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猝死80例临床分析] 猝死典例

来源:澳大利亚 发布时间:2019-04-29 点击: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与临床分析,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提高院前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市急救中心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院前猝死8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现场复苏有效7例,成功3例。结论 院前猝死复苏有效率及成功率均较低;尽早发现猝死病人和尽快进行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人民群众普及CPR技术对复苏成功至关重要。
  [关键词] 猝死;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术
  [中图分类号] R65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59-01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是院前急救常见的最严重的病症,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口猝死,院前猝死病人复苏的成功率低于2%[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定义为1小时,也有人将发病24小时内死亡也归入猝死之列[2]。本文回顾分析我中心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院前猝死8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猝死发生的病因及能采取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我中心抢救院前猝死病人80例,符合WHO猝死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占65%,女28例,占35%。年龄18岁-92岁,平均58.5岁;其中心血管系统所占比例高达45%。患者猝死前主要出现症状有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晕厥、抽搐、乏力、恶心、呕吐、颈痛、四肢麻木等,也有无任何先兆者。发病现场在家中者57例,在其他场所23例。现场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心电静止52例,占65%,电一机械分离22例,占27.5%,心室纤颤6例,占7.5%。
  1.2 现场复苏 在现场或救护车上对80例猝死患者行心肺复苏术,复苏方法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操作规程进行。措施包括:开放气道、经口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并使用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1.3 效果判定标准 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心跳、呼吸及意识;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心跳或呼吸,而意识未能恢复,但可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抢救;复苏无效:自主心跳、呼吸及意识均未恢复。
  2 结果 现场心肺复苏后死亡7O例(87.5%),有效7例(8.75%),成功3例(3.75%)。
  3 讨论
  3.1 猝死病因 猝死是指看来健康的人或一个病情平稳或正在好转的患者,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根据猝死患者既往病史获知,心源性猝死仍占大多数,达到45%。而心源性猝死患者当中,则以冠心病患者居多,这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相符[3]。此外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所致猝死也较为常见。因此,平时应积极治疗和干预原发病,只有控制好原发基础疾病,才能减少猝死的发生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劳动强度也加大,也可导致猝死。
  2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3.2 急救反应时间 心跳停止3秒时患者即感头晕,(1O-20)秒发生昏厥,4O秒出现抽搐,(4-6)分钟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损害。超过6分钟复苏者其存活率仅为4%,10分以上者几乎不能成功。因此,心跳骤停5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影响急救反应时间的因素除包括医疗机构应急反应能力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城市路况、家属或目击者能否准确描述其发病地点等。因此,120司机及医务人员应对所属地段、路况有所了解,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发病地点。
  3.3 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 大多数猝死患者家属及围观群众(包括目击者)只是拨打l20急救电话,或者只是给予简单的胸外心脏按压,并未能给患者实施有效心肺复苏术。从而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见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广泛普及初级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能够实施初级心肺复苏,使早期急救“生命链”得以完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3.4 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时操作规范 包括早期识别室性心律失常、电除颤、及早气管内插管等措施,有文献报道连续的急症监护记录观察到近85%-90%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数分钟内出现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因而早期电除颤复律对抢救猝死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为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5]。本组病例中复苏成功的3例患者,在救护车到达时已给予电除颤。
  4 猝死防治措施 要提高院前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重视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尽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及时治疗基础性疾病;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炼。对人民群众普及CPR技术,在他们发现猝死病人时,可以立即进行现场急救,进行CPR,并及时向“120”呼救。提高医务人员的CPR技术水平,重视“四早生存链”,即早期呼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并尽快针对复苏后进行综合处理,尤其是积极寻找和处理引起猝死的病因[5]。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尽快展开急救,尽快的进行电除颤,在5分钟内除颤可以明显提高猝死的生存率。对院前急救的一线医生进行高质量的CPR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CPR技术,以提高猝死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94.
  [3] 傅伟强,余桂健,易文枫等.中青年猝死临床与抢救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5):1055.
  [4] 何明丰,梁章荣,张英俭等.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O04,9(3):161.
  [5] 陈协辉,陈晓君,王伟.影响心肺脑复苏因素的Logisti回归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08.

推荐访问:猝死 临床 分析
上一篇:医改医院药房取消 新医改下医院药房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骨髓腔穿刺输液 骨髓腔输液在成人急救的效果观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