自2008年6月-2010年5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DVT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5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98例,术后并发DVT1例,男性,67岁,有糖尿病史,在术后第6天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8个月,未见后遗症。
  2 预防及护理
  2.1 明确原因,加强预防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本例患者属高龄,合并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且有糖尿病史,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术前因髋关节的病损,下肢活动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减少,以上因素均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此外,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过度旋转和牵拉患肢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增加。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2.1.1 术前评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2]。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DVT的预防措施有: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2)引导吸烟者戒烟,饮食上多食清淡易消化的新鲜蔬菜、水果等粗纤维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高脂饮食;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如用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4)不要穿腹带等束身衣裤,以防止血流不畅,宜穿弹力袜,避免血管扩张;5)多饮水、少饮酒,以稀释血液。
  2.1.2 保持引流通畅 减少局部压迫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于术后24-48h拔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周围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引起引流不畅的原因主要有:连接引流的延长管过长或扭曲;引流管受肢体压迫或折叠;血块堵塞;引流袋过满致负压吸引效果降低;负压引流袋漏气失去吸引作用;翻身时引流管滑脱等。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通畅有效。引流量少而患者诉疼痛时,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引流袋以保证引流效果。负压引流袋应低于伤口位置。
  2.1.3 早期积极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腿部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易发生DVT。术后抬高患肢,定时更换体位,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使用弹力绷带及翻身等,护士应针对不同个体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计划为:1)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10次/h,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2)每2-4小时协助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3)术后2d-2周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收缩活动100次/h。根据病情,可抬高床头2-3次/h,每次不超过30min以防髋关节疲劳。同时行髋关节伸屈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活动时避免屈髋大于90°。
  2.1.4 经络点穴 经络点穴是以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为依据,双手在患者体表经络穴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通过调整机体内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促使发生障碍的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法有:爪切法、点打法、循按法、推法、拿捏法等。常用的穴位有: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三阴交、血海、阴陵、阳陵、太白等。
  2.2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高危期是术后24h[3]。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须严密观察。术后伤口周围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本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对比观察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2.3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我院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1-2次/d,持续7d的方法预防术后DVT。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4]。因髋关节置换术损伤大,术后一般用抗凝剂而不用止血剂,故术后24小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引流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本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除有糖尿病史外,因怕疼痛而拒绝主动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观察及护理,才能帮助医生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48.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370-372.
  [4] 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右旋糖苷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研究杂志,2000,38(1):25-27.

推荐访问:下肢 置换 关节 护理
上一篇:【有关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检测流感病毒的方法
下一篇:【心理干预对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观察】 对冠心病患者安全的抗抑郁药物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