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的对立统一性]对立统一的观点

来源:美国留学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

  太极拳的名称,源于宋代学者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是说“太极”阴阳是从原始的混沌“无极”中产生出来的。太极不仅包涵阴阳二气,还隐涵五行运动,进而产生天地万物,它是动静变化之源。《太极图》表明对立的双方既矛盾又统一,互相转化,相互包容,既显示阴会转化为阳,阳会转化为阴;又包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有阴阳相济,还预示着否极泰来。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涵盖宇宙万物的辩证变化。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 成就强身健体功效
  
  太极拳作为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粹。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就是事物内部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运动巧妙并和谐地揉合了诸多矛盾的辩证统一因素,进行着转运和变化,如动静、进退、虚实、柔刚、攻防等等。运用辩证法观点,剖析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运动,能使锻炼者认识太极拳的强身健体原理,加深对太极拳运动的理解和体悟,从而达到提高太极拳锻炼水平和功效的目的。
  太极拳具有的慢、匀、圆、松、静、柔等特点,适合于青、壮、老年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种体质状况的人进行锻炼。太极拳特有的虚静圆缓的要求,讲究逆腹式的呼吸,以及贯穿始终的螺旋式的圆的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骨骼都有着良好的刺激和锻炼。中医学也认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调理气机,畅通血脉,灵活肢体,强壮脏腑,因而发挥防治多种慢性疾病的独特功效。加上太极拳练习占用场地少,不需要任何器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更具有廉便实用的特点,因而太极拳运动也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太极拳虚实相济的辩证统一
  
  太极拳锻炼从起势到收式,如长江黄河之滔滔不绝,似行云流水之绵绵不断,一气流行,遍体舒泰。“沉肩松臂贵疏腰,呼吸吐纳自然好;上虚下实根底牢,动中有静神气妙”。练习太极拳,其意境尤如白鹤亮翅的洒脱,手挥琵琶的悠然,云雾手那样的飘涉,海底针一般的深邃。身动、心静,气敛、神舒,所有的动作都体现出矛盾的双方处在对立统一的运动转化之中。
  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虚实的变化。动至终点定式为“实”,动作连绵变转为“虚”;支撑体重的腿为“实”,移动换步之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形式的要“实”,辅助配合的动作的则“虚”。虚与实在太极拳中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太极拳的姿势动作,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个部分都存在有虚实的不同。如“单鞭”中的弓步,两腿两手体现一实一虚。左腿负荷体重,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意念着重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而做“云手”式时两脚的移动,移左脚时重心在右脚上,右脚为实,左脚为虚;移右脚时重心在左脚上,左脚为实,右脚为虚。
  太极拳运动身体各部虚与实的展现及转换,又完全随着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实脚起主要支撑体重,虚脚要起到辅助支点的作用。既要有虚实之分却又不能是绝对僵化。动作的虚实变化,劲力则有柔有刚,展转张弛交替;动作做到终末时,还要求各部位的关节、肌肉保持有少许伸缩转化之余韵。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每个瞬间,都具有几种相反相成的不同力量的作用,使之处于相互牵制和对抗之中。比如推手,掌根向前用力的同时,肘部应该是向下沉坠的,腋窝后缩,上体放松,两臂似棉里裹铁,沉而不僵;手臂回收时,肩力放松后带,小臂自然圆活旋转,手腕微微放松;动作轻而不浮,活而不散。太极拳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动转自如。体现了太极拳锻炼刚柔虚实的辩证统一。
  
  太极拳动静刚柔 攻防中的辩证统一
  
  太极拳的每个式子都是由一对对立的动作,或几对对立动作所组成,有动有静,有起有落,有伸有缩,有进有退,有刚有柔,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攻有防,如此等等,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于太极拳活动始末。
  1.动与静动静概括了太极拳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我们体会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有两重含义。
  其一,太极拳自起式至收式,如同流水滔滔不绝,又如行云绵绵不断。太极拳属动功,动占主导;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而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意、气、劲三合与姿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的是一种松、稳、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的运动。而这种和谐,协调一致,又蕴涵着内在的沉静,也就是一种相对的静。太极拳运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
  其二,太极拳运动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运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或待动,至彼时即趋于静。太极拳中的动与静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也包涵着动而生静,静而生动的意韵。
  2.柔与刚太极拳极柔,所以太极拳有“柔性武术”之称。太极拳的锻炼要求舒松自然、松静圆活,有如和风细雨一般,处处体现出轻松的绵柔。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等等,这些基本要领也都是对松与柔的要求。只有做到松与柔,才能做到精神内敛,意念专一,从而达到“以意领气”、“以气领形”,体现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太极拳强调松与柔,又是切忌使“掘力”、用“僵劲”的关键。然而即便是要松要柔,却并非是全然松懈,绵软无力。太极拳使的是棚劲,就是一种弹性劲,既有韧性的柔劲,又有坚实的刚劲;极轻灵又不失稳重,极柔软而不失强刚,这是“柔中有刚”。太极拳有柔亦有刚,在每一势的运转过程中,是轻松柔韧的,而在定式的瞬间则又要求具有刚劲。这种刚不是单纯的刚硬,而是有弹性的刚,这便是“柔中寓刚”的辩证法。
  太极拳的柔与刚是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如“搂膝拗步”,手向前推时,始时有柔但柔中寓刚;待推出时坐腕突掌,力贯掌根则又转为刚,当然也是刚中有柔的。在技击中,化敌之劲为柔劲,是以柔克刚;发力攻敌则用刚劲,又要求刚中有柔。把握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在太极拳锻炼及技击中极为重要,正所谓“柔中有刚攻不被,刚中无柔不为坚”。太极拳的有柔有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也是辩证的关联着的。认识这一矛盾,习练中方能自松而始,由松入柔;尔后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不失刚柔相济的统一性。
  3攻与防太极拳除有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功能外,还具有技击御敌的独到功能。太极拳之每一式,均有其攻防的内在含义,且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太极拳攻与防的关系,涵括了丰富的辩证思想。太极拳《打手歌》所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实”等,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他人进攻时,我方不与之相遇、相抗,而是“含己从人”,避他人之锋芒,顺人之势,以化解他人之力;待他人之力落空后,必然失去重心,此时只需稍施劲力,以我之“实”击敌之“虚”,则可轻易破敌。简而言之,借力打力,就是借他人之力,还击其人之身。又如“搂膝拗步”,他人用右手从左下方击我,我即用左手将之向左外方搂开;当他人之力落空,且去势未减,其身前倾;此时我用左脚拦住其右脚,再用右手进击其胸,就可轻松击而溃之。这样,“攻”取之于“防”,“防”孕育着“攻”,寓“攻”于“防”,体现了太极拳攻防的矛盾统一。

推荐访问:太极拳 运动 对立统一
上一篇:中老年人喝小分子水重振“元气”:中老年人经络健身橾
下一篇:[口腔不洁,小心招致五种疾病]口腔不洁有细菌存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