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20-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来源:会考 发布时间:2020-11-06 点击:

 2019-2020 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202011040940 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6 小题,共 52.0 分)

 1.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2. 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 2 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3.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①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②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④

 4. 某人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 多吃馒头

 B. 多喝水

 C. 多吃蔬菜

 D. 多喝豆浆

 5. 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 神经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中,下列有关 Na + 、K + 跨膜运输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 + 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B. K + 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C. Na + 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D. K + 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外

 7.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 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

 B. 听到老师提问后举手

 C. 某位打瞌睡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

 D.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8. 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

 )

 A.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B. 躯体运动中枢

 C. 躯体感觉中枢

 D. 以上全部参与

 9. 如表是对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种群,其中戊是分解者,下列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群

 同化固定的能量

 体内贮存的能量

 甲

 26.7

 6.67

 乙

 89

 17.8

 丙

 1320

 238

 丁

 88.9

 37

 戊

 330

 30.1

 A. 图中甲、乙、丙、丁、戊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 乙呼吸消耗的量为 71.2

 C. 图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 6.7% D. 流入这个生物群落的 C 元素只通过甲、乙、丙、丁、戊的呼吸作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的 10. 关于高等动物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直接进入体液

  ③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1. 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 30 只鸟,其中黄鹂 5 只,做标记后放回原地,第二年又捕获了 30 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 2 只,没有标记的有 6 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有()

 A. 20 只

 B. 15 只 C. 75 只 D. 450 只 12.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 造血干细胞 B. T 淋巴细胞 C. B 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 13. 关于生长素的两重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 C.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使水果保鲜 D.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14.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 B. 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增长 C. 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无关 D. 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不能降低出生率 15.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 B.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

 C.

 同一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彼此交配 D.

 广口瓶中饲养的全部果蝇是一个种群 16.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 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 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C. 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17.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 10%~20% B.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 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D. 能量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1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 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 B. 向田间喷洒杀虫剂灭杀害虫 C. 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产蛋量 D.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19. 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

 A.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 B.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 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D. 瓶内生态系统应给予适当的光照 20. 在生态系统中,当鹰捕食兔子时,鹰属于(

 )

 A. 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 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1. 有关物种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22.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B. A、B 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C. B 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 D. C 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 A和 B 的分泌 23. 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A. ③⑤ B. 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24.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B. 抗体是由 B 淋巴细胞分泌的 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内的病毒 D. 记忆 B 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 T 细胞 25.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等 B. 淋巴细胞包括 T 细胞、B 细胞和吞噬细胞 C.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属于免疫器官 D.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26.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 B. 浆细胞分泌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C. 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 D. 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免疫细胞 27.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它们依次属于(

 )

 ①过敏反应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A. ②③①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③①② 28. 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 ②⑤⑧ B. ②④⑤⑧ C. ①③④⑥⑦ D. ②⑤⑦ 29. 下图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A.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 A→B→C→D→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B.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 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C. 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 A→B→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若下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0.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 B. 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C. 防治蜱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e 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 点 31. 密云水库现有沉水植物 16 种、浮游植物 86 种、浮游动物 87 种、底栖动物 11 种、鱼类 43 种。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密云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生物多样性 B. 密云水库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 调查密云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D. 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2. 如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物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A. 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 表示整个植物的生物量(生物量:活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

 B. 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 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 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D. 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 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33. 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TRH)前 30min 和后 30min,每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如表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 -1 )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10

 10〜40

 甲

 10〜40

 >40

 乙

 <10

 <10

 A. 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B. 甲、乙两人注射 TRH 前的耗氧量比正常人低 C. TSH的靶细胞可以是下丘脑、甲状腺细胞和肌肉细胞 D. 甲注射 TRH 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增高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34. 某人用不同的药物处理蛙的坐骨神经纤维,分別测得各组处理前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如图甲、乙、丙、丁所示(虚线代表药物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下列关于各组实验的推论,合理的是(

 )

 A. 处理甲组的药物阻断 Na + 内流 B. 处理乙组的药物阻断 Na + 内流 C. 处理丙组的药物抑制 K + 外流 D. 处观丁组的药物导致 Cl - 外流 35.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及兴奋恢复的过程中,膜内电位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

 3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含有 7 条食物链 B. 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 6个营养级 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48.0 分)

 37.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有______,最终实现稳态。

 (2)图中激素甲通过激素乙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激素增加,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机制。

 (3)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请写出骨骼肌“寒战”的反射弧______。

 (4)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

 38. 人体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广泛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构成复杂的网络,并通过多种神经递质共同调节心血管的活动。其中血压调节中枢位于延髓。下图表示人体调节血压升高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左图可知,调节人体血压的方式是______. (2)图示表明第三脑室前侧腹区与穹隆下器之间存在着神经联系。右图中神经元①与神经元②之间的 a 处为______(结构),在该处兴奋的传递特点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3)血压的调节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图中的信号分子有______.

 (4)人体除血压调节外,还存在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当正常人细胞外液渗透压偏低是,______(激素名称)分泌释放量减少。当正常人血糖偏低时______(激素名称)分泌量增多,其靶细胞主要是______. 39. 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 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

 (2)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在正式实验之前通常先做一个______,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由图 1 的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 0.5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 3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甲和 0.5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 2 为其 X、Y和 Z 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作用。X浓度和 Z 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

 40. (8 分)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

  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这个性状逐代

  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

  是不定向的,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内因是

 ;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

 41. 图 1 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 100 万 kJ)。图 2 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 A~C 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 J/(hm 2 •a)。回答有关问题:

 (1)图 1 中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______形式流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约为______(保留 1 位小数)。

 (2)图 2 中 A表示的含义是______,B 的数值为______J/(hm 2 •a),C 的来源是______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______。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 答案:B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题目中的第①点的含义与之矛盾。第①点的含义实质上是说变异都是适应性的,也就是定向的,这与拉马克的理论是一致的,而且也与题目中第④项是一致的。这样排除①和④,即可把②③⑤组成答案选出,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清楚第①项的含义。故选 B。

 2.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知道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

 在动脉血、肺泡内、和肺部毛细血管中氧浓度都很大,只有静脉血中含氧少。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可见,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 O 2 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故 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3. 答案:D

 解析:解:①蛋白质的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其内的液体不是内环境,①错误;

  ②神经递质与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不发生在细胞外,即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不发生在细胞外,即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③错误;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化学反应,④正确。

  故选:D。

 本题是对能环境的组成和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化学反应的考查。内环境(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化学反应的判断,规律总结:凡是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4. 答案:D

 解析:解:由于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造成身体浮肿,故应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所以其食疗补救措施是多喝豆浆。

  故选:D。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5.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情况,能准确判断膜内和膜外电流方向,明确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神经纤维上的 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电位差,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综上所述, ABD错误,C 正确。

 故选 C。

  6. 答案:C

 解析:解:神经细胞内的 K + 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 + 浓度比膜外低。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 + 的通透性增加,Na + 借助相应的“通道蛋白”,通过被动运输(协助扩散)到神经细胞内,进而产生动作电位。

  故选:C。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 +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 +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答案:C

 解析:解:A、听讲及记笔记要用到语言中枢等,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A错误;

  B、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属于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B错误;

  C、大腿被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无关,C 正确;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要用到语言中枢、感觉中枢等,故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D 错误。

 故选:C。

 解答本题时要正确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以及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的位置,然后根据选项内容逐项解答。

 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试题难度一般。

 8. 答案:D

 解析: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有关。

  故选:D。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本题考查的是脑的高级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大脑皮层上重要的中枢,结合分析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的过程,即可总结出参与此过程的神经中枢。

 9. 答案:B

 解析:解: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两条食物链,即丙→乙→甲,丙→丁→甲,A错误;

  B、乙呼吸消耗的量为 89-17.8=71.2,B 正确;

  C、图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89+88.9)÷1320×100%=13.48%,C 错误;

  D、流入这个生物群落的 C 元素只通过甲、乙、丙、丁的呼吸作用和戊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的,D错误。

  故选:B。

 据表分析:丙同化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乙、丁同化量大体相同,处于同一营养级,且能量仅比丙少,二者均为初级消费者,同理甲为次级消费者,戊为分解者。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

 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

 10. 答案:B

 解析:解:①人体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而内分泌是无导管的腺体,①正确;

 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②正确;

  ③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多肽类(胰高血糖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③错误;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正确。

  故选:B。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本题考查了人体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激素的产生部位、化学本质、生理作用和作用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明确内分泌腺没有导管,而外分泌腺具有导管;识记激素有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类衍生物、类固醇类等四类。

 11.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设种群数量为 X只,即 5/X=2/8,可得 X=20。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12.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以及 T 细胞、B 细胞产生和发育成熟的部位。

 A.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可以增值分化产生淋巴细胞和其它血细胞,与胸腺无关,A不符合题意;

 B.胸腺是 T细胞成熟的地方,胸腺切除不能产生 T 细胞;由题意可知切除胸腺后皮肤移植更容易成功,这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是 T 淋巴细胞,B 符合题意;

 C.B 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 不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3. 答案:C

 解析:解:A、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A正确;

  B、生长素既能够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B 正确;

  C、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能够使水果保鲜,C 错误;

  D、低浓度生长素能够促进发芽,高浓度生长素也能抑制发芽,D正确。

  故选:C。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

 14.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A.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 ,A正确; B.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但不绝对,因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B 错误; C.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有关,C 错误;

 D.种群性比率的改变能降低出生率,D错误。

 故选 A。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A正确;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含有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B 错误;

  C.同一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彼此交配,C 正确;

  D.广口瓶中饲养的全部果蝇是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 B。

 16. 答案:C

 解析:解:A、多吃肉食就会得心血管病不是生态学原因,A错误;

  B、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B 错误;

  C、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的损耗越来越大,需要消耗生产者,即消耗粮食的数量越多,C 正确;

  D、食物链越短,能量流动的损耗越少,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D错误。

  故选:C。

 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素食一般指植物是生产者,处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吃肉食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高,所损失的能量也就越多。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运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不大。

 17. 答案:C

 解析: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在 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 10%-20%,③为②的 10%-20%,A正确;

  B、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各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④⑤⑥⑦表示各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除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另有一部分贮存在该营养级生物的有机体中,故②>③+④,B 正确;

  C、图中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②,其粪便中的能量不包括在其同化的能量中,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①,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⑥途径中,C 错误;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各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④⑤⑥⑦表示各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8.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及应用,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A.信息传递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A不符合题意;

  B.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不属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B 符合题意;

  C.信息传递可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如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产蛋量,C 不符合题意;

  D.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属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9. 答案:C

 解析:解: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存在捕食和被捕食的营养关系,A错误;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使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 正确;

 C、瓶口应密封,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C 错误;

  D、瓶内生态系统应给予适当的光照,使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给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C。

  考查生态瓶的制作知,瓶口应密封,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0. 答案:B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兔子吃植物,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鹰捕食兔子时,鹰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故选:B。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鹰捕食兔子过程存在的食物链是:植物→兔子→鹰。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答案:C

 解析:解:①、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①错误;

  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②正确;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③正确;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④错误;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隔离是形成新的物种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及形成,要求学生识记物种的概念,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及隔离的种类及其作用。

 22. 答案:C

 解析:解:A、分析题图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A、B 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B 正确;

  C、B 是促性腺激素,由图示可以看出,其作用的靶器官有性腺和下丘脑,C 错误;

 D、C 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 A和 B 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鸟类繁殖活动图解,据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题图中的 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性腺激素,C 是性激素。

 本题结合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鸟类繁殖活动图解,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知识,该题的原型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式,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3. 答案:C

 解析:解:①胃液由胃粘膜分泌,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①正确;

 ②唾液腺是由口腔粘膜特化形成的,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③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

  ⑥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细胞免疫,是第三道防线,⑥错误。

  故选:C。

 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本题考查人体第一道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4. 答案:A

 解析:解:A、有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 错误; C、抗体能杀死细胞外的病原体,但不能杀死入侵到细胞内的病毒,C 错误; D、记忆 B 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 B 细胞,D错误。

 故选:A。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溶酶体不是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淋巴细胞有 T 细胞、B 细胞等,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 错误;

 C.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属于免疫器官,C 正确;

 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错误。

 故选 C。

  26.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正确理解免疫细胞种类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A.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形成,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A正确; B.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抗体属于蛋白质,分泌过程为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 正确; C.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和 T 细胞,而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C 错误; D.血液和淋巴中含有 T 细胞和 B 细胞,D正确。

 故选 C。

 27. 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属于②自身免疫病,即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③免疫缺陷,即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①过敏反应,即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故选:A。

 根据题干分析,(1)中的抗体可以作用于正常红细胞,故属于自身免疫病;(2)中该儿童不能接触病原体,说明有免疫缺陷病;(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腹泻,故属于过敏反应 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症,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的成因,属于中档题。

 28. 答案:A

 解析:解:①中胚芽鞘尖端的匀速旋转,所以 a 和 b 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②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放置在左侧,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

  ③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单侧光不能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⑤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

  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片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

  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

  故选:A。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

 区;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①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 ab 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⑦⑧中旋转的方式不同,⑦是花盆跟着暗盒转,⑧只有花盆转。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及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A. 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是 A→B→C→D→E,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因此应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可以通过 C→D→E 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 正确;

 C.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即:“A→B →E”,C正确;

  D. 由题图可知,

 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参与,应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 A。

  30.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A.种群增长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c 点之后,A错误;

 B.当种群数量到达 e 点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率为 0,B 正确;

 C.防治蝗灾应在 b 点时进行,C 错误;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c 点,D错误。

 故选 B。

  31. 答案:D

 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 错误;

  C、由于浮游动物个体较小,需用显微镜观察,故调查密云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C 错误;

  D、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D。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及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32.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群落演替过程是识记与理解。

 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木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木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33.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甲、乙病变的部位,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甲病人,注射前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不是垂体发生病变,注射后比注射前还高,说明注射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没有上升起到负反馈调节的作用,那么甲病人病变的部位应是甲状腺;乙病人在注射促甲状腺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都低,说明乙病人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2、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A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甲、乙两人注射 TRH前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故耗氧量比正常人低,B 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C 错误; D.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增高是 TRH促进垂体分泌TSH的结果,D错误。

 故选 B。

 34.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理解“细胞膜内外 K + 、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 + 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 +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A.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 Na + 内流量减少,而不是阻断 Na + 内流,A错误; B.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 Na + 内流被阻断,B 正确; C.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药物处理后 K + 外流被阻断,C 错误; D.如果某药物使 Cl - 通道打开,Cl - 内流,会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出现图丁所示结果,D错误。

 故选 B。

 35.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判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及兴奋恢复的过程中,膜内电位的变化情况,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由以上分析可知,当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为正电位;兴奋过后,受刺激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综上所述,D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36. 答案:C

 解析:解:A、图中共含有 8 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A错误;

  B、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 错误;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百劳鸟→袋鼬,共含有 6 个营养级,C 正确;

  D、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生物体型大小无关,与营养级的总能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1、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食物链有 8条:桉树→甲虫→蜘蛛→蜥蜴→蛇,合欢树→叶状虫→蜘蛛→蜥蜴→蛇,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百劳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知更鸟→百劳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知更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蜜雀→百劳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蜜雀→袋鼬。

 本题以食物网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7. 答案:

 答案:神经调节、体液(激素)调节

 分级调节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骨骼肌

 等于

 解析:解:(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此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的过程。

  (2)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通过体液运送到甲状腺,体现了激素分级调节的特点。

  (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具体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骨骼肌。

  (4)高温持续期,体温恒定,故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体液(激素)调节

  (2)分级调节

  (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骨骼肌

  (4)等于 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本...

推荐访问:公安县 荆州市 湖北省
上一篇:初中生期末班主任评语
下一篇:大学需要怎样创业教育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