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药解,黄元御

来源:英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13 点击:

 长沙药解+ + 黄元御

 长沙药解

 清黄元御

 目录

 长沙药解卷一 1 甘草. 1 白术. 3 人参. 4 大枣. 6 胶饴. 7 粳米. 8 薏苡. 9 小麦. 10 大麦. 11 神曲. 11 吴茱萸 11 蜀椒. 12 干姜. 12 生姜. 14 半夏. 15

 代赭石 17 厚朴. 18 枳实. 19 栀子. 19 香豉. 20 瓜蒂. 21 蜀漆. 21 藜芦. 22 升麻. 22 葛根. 23 赤石脂 24 禹余粮 24 鸡子黄 24 麻仁. 25 i

 目录目录

 白蜜. 25 大黄. 26 巴豆. 28 长沙药解卷二 29

 当归. 29 阿胶. 30

 地黄. 30 芍药. 32 防风. 33 柴胡. 34 黄芩. 35 黄柏. 36 白头翁 37 秦皮. 37 白蔹. 37 豆黄卷 37 苦参. 38 生梓白皮. 38

 甘李根白皮 38 狼牙. 39 猪胆汁 39 乌梅. 39 枣仁. 40 山茱萸 40 艾叶. 40 灶中黄土. 41

 新绛. 42 马通. 42

 王不留行. 42

 桂枝. 42 羊肉. 45 黄酒. 45 苦酒. 46 芎?. 46 牡丹皮 47 桃仁. 47 土瓜根48 ii

 目录目录

 蒴?. 48 干漆. 48 红蓝花 48 败酱. 49 鳖甲. 49 紫葳. 49 ?虫. 50 蜣螂. 50 鼠妇. 50 蜂窠. 50 虻虫. 51

 水蛭. 51 蛴螬. 51 蜘蛛. 51 雄黄. 52 铅丹. 52 铅粉. 52 长沙药解卷三 53

 黄芪. 53 薯蓣. 54 五味子 55 诃黎勒 55 白前. 56 细辛. 56 射干. 57 紫菀. 57 款冬花 57 杏仁. 58 薤白. 58 桔梗. 59 橘皮. 60 皂荚. 60 白酒. 60

 葱白. 61 麻黄. 61 苏叶. 63 栝蒌根 63 iii

 目录目录

 栝蒌实 64 麦冬. 65 天冬. 65 竹叶. 66 竹茹. 67 萎蕤. 67 百合. 67 贝母. 68 白薇. 68 紫参. 68 柏叶. 69 柏实. 69 鸡子白 69 猪肤. 70 瓜子. 70 知母. 70

 石膏. 70 桑根白皮. 71

 旋覆花 71 长沙药解卷四 73

 茯苓. 73 猪苓. 75 泽泻. 76 葵子. 76 瞿麦. 76 蒲灰. 77 通草. 77 石韦. 77 茵陈蒿 77 连翘. 78 泽漆. 78 赤小豆 78 防己. 79 海藻. 80 商陆根 80 葶苈. 80 芫花. 81 iv

 目录目录

 甘遂. 81 大戟. 81 滑石. 82 戎盐. 82 硝石. 82 芒硝. 83 赤硝. 84 矾石. 84 云母. 84 白鱼. 85 文蛤. 85 鸡屎白 85 猪膏. 86 乱发. 86 人尿. 86 ?裆灰87 黄连. 87 朱砂. 88 牡蛎. 88 龙骨. 89 附子. 90

 乌头. 92

 蛇床子 92

 v

 目录目录

 vi

 长沙药解卷一

 甘草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

 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伤寒》炙甘草汤,甘草四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二两,生地一斤,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麦冬半升,清酒七升,水八升,煮三升,去渣,入阿胶,消化,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治

 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下两胁,

 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其

 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在心下。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湿,

 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负,则病转 阳明,而中

 气伤矣。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

 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治太阳伤寒中

 风,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者。以下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土

 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

 干呕。君相火炎,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甘、姜、大枣,温补中气之虚寒,芩、连清泻上焦之

 烦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干呕也。

 四逆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一枚。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

 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姜、甘温补其脾土也。脾主

 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以甘草而君姜、

 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

 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甘、附子,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 厥阴病,汗

 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

 泄。姜、甘、附子,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通脉四逆汤,甘草、干姜各三两,生附子一枚。治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

 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治厥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

 1

 甘草长沙药解卷一

 而厥者。以水土寒湿,木郁贼脾,微阳不敛,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暖水土,以达木郁

 也。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少阴病,四逆者。以水寒木

 枯,郁生风燥,侵克脾土,中气痞塞,不能四达。柴、芍清其风木,甘草补其中气,枳实泻其

 痞满也。

 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手足厥冷者。以汗后火泄土

 败,四肢失养,微阳离根,胃气升逆。甘草、干姜,补土温中,以回升逆之阳也。

 《金匮》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汗

 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水寒土湿,木郁不能行水,湿阻关节,

 经络不通,是以痛肿。湿蒸汗泄,卫阳不固,故恶风寒,术、甘补土燥湿,桂枝疏木通经,附

 子温其水寒也。

 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麻黄四两。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者。以土湿不能行

 水,皮毛外闭,溲尿下阻,湿无去路,淫蒸肌肤,而发黄肿。甘草补其土,麻黄开皮毛而泻

 水湿也。

 《伤寒》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大黄三两,芒硝半斤。治太阳伤寒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

 热,属阳明者。以寒闭皮毛,经郁发热,汗出热泄,病当自解。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此胃

 阳素盛,腑热内作,将来阳明之大承气证也。方其蒸蒸发热之时,早以甘草保其中,硝、黄

 泻其热,胃气调和,则异日之府证不成也。

 《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甘草、阿胶各二两。治产后下

 利虚极者。以产后亡血木燥,贼伤脾土,而病下利。白头翁汤以清其湿热,甘草补其脾土,

 阿胶润其风木也。

 《伤寒》甘草汤,生甘草二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阴水旺,二火俱胜,上行清

 道,是以咽痛,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

 甘草粉蜜汤,甘草二两,铅粉一两,蜜四两,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入粉、蜜,煎如薄粥。治蛔虫

 为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者。以土弱气滞,木郁虫化。甘草补土,白粉 1 杀虫,蜂蜜润燥而

 清风,滑肠而下积也。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气运动,左旋而

 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

 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木青、金

 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

 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

 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

 脾土温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

 1 白粉,即铅白粉,亦即铅粉

 2

 长沙药解卷一白术

 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 1 秉土气。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

 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气血

 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

 矣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

 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

 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凡咽喉疼痛,及一

 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熟用,去皮,蜜炙。

 白术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

 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金匮》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二两,大枣六枚,生姜两半,附子一枚,白术一两。治风

 湿相抟,身体疼烦,大便坚,小便自利者。以汗出遇风,表闭汗回,流溢经络关节,营卫郁

 阻,是以疼烦。若小便不利,此应桂枝加附子,暖水达木,以通水道。今大便坚,小便自利,

 则湿兼在表而不在里。而水道过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术以补津液也。

 越婢加术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白术四两。治里水,一身

 面目黄肿,小便自利而渴者。以皮毛外闭,湿气在经,不得泄路,郁而生热,湿热淫蒸,是

 以一身面目黄肿。若小便不利,此应表里渗泻,以驱湿热。今小便自利而渴,则湿兼在表,

 而不但在里。便利亡津,是以发渴。甘草、姜、枣补土和中,麻、膏泻经络之湿热,白术补

 脏腑之津液也。

 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白术四两。治湿家身烦疼者。以湿

 郁经络,泄皮毛不泄,故身烦疼。麻黄汤泄皮毛以驱湿,恐汗去而津亡,故加白术,以益津

 也。此即里水之证,小便不利者也。

 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去术之滞,加

 桂枝益肝阳而伐肾阴也。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去术之壅,加生姜降逆而止呕吐也。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去术之闭,加附子开瘀浊而消胀满也。下多者,仍用术,以其

 固脱陷而止泄也。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湿也。

 白术散,白术、蜀椒、川芎、牡蛎等分。妊娠养胎。以胎妊之病,水寒土湿,木气郁结,而克

 脾土,则脾困不能养胎。白术补土燥湿,蜀椒暖水敛火,芎?疏乙木之郁,牡蛎消肝气之结

 也。

 1 胥,《集韵》:\胥,皆也。"

 3

 人参长沙药解卷一

 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木火,胃以阳明而含阴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胃降则空

 虚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呕,脾升则磨荡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湿,

 太阴脾土,升自水分,因从水分 1 而化湿,阳明胃土,降于火位,因从火位而化燥。太阴之湿

 济阳明之燥,阳明之燥济太阴之湿,燥湿调和,中气轮转,是以胃纳脾消,吐利不作。

 但太阴脾土以湿土司令,阳明胃从燥金化气。辛金己土,俱属太阴,而辛金不如己土之

 湿,庚金戊土,俱属阳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缘化于人,不敌主令于己者之旺也。人之

 衰也,火日亏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湿日长,湿则中气凝郁,枢轴不运,升降反作,脾陷胃逆。

 脾陷则乙木不达,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为泄,胃逆则甲木失归,上克戊土,饮食不纳而为

 呕。白术补土燥湿,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医。理中汤方在人参。用之以治痞满呕泄,

 盖与姜、肝、人参温补中气,转其升降之轴,自复清浊之位也。其性守而不走,故于补虚故

 固脱,独擅其长,而于疏通宣导,则未能焉。若脐动腹满诸证,非姜、桂、附子,不能胜任

 矣。

 凡去湿之品,每伤于燥。白术气味浓郁,汁浆淳厚,既养胃气,亦补脾气,最生津液,

 而止燥渴。仲景用之于桂枝、麻黄之内,汗去而津液不伤,至妙之法也。

 盖湿淫之病,善伤津液。以土燥金清,则肺气降洒,而化雨露。其露气之氤氲而游溢者,

 浸润滑泽,是谓之津。津液渗灌,脏腑沾濡,是以不渴。湿则气滞津凝,淫生痰涎,脏腑失

 滋,每生燥渴。津液无多,而再经汗泄,湿愈而燥伤矣。加白术去湿而养津,此除湿发汗之

 金绳也。

 水火之交,其权在土。水化而为木火,由己土之左旋,火化而为金水,缘戊土之右转,

 土者,水火之中气也。中气旺则戊土蛰封,阴降而抱阳,九地之下,常煦然而如春,己土升

 发,阳升而含阴,九天之上,常凛然而如秋。中气衰则戊土逆升,失其封蛰之职,火飞而病

 上热,己土顺陷,乖其发达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热水寒之病,必缘土败。仲景治水,

 五苓、真武、附子、泽泻诸方,俱用白术,所以培土而制水也。禹平 2 水土,非土则水不可平。

 治天下之水者,莫如神禹,治一身之水者,莫如仲景,圣圣心符,天人不殊也。

 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

 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产于潜 3 者佳。选坚白肥鲜者,泔浸,切片,盘盛,隔布上下铺湿米,蒸至米烂, 晒干用。

 人参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

 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金匮》人参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即理中汤。治胸痹心痞,气结在胸,胸满,

 1 分,原脱。据集成本、石印本补

 2 平,治也。《书 大禹谟》:\地平天成。"《传》:\水土治曰平。"

 3 潜,浙江省于潜县。

 4

 长沙药解卷一人参

 胁下逆抢心。以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则胸中痞结,己土逼于乙木,则胁下

 逆抢。甘草、白术,培土而燥湿,姜、参温中而扶阳,所以转升降之轴也。

 理中丸,即人参汤四味作丸。治霍乱吐利,头痛身疼,发热恶寒。以夏月饮食寒冷,水谷

 未消,感冒风寒,皮毛外闭,宿食内阻,木气不舒,菀郁而克土,胃气壅遏,水谷莫容,胃逆

 则呕,脾陷则利。参、术、姜、甘,温补中气,所以拨上下之枢也。腹痛,加人参足前成四

 两。以阳衰气滞,土木逼迫,加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消 1 阴滞也。

 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干姜二两半,生附子一枚,人参一两。治霍乱利止脉微。以泄利既

 多,风木不敛,亡血中之温气。四逆汤暖补水土,加人参以益血中之温气也。

 《伤寒》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一两。以利亡血中温气,故肢寒,脉微欲将断绝,加人参补肝脾之阳,

 以充经脉也。

 新加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四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治伤寒汗后,身疼

 痛,脉沉迟者。以汗泻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

 甘、枣、桂枝,补脾精而达肝气,加芍药清风木之燥,加生姜行血脉之瘀,加人参补肝脾之

 阳,以充经脉也。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治伤寒汗后心烦,口渴

 舌燥,欲饮水数升,脉洪大者。以胃阳素盛,津液汗亡,腑热未定 2,肺燥先动。白虎泻热清

 金,加人参以补汗亡之阳气也。治太阳中?,汗出恶风,身热而渴者。以暑月感冒,风寒郁

 其内热,而伤元气。热盛而寒不能闭,是以汗出。白虎清金泻热,加人参以益耗伤之阳也。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以津化于气,气热

 故津伤而渴,人参、栝蒌根,清金而益气也。

 气充于肺,而实原于肾,肺气下降,而化肾水,水非气也,而水实含肺气。(此气在

 水,《难经》谓之生气之原,道家名为水中气。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升而化阳,又怀阴

 精,阳降而化阴,又胎阳气。阳气一胎,己土左旋,升于东南,则化木火。脾以阴体而抱阳

 魂,非脾阳之春生,则木不温,非脾阳之夏长,则火不热,故肝脾虽盛于血,而血中之温气,

 实阳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则气盛矣,是以肝脾之气虚,肺胃之气实。虚而

 实则肝脾升,实而虚则肺胃降。实而实则胃壅塞而不降,虚而虚则肝脾抑郁而不升,而总由

 于中气之不旺。

 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

 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中气不旺,则轮枢莫转,虚者益虚而左陷,实者益实而右逆。

 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 3,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

 下之呕泄皆止,心腹之痞胀俱消。仲景理中汤、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呕泄,握其中枢,以

 1 消,原作\清",形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改。

 2 定,犹成也。《吕览 仲冬》:\以待阴阳之所定。"

 3 黄庭,道家语。在此指脾胃。《上清黄庭内景经 释题》:\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

 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

 5

 大枣长沙药解卷一

 运四旁也。大建中汤,方见胶饴。大半夏汤,方见半夏。黄连汤,方在黄连。诸方,皆用之治痞痛

 呕利之证,全是建立中气,以转升降之机。由中气以及四维,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

 心,下而入肾,无往不宜。但入心则凉,入肾宜热,入肺胃则宜清降,入肝脾则宜温升,五

 脏自然之气化,不可违也。

 中气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气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自荣,枝叶若萎,根本必

 枯。肝脾主营,肺胃主卫,皆中气所变化也。凡沉、迟、微、细、弱、涩、结、代之诊,虽是

 经气之虚,而实缘中气之败,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参,补中气以充经络

 也。

 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白术渗土金之湿,散浊气而还清,清气飘洒,真

 液自滴,人参润金土之燥,蒸清气而为雾,雾气氤氲,甘露自零。至于盛暑伤气之热渴,大

 汗亡津之烦躁,加人参于白虎,清金之内,化气生津,止渴涤烦,请补之妙,未可言喻。麦

 门 1 冬汤,方在麦冬。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二方之用人参,清金补水之玉津也。

 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大枣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

 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金匮》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等分为散,大枣十枚。煎服一钱匕。治中风表解,内有水气,

 下利呕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者。以土败不能制水,水邪泛滥,中

 气郁阻,肝脾下陷而为泄利,胆胃上逆而作呕吐。戊土迫于甲木,是以心痞胁痛。相火升而

 卫泄,是以汗出。表证即解,故不恶寒。芫、遂、大戟,决其积水,大枣保其脾精也。

 《伤寒》苓桂甘枣汤,方在茯苓。用之治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以汗泻肝脾精

 气。木枯风动,郁勃冲击,土败而风木升腾,是为奔豚,大枣补脾精而滋风木也。金匮》甘

 麦大枣汤,方在小麦。用之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以木枯风盛,肺津被耗,大枣补脾精而润

 风燥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咳者,去人

 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胶饴。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腹满

 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以其补而不行,益滞而助壅也。

 木宜直升,曲则作酸,金宜从降,革则作辛,水宜上行,润下则咸,火宜下济,炎上则

 苦。酸则木病,故宜辛散,辛则金病,故宜酸收,咸则水病,故宜苦温,苦则心病,故宜咸

 寒。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治宜对宫之味,所以反逆而为顺也。土居

 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气不正,不酸、不辛、不苦、不咸、其味曰甘,不腥、不臊、不焦、

 1 门,原脱,诸本均同。据本书卷三麦冬释文、《金匮悬解 卷十五》、《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并治第七》补。

 6

 长沙药解卷一胶饴

 不腐,其气曰香。味为阴而气为阳,阳性动而阴性静,以其味甘,则阴静而降,以其气香,

 则阳动而升。升则己土左旋而水木不陷,降则戊土右转而火金不逆。

 四象之病而生四味者,土气之弱也。大枣纯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气味甘香,直走中宫,

 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而香甘之外,则四象之味俱备,其辛宜肝,其酸宜肺,其

 苦宜肾,其咸宜心。补中宫而养诸子,既左右之咸宜,亦四达而不悖,真天下之佳果,人间

 之良药。

 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以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

 血以化气也,是以偏入己土,补脾精而养肝 1 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

 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

 盖汗血一也。肺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主营血而司经络。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

 为营之叶,非卫则营不生,非营则卫不化。酝于卫而藏于营,则为血,酿于营而泄于卫,则

 为汗,虽异名而实同出,故曰夺汗者勿血,夺血者勿汗。太阳中风,卫气外敛,营郁而生内

 热,义详桂枝、麻黄。桂枝汤方在桂枝。开经络而泻营郁,不以大枣补其营阴,则汗出血亡,外

 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

 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营闭卫郁,义在泻卫,不在泻营,故麻黄汤,方在麻黄。不用也。其甘

 多而香少,则动少而静多,与姜桂同用,调其凝重之气,使之游溢于脏腑,洒陈于经络。以

 精专之体,改而为流利之性,此先圣之化裁也。

 桂枝为内外感伤之原,遇沉、迟、结、代之脉,一变而为新加,再变而为炙甘草,方在甘

 草。总不离桂枝之法。而当归四逆方在当归。治厥阴脉微欲绝,则倍用大枣以滋肝血,方用大枣

 二十五枚,扩桂枝之义以宏大枣之功,而大枣之能事始尽。其伟绩殊效,备见于仲景诸方矣。

 新制大枣法:选坚实肥大者,煮去苦水,换水煮烂,去皮核,净肉半斤,加生姜汁八两,

 入原汤煮化,连汁晒干。

 胶饴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

 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伤寒》小建中汤,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少阳伤寒,

 阳脉涩,阴脉弦,寸为阳,尺为阴。法当腹中急痛者。以甲乙二木,表里同气,甲木不降,则阳

 脉涩,乙木不升,则阴脉弦。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胁,乙木不升,必克己土,

 法当痛见于腹胁。木气枯硬,是以其痛迫急。少阳胆从相火化气,厥阴肝以风木主令,肝胆

 合邪,风火郁生,中气被贼,势在迫急。胶饴、甘草,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

 木 2 郁而清风火也。治少阳伤寒,心中悸而烦者。以病传少阳,相火郁隆,不可发汗。汗亡少

 1 肝、原作\肺",据闽本改。

 2 木,原作\水"形近之误,据闽本改。

 7

 粳米长沙药解卷一

 阳之津,木枯土弱,必传阳明,五行之理,病则传其所胜也。胃气调和则病愈,胃土堙郁而

 不和,其心中必生烦悸。盖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汗泻中脘

 之阳,土弱胃逆,不能降蛰相火,相火飞腾,升炎于上,心液消烁,故生郁烦。胆胃上壅,阻

 碍厥阴升降之路,是以动悸。以枯木而贼弱土,燥热郁生,伤耗胃脘之精液,则中宫败矣。

 胶饴、甘草、大枣,补脾而生胃液,姜、桂、芍药,疏木而清相火也。小建中证,即炙甘草之轻

 者,烦悸不已,必至经脉结代。《金匮》治虚劳里急腹痛,悸衄,梦而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者。以中气衰弱,凝郁莫运,甲木不降,累及厥阴,升露郁阻而生动悸,相火刑金,

 收令不行而生吐衄。肺津消烁,则咽干口燥。乙木不升,生气莫遂,贼伤己土,则腹痛里急。

 木郁风动,疏泄不藏,则梦而失精。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则手足烦热而肢节疼

 痛。胶饴、甘、枣,补土养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达郁而清风也。

 《金匮》大建中汤,胶饴一升,人参一两,干姜四两,蜀椒二合。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腹中寒气,上冲皮起 1,头足出现,上下走痛,而不可触近。以火虚土弱,水邪无畏,中侮脾

 胃,上凌心火,火土双败,中上寒甚,呕痛齐作,饮食俱废。饴、参培土而建中, 干姜、蜀椒,

 补火而温寒也。

 黄芪建中汤,黄芪两半,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治虚

 劳里急,诸不足。虚劳之病,土败木遏,郁槁不荣,《素问》语。是以里急。生气失政,缘于阳

 虚。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郁而清风燥,黄芪补卫阳而生营阴

 也。

 乙木升于癸水而植于己土,甲木升于壬水而培于戊土,中气旺则戊土右降而甲木不逆,

 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乙木直升,故腹胁松畅而不满急,甲木顺降,故胸胁冲和而不痞硬。

 中气颓败,不能四运,甲木上逆而贼戊土,乙木下陷而贼己土,土木逼迫,则痞硬满急、疼

 痛惊悸、吐衄遗泄、干燥烦热之病生焉,总以根本失养,枝斡不荣,故变和缓而为急切,作

 盗贼以犯中原也。风木相火,郁生燥热,内耗脾胃枝精液,外灼肝胆之精血,久而生意枯槁,

 中气亡败,则性命倾矣。胶饴温润淳浓,补脾精而养肝血,缓急切而润风燥,是以建中三方

 皆用之,以补中而缓急。

 盖中气者,交济水火之枢,升降 2 金木之轴,中气健旺,枢轴轮转,水木升而火金降,寒

 热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复,是强中御外之良规也。审其木燥而用芍药,水寒则用

 椒、姜,气弱则加黄芪,血虚则加当归,解此四法,胶饴之用,备建中立极之妙矣。

 粳米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

 1 起,原作\毛",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 卷十七》、《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病脉证治第十》改。

 2 降,原作\隆",形近之误,据闽本改。

 8

 长沙药解卷一薏苡

 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痛热涩。

 《金匮》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粳米半升 1,半夏半升 2,甘草一两,大枣十枚。治腹中寒气,雷

 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火虚土败,水寒木郁,肝木克脾,故腹中雷鸣而卫切痛,胆木

 克胃,故胸胁逆满而作呕吐。粳米、甘、枣,补土和中,附子驱下焦之湿寒,半夏降上脘之

 冲逆也。

 《伤寒》桃花汤,方在赤石脂。用之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脓血者。以土湿水

 寒,木郁血陷,粳米补土而和中,利水而泻湿也。

 人之中气冲和,升降不反,则清阳弗陷而浊阴弗逆。中气亏损,升降倒行,清气下陷。

 痛坠而泄利,浊气上逆,痛满而呕吐,则冲和之地,变而为急迫之场矣。物之冲和,莫如谷

 气,粳米得谷气之完,《素问》:稻米者完。最补中焦,而理清浊。附子粳米汤,以此和平厚重之

 气助其中宫,桃花汤,以此和煦发达之气益其中脘,中旺则癸水将退,而后干姜奏其回阳之

 效,己土将复,而后石脂成其固脱之功,阴邪欲遁,而后附子展其破寒之能,胃气欲平,而

 后半夏施其降逆之力。若非粳米握其中权,虽以半夏、附子之长于降浊,何足恃其前茅,干

 姜、石脂之善于升清,安得逞其后劲。常山 3 率然,但有首尾,未能如此呼应之灵也。

 饮食入腹,是变精气,谷气化精,归于肝脾,谷精化气,归于肺胃。物之润泽,莫过于

 气,气清而化津水,津旺则金润,水利则土燥。水愈利则土愈燥,而气愈清,气愈清则津愈

 旺,而水愈利,故止渴之法,机在益气而清金,清金之法,机在利水而燥土。以 土燥则清气

 飘洒,津液流布,脏腑被泽,是以不渴,土湿则浊气湮郁,痰涎凝结,脏腑失泽,是以渴也。

 粳米清液淳浓,最能化气生津,清金止渴,长于利水而燥土。白虎汤方在石膏。用之治伤寒表

 解之热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益气而生津也。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用之治大病

 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冬、石膏,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麦门冬

 汤方在麦冬。用之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麦冬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

 也。

 盖非气则津不化,非津则水不生,譬之水沸而气腾焉。气上之熏泽而滋润者,津也,气

 下之泛洒而滴沥者,水也,使无粳米、人参益气生津之药,徒以知、膏、麦冬清金化水之品,

 求其止渴,断乎不能!人之夏热饮水,肠鸣腹胀而燥渴不止者,水不能化气故也。

 薏苡

 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泻湿,补己土之精,化戊土之

 1 升,原作\斤",据闽本、集成本、石印本、《金匮悬解 卷十七》、《金匮要 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

 十》改。

 2 升,原作\斤",据闽本、集成本、石印本、《金匮悬解 卷十七》、《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

 十》改。

 3 常山,指蜀汉 赵云。

 9

 小麦长沙药解卷一

 气,润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沥,最泻经络风湿,善开胸膈痹痛。

 《金匮》薏苡附子散,薏苡十五两,附子十枚。杵为散,服方寸匕。治胸痹缓急者。以水土湿

 寒,浊阴上逆,清气郁阻,胸膈闭塞。证有缓急不同,而总属湿寒,薏苡泻湿而降浊,附子

 驱寒而破壅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杵为散。煎服方寸匕。小便当下。治肠痈,身

 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以寒邪在腹,膏血凝涩,堙郁臭

 败,腐而为脓。肠气壅遏,故腹皮胀急,而状如肿满。凝瘀腐化,故腹无积聚,而按之软塌。

 血败不华肌腠,故皮肤甲错,而失滑泽。卫阻而非表邪,故经脉数疾,而无外热。附子破其

 寒郁,败酱行其脓血,薏苡泻湿而开水窍也。败酱化脓为水,水窍既开,故自小便下。

 水非气清则不利,气非土燥则不清,土非水利则不燥。欲燥其土,必利其水,欲利其水,

 必清其气,欲清其气,必燥其土。土居气水之交,握其生化之权,而司其清浊之任者也。薏

 苡一物而三善备焉,上以清气而利水,下以利水而燥土,中以燥土而清气。

 盖气化于精而水化于气,薏苡精液浓厚,化气最清,气秉清肃,化水最捷。以清肃之气

 而行降洒之令,千支万派,尽赴溪壑,水注川渎而大泽不涸,则土处沃衍而神洲卜沉,湿消

 而气爽,露零而木荣矣。麻杏薏苡甘草汤方在麻黄,以治风湿之病。推之凡筋挛1 骨痛、水胀

 气鼓、肺痈肠疽、消渴淋痛之类,无不因湿,则薏苡之治效,固当不一而足也。

 百病只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泻湿而燥土,未必益气清金,而利水

 者,未必补中。能清能燥,兼补兼泻,具抑阴扶阳之力,擅去浊还清之长,未可得于凡草常

 木之中也。

 小麦

 味甘、微苦,《素问》: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小麦是手太阴药。入足太阴脾、足

 阳明胃、手太阴肺经。润辛金之枯燥,通壬水之淋沥,能清烦渴,善止悲伤。

 《金匮》甘麦大枣汤,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数欠伸者。

 以厥阴风木之气,最耗精血,风动而伤肺津,金燥则悲伤欲哭。五脏之志,在肺为悲,在肾

 为恐。五脏之声,在肺为哭。盖肺津燥降,则化肾水,物情喜升而恶降,升则得意而为喜,

 降则失意而为恐,悲者,恐之先机也。阳气将降,则生欠伸,欠伸者,阴引而下,阳引而上,

 未能即降也。义详《灵枢 口问》。甘草培土,大枣滋乙木而息风,小麦润辛金而除燥也。此与消

 渴,俱厥阴病。

 小麦粥生津止渴,除烦泻热,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治心烦作呕,以清心而除烦也。枳

 实芍药散,方在枳实。用之治痈脓,以其泻热而除湿也。

 1 挛,原作\孪",形近之误,据闽本改。

 10

 长沙药解卷一大麦

 大麦

 味甘、酸,性滑,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利水消疸 1,止渴生津。

 《金匮》硝矾散,方在硝石。用之治女黑疸,以其利水而泻湿也。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

 治妊娠作渴,以其润肺而生津也。

 大麦粥利水泻湿,生津滑燥,化谷消胀,下气宽胸,消中有补者也。

 神曲

 味辛、甘,入足太阴脾经。化谷消痰,泻满除?。

 《金匮》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百病,以其调中而消滞也。

 神曲辛烈之性,化宿谷停痰,磨硬块坚积,疗胀满泄利,化产后瘀血。

 炒,研用。

 吴茱萸

 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

 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伤寒》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阳明伤寒,食谷欲呕者。

 胃气顺降,则纳而不呕,胃气逆升,则呕而不纳。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

 温胃而降逆也。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以土虚木郁,中气被贼,是以常吐涎沫。

 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降逆而疏木也。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

 死者。以寒水侮土,脾陷胃逆,则吐利兼作。中气亏败,四肢失温,则手足厥冷。坎阳离根,

 散越无归,则烦躁欲死。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降逆而升陷也。

 《金匮》治

 呕而胸满者。以中虚胃逆,浊气冲寒,故呕而胸满。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

 降逆而泻满也。

 《伤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芍药、桂枝、通草各三两,细辛、甘草各二两,大枣十

 五枚,吴茱萸一升,生姜半斤。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分三服。治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内

 有久寒者。以土主四肢,而手足之温暖,经脉之充畅者,赖厥阴乙木之力。以乙木性温,藏

 营血而孕君火,灌经络而主肢节也。积寒内瘀,肝血冷涩,不能四运,故肢寒而脉细。当归

 四逆补营血而通经脉,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阴滞也。

 《金匮》温经汤,当归、阿胶、芍药、川芎、桂枝、丹皮、人参、甘草、干姜各三两,半夏、麦冬各一

 升,吴茱萸三两。水一斗,煮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或至

 1 疸,原作\疽",形近之误,据闽本改。

 11

 蜀椒长沙药解卷一

 期不来。治妇人带下,下利不止,暮即发热,腹满里急,掌热口干。以曾半产,瘀血在腹,阻

 隔清阳升达之路,肝脾郁陷,故腹满里急。风木疏泄,故带下泄利。君火上逆,故手掌烦热,

 唇口干燥。暮而阳气不藏,是以发热。归、阿、芍药,养血而清风,丹、归、芎?,破瘀而疏

 木,半夏、麦冬,降逆而润燥,甘草、人参,补中而培土,茱萸、干姜,暖肝而温经也。

 吴茱萸辛燥之性,泻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

 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暧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

 熨胁腹诸症,杀脏腑诸虫,医霍乱转筋,疗疝气痛坠。

 热水洗数次用。

 蜀椒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经。暖中宫而湿命门,驱寒

 湿而止疼痛,最治呕吐,善医泄利。

 《金匮》大建中汤,方在胶饴。用之治心腹寒疼,以寒水而凌火土,蜀椒胜寒水而补火土

 也。乌头赤石脂丸,方在乌头用之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肾邪而贼心君。蜀椒益君火而逐

 阴邪也。升麻鳖甲汤,方在鳖甲。用之治阳毒,咽喉痛,吐脓血,以表邪而郁肝火,蜀椒开腠

 理而泻毒汁也。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疮,以血亡而泻温气,蜀椒温肝脾而

 暖血海也。《伤寒》乌梅丸,方在乌梅。用之治厥阴蛔厥,以蛔避寒湿而居膈上,蜀椒温寒而

 驱蛔虫也。《金匮》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养妊娠胎气,以胎遇寒湿,则伤殒坠,蜀椒燥湿土

 而温水也。

 蜀椒辛温下行,降冲逆而驱寒湿,暖水土而温中下,消宿食停饮,化石水坚症,开胸膈

 痹结,除心腹寒疼,止呕吐泄利,疗黄疸水肿,坚齿发,暖腰膝,开腠理,通关节,行血脉,

 除肿痛,缩小便,下乳汁,破瘀血,杀蛔虫。

 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用。

 椒目泻水消满,《金匮》己椒苈黄丸,方在防己。用之治肠间有水气,腹满者,以其泻水

 而消胀也。

 椒目下气,善治耳鸣盗汗。

 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

 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

 泄。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伤寒》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躁不得眠,

 12

 长沙药解卷一干姜

 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

 宁宇。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柴胡桂姜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栝蒌根四两,干姜三两。治少阳伤寒,汗

 后复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往来寒热。以汗下伤其中气,土

 败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胆胃上逆,经气缠迫,故胸胁满结。相火升炎,发为烦渴。

 而表病未解,故往来寒热。柴胡疏甲木之滞,桂枝达乙木之郁,牡蛎消胸胁之满结,栝蒌润

 心肺之烦躁,姜、甘温中而补土也。

 干姜芩连人参汤,干姜、人参、黄芩、黄连各三两。治厥阴病,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以中气虚寒,脾陷为利,相火升炎,而生上热。芩、连清泻君相以除烦热,参、姜

 温补脾胃以止吐利也。

 《金匮》姜甘苓术汤,干姜、甘草各二两,茯苓、白术各四两 1。治肾着,身重腹重,腰重冷痛,

 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以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浸淫经络,以犯肾脏。肾位于腰,

 故腰中冷痛。苓、术利水而泄湿,姜、甘温中而培土也。

 《伤寒》甘草干姜汤方在甘草。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金匮》桂枝人参汤方在人参。2 治

 胸痹心痞,胁下逆抢心,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伤寒》甘草泻心汤方在半夏。治伤寒

 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雷鸣下利,半夏泻心汤方在半夏。治少阳下后,心下痞满,黄连

 汤方在黄连。治太阴腹痛,欲作呕吐,桃花汤方在粳米治少阴腹痛,下利脓血,《金匮》大建中

 汤方在胶饴。治心胸寒痛,呕不能食,胶姜汤方在茱萸。治妇人陷经,漏下黑色,温经汤方在茱

 萸。治妇人带下,下利不止。皆用之,以温脾胃而止呕吐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治痰饮,咳

 逆胸满。以中虚胃逆,肺气郁阻,是以咳满,姜、辛破壅而降逆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四

 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痛,咳者,加五味、干姜,真武汤方在茯苓。

 治少阴病,腹痛

 下利,咳者,加五味、辛、姜,姜、辛、五味,善下气逆,而治咳满。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伤

 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治咳而脉浮者,皆用之,以其下冲而

 降逆也。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将之,则离阴下达而不上炎,水性润下,有己土以升之,则坎阳上

 达而不下润。戊己旋转,坎离交互,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下非孤阴而不至病寒。中气既

 衰,升降失职,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戊土不降,逆于火位,遂化火而为热,

 己土不升,陷于水位,遂化水而为寒,则水火分离,戊土燥热而己土湿寒者,其常也。而戊

 土之燥热,究不胜己土之湿寒。盖水能胜火,则寒能胜热,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湿而不止

 也。干姜燥热之性,甚与湿寒相宜,而健运之力,又能助其推迁,复其旋转之旧。盖寒则凝

 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其妙。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故善

 1 四两,原作\二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 卷二》、《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改。

 2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

 13

 生姜长沙药解卷一

 医泄利而调霍乱。凡咳逆?喘、食宿饮停、气膨水胀、反胃噎膈之伦,非重用姜苓,无能为

 功,谙升降清浊、转移寒热、调养脾胃、消纳水谷之药,无以易此也。

 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 1 陷则升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崩漏

 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 2 陷

 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伦毂 3,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

 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

 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血藏于肝,而原于脾,调肝畅脾,暖血温经 4。凡女子经行腹痛,陷漏紫黑,失妊伤胎,

 久不产育者,皆缘肝脾之阳虚,血海之寒凝也,悉宜干姜,补温气而暖血海。

 温中略炒用,勿令焦黑。

 生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

 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止瘀满,排胃里止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

 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伤寒》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半夏半升,黄芩三

 两,黄连一两。治太阳伤寒,汗出表解,胃中不和,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鸣下利者。以汗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胃逆脾陷,土木皆郁。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

 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噫臭。甲木化气于相火,君相皆升,必生上热。

 参、甘、姜、枣,温补中气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生姜,降浊气之冲

 逆,消痞硬而止哕噫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在半夏。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黄芩汤方在黄芩。治太

 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也。

 《金匮》生姜半夏汤,生姜一斤,半夏半升。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

 心中溃溃然无奈者。以肺胃上逆,浊气熏冲,胸膈郁烦,不可名状。生姜、半夏,降逆气而

 扫瘀浊也。

 《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呕者,加生姜二两,《金匮》理中

 丸 5 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两,以中郁胃逆,故作呕吐,生姜降胃逆

 1 木,原作\水",据集成本、石印本、下文\金降木升"改。

 2 木,原作\水",据集成本、石印本、上文\金降木升"改。

 3 毂(g?u 谷),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之圆木,藉以凑辐者。《说文》:\毂,辐之所凑也。"

 4 调肝畅脾,暖血温经,诸本均同,据上下文,疑其脱\干姜"二字。

 5《金匮》理中丸,诸本均同,\理中丸",《金匮悬解》、《金匮要略》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 卷十三》、《伤

 寒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4

 长沙药解卷一半夏

 而豁郁浊,善止呕吐也。

 《伤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在吴茱萸。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内有

 久寒者,以肝司营血,久寒在肝,营血冷涩不行。当归四逆补营血而同经脉,吴茱萸、生姜,

 温寒凝而行瘀涩也。

 新加汤方在人参。治伤寒汗后,参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加人参三两,芍药、生姜各一

 两,以经络寒涩,生姜温血海而行经脉也。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 1 汤方在当归。治寒疝,腹胁痛,里急,并产后腹痛,寒多者,加生

 姜一斤,厚朴七物汤方在厚朴。治腹满痛,寒多者,加生姜半斤,生姜温中寒而止腹痛,力逊

 干姜,然亦有良效也。

 人身之气,清阳左升于肝脾,浊阴右降于肺胃。胃土冲和,气化右转,则辛金清降,息

 息归根。壬水顺行,滴滴归源,雾露洒陈,津液流布,下趣 2 溪壑,川渎注泻,是以下不虚空

 而上不壅满。肺胃不降,则气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闭,溲尿不行,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

 于是痰饮喘嗽、恶心呕哕之病生焉。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

 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缘肺胃主收,收令不旺,则你行而病堙塞,生姜开荡堙塞,

 复其收令之常,故返逆而为顺也。本为泻肺之品,泻其实而不至于损其虚,循良之性,尤可

 贵焉。

 气盛于肺胃,而实本于肝脾,血中之温气,肺气之根也。阳气初生于乙木之中, 未及茂

 长,是以肝脾之气易病抑郁。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大枣气质醇浓,最补肝脾,而

 壅满不运,得生姜以调之,则精液游溢,补而不滞。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

 既以和中,又以发表。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

 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皆用之,以温行经络之瘀涩也。

 半夏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

 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伤寒》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 3,人参、甘草、干姜、黄芩、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少阳伤

 寒,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以中气虚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经气结涩,是以作痞。少

 阳之经,循胃口而下胁肋,随阳明而下行,胃逆则胆无降路,故与胃气并郁于心胁。甲木化

 气于相火,君相同气,胃逆而君相皆腾,则生上热。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

 1 羊肉,原脱,诸本均同,据卷二当归释文、《金匮悬解 卷十七》、《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第十》补。

 2 趣,通\趋"。《诗 大雅

推荐访问:长沙 黄元御
上一篇:RD-产品规划流程
下一篇:社区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