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易错白字例析

来源:加拿大留学 发布时间:2021-04-20 点击:

公文易错“白”字例析 “白字”即为错别字,错别字为“错字”和“别字”的总称。所谓“错”字,就是将字写错了。所谓“别”字就是字没有写错,但却用错了另外一个字。就中文而言,别字的例子,比如说把“斑马”写作“班马”、“番薯”写作“蕃薯”、“反省”写作“反醒”等。不细看、不琢磨还觉得没啥错误,再加上现在都是键盘打字,打得飞快,输入法再没认对,因此将错就错,给工作上带来很大的麻烦,小的挨顿批评,大的可能就调离岗位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些公文中常用的,而且容易造成笔误的字。

一、“的地得”乱用 语法、句法、词法,常规知识要掌握。看语言的基本功,就看最常见的连接词“的、地、得”是否用得正确。

有人说了,的地得谁不会用啊,就我所知道的,“的”用的最多,有的材料里一“的”到底,不带变样的,反正是一样读。先看一个例子。

特例:我的地得耕了。

“的”字用法 用于连接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短语)和其后被作用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做名词时)、形容词、短语等。

例:(1)蓝蓝的天。(形容词+的+名词,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2)可爱的你。(形容词+的+代名词,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3)漫无目的的搜索。(状态短语+的+动名词,此时“搜索”为名词,如:探险队在森林里作了一次漫无目的的搜索。)(4)可供查证的参考来源。(状态短语+的+名词性短语)(5)漂亮的蓝。(形容词+的+形容词,在这种结构下,“蓝” 起名词的作用) (6)我的他。(名词+的+名词)
比如: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地”字用法 状态词或“状态短语+地”构成状语,相当于英语的副词,其后连接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动词短语。例如:
(1)飞快地跑开了。

(2)紧张地耕作。

(3)探险队在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搜索。(此处“搜索”为动词)。

(4)高兴地跳起来。(“跳起来”是动词短语,表示动作)。

请比较:
(1)探险队在森林里作了一次漫无目的的搜索。

(2)探险队在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搜索。

【常见错误】一病人走出门诊室愤怒的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还让不让人活了?旁边一哥们幽幽的说:兄弟,你就知足吧,医生跟我说,回去想吃啥就吃点啥吧…… “得”字用法 用于连接动词、副词、形容词、状态短语与其后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以及状态短语,不能是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以及不能表现状态的短语)
【示例】 (1)跑得快! (2)扔得很远。

(3)你的背包旧得很好看。

(4)高兴得跳了起来!(“跳了起来”是状态短语,表示动作的状态,用于修饰“高兴”。)
(5)气得要死! (6)好得很! (7)打得好! 二、“制定”还是“制订” 这两个词主要在“定”和“订”上,我们平时说拟定个文件,拟定在什么时间开会、检查,或者说什么活动订在哪个宾馆,在行文里都能用到。

“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 、草拟而后的订立;
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创制拟定,突出拟订、草拟;
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强调方案、计划等形成过程,对象方案、计划等,表示“经过研究商讨而立下条约”等意思,所以多表示创拟,表示具体形象者居多,且表义重在创制上。如:“制订了考核赏词的具体条例。”“制订出适合本单位情况的改革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突出确定下来,正式实施。“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
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如:“制定宪法,制定学习计划” 或者强调法规等的定型和拍板定案,强调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的对象:路线、方特、或策、法令、规制度等。突出法律、规划、规程等表示抽象和大方向者居多,而且重在“定”字上,如: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路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当然也有既可以用“制定”,也可以用“制订”的情况,规划、章程、条例等 三、“预订”还是“预定” 这一对和刚才讲到的制定和制订异曲同工,侧重点都在于如何运用“订”。

“预订”一般泛指“订购”某样事物(购的某种拥用权或使用权)。一般多指具体的事物,用于对机票、门票、用餐时间的提前“订购”。预订房间、预订机票、预定图书、预订酒席等 “预定”指预先规定,约定、确定,一般多是抽象的事物,对于某一件事暂时商讨后而确定结果,如无其他特殊因素,将不会改变。按预定计划执行,我们的预定目标还没实现,大会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议程。

四、“定金”还是“订金” “定金”: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属于法律上的担保方式。

“订金”:不具备定金所具有的担保性质,可视为“预付款”;
目前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总结
在这里对“订”和“定”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
“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五、“缴纳”还是“交纳” “交纳”较“缴纳”的含义更广,涵盖面更宽。法律中规定当事人自己向法定机关交付款项时,一般使用“交纳”。但是在规定包含有强制性意思时,可以用“缴纳”。

示例1: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

示例2: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六、“作出”还是“做出” “作出”:多与决定、解释等词语搭配使用。

示例 1: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
示例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监督法第三十一条)
“做出”:多与名词词语搭配使用。

示例 1: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三条)
示例 2: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岛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海岛保护意识,并对在海岛保护以及有关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海岛保护法第七条)
七、“谋取”还是“牟取” “谋取”:是中性词,可以谋取合法利益,也可以谋取非法利益。

“牟取”:是贬义词,表示通过违法行为追求利益。

八、“法治”还是“法制” “法治”: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
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

九、“权利”还是“权力” “权利”:法律上的概念,主题是不特定的;
权利可以放弃。

“权力”:政治上的概念,主题是特定的;
权力不能放弃。

十、“爆发”还是“暴发” 这一组词在安全生产、水利、卫生系统公文中用的比较多,比如安全事故爆炸,山洪暴发,瘟疫爆发等。

“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等。

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比较常见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暴发户”。

十一、“必须”还是“必需” “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

“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十二、“辨”还是“辩” 这个大家一目了然,“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例如:辨别、分辨、辨认等。有时与“辩”通用,例如:辨(辩)白、辨(辩)证。

“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例如:辩驳、辩论、辩辞。

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
但在中医中用作“辨别症候”时不能写作“辩证”。

十三、“表明”还是“标明” 平时在写公文的时候,经常性表达“以上数据表明了什么结果”,在这里“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而“标明”则是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和“标注”的意思相近。

十四、“部署”还是“步署” 相信大家都会写“在上级领导的部署下”“根据上级部署”等,但有时也会遇到“布署”这种,其实“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在这里就要说到“部”与“步”的区别。

步,本义是行走,引申义为脚步。例如:“步步为营”。组成的常用词语有:跑步、步调、步伐、步履、步入后尘、寸步难行等等。步骤,就是工作程序的意思。

部,原义是按部门作安排的意思。例如:“他对下半年的生产任务,作了具体的部署。” “按部就班”就是分门别类、按照时间或遵循一定程序进行的意思。这里的“班”“部”是指门类、班次,而并无中“步骤”的含义。

明白了文字的区别,平时“按部就班”不能写作“按步就班”;
“三部曲”不能写作“三步曲”;
“三步走”就不能写成“三部走”。

十五、“松弛”还是“松驰” 曾记得一个电视剧的宣传片字幕上,称赞该剧“有张有驰,情节紧凑”。还有一个字幕写的是“练唱时口腔要松驰”。这两个字幕中都错将“弛”写成了“驰”。平时在领导讲话稿里要想表达“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要注意了。

“驰”的形符是“马”,本义指车马疾行。由“疾驰”引申指传播迅速、广远, 如“驰名天下”、“驰誉海内外”。还可用来比喻—种情绪状态,如“意动神驰”。

“弛”的形符是“弓”。本义是指放松弓弦(跟“张”相对),引申为放松、松开,或解除、废除,如“一张一弛”、“松弛”、“废弛”。这样理解就简洁明了了。

十六、“倍受”还是“备受” 想表达领导关注的重点项目,是用“倍受领导关注”还是“备受领导关注”?这就需要众多文秘工作者了解“倍”与“备”的字义。你是想让领导倍有信心的努力工作,而还是身心备受煎熬,就看你用哪个字了? “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事半功倍”还有“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都是这个意思。

“备”是表示完全,有种受尽的意思。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备受煎熬”意为受尽各种煎熬;
“备受赞赏”意为受到各方面的赞赏。  所以说,你决定着你们领导有个什么样的心态工作。

注意一点:“倍”字不能用于表示减少的场合。“减少了一倍”是错误的用法,应写作“减少了一半”“减少了50%”或“减少了五成”。

十七、“长年累月”还是“常年累月” 相信大家都明白字面是什么意思,但这里主要讲的不是他们的意思,而是重在是长短的长还是经常的常。“长年累月”形容很长时间或经历很多年月,“长年”指整年、一年到头,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如“一件重大的事情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够有成就。”而经常的“常年累月”虽然意思一样,但侧重点不同,指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如“福建内地常年累月闹着兵祸、官灾、绑票、械头。”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就是“长”和“常”的问题,一个是指时间的长度,一个是指次数的频繁度。在公文中还是“长年累月”,长短的长用得较多。

十八、“窜改”还是“篡改” 日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老是改历史课本,怎么改,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历史事实的胡改乱改,这时候用什么,只能用“篡改”,这组词还是比较好区分的。

“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

在这里只要注重词语的褒贬义即可,不要用错了感情色彩。

十九、“彩”还是“采” 在公文中对某项工作进行赞许表扬也是经常遇见这组词的。我们夸人怎么夸?神采奕奕,精神特别好,我们夸衣服漂亮怎么夸?色彩艳丽。有区别对不对。

采:多用于表示动作,如“采集”、“采用”、“采访”等;
也用于指精神状态,如“丰采”、“风采”、“神采奕奕”、“兴高采烈”等。

彩,偏旁多了三撇,这叫什么,古代字义中代表着羽毛,表示漂亮,现在多用于表示颜色花样,如“丰富多彩”、“光彩照人”、“彩霞满天”、“彩声满场”等。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等。  二十、“度”还是“渡”
 《新白娘子传奇》一首歌叫《渡情》那个渡字怎么写,带了三点水,为什么这么写?许仙和白娘子在摆渡的时候发生的情缘,摆渡,和水有关,就叫渡情。

“度”一般对于时间来说的,“欢度国庆”是指过一段时间,不是“从此到彼”,且与“水”义无关。组词:欢度春节,度假,度日如年,欢度国庆。

  “渡”一般对于空间来说。由这一岸到那一岸;
载运过河;
渡口。“渡”字与“水”有关,它是形声字,“氵”表意。组词:渡过难关远渡重洋轮渡,渡口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度过时间这个意思时,除“渡过困难时期”中习惯用“渡”外,其他大多数情况用“度”。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二十一、“分”还是“份” 词语用的好坏,决定着你是要给社会贡献出一分力量呢?还是要给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分”有两个读音,在当“分开”讲时,是动词,读fen1,如分离、分别、分界、分工 、分数等,读fen4时,则是名词,意义变成了表示一种有所分别的限度或范围,如名分、身分、分子、本分、分内、分外、过分等。

另外,在当量词用时,读fen1,如长度的尺、过、分;
重量的两、钱、分;
地积的顷、亩、分;
而当它的意义转化用量具移出的东西的重量时,则读fen4,如分量。

“份”是从“分”发展来的,原本是指把整体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份”,如股份、份子等。由此引申,对于由几个部分搭配组合起来的东西也叫“份”,如把主食副食搭配组合起来的饭叫“份饭”;
报纸、是由若干版面组合起来的,所以其单位也叫“份”;
同时,又引申对属于一个整体的划分单位,如年份、月份、省份。

看两个例子:①他的愿望纯属非份之想。②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哪个对呢? 二十二、“树立”还是“竖立” 我们要树立起某人的光辉形象,而不是要把他这个人给竖立起来。

树立:是在人的思想里使新事物建立起来。

“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如: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榜样。对象是褒义词。

竖立: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是形体的事物。如:“竖立着纪念碑”。一根电线杆孤零零地竖立在田野里。对象是中性词。

二十三、“观摩”还是“观摹” 陪领导去参观学习,回来让写篇信息,洋洋洒洒写完,发现拿不准是“观摩”还是“观摹”?查明白了。

观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观看彼此的成绩并相互学习研究”,《礼记·学记》中有云:“相观而善之谓摩。”东汉郑玄为之注:“摩,相切磋也”,这其中就强调了一个交流,观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并不一定是指要相互参观项目或现场,而是相互学习研究,把观摩后的思路想法、看到的问题不足,与项目提供方进行深入交流。则是指切磋、研究的意思。“观摩大会”等不要误用“观摹”。  “观摹”指照样子写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摹”的本义是临摹,照着样子描画、写字或模仿的意思,并没有观摹这个词。

二十四、“功夫”还是“工夫” 大家都看过周星驰的《功夫》电影,为什么不用工夫,因为周星驰没时间啊,大腕片酬高、请不起,只能练练功夫不能磨工夫。

“工夫”表示占用的时间,如“一会儿工夫就完成、用了两年工夫写成一本书”;
表示空闲时间,如我现在没工夫、双休日大家都有工夫外出旅游了;
表示时候,如刚解放那工夫,我还是个孩子。因此,侧重和时间相关。

而“功夫”主要指人的本领怎样、造诣如何。  因此周星驰只能练个如来神掌,提高自己打架的本领。

二十五、“会合”还是“汇合” 有个小伙喜欢上个姑娘,自称是博士毕业,年纪大了更不好意思说话,给人家姑娘递了个纸条,发了个短信,写着于某地汇合。姑娘一看就知道你这博士水分太大,和你在一块那感情不得和水似的天天搅合一块去。

“汇合”和“会合”都有“聚集”之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汇合”多指水流的聚合或精神、思想等抽象事物的汇聚,如:小溪在此汇合;
民众的意志汇合成巨大的力量;

“会合”则包含了相会、 见面之义,多用在人员或具体的事物方面,如:参会人员将在此地会合,一同出发。我们相约在小柳树下会合。还有像“两军会合”。而“汇合”则没有相会、见面的意思,而且多用于水流聚集或类似的喻义。

所以,掌握一门文字语言是多么的重要。

二十六、“接合”还是“结合” 好朋友结婚,都说喜结连理,你倒好,给人家写了副对联“喜接连理并蒂好”。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还没过到一块,结了婚各过各的呢,怎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接的意思。

“结合”比较抽象,含有联合、配合、联系的意思。“结合”的两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往往是互相融合的,。①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如理论结合实际。

②指结为夫妻。

“接合”所用的对象比较具体,是使用指粘合、接合、贴胶带,或以钉子或扣眼处理,亦指影片交叠或接合的部分,“接合”的部分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有连接之处。含有地区、物体连接、拼接的意思。如“城乡接合部” “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只是相接触的部分连在一起,“结合”的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 所以怎么结是重点。

二十七、“决不”还是“绝不” 这俩词经常用到,有时真不好区分,差别不大。看电视剧的都知道,共产党人被抓捕了,我绝不投降!用哪个? “决”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等前面,是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那么,“决不”就是“坚决不”的意思。说到这里可能没啥错误。我们再看。

“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是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完全”是“全部”,也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意思。所以,“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的意思。可能用的也对。那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怎么适用。

因此,“绝不”跟“决不”虽然都表示态度鲜明的否定,但有细微差别。例如:
(1)我绝不去。是说“我”绝对不去,任何情况下都不去。

(2)我决不去。是说“我”坚决不去,强调态度坚定。

“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
“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决不的意思是“决定不”。里边有“考虑后的表示”的成分。而“绝不”的意思是“绝不妥协”没有相商的余地,里边有些主观色彩。

二十八、“精简”还是“精减” 最近机构改革,很多公文都用到“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科学配置”,说都会说,但落到纸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了。“精减”与“精简”意思差不多,侧重点不一样。

“精减”侧重于去掉不必要的,强调是必须减少数量。如精减人员。

“精简”侧重于去掉不必要的后,更精干,留下必要的,去掉不需要的;
如精简机构。

通常“精减”用于描述过程;
“精简”用于描述结果。

二十九、“像”还是“象” 我们都说,长的像爸爸,长得像妈妈,很少用不带单人旁的这个象。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1、作名词用,如“大象”。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四种情况是: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4、好像、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据国家语委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像”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现代汉语词典》据此规定:“象……一样”,现在应写作“像……一样”。这方面的用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比较乱。“照相机”用“相”;
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假象”、“真相”所用的字均不同。大家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

三十、“截止”还是“截至” “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
限制某时停止。

例1、截止到今年十一月,公司已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百分之九十八。例2、截止到昨天,培训人数已达五万三千多人。

“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

从用法上说,两者有明显区别。

“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至 ,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后面还可根据统计的需要再延长时间。“截至”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某月某日”。

“截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止”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例如:报名工作已于昨日截止,考试将在本月底进行。不能说“截止今天”,而应说“截止到今天”或“截至今天”。

三十一、“作”还是“做” 我们都说在座的各位,作为我们的榜样,做下一步的安排等等。但究竟怎么分作与做,我们来看示例。

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

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

例子:“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大家考虑下究竟是“作贡献”还是“做贡献”? “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能具体表现化的东西。  三十二、“拨”还是“拔” 某位工作人员行文,“现按需拨你们单位财政资金多少万”。误写成了“现按需拔你们单位财政资金多少万”,基层的同志一看,这到底是要给他们钱还是向他们要钱呢? 其实他俩的读音差别很大,意思也不一样,要避免出现笔误。“拨”与“拔”字形差异不大,容易出错。如“财政拔款”应为“财政拨款”;
“拔通电话”应为“拨通电话”。

拨款一般都是发钱,自然拨款是用提手给大家发钱了。

三十三、“反应”还是“反映” 在公文里常会写道,“这是什么什么的真实反映”。“反映”同“反应”又是一种类型的同音词,它们只是音同,在意义上则是有严格区别的。

“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客观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只能用“反映”,这里,反映并不强调有机体的应对行为。如:反映现实生活。机关团体等自办的小型的、能及时反映情况的报纸或墙报。误差的大小反映了实验、观察、测量和近似计算等所得结果的精确程度。调查得来的或群众直接反映得来的材料。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物理、化学、病理、生理变化只能用“反应”;
如核反应、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神经系统急性中毒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感官、思想、心理、行动等活动只能用“反应”,如反应慢、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借湿热(温度)和化学的刺激,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引起爱憎的反应。

  总起来看,反映强调的是客观的观照,反映的东西不一定引起别人的“反应”;
而“反应”强调的是对刺激的反应。

“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三十四、“坐落”还是“座落” 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介绍项目的稿子,写到具体位置时是用“坐落”还是“座落”?其实“坐落”和“座落”都可以用。

“坐”偏向动词,而“座”则偏向名词。因此作为动词,“坐落”的写法是规范和准确的。但这并不代表“座落”就是错的。因为,在文言通假现象中,“座”通“坐”。从这个角度来说,“座落”也可以说得通。而且,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很常见。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只收录了“坐落”,没有“座落”。但《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座落”一词,解释为“位于”。“座垫”应为“坐垫”;
“毛主席座像”应为“毛主席坐像”。“坐”用作动词,如“坐班、坐落”;
“座”用作名词,如“茶座、座次”。

还有平时说的“坐镇”,指驻在某地镇守;
也指重要人物亲临现场,稳定局面。

三十五、“即”还是“既” 很多人容易把“即”与“既”两个字搞混淆。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分别读“jí”和“jì”。字形稍同,右边部首分别为“旡”“卩”。

“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
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发”;
“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

即:1、就是之意,例:知识即力量;
科学即第一生产力。2、当时或当地,例:即时,即刻,即席。3、就,便,例:黎明即起,扫洒庭除。4、假如的意思,例:即便,即使。

“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既:1、已经完成的意思,例:既而。2、已经之意,例:既定,既来之而安之。3、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例:既快又好。

按照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万献初教授在《说文解字》中所讲,这两个字的左边是“食”的下半部分“艮”,是古代的一种食具。“既”“旡”是指一个人已经吃完东西,向后仰去,因而有“已经”的意思,如《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意思是“已经取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即”字右边的“卩”是指一个人正在吃东西,因而有“立刻,就”的意思。如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意思是“立刻从巴峡起程穿过巫峡”,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即嗜学”意思是“我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

因而,“既”表示“已经发生”;
而“即”表示“正在发生”。

三十六、“记”还是“纪” 记,本义“录事”,“记录”即本义。纪,本义“别丝”,即理出丝绪,由丝绪引申为“人伦之道”,即“人纪”,又引申为“法纪”。这就是说,记、纪二字的本义毫无共同之处。

在古代,记、纪是通用的,《史记五帝本纪注》说:“纪者, 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因此,记、纪成了同义词。

在现代汉语里,就有很多的不同了。把事情记录下来叫做“记事”,但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仍沿习古汉语的用法,叫做“纪事”,如“纪事诗”“唐诗纪事”“纪事本末体”等。

纪、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都读jì,字的右半边也都是“己”, 而且其中有的意义是相通的,如记录、纪录,记念、纪念,记要、 纪要等。但多数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纪年:纪年代。如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历纪年等。

纪元:纪年的开始。如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纪行:记载参观、旅行见闻。如:“我到上海,参观了东方 璀灿的明珠——浦东,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回来写了篇《浦东纪行》。” 记忆:过去的人、事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如童年的记忆。

记号:标记。如打个“×”做记号。

记事:记录事情。如记事牌。

日记:把每天做的主要事情记录下来的文体。如《雷锋日记》。

记载:把事情记录下来。如:“这部书记载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不写作“记行”。一般提倡写作“纪念”“纪要”。“记录”“纪录片”也可写作“纪录”“记录片”,但“记录”“纪录片”是提倡的写法。  三十七、“终生”与“终身” 《党章》里有一句话,“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里用的就是终身,而不是终生。

“终身”多指切身的事,侧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方面。所以,在汉语中常说:终身之计;
终身大事(多指婚姻);
终身保修;
终身残疾;
终身保险;
终身养老金;
终身名誉教授;
终身不娶;
终身不嫁;
私定终身;
托付终身等。“终身受益”。

“终生”多指事业,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如终生奋斗;
终生难忘;
终生受益;
奋斗终生等。

“终身”的“身”似可理解为某种身份。“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玉镜台》杂剧)是从以某人“为师”那天起。“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孔子家语·颜回》),为善是有意识的行为,不可能从出生就自觉为之。“终身制”是从一个人担任某种职务时算起。“终身大事”通常指男女婚姻,自然得从达到婚龄说起。同样,“终身不娶/嫁”也并非从出生说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从事业方面讲的,从宣誓或从确立这一信念之日算起。“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自判决生效之日算起。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者往往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种处罚涉及死亡之后,因为有些处罚,如剥夺出版权,可以在死亡之后继续施行。“终生”不可能有这种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 12 月 31 日。”可见“终生”指有生之年,只到生命结束为止。而政治权利,例如出版权的终身,还包括死亡之后五十年。如果一个公民活了 80 岁,他的“终生”即指这 80 年,而“终身”则指他具有公民权以后的时间,其中包括他去世以后享有政治权利的时间,显然多于 80 年。

三十八、“笔画”还是“笔划” 有人问我:我记得过去常写“以姓氏笔划为序”,现在“笔划”是不是改成“笔画”了?还有“在桌子上划(画)上记号”该用哪个划(画)?我告诉他:应该写“以姓氏笔画为序”。

  原先两种写法都有,现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


应该写“画上记号”,不要写“划上记号”。

  “画”有一个义项是“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制作线条、符号、标记等”。因此,当我们说在纸张或其他物体上做出线条、符号、标记等时,应该用“画”。

“划”虽然也有“画”的这个义项,但是,“画”是这一义项的“主条”,因此用“画”为妥。

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等。

三十九、“界限”还是“界线” “界限”“界线“是一对同义词,其读音、词性完全相同,且都具有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因而,一些人往往忽视其不同之处,不加辨析地使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界限”有“尽头处”“限度”之义。如“这些人利令智昏,他们的私欲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既指“某些事物的边缘”,又用来指“相邻地区(部位)分界的线”。如“截至目前,全国共勘定县级界线三万多公里,其中新疆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长江日报》)不难看出,两句中的“界限”“界线”是不能互换使用的。

“界限”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

“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如“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的是与非、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不分明。”(《半月谈》)例句中的“是非、理、法、时间”等是名词,表抽象之物,所以用来表示其正误、合悖、前后等分界的词语是“界限”。“一般而言,公事目光的位置以双眼为底部界线,到额头中部止。这种位置的目光表示公事公办,不含感情色彩,多用于外交谈判、生意谈判等严肃的场合。”(《长江日报》)中,“目光的位置”指的是人脸庞上一个可观视、可触及的实实在在的区位;
作为客观存在的具体之物,故表示其分界的词用“界线”。

总的来说“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四十、“惟一”还是“唯一” “唯一”和“惟一”是一组异形词,如果查词典,两个词都读wéiyī,释义也相同,都是“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的意思,人们常常拿不准该使用“唯一”还是“惟一”。

在一组异形词中,词典对哪个词作出了解释,哪个词就属于主词条;
那个没有释义,只注“同××”的词就是副词条。两词相较,使用时我们首选主词条。查阅权威性较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面对“唯一”作了解释:“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
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他是我唯一的亲人。也作惟一。”而对“惟一”无释义,只注“同‘唯一’”,显然,“唯一”是主词条,“惟一”是副词条,按照首选主词条的原则,提倡使用“唯一”。同一篇文字材料中,或只用“唯一”,或只用“惟一”,要保持一致。

说来说去,他俩到底有什么区别? 【唯一】唯独;
独一无二。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物为靡屑者多,唯一火最烈,火气所燥也。”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有一匹还成了 爱罗先珂 君在 北京 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惟一】1.专一。

唐 李邕 《春赋》:“迈惟一之德,究吹万之性。”参见“ 惟精惟一 ”。2.独一无二,只有一个。《梁书•儒林传•范缜》:“人体惟一,神何得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汉 惟一 赵充国 , 唐 惟一 王忠嗣 ,本朝惟一 曹彬 ,有三代将帅气象。” 柔石 《人间杂记》:“但又有一位矮胖的男人,好似他自己是惟一的慈善家。” 但唯一多表客观,惟一多表主观,唯一有排他的意思,惟一有专一的意思。    四十一、“界”还是“届” 今年两会期间对于这两个词有了明晰的界定。在同一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不要写为“届别”。

“届”是从时间上说的,指的是十二届、十三届、上一届、本届等;
“界”则是针对委员的工作领域分类而言,如“经济界委员”等。

政协委员中,有“届”的概念,如“本届委员”“上届委员”;
又有“界”的概念,是在同一届中不同社会职业人士的区别。学校里常有“级”与“届”的用法,“级”按入学年份确定,“届”则按毕业年份确定,如“七八届”。

四十二、“起用”还是“启用” 这组词在单位公章起草的公文使用上用的比较多。

看过《荆柯刺秦王》的朋友知道,陈凯歌任用了赵本山、潘长江等喜剧演员出演片中角色,收到了理想的喜剧效果。潘长江在广东卫视 2 月 10 日播出的节目中讲到这次经历时,字幕上出现这样一句话:陈凯歌在主题严肃的历史片中,启用喜剧演员,一些人认为不适当,提出了批评。其实,潘长江说的应该是“起用”而不是“启用”。

“起用”是个古今都很常用的词语。古代多指官员遭遇父母丧葬,按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也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罢免的官员。上述语境和这两个意思都没有关系。“起用”还可泛指提拔使用。陈凯歌任用潘长江等著名喜剧演员出演自己的电影,当然谈不上是“提拔使用”。但为了谦虚,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幽默,潘长江把自己稍稍“降格”,说陈凯歌大导演任用自己演电影是“提拔使用”,是完全符合语文运用的“游戏规则”的。

启,原本的意思是把某物“打开”,引申指“开创”,再引申指“开始”。启用,就是“开始使用”,其对象通常是指物,如:启用印章、启用新域名、铁路已建成启用,等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释义后特别提示:“跟‘起用’不同。“启用”的对象是物不是人;
“起用”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喜剧演员”是人而不是物,不合“启用”之义。况且陈凯歌聘用喜剧演员出演电影角色,和“开始使用”更是毫无关联。

“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一代新人”;
“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  四十三、“年青”还是“年轻” 在座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我主要说的是你们年龄年轻。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强调年龄正是青年时代。如:1、年青一代。2、你正年青,应专心学习。它只适用于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而不能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它一般不用于比喻。

“年轻”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强调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的状态。如:1、年轻人。2、年轻力壮。但它所指的年龄不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可用于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也可以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年青〕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代,你正~,应该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

〔年轻〕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人,~力壮。

区别就在于: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年青”是绝对年龄,即如《现汉》所说,应该是指青少年的年龄段,亦即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一阶段。“青”给人以“青枝绿叶”的感觉,即正处在蓬勃生长、充满朝气的感觉。得50年代初期丁龄同志在《文史哲》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年青》。

还记得有一首歌,歌词开头一句就是:“年青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紧紧地跟着毛泽东前进!”其中用的就是“年青人”。

“年青”是形容词,两个字颠倒一下,就成了“青年”,变成了名词。很明显,两者之间关联是相当紧密的。因此,在表示绝对年龄段的意义上(即十几岁至二十几岁),我同意丁玲同志的意见,应该采用“年青”一词。

“年轻”呢?它不是表示绝对年龄,而是表示相对年龄。就是说,“年轻”总是用在比较之中。年纪不大的人可以比较,年纪大的人也可以比较。比如,你十五,我二十;
那么你比我年轻5岁。你五十,我六十,你就比我年轻10岁。既然如此,“年轻”就没有绝对年龄限制,像《现汉》所说,指“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那就与“年青”相混了。

四十四、“权力”还是“权利” “权力”是指地位和职责带来的控制力量;
“权利”有与“义务”相对的意义,如“著作权”、“选举权”。这算是比较好区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四十五、“醒悟”还是“省悟” 一语惊醒梦中人,用的是睡醒的醒。

“醒悟”和“省悟”,都有明白过来的意思。

“醒悟”,指一下子明白过来,它强调猛醒,突然明白。多指在别人点拨、教导下明白。

“省悟”,指慢慢明白过来,属内心活动。“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多指自己领悟明白。

四十六、“原形”还是“原型” “原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原来的形状,如:地球最老古树重现原形类似现代棕榈树;
二指本来面目(含贬义),如:原形毕露、打回原形。

“原型”的意思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

“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

“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四十七、“融入”还是“溶入” 融,合也;
溶,化也。比如:资金融入股市。白糖溶入开水。

“融”包括很多东西,可以是不可看到的,抽象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溶”包括可以见得到的东西,客观存在的东西,水等等。

同时,“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一个是自己变化,一个是与别人变化。

四十八、“启事”还是“启示” “启事”,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这里的“启”是“说明”的意思,“事”就是指被说明的事情。而“启示”的“启”,则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启示”是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可见“启事”和“启示”的含义截然不同,二者不能通用。无论是“征文启事”,还是“招聘启事”,都只能用“事”字,而不能用“示”字。“征文启事”写成“征文启示”是错的。具体有三个方面:
1、表现形态不同。“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是为了说明某事而在公众中传播信息,一般采用登报或张贴的方式,其形态是显性的;
而“启示”则是启发提示,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启迪思想或激活思维,其形态是隐性的。

2、语素意义不同。“启事”用的是“启”的陈述义,即开口说话,它和“启禀”“启奏”的“启”同出一辙;
而“启示”用的是“启”的开导。

3、语法功能不同。“启事”是名词,不能带宾语;
“启示”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它是可以带宾语的。

四十九、“关键”还是“关健” 如“成败的关健”应为“成败的关键”;
“强键体魄”应为“强健体魄”。

“健”从人字旁,指形体强健,如“健康”“健美”;
“键”从金字旁,指管住车轮不脱离车轴的铁棍,引申为重要的部分,如“关键”。

键:本为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
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关健在汉语中没有这个词,一般为人名,可能姓关名健,祈求孩子健康之意。所以两者没有可比性,无区别。

五十、“墨守成规”还是“墨守陈规” “成规”指所有久已通行的现成规矩;

“陈规”则指陈旧的、不适用于现实情况的老规矩,如“陈规陋习”。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有“墨守成规”这一词目,而无“墨守陈规”。

《汉语小词典》在“墨守成规”词目下说:“也作‘墨守陈规’”。

墨守陈规,汉语成语,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表面含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
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表面含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示例】~,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

当然还有一些常见的易错字,在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不再一一说明。我们可以共同来看一下:   1、“荟萃”不要写作“荟翠”。  2、“竟然”不要写作“竞然”。  3、“竣工”不要写作“峻工”。     4、“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要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虽然都表时间,但 “计”在这里指计划、安排、打算。

5、“家具”不能写成“家俱”。   6、“再接再厉”的“厉”不要写作“励”。“厉”古通“砺”,意为磨快,引申为奋勉。

7、“谜团”不要写作“迷团”。 “一个谜”不要写成“一个迷”。

8、“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为它如蜜一样甜而误写作“哈蜜瓜”。  9、“波澜”不能写作“波斓”。  10、“乡土情结”、“文学情结”的“情结”不要写作“情节”。“情结”是指内心的情感纠葛,一般用在人身上;
“情节”是指故事的发生、演变和经过,一般用于事情。  11、“诵读”不能写作“颂读”。  12、“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嫉”本身就有“忌妒”的意思。不要把“嫉贤妒能”写成“忌贤妒能”。

13、“笑眯眯”不能写作“笑咪咪”。  14、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15、“增值”用于指资产时,不要写作“增殖”。   16、“淡泊名利”不要写作“淡薄名利”。

17、“简朴”与“俭朴”。“俭朴”只指生活方面。“简朴”除了指生活方面外,还指语言、文笔。     18、“夜宵”、“元宵”不要写作“夜霄”、“元霄”。  19、“完璧归赵”“珠联璧合”不要写作“完壁归赵”“珠联壁合”。“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

20、“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成语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1、“首当其冲”不是指“首要位置”、“领头作用”等意思,而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洪水袭来,这个村首当其冲”是正确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首当其冲”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22、没有“美仑美奂”和“美伦美奂”,只有“美轮美奂”。“轮”指轮囷(qūn),古代圆形高大的谷仓,在这个成语中指高大;
“奂”指众多。“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的高大、众多而华美。

23、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九月初九重阳节写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说菊花明天就要过节令了,要珍惜今天的相逢。这里的“明日”是相对写诗的“今日”而言。后来,“明日黄花”所指范围扩大,由“过季”“过时令”的意思引申为“过时的事物”。“昨日黄花”是误用。但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典故性成语会朝着表意明确、通俗的方向发展,据此预测“昨日黄花”会越来越流行。(类似的情况有:庄子中的“每下愈况”原比喻“越往下越明显”,而后来此成语意义变化,指“情况越来越差”,宋代开始就有了“每况愈下”的用法,逐渐流行。鲁迅曾嘲笑以保存国粹为己任的章士钊在文章中也不用“每下愈况”而使用“每况愈下”了)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么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当然,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里也是和大家分享三点学习方法,避免出现错字、别字。

一、多看书,多学习。

二、多动笔,多思考。

三、多检查,多细心。

推荐访问:
上一篇:统计基本公式
下一篇:副县长在全县种植业农业保险工作会议上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