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生诗 白居易诗话养生

来源:加拿大留学 发布时间:2019-05-02 点击: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有相当篇幅是有关养生的,既有对前人养生经验的传承,更是他自己养生实践的概括。在唐代,活到50岁便被认为是寿终正寝,而白居易寿达75岁,大概应属高寿吧。
  “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是白居易养生的头条经验。诗人熟读深研老子《道德经》,遵循其精髓,潜心体道,并付诸于实践,习练打坐,常进入虚静安适状态,他在《隐几》诗中表达这种状态:“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显然,白居易悟道体道确实达到养生家们所追求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澹然虚静,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而且在诗人笔下,这种境界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向往。再看《题玉泉寺》:“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若非亲身体验,诗心焉能通禅心?白居易虽得老、庄哲学“清静无为”之真,但他毕竟身在尘世,且为官理政,哪能没有烦恼?每遇不快,诗人便以“清静无为”而戒之:“既非慕荣显,又不恤饥寒,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常存此念,遂自我解脱。
  白居易养生的再一条经验是“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诗人做官基本都是做高官,纵使被贬出京师,也是任州府大员,位高权重,但诗人总以平常心而视之,把自己看作普通老百姓。其诗《卧小斋》自况:“朝起视事毕,晏坐饱食终。散步长廊下,退卧小斋中。拙政自多暇,幽情谁与同?孰云二千石,心如田野翁!”看,这哪里象高官的骄矜持重、城府深沉?俨然一个天真的顽童!对于物质生活,白居易很知足。他的生活哲学是,能充饥即是美食,可容膝便为安居;形骸为政务所迫劳作不息,心性却始终湛然虚空,故“心宽体长舒”。
  白居易很重视繁忙政务后的休闲时光,“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闲居》)诗人做京官时,曾患病休假,住在长安郊区渭村,大有鸟出牢笼的快感:“三年作谏官”,“拘牵不自由”,“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然而“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知足,不为物累;工作之余的休闲时光静心独处,或读书、或写作、或散步、或小卧,悠然自得,如此便不为情累。看来,白居易把“清静无为”的真谛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整个过程,纵使养生大家也会自愧弗如吧。
  白居易养生的第三条经验是:亲近自然物,“野性爱栽植”。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白居易被贬作江州司马时,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舍,政务之余来此栖居。诗人深爱此处的自然环境:岩石清流,松柏翠竹,风岚烟霞,鸟兽时聚;茅屋傍有飞泉溅玉,小院里有白莲净池。恰如“倦鸟得茂林,涸鱼返清源”。诗人意气飞扬,携一壶酒,弹奏五弦之琴,酣畅时,赋新诗,仰天而歌。白居易一生无恋荣华,亲近自然,以至于退休后不在长安官宅养老,而是栖居渭村,与田夫村叟为伍。他曾应同村居住的邻居老汉求诗之愿,写了一首《代邻叟言怀》:“人生何事心无定?宿昔如今意不同。宿昔愁身不得老,如今恨作白头翁。”老汉听罢此诗,开怀大笑,乐不可支。
  白居易为官一生,调动颇频繁,每新到一地,他都要在衙门和私宅周围及院中进行绿化、美化。诗人尤其爱松、竹、柳、荷,其工作和居住环境必植之物。《东楼竹》写到:“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白居易特别喜欢在居室窗前植竹,《竹窗》云:“烟通杳蔼气,月透玲珑光”,“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别有一番情趣。诗人把种树栽花看作是休闲,是爱好,是性情使然:“野性爱栽植”。《东涧种柳》:“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诗人认为“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白居易官至中书舍人时,买得一宅,因院内有10棵松树而喜不自禁,秋有韵,夏有荫,春雨满树珠,冬雪压枝白,“四时各有趣”的景致,对于诗人来说“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白居易特别尊崇松树的贞操,“不羡桃李艳,惟慕松树贞”.所以,面对宅院的松,诗人觉得自己一介俗士却做松的主人很不相称,故而“时时一愧怀”。这世上,至真、至善、至美者莫过于自然;只有心灵雅洁之士才能与自然亲和、沟通;白居易尊自然为师,实在是养生之妙理啊!
  白居易的“闲适诗”,清新、洁雅,其中养生的至理与技法亦博大精深,不失为中华养生学之奇葩。
  文/徐新 摘自《现代养生》

推荐访问:诗话 养生 白居易
上一篇:呵护你的胃:呵护胃文案
下一篇:本草纲目中的食疗方_日常饮食中的食疗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