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自然辩证法参考材料

来源:空姐招聘 发布时间:2020-09-19 点击: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①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

 ③中介——科学技术

 2) 研究对象

 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

 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 关系

 ①自然观体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技术观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④有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才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a)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系统由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组成,具有。b) 物质联系的层次方式:

 若干个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新的系统 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大系统,是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的统一体。2.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a) 必要性:

 提出这两个概念有利于用层次的观念分析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b) 关系:

 * 上向因果: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性或功能。

 * 下向因果: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的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

 c) 规律:

 *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

 * 层次由低到高,环境的作用增大,系统逐步由孤立和封闭到开放。

 *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的结构由固定不变到流动变化。

 *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减少,选择增多;要素的主动性增强,独立性下降,对系统的依赖性增强。

 总之,层次由低到高,物质系统的主动性增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结构趋于更为有序。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的生成

 2)恒星演变与核素生成

 3)地球演变与生命起源

 4)生物进化与人脑起源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简而言之: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详细分析:①每个循环都是先发生沿着一个或几个物质层次向上的演化,逐一生成较高层次的物质系统;②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部分物质发生沿层次下降的演化,但少部分进入新的循环;③先前循环的最高点成为后续循环的起点) 基本特点:

 ①进化与退化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从高层次到低层次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相反的方面。然而二者密切结合,互为对方发生的条件。正是退化与进化结合才能组成循环,使演化能够进行。因此退化并不是消极被动退步的东西。可以认为,进化在退化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以退化为代价或条件。②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

 吸引与排斥在微观与天体系统中作用同化与异化在生物体系中作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③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低级循环是高级循环的起点作为高级循环的基础继续存在,不断为高级循环提供必要的原料。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递进中孕育更多变化发展的可能性。自然界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演化,循环周期变短,空间尺度变小,参加循环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少。自然界的螺旋式演化在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推进中,自然系统由自身被“淹没”到逐步维持自身的存在,进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一直到人类。总而言之,低级循环是高级循环的基础与载体。由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时空区域缩小,物质量减少,各种演化途径的可能性增加,有序程度增加,演化主体逐步显现,最终诞生了能够反过来认识并改造宇宙的人。

 1. 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

 * 自然是各部分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统一整体。

 * 核心内容:始基变化说2. 近代机械自然观:* 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为理论基础

 3. 现代辩证自然观:

 * 全面的、历史的、深入的、辩证的人工自然的演化规律:

  规律人工自然与运动形式的关系:

 *由复杂运动形式到简单运动形式,再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

 * 转折点:17世纪后在整个近代成为主流的机械

 * 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

 * 转折前后的特点比较

 转折前

 转折后进化发展基础

 转折转折以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人工自然人的微不足道

 全面b) 规律人工自然物* 工作机动力机控制机工作机 ——> 工作机+动力机 ——> 工作机+动力机+控制机

  材料发展 ——> 能源发展 ——> 信息发展 )

 * 个性化 ——> 标准化 ——> 新的个性化

 ( ——> 共性 ——> 个性 )) 人工自然的进化导致自然的退化——能源危机

 2) 人工自然的进化破坏自然的演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古代的“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2)近代的“天人分离”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③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3)现代“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②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科学认识定义: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②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特点:①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②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③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本质:①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②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①是科学研究的开始②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

 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观察的感性直观性和理论渗透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纯度;

 ②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强度;

 ③可以加速和延缓自然现象:速度;

 ④有利于获取经验材料;

 ⑤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理论思维

 1)科学实验是感性物质活动,是能动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纯粹理性思维

 2)科学实验是物化的理性活动。

 ①同时具有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优点,还具有二者高度结合的特殊优点。

 ②实验中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理论的成分。

 14、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形象与直觉思维方法的特点。

 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科学概念科学符号思维模型

 1)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地位:是理性思维建构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新结果最终要凝结在科学概念中。

 结构:①内涵: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②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

 特点: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可变动性

 2) 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推动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手段

 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

 特性:物质性可感知性单义性明确性

 3) 思模型: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特点:是科学抽象的产物,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

 地位:是科学理论与现实原型之间的必要的中介理想模型:思想模型的特殊类型,既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具有某些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或理想事物。理想实验: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

 数学方法的功能。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的功能:

 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

 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数学模型:就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概况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其中包括这些过程的因素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数学模型实际是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最为关键和困难)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假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①假说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经环节②假说是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③假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实践性:

 2) 社会性:) 综合性:

 4) 创造性

 5) 效益性与可行性

 工程技术方法论的原则。

 1)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 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3) 经济性和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定义: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特点:把研究对象看为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能够辩证地处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发明 (= 引入经济中的发明)

 技术革新

 研究与发展(R&D)

 研究与发展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根源是技术创新:渐进型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也称为技术革命1. 定义:现代科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技术革命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以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2. 内容:

 a) 信息技术——现代技术革命的前导

 b) 新能源技术——现代技术革命的支柱

 c) 新材料技术——现代技术革命的基础

 d) 生物技术——现代技术革命的前景

 e) 空间技术——现代技术革命的外向延伸

 f) 海洋技术——现代技术革命的内向拓展

 3. 特征:

 a) 技术科学化:科学对技术起主导作用

 b) 技术群体化:学科的群体化和科学人才的群体化

 c) 技术智能化:控制机引入生产;智能教育第一,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结合

 d) 技术产业化:高技术改造产业部门;技术迅速投入生产

 e) 高技术化:技术扩散迅速;技术研究全球化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内容:6大技术领域和12项标志技术

 * 信息技术——高技术的先导

 * 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

 * 生物技术——21世纪技术的核心

 *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 新材料技术——高技术的基础

 * 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超导材料

 * 新能源技术——高技术的支柱

 * 核能聚变、太阳能

 * 海洋技术——21世纪技术的向内拓展

 * 深海挖掘、海水淡化

 * 空间技术——21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

 * 航天飞机、永久太空站

 3. 特点:

 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技术是高风险的技术,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是高战略价值的技术是高情感,强调人的需求的技术1. 高技术的商品化:

 “技术立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历史证明了“军事立国”、“贸易立国”和“资源立国”模式的失败

 当代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

 {“技术立国的基本内容:极端重视基础研究大力加强高技术开发积极推进技术创新高技术竞争日益白热化特点最高层次的竞争方式最大范围的竞争力量宏观竞争和微观竞争相统一的竞争内容

 {“科技兴国”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四化目标与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式要求,只有发展高科技才可以完成四化振兴中华

 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科技兴国”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只有依靠高科技才能解决。

 {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发展模式是推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选择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是高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关键

 2. 高技术的产业化:

  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的定义: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的特点:高增长率、高风险、高效益、高额研究开发经费、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与国际分工、高技能劳务密集的生产技术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

 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活动——高技术产业的发生

 广义的高技术的产业化——高技术产业的运行

 高技术的渗透、扩散和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扩散

  传统产业的改造

 高技术产品、工艺和设备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加速传统产业中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可以改变传统产品的设计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极大地节省资源,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

  产业结构的变革

 在第一产业(农、林、渔业等)、第二产业(采矿、制造业等)、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后,出现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改变社会中产业中工作人数的比例。

 3. 高技术的社会化:

 * 高智力:高技术支撑环境的核心级

 * 高技术开发必须具备高投资的经济支持

 * 高技术开发必须具备匹配和谐的人才群体

 * 智密区:高技术支撑环境的主体级

 * 信息经济:高技术支撑环境的基础级

 a) 现代高技术要求思维系统化

 思维客体的系统化新对象的不断开拓新领域的不断开创新课题的大量涌现

 思维主体的系统化思维主体从个体走向群体思维主体从单一的“人”发展为复杂的“人—机”系统

 思维方法的系统化出现许多新的思维方法新的科学方法形成了现代化的操作系统

 b) 现代高技术要求人类提高思维活性

 思维的精确性与系统客体的复杂性的矛盾日益尖锐

  解决方法:对那些次要的、不显著的因素和矛盾作模糊处理,以便抓住主要因素、主要矛盾。

 人工智能的需要需要使电脑进一步模拟人脑的思维机制

 模糊理论科学的诞生

 模糊逻辑学的诞生,不仅从逻辑思想上为研究模糊性指明了方向,而且从方法论上为人类顺利地由确定性研究进入不确定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逻辑方法。

 模糊理论科学的诞生,为提高思维活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

 c) 现代高技术要求人类面向未来

 社会活动日益复杂

 社会活动日趋多变

 社会活动的影响日益深远

 d) 现代高技术要求思维由封闭的线性式走向开放的非线性式

 客体系统演变的非线性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思维能力要具有进攻性、抑制性、开创性、创造性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需要打破封闭式线性思维的旧框架,建立全新的开放的非线性式思维

 2. 现代思维方式

 a)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现代思维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原因:

 系统思维冲破了机械因果决定论,它以自然界存在多种联系为前提,把事物当作系统、系统的运动与演化来处理。

 系统思维强调了综合性,要求把独立事物当作要素处理,找出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系统。

 目标:最优化(也是区别于传统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特征: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有序与无序的有机结合

 b) 科学模糊思维

 特征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定性与定量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

 c) 前瞻思维

 前瞻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既是主体能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特征:分析现实与预测未来的有机结合 思维超前与后馈的结合

 d) 全方位思维

 全方位思维是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表现,它包括顺向与逆向思维、收敛与发散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形式。

 与传统的思维方式相比,其注重的关系为:系统与环境随机性与规律性多向性与一向性,科学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和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同一,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主要表现为: (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杠杆、滑车等技术中也有力学;(2)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也可产生技术,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技术)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科学)导致发电机(技术)的产生;(3)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和知识源泉;(4)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以改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5)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现代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基石,而在科学发现向产生财富的商品和服务的转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进步日益依赖新技术设备的支持,高技术更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在分化与综合中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学科新理论。从数量上看分支学科成倍增长,从学科性质上看,出现了一系列中间层次和综合学科,这是科学整体化趋势的表现,它将极大的提高和加深人们对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认识。技术也迅速的整体化:技术在向专门化发展的基础上日益成为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使得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即科学,技术和生产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周期缩短,它大大加速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整体化过程,使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4、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原则是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自然哲学直接对自然界作出判断,所依靠的手段是直观,或者是猜想、虚构和思辨的方法,不是依靠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果。传统自然科学无视“实证科学”,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则否认“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贯彻了实践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6、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1)、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认识原则;

  (2)、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作出原则性说明,并为创造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提供指导;

  (3)、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理论提供准则;

  (4)、自然辩证法可以启发科学家做出大胆和合理的预见,以推动知识的进步;

  (5)、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新方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指导。

 7、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反之,一种功能也不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第二方面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这种反作用因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通过执行功能而调整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反之,若不执行功能,则系统结构萎缩、退化。

 8、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上向因果: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性或功能。下向因果: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的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层次由低到高,环境的作用增大,系统逐步由孤立和封闭到开放。层次由低到高,系统的结构由固定不变到流动变化。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减少,选择增多;要素的主动性增强,独立性下降,对系统的依赖性增强。总之,层次由低到高,物质系统的主动性增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结构趋于更为有序。“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极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性与宇宙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

 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和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为一体。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

 12、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自然是各部分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统一整体。

 核心内容:始基变化说近代机械自然观: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为理论基础

 历史地位:近代机械自然观否定古代自然观,标志人类认识的进步,是后来全面深入历史地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是自然观发展过程中的否定阶段。

 14、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都经历了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

 在科学史中,转折是对原始综合的否定;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是对栽培驯养的动植物与自然物(包括人类)原始同一的否定。在科学史上,转折后的发展是在了解了细节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或者说是在思维中重建对象。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在实践上重建对象。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

 32、什么是功能模拟?为什么说功能模拟是控制论方法的突破点?

 功能模拟:以功能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模型研究原型,以代替和执行原型的功能的研究方式。

 功能模拟是控制论的突破点:

 1、它突破了模拟的禁区(黑箱),扩大了模拟的范围(从物理模拟到功能模拟),一举打破了两种界限(动物和机器,通讯和控制),为控制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它揭示了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并在二者间架起了桥梁。

 3、功能模拟使人的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发展到辩证逻辑,这也是一种很大的突破,完成了由知性分析到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的转型。

 4、功能模拟不仅可以塑造出代替和执行原型功能的模型,甚至可以造出比原型在某些方面能更好的履行其功能行为的装置。

 37、高技术产业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所谓高技术商品的产业化是指高技术商品在一定规模的生产、销售和应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份额,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体系,形成一大批名牌企业和名牌商品。包括实现规模生产,形成独立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三个环节。高技术产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技术内在发展的需要。

 国际化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所谓高技术产业国际化是指高技术产业全面进入国际经济、技术体系,在研究、开发、生产、金融、贸易、法律事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建立一大批海外高技术企业并逐步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资源、生产、贸易和服务最佳配置的跨国公司。

 国际化已成为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总而言之,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如果说,高技术成果商品化是高技术产业的“潜在阶段”,高技术商品产业化是高技术产业的“主导阶段”,那么,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则是高技术产业的“自身显现阶段”。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为高技术商品产业化提供动力和基础,高技术商品产业化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提供支持和保证,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则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和高技术商品产业化提供导向和必要条件。三者互为前提,相互推动。

 38、高技术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哪些影响?

 1、高技术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

 高技术所造成的生产力巨变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从社会关系调整的前者来看,是使之全面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后者来看,是使之具有了“自由人联合体”的萌芽。以高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则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或阶段性质变,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全面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资本主义的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在不断的社会改革中实现的,改革使当代资本主义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由高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显示了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2、高技术与当代资本主义管理模式:

 国家介入劳资纠纷,推行“劳资一体化”的“民众社会主义”,鼓励工人“参与管理”,实行“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等等,从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为资本剥削剩余价值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和“稳定”的国内环境,也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3、高技术与资本国际化:

 为适应高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生产力国际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范围从国内扩充到国际,出现了种种国际性区域协定,组织、联盟、国家间矛盾的处理形式采取了非暴力的协商、谈判、妥协形式,这不仅顺应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政治潮流,而且反过来又对各国和国际的科技,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这一切都既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改变劳资间的根本对立,也不可能阻挡当代无产阶级在自己先进政党的领导下经过新的认识、调整和探索之后,一定会找到适合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新特点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继续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39、高技术的发展对价值观念的变革有何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价值观念变革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理论创造具有认识论的价值和功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理论创造,都作为新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2)科学技术的理论创造构建人们的价值理想、目标和信念。

 3)技术体系转换构成价值更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2、高技术与价值观念的变革

 1)人才观念。现代高科技使人们对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解注入了新的内容。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要求不但已经主要不在于体力,也不在于一般脑力,而是在于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2)信息观念。信息是自从有了社会生产以来就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起作用的因素。在现代科技革命中,特别是由于高技术条件下生产过程和经济运转的内在需要,使信息获得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信息、重视信息,并千方百计主动获取信息,这就是现代高技术所要求的信息观念。

 3)资源观念。观念的资源,既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源(矿藏,森林等等),又包括知识和信息,而且后者是更重要的资源。

 4)创新观念。在高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力加速度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以生存。不断创新,不仅要在尖端科学和高技术领域激流勇进,而且要面向世界,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消化创新。

 5)时间观念。高技术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对时间价值观念的理解深化了。时间价值如此之大,如不珍惜时间,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促使人们更加珍惜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注重未来的观念加强了。

 6)空间观念。在高技术条件下,生产和居住从集中走向分散,加上现代通讯和交通,人们交往更加方便。由于人们活动场所扩大了,使得空间尺度反而缩小了。原有的静态和绝对的空间观念势必被运动和相对性的空间观念所代替,并成为人们评判事物的价值尺度。

 7)教育观念。教育状态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有了良好的教育,就预示着这个国家会有繁荣的未来。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性教育”观念,树立“ 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扭转把接受教育仅仅当作谋职的“敲门砖”和进入劳动市场的“一次性投资”的教育文化心态,要造成终身培训和不断接受教育的新风气。

 8)就业观念。高技术时代实行的是机会均等、公开竞争的原则。对于企业来说,新技术不断出现必然造成企业的兼并、分解、淘汰和新生,企业倒闭、转产、雇员失业、职业转移使人们随时会遇到的现实。就个人而言,理想的社会职业的取得也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拼搏。高技术时代要求人们在就业观念上改变世袭观念,以及传统社会的封闭的就业观念,勇于进入新的领域去寻求自身价值的突破,淡化不同职业的差异。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勇敢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树立开放的、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坦然的、成功的完成职业的转移,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系统: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层次:若干个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

 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

 同化: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

 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高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科学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实践论)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总是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

 科学实验:是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物质手段,人为地变革和控制客观对象,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实践活动。定性实验: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回答某种因素、性质联系是否存在,据此可以判定某假设是否成立,决定不同假设的取舍。

 定量实验:要回答对象所具有的某一种或某一些量的数值或数量间的关系,据此可得出某个常数值或建立某个经验公式。

 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思想模型: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内涵: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

 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

 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理想模型:思想模型的特殊类型,既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具有某些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或理想事物。

 理想实验: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意象: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是从印象、表象这些感性的生动的形象中,经过形象分析和综合得到的共性。

 联想:广义地讲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地思维活动。分为形象联想和非形象联想。

 想象: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建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灵感: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数学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质的特点,分别地或综合地运用各个数学分支所提供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结构方面的描述、计算和推导,然后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数学方法不是数学本身的研究方法)(主要的数学方法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就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概况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其中包括这些过程的因素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数学模型实际是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最为关键和困难)

 数学实验: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从而达到对客体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数学实验属于理论思维)

 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工程技术活动:人类为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运用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工程技术方法:在工程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社会规律为导向、变换物质、人物结合,从而实现人的意志与目的的手段、途径与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现代科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现代技术革命: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以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材料分析 辩证法 自然 参考
上一篇:辩证高考作文
下一篇: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