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0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来源:美国留学 发布时间:2020-10-17 点击:

 2019-2020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共 48.0 分)

 1. Ca 3 SiO 5 是硅酸盐水泥的重要成分之一,其相关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发生反应:Ca 3 SiO 5 + 4NH 4 Cl CaSiO 3 + 2CaCl 2 + 4NH 3 ↑ +2H 2 O B. 具有吸水性,需要密封保存 C. 能与SO 2 反应生成新盐 D. 与足量盐酸作用,所得固体产物主要为SiO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 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均可表示成(C 6 H l0 0 5 ) n ,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C.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D.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3.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能用燃烧法鉴别环己烷、苯、CCl 4

 B. 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C. BaCO 3 可用作肠胃检查的内服剂 D.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可以长期大量服用 4.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化学家(1776.08.09 − 1856.07.09),曾开业当律师,24 岁后弃法从理,十分勤奋,终成一代化学大师。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 mol某种微粒集合体所含有的粒子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下列说法或表示中不正确的是(

 )

 A. 科学上规定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微粒集合体都为1 mol B. 在K 37 ClO 3 + 6H 35 Cl(浓) = KCl + 3Cl 2 ↑ +3H 2 O反应中,若有 212 克氯气生成,则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为5N A

 C. 60 克的乙酸和葡萄糖混合物充分燃烧消耗2N A 个O 2

 D. 6.02 × 10 23 mol ;1 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5. 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①2Fe 2:+ Br 2 = 2Fe 3: + 2Br ; ,②2Br ; + Cl 2 = Br 2 + 2Cl ; ,③2Fe 3: + 2I ; = 2Fe 2: + I 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铁元素在反应①中被氧化,在③中被还原 B. 反应②中当有 1 mol 2 被还原时,有 2 mol Br ; 被氧化 C.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 2 > I 2 > Br 2 > Fe 3:

 D. 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 ; > Fe 2: > Br ; > Cl ;

 6. 有机物 B、C、D互为(

 ) A. 同位素 B. 同系物 C. 同分异构体 D. 同素异形体 7. 用0.100mol/L标准盐酸溶液滴定 20mL 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

 第 2 页,共 15 页 A. 装盐酸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干净后立即装入盐酸 B. 滴加盐酸时滴到锥形瓶外 C. 滴定达到终点时,振荡时待测液溅出锥形瓶 D. 滴定前装盐酸的滴定管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8.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或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主要起氧化剂的作用 B. 用钠可以检验某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C. 制取乙烯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液面以下 D. 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KMnO 4 溶液 9. 下列物质在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中不会引入杂质的是

 (

 ) A. H 2 O 2

 B. O 3

 C. 氯水 D. Na 2 FeO 4

 10. 短周期元素 X、Y、M、R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4。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Y的氢化物中一定不存在非极性键 B. X的气态氢化物与 R 的气态氢化物反应,产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C. 食品中可适量添加MY 2 ,起到去色、杀菌、抗氧化的作用 D. 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R > M 11. 对于H 2 (g) + I 2 (g) ⇌ 2HI(g),ΔH < 0,根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 2 时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B. t 3 时可能采取减小反应体系压强的措施 C. t 5 时采取升温的措施 D. 反应在 t 6 时刻,HI体积分数最大 12. 已知反应:①2H 3 F 3 (g) ⇌ 3H 2 F 2 (g),②H 2 F 2 (g) ⇌ 2HF(g),如果起始c(H 3 F 3 ) = 4mol ⋅ L ;1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HF) = 0.5mol ⋅ L ;1 ,c(H 2 F 2 ) = 2mol ⋅ L ;1 ,则①的平衡常数值为(

 ) A. 2 B. 2.56 C. 1.28 D. 4 13. 图是某种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是还原剂 B. 外电路中电子由 A极移向 B 极

 C. 溶液中H :

 由 B 极区移向 A极区 D. B 极电极反应式为:H 2 O 2 + 2H : + 2e ; = 2H 2 O 14. 在 298K、101.325kPa时发生下列反应:

  ①2H 2 (g) + O 2 (g) = 2H 2 O(l);

  ②CaO(s) + CO 2 (g) = CaCO 3 (s). 其熵变分别为△ S 1 和△ S 2 ,则下列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 S 1 > 0,△ S 2 > 0 B. △ S 1 < 0,△ S 2 < 0 C. △ S 1 < 0,△ S 2 > 0 D. △ S 1 > 0,△ S 2 < 0 15. 常温下,将V 1 mL pH = 12的 NaOH溶液与V 2 mL c(H : ) = 0.01 mol · L ;1 的 HF溶液混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混合后溶液中c(H : ) > c(OH ; ),则一定有V 1 < V 2

 B. 若V 1 = V 2 ,则二者混合后的溶液pH > 7 C. 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c(F ; ) > c(H : ) > c(Na : ) > c(OH ; ) D. 二者恰好反应完时,所得溶液中c(F ; ) = c(Na : ) 16. 某含K : 的溶液中还可能含有NH 4: 、A1 3: 、Fe 3: 、Br ; 、CO 3 2; 、I ; 、SO 3 2; 、SO 4 2; 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取样,滴加足量氯水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色;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 2 溶液或淀粉溶液均无现象.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有(

 ) A. 取样,加足量的 NaOH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 B. 逐滴加入 NaOH至过量,观察是否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C. 取样,加足量盐酸加热,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检验气体 D. 取样,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17. 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一:探究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及方案: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 KIO 3 )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反应生成碘,反应原理是2IO 3;+ 5SO 32;+ 2H : = I 2 + 5SO 42;+ H 2 O,生成的碘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 实验 序号

 0.01mol/L KIO 3 酸性溶液 (含淀粉)的体积/mL

 0.01mol/L Na 2 SO 3 溶 液的体积/mL

 水的体 积/mL

 实验温 度/℃

 出现蓝色 的时间/s

 ①

 5

 5

 V 1

 0

  ②

 5

 5

 40

 25

  ③

 5

 V 2

 35

 25

  则V 1 =______mL,V 2 =______mL. (2)实验二:探究 KI和FeCl 3 混合时生成 KCl、I 2 和FeCl 2 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实验步骤:

 i.向5mL0.1mol/L KI 溶液中滴加5~6滴0.1mol/L FeCI 3 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丙三等份; .向甲中滴加CCl 4 ,充分振荡; iii.向乙中滴加试剂 X. ①将 KI和FeCl 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______I ; +______Fe 3: ⇌______I 2 +______Fe 2:

 ②骤 iii 中,试剂 X是______. ③步骤ii和iii中的实验现象说明KI和FeCl 3 混合时生成KCI、I 2 和FeCl 2 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该实验现象是______.

 第 4 页,共 15 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44.0 分)

 18. A、B、C、D四种物质都含有一种共同元素,A是常见的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C 的溶液呈黄色,A、B、C、D有如图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C 是______. (2)C的溶液与 NaOH溶液混合后的现象是______. (3)反应①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4)A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其锈的主要成份是______,该锈的成份能与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9. 已知下列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2CO(g) + O 2 (g) = 2CO 2 (g) △ H = −566kJ/mol

  ①

 Na 2 O 2 (s) + CO 2 (g) = Na 2 CO 3 (s) +12 O 2 (g) △ H = −266kJ/mol

 ②

 (1)CO的燃烧热为______. (2)在催化剂作用下,一氧化碳可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固体碳酸钠,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已知反应①中的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则a =______kJ/mol. 化学键

 C = O(CO 2 )

 (CO)

 O = O

 E/(kJ · mol ;1 )

 803.5

 1076

 a

 20. 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

 和O 2 ,SO 2 的浓度为1mol/L,发生反应:2SO 2 + O 2 ⇌ 2SO 3 ,经过 10min 后达到平衡,测得此时容器中有1.8mol SO 3 和2.1molO2. 求:(1)SO 2 的转化率.

  (2)O 2 的起始浓度. 21. 已知 A和 B 两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2A + B === C + 3D + 4E,现将相对分子质量为M  r 的 A气体 mg 与适量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恰好完全反应后,有少量液滴生成。在相同温度下测得反应前后压强分别为6.06 × 10 6 Pa和1.01 × 10 7 Pa,又测得反应共放热 QkJ,试根据以上事实写出该热化学方程式。

 2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 pH均为 2的 a 盐酸、b醋酸两瓶溶液,与足量锌反应放出等体积H 2 所需时间的长短顺序是 a____b(用“>”、“<”、“=”表示,下同);完全中和等物质的量的 NaOH溶液需两种酸的体积大小顺序是 a_____b。

 (2)已知:25℃时水的离子积为1 × 10 ;14 。试回答:

 ①取pH = 5的H 2 SO 4 溶液1 mL加水稀释至1000 mL后溶液中c(H : ) ∶ c(SO 42; ) =_______。

 ②将体积为V a 、pH = 13的 NaOH溶液与体积为V b 、pH = 1的H 2 SO 4 溶液混合:

 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V a ∶ V b =______;若所得混合液pH = 2,则V a ∶ V b =_______。

 (3)现有浓度均为0.1mol · L ;1 的下列溶液:a 硫酸、b 醋酸、c 氢氧化钠、d 氯化铵、e 醋酸铵、f硫酸氢铵、g 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b、c、d 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 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字母)。

 ②d、e、f、g 四种溶液中NH  4: 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第 6 页,共 15 页 --------

 答案与解析

 --------

 1. 答案:D

 解析:

 解析:解:A、Ca 3 SiO 5 可写成3CaO ⋅ SiO 2 ,属于碱性物质,NH 4 Cl属于酸性物质,Ca 3 SiO 5 和NH 4 Cl可发生反应:Ca 3 SiO 5 + 4NH 4 Cl CaSiO 3 + 2CaCl 2 + 4NH 3 ↑ +2H 2 O,故 A正确; B、Ca 3 SiO 5 由石灰石和粘土烧制而成,能与水反应,表现出吸水性,为防止吸水变硬需要将水泥密封保存,故 B 正确; C、亚硫酸的酸性比硅酸强,当二氧化硫通入到Ca 3 SiO 5 溶液时,发生反应:3SO 2 + H 2 O + Ca 3 SiO 5 =3CaSO 3 + H 2 SiO 3 ,故 C 正确; D、根据强酸制取弱酸规律可知,Ca 3 SiO 5 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 3 SiO 5 + 6HCl = 3CaCl 2 +H 2 SiO 3 ↓ +2H 2 O,则所得固体产物主要为H 2 SiO 3 ,故 D错误; 故选:D。

 Ca 3 SiO 5 是硅酸盐水泥的重要成分之一,化学式可写成3CaO ⋅ SiO 2 ,具有吸水性、属于碱性物质,能与酸或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盐等物质,如与 HC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 3 SiO 5 + 6HCl = 3CaCl 2 +H 2 SiO 3 ↓ +2H 2 O,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硅酸盐水泥的成分及其性质,侧重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把握物质的组成、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可能具有的性质,题目难度中等。

 2. 答案:D

 解析:

 解析:解:A.蛋白质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燃烧产生氮的氧化物,故 A错误;

  B.淀粉和纤维素是多糖,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式中的 n 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 B 错误;

  C.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Al 2 O 3 可与 NaOH 反应生成NaAlO 2 和H 2 O,但Al 2 O 3 是两性氧化物,故 C 错误;

  D.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故 NaOH,故 D 正确.

  故选 D. A.蛋白质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

  B.化学式中的 n 值不同;

  C.两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高分子化合物、酸性氧化物和离子化合物等,难度不大,注意淀粉和纤维素是多糖,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式中的 n 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 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难度一般。

 【解答】

 A.环己烷燃烧火焰明亮且没有浓烟,苯燃烧有黑烟,四氯化碳不燃烧,现象不同可鉴别,故 A错误; B.植物油为油脂,含碳碳双键,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又称为氢化反应,故 B 正确; C.BaSO 4 可用作肠胃检查的内服剂,故 C 错误;

 D.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大量服用,会危害人体健康,故 D错误。

 故选 B。

 4. 答案:D

 解析:

 解析:解:A.科学上规定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微粒集合体都为 1 mol,故 A正确; B.生成的 3mol 氯气中含 6molCl,其中 1mol 为  37 Cl,5mol 为  35 Cl,生成氯气摩尔质量=1×37:5×353=70.7g/mol,若有 212克氯气生成物质的量=212g70.7g/mol= 3mol,生成 3mol 氯气电子转移 5mol,故 B正确; C..60g乙酸、葡萄糖的混合物中含有 2mol 最简式CH 2 O,完全燃烧时消耗 2mol 氧气,消耗氧气分子数为2N A ,故 C 正确; D.依据题意可知:人们把 1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所含有的粒子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近似值为:6.02 × 10 23 mol ;1 ,故 D错误; 故选:D。

 A.1mol 的标准为: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为 1mol; B.该反应中 Cl 元素化合价由+5价、−1价变为 0 价,有 16 的 HCl 不作还原剂,起酸的作用,氧化剂是K 37 ClO 3 、还原剂H 35 Cl,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5e ; ; C.乙酸、葡萄糖的最简式都是CH 2 O,60g 混合物中含有 2mol 最简式CH 2 O,完全燃烧消耗 2mol 氧气; D.人们把 1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所含有的粒子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近似值为:6.02 × 10 23 mol ;1 。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注意明确氧化还原反应关系,计算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是解题关键。

 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根据“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即可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

 【解答】

 A、①2Fe 2: + Br 2 = 2Fe 3: + 2Br ; 中铁元素失电子被氧化,③2Fe3:+ 2I ; = 2Fe 2: + I 2 中铁元素得电子被还原,故 A正确; B、②2Br ; + Cl 2 = Br 2 + 2Cl ; 中,当有1 molCl 2 被还原时,有2 molBr; 被氧化,故 B 正确; C、①2Fe 2: + Br 2 = 2Fe 3: + 2Br ; 中Br 2 的氧化性大于Fe3: ,②2Br ;+ Cl 2 = Br 2 + 2Cl ; 中Cl 2 的氧化性大于Br 2 ,③2Fe 3: + 2I ; = 2Fe 2: + I 2 中Fe 3: 的氧化性大于I 2 ,所以氧化性大小顺序为:Cl 2 > Br 2 > Fe 3: > I 2 ,故 C 错误; D、①2Fe 2: + Br 2 = 2Fe 3: + 2Br ; 中还原性Fe 2:> Br ; ,②2Br ; + Cl 2 = Br 2 + 2Cl ; 中还原性; ; ,③2Fe 3: + 2I ; = 2Fe 2: + I 2 中还原性I ; > Fe 2: ,所以还原性大小顺序为:I ; > Fe 2: >Br ; > Cl ; ,故 D正确。

 故选:C。

 6. 答案:C

 第 8 页,共 15 页 解析:

 解析:解:根据图示可知,A为丁烷,B为1 −丁烯,C为2 −丁烯,D为2 −甲基−1 −丙烯,E为2 −甲基丙烷,F为1 −丁炔,G为2 −丁炔,H为环丁烷,

  B、C、D的分子式都为C 4 H 8 ,三者的结构不同,所以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故选 C. 先根据碳架结构确定物质的名称:A 为丁烷,B 为1 −丁烯,C 为2 −丁烯,D 为2 −甲基−1 −丙烯,E 为2 −甲基丙烷,F为1 −丁炔,G为2 −丁炔,H 为环丁烷;

  再根据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属于同分异构体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同系物、同分异构体辨析,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碳的成键方式及图中碳原子的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7. 答案:C

 解析:

 解析:解: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标准酸液进行滴定,导致标准液浓度降低,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可知溶液浓度偏高,故 A错误; B.标准液盐酸滴到锥形瓶外,导致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可知滴定结果偏高,故 B 错误; C.振荡时待测液溅出锥形瓶,导致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滴定过程中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小,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偏低,故 C 正确; D.滴定前装盐酸的滴定管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导致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根据(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偏高,故 D错误; 故选 C. 根据中和滴定中的不当操作对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中V(标准)的影响分析,当V(标准)偏小时测定结果偏低,当V(标准)偏大时测定结果偏高,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中和滴定操作方法及误差分析,题目难度不大,明确中和滴定操作方法为解答关键,注意根据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V(待测)分析产生误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8. 答案:C

 解析:

 解析:解:A.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 A错误; B.钠可与乙醇、水都反应,应用硫酸铜检验,故 B 错误; C.制备乙烯,测定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液面以下,故 C 正确; D.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引入新杂质,应用溴水除杂,故 D错误. 故选 C. A.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B.钠可与乙醇、水都反应; C.制备乙烯,测定反应液的温度; D.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考常见题型,涉及物质的分离、检验、制备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等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的严

 密性,题目难度不大. 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的净化,难度不大。

 【解答】

 A.H 2 O 2 不能用于饮用水的净化消毒,故 A错误; B.O 3 在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中不会引入杂质,故 B 正确;  C.氯水消毒时会引入Cl ; ,故 C 错误; D.Na 2 FeO 4 消毒时会引入Na : ,故 D错误。

 故选 B。

 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难度中等,注意掌握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解答】

 设 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x,则x − 1 + x + x + x + 1 = 24,解得x = 6,则 X、Y、M、R 分别为 N、O、S、Cl。

 A.过氧化氢中存在非极性键,故 A错误; B.X的氢化物与 R 的氢化物反应,产物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呈酸性,故 B 错误; C.食品中可适量添加SO 2 ,起到去色、杀菌、抗氧化的作用,故 C 正确;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R > M,故 D错误。

 故选 C。

 11. 答案:D

 解析:解:A.改变压强、使用催化剂,平衡均不移动,可能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故 A正确; B.t 3 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减小,可能为减小压强,故 B 正确; C.t 5 时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条件为升高温度,故 C 正确; D.平衡逆向移动,HI的体积分数减小,t 1 ~t 5 时 HI的体积分数相等且最大,故 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平衡移动与速率变化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 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熟识相关知识点,并灵活运用,难度不大。

 【解答】

 ②

 H 2 F 2 (g) ⇌ 2HF(g)

 起始(mol ⋅ L ;1 )       2.25             0

 转化

 0.25            

 平衡

 2                  0.5

 第 10 页,共 15 页 ①

 2H 3 F 3 (g) ⇌ 3H 2 F 2 (g)

 起始(mol ⋅ L ;1 )          4                0

 转化

  1

 2.25

 平衡

  2.5               2.25

 则①的平衡常数K =c 3 2 F 2 )c 2 (H 3 F 3 )=2 32.5 2= 1.28,C 项正确; 故选:C。

 13. 答案:C

 解析:

 解析:解:A.葡萄糖失去电子转化为葡萄糖酸,则葡萄糖为还原剂,故 A正确;

  B.A为负极,B 为正极,电子由 A极流向 B 极,故 B 正确;

  C.B 为正极,溶液中H :

 由 A极区移向 B 极区,故 C 错误;

  D.B 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H 2 O 2 + 2H : + 2e ; = 2H 2 O,故 D正确;

  故选:C。

 由图可知,葡萄糖失去电子转化为葡萄糖酸,过氧化氢得到电子生成水,则 A为负极,B 为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电源,为高频考点,把握电极、电极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4. 答案:B

 解析: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熵逐渐增大,

  ①是气液 1

  反应②是固+气−→固,熵变减小,△ S 2 < 0,

  故选:B. 反应的熵变是指体系的混乱度,对于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依据气体体积变化分析判断,体积增大熵变增大,体积减小熵变减小.

  本题考查了熵变的含义和判断方法,题目较简单. 1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溶液酸碱性与溶液 pH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溶液酸碱性与溶液 pH的关系,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解答】

 常温下pH = 12的 NaOH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HF溶液中c(H : ) = 0.01mol ⋅ L ;1 ,HF部分电离,则 HF溶液的浓度大于0.01mol/L,

 A.若混合后溶液中c(H : ) > c(OH ; ),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由于 HF的浓度大于 NaOH,则溶液呈酸性时无法比较V 1 、V 2 大小,故 A错误;

 B.若V 1 = V 2 ,由于 HF为弱酸,其浓度大于 NaOH溶液,反应后 HF过量,溶液呈酸性,则二者混合后溶液的pH < 7,故 B 错误;

 C.当加入少量 NaOH 溶液时,溶液中可以满足:c ( F ; ) > c (H : ) > c (Na : ) > c( OH ; ),故 C 正确;

 D.二者恰好反应完时,反应后溶质为 NaF,溶液呈碱性,则 c (H : ) < c( OH ;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F ; ) < c (Na : ),故 D错误。

 故选 C。

  16. 答案:A

 解析:

 解析:解:取样,滴加足量氯水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O 32; 、Br ; ,一定不存在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的A1 3: 、Fe 3: ;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 2 溶液或淀粉溶液均无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存在I ; 、SO 32; 、SO 4 2; ,

  根据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的离子为:CO 32; 、Br ;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为:A1 3: 、Fe 3: 、I ; 、SO 3 2; 、SO 4 2; ,无法确定的离子为:NH 4: ,

  还需要进行检验的离子为NH 4: ,检验方法为:取样,加足量的 NaOH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

  故选 A. 某含K : 的溶液中还可能含有NH 4: 、A1 3: 、Fe 3: 、Br ; 、CO 3 2; 、I ; 、SO 3 2; 、SO 4 2; 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取样,滴加足量氯水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O 32; 、Br ; ,一定不存在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的A1 3: 、Fe 3: ;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 2 溶液或淀粉溶液均无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存在I ; 、SO 32; 、SO 4 2; ,无法确定的离子为铵根离子,结合铵根离子的判断方法判断.

  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17. 答案:40;10;2;2;1;2;KSCN 溶液;ii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现紫红色,iii 中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解析:

 解析:解:(1)①和②温度不同,应该时探究温度对速率的影响,因此浓度要求相同,即溶液的总体积相同,则V 1 + 5 + 5 = 5 + 5 + 40,得V 1 = 40;②和③温度相同,应该时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图表中KIO 3 酸性溶液体积相同,可知是改变亚硫酸钠的浓度,为达到溶液体积相同,5 + V 2 + 35 = 5 + 5 + 40,得V 2 = 10,故答案为:40;10;

  (2)①结合电子守恒,每生成 1 个I 2 转移2e ; 时,也生成 2 个Fe 2: ,再利用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配平后的离子反应方程式:2I ; + 2Fe 3: = I 2 + 2Fe 2: ,故答案为:2;2;1;2;

  ②利用 KSCN 溶液检验反应后的溶液里存在Fe 3: ,故答案为:KSCN溶液;

  ③当 ii 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现紫红色是可知反应后的溶液里有I 2 ,iii 中滴加 KSCN溶液后可观察到溶液变红,可知溶液里存在Fe 3: ,由此可推出反应存在一定限度,故答案为:ii 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现紫红色,iii中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1)探究温度和浓度对速率影响时,应考虑在同等条件下研究温度或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即浓度相同时探究温度,温度相同时探究浓度;(2)

  (2)探究 KI和FeCl 3 混合时生成 KCl、I 2 和FeCl 2 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实际就是证明反应后的混合液里既有I 2 生成,但Fe 3: 没有完全反应还有剩余;

  ①KI和FeCl 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I ; 发生氧化反应生成I 2 ,且每生成 1 个I 2 ,转移2e ; ,Fe 3: 被还原生成Fe 2: ,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配平离子反应方程式;

  ②Fe 3: 的检验通常用 KSCN溶液;

  ③因反应物中 KI明显过量,则能说明反应有一定限度,就需要证明有I 2 生成,同时有Fe 3: 存在;

 第 12 页,共 15 页 探究型实验为高考高频考点,但基础性较强,理解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建议重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夯实基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 答案:

 答案:Fe;FeCl 3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Fe + 2HCl = FeCl 2 + H 2 ↑;置换;Fe 2 O 3 ;Fe 2 O 3 + 6HCl =2FeCl 3 + 3H 2 O

  解析:

 解析:解:A是常见的金属,C的溶液呈现黄色,且C与KSCN溶液混合溶液为血红色,则C含有Fe 3: ,由元素守恒可知,A为 Fe,结合转化关系可知,C 为FeCl 3 ,B 为FeCl 2 ,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 Fe,C 为FeCl 3 ,

  故答案为:Fe;FeCl 3 ;

  (2)C为FeCl 3 ,与 NaOH溶液反应为FeCl 3 + 3NaOH = Fe(OH) 3 ↓ +3NaCl,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3)反应①为Fe + 2HCl = FeCl 2 + H 2 ↑,为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Fe + 2HCl = FeCl 2 + H 2 ↑,置换;

  (4)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因为杂质 C 和铁哎潮湿空气中发生电化腐蚀,生成铁锈成分为Fe 2 O 3 ,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2 O 3 + 6HCl = 2FeCl 3 + 3H 2 O,

  故答案为:Fe 2 O 3 ,Fe 2 O 3 + 6HCl = 2FeCl 3 + 3H 2 O.

  A是常见的金属,C 的溶液呈现黄色,且 C 与 KSCN溶液混合溶液为血红色,则 C 含有Fe 3: ,由元素守恒可知,A为 Fe,结合转化关系可知,C 为FeCl 3 ,B 为FeCl 2 ,

  (1)上述分析可知 A为铁,C 为氯化铁;

  (2)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3)反应①是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的置换反应;

  (4)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因为杂质 C 和铁哎潮湿空气中发生电化腐蚀,生成铁锈成分为Fe 2 O 3 ,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C 与 KSC 溶液呈血红色是推断的突破口,明确铁离子的颜色及检验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9. 答案:

 答案:(1)283kJ/mol; (2)CO(g) + Na 2 O 2 (s) = Na 2 CO 3 (s) △ H = −549kJ/mol; (3)496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盖斯定律的含义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焓变与反应物、生成物键能的关系,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解答】

 (1)燃烧热是 1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热量,已知:2CO(g) + O 2 (g) = 2CO 2 (g) △H = −566kJ/mol,则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为283kJ/mol, 故答案为:283kJ/mol;

 (2)已知①2CO(g) + O 2 (g) = 2CO 2 (g) △ H = −566kJ/mol

 ②Na 2 O 2 (s) + CO 2 (g) = Na 2 CO 3 (s) +12 O 2 (g) △ H = −266kJ/mol, 由盖斯定律:

 12× ① + ②得CO(g) + Na 2 O 2 (s) = Na 2 CO 3 (s)

 △ H =12× (−566kJ/mol) + (−266kJ/mol) = −549 kJ/mol, 故答案为:CO(g) + Na 2 O 2 (s) = Na 2 CO 3 (s) △ H = −549 kJ/mol;

 (3)焓变=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则反应①的△ H = −566kJ/mol = 1076kJ/mol × 2 +akJ/mol − 803.5kJ/mol × 2 × 2, 解得:a = 496, 故答案为:496。

 20. 答案:

 答案:解:在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

 和O 2 ,SO 2 的浓度为1mol/L,物质的量为 2mol,

  2SO 2 + O 2 ⇌ 2SO 3 ,

  起始2

 3.0

  0

  变化1.8

  0.9

  平衡量(mol) 0.2

  2.1

  1.8

  (1)SO 2 的转化率=消耗量起始量× 100% =1.8mol2mol× 100% = 90%;

  答:SO 2 的转化率为90%;

  (2)O 2 的起始浓度=nV=3.0mol2L= 1.5mol/L;

  答:O 2 的起始浓度为1.5mol/L.

 解析:

 解析: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

 和O 2 ,SO 2 的浓度为1mol/L,物质的量为 2mol,

  2SO 2 + O 2 ⇌ 2SO 3 ,

  起始2

 3.0

  0

  变化1.8

  0.9

  平衡量(mol) 0.2

  2.1

  1.8

  (1)转化率=消耗量起始量× 100%;

  (2)结合c =nV 计算.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计算应用,主要是转化率、浓度的计算分析,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21. 答案:

 答案:2A(g) + B(g) = C(g) + 3D(l) + 4E(g)  △ H = −2M r QmkJ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该题的关键思路是根据反应前后的压强变化的量,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来判断物质的聚集状态。

 首先要弄清物质的聚集状态,求出反应热,根据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关系判断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进而推断物质的聚集状态;根据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反应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

 因为 A、B 是气体,依据题意,设 2molA 和 1molB 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a mol,有 3:a = 6.06 × 10 6 :1.01 × 10 7 ,得a = 5,即反应式生成物中气体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为5.代入方程式可知,D为液体,C、E为气体,又由 A为mM rmol 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Q kJ,可知 A为 2mol 时,

 第 14 页,共 15 页 反应放热 2M r QmkJ,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g) + B(g) = C(g) + 3D(l) + 4E(g)  △ H =−2M r QmkJ。

  22. 答案:

 答案:(1) >;>

 (2)①20 ∶ 1

 ②1 ∶ 1;9:11

 (3)①dbca

 ②fdeg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和溶液 pH的有关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注意酸碱混合时酸碱物质的量的关系以及溶液 pH与c(H : )、(OH ; )的关系。

 【解答】

 (1)醋酸为弱酸,等 pH时醋酸的浓度较大,与锌反应时醋酸的速率大,则生成等体积的氢气,盐酸反应的时间较长,完全中和等物质的量的 NaOH溶液,需要醋酸的体积较小, 故答案为:>;>; (2)①pH为 5 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c(H : ) = 1 × 10 ;5 mol/L,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c(SO 42; ) =1/2c(H : ) = 1/2 × 1 × 10 ;5 mol/L = 5 × 10 ;6 mol/L;溶液稀释 1000 倍后,氢离子浓度不可能小于1 × 10 ;7 mol/L,只能无限接近1 × 10 ;7 mol/L,而硫酸根离子浓度为:c(SO 42; ) = 5 × 10 ;6 mol/L ×1/1000 = 5 × 10 ;9 mol/L,所以稀释后溶液中c(H : ):c(SO 42; ) = 1 × 10 ;7 mol/L:5 × 10 ;9 mol/L = 20:1, 故答案为:20:1;

 ②pH = 13的 NaOH溶液中c(OH ; ) = 0.1mol/L,pH = 1的H 2 SO 4 溶液c(H : ) = 0.1mol/L,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V a ⋅ 0.1 = V b ⋅ 0.1,V a :V b = 1:1; 若所得混合液pH = 2,则  0.1Vb;0.1Va Va:Vb = 0.01,V a :V b = 9:11, 故答案为:1:1;9:11;

 (3)①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酸中氢离子浓度或碱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其抑制水电离程度越大,0.1mol/L的 a 硫酸、b 醋酸、c氢氧化钠、d 氯化铵中,硫酸中氢离子浓度为0.2mol/L、醋酸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0.1mol/L,氯化铵促进水电离,所以 a、b、c、d 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 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dbca, 故答案为:dbca;

 ②氯化铵、醋酸铵、硫酸氢铵属于强碱,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醋酸根离子促进铵根离子水解、氢离子抑制铵根离子水解,所以铵根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 fdeg, 故答案为:fdeg。

推荐访问:长沙市 湖南省 期中
上一篇:挂职干部培训班讲话
下一篇:人民医院护士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工作总结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