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工城镇长期住房问题主要意义,毕业论文范文

来源:会考 发布时间:2020-10-27 点击:

 解决农民工城镇长期住房问题的主要意义_毕业论文模板

 论文导读::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工的构成特征和诉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农民工缺乏在城镇的稳定长期住房,农村“减人不减地”的现象已经极大威胁了土地安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几条关于解决农民工城镇长期住房问题的建议。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城镇,长期,住房

 农民工城市住房与其对城市的贡献已形成相当大的反差,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最终会影响到城市、乃至城乡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201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推进要把握住两个重点:一是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要把它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二是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2010 年 3 月28 日,在首届城镇投资博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提出,当前推进城镇化,关键是要让农民从农村“走得出去”,在城市“安得下来”。

 一、我国农民工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 (一)农民工数量及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9 年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 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去年末农村外出的劳动力 1.49

 亿人。

 农民工携家眷外出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相关部门的调研报告《长江三角洲地区 16 城市农民工调查》。目前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年龄集中在 16~45 岁之间,其中 35 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到了七成;同时,农民工单枪匹马出来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少,农民工同住的家人个数平均为 2.20 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在增强。

 大部分农民工已经逐步适应了城市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毕业论文模板,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的占 39.94%,比较适应的占28.40%,两部分合计 68.34%。按我国目前农民工总量 22542 万人计算,已经基本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民工总量为 15405 万人。深圳市已经提出要逐步取消“农民工”称谓,原因也在于随着二代农民工的逐步成长,他们已经与城镇居民没有本质差别。

 进城农民工增量已过峰值并呈逐年回落趋势[[2]]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2003 年,我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 2000 万,此后便以平均每年 170 万的速度下降,降至 2008 年的 1100 万,“十一五”期间外出农民工的增量每年减少都在 100 万以上,外出农民工增速放缓,总量趋于稳定。

 图 1-1 外出农民工增长状况(2000-2008 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可流动的人口总量在减少直至一个稳态;其二由于不能实现城镇定居,很多被计入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并未真正的实现城镇化,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选择重回农业,由自

 己子女继续自己的进城务工生涯,并接替父辈成为流动的城镇化人口。

 (二)农民工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数据,目前,全国 1.49 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大约 1 亿是上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60%以上,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与父辈相比,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和对自身定位都有了明显转变。韩俊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条[[3]],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二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回到农村,将很难胜任农业生产。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父辈农民工的兼业时代向纯务工时代过渡,也就是,他们从“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说,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利益诉求发生了三大变化:由工资支付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向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城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明显高过父辈。

 二、农民工城镇住房现状及相关政策 (一)农民工城镇住房现状 目前毕业论文模板,城市“农民工”的住房来源主要有以下五种[[4]]。①集体宿舍,这类住房主要集中在各城区的工业园区内或部分大企业中,供应主体主要是园区政府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住房基本上是 4

 人以上 1 间的单身宿舍;②建筑工地工棚,这类住房供应是建筑开发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为建筑工人提供的临时简易工棚;③近郊农民租赁住房,此类住房的供应主体为近郊农民;④普通租赁住房,这类住房属于个人所有权住房的出租,一般通过中介市场直接获取。⑤市场商品住房供应,通过购买行为可以从市场直接获得。上述五类供应方式中除⑤供大于求以外,其他四类特别是前两类都是供不应求。

 另据建设部门估计,租房比例约占 60%,用人单位提供住宿条件的占30%,自购房的不足 5%,以投亲靠友及其他方式解决住房的占 5%。

 (二)有关农民工住房的政策及不足 1、相关政策 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 年 1 月,国家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2007 年又提出,依法将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部分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2006 年 3 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公布,提出要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2007 年 8 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再次明文提出,要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2007年建设部等 5 部委下发了《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各地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

 2、存在的问题

 户籍依然是农民工享受保障性住房最大门槛。首先,尽管政策要求将农民工纳入到保障性住房的涵盖范围,但是,户籍依然是很多地方规定的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一个根本条件,农民工一般被排除在保障性住房涵盖范围之外;其次,农民工还不具备通过公积金方式解决居住问题的条件。

 缺乏专门针对农民工住房的法规。迄今为止,有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规定多散见于各类文件中,尚未出台关于农民工居住的专门政策或是法规。

 至于被大家广泛提及的廉租房,因为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长期居住问题,因而毕业论文模板,不能保证农民工的进城定居,也不能解决城乡两头都占用土地的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城镇住房问题的意义 (一)有助于城镇化稳步提升,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不能实现城镇定居,很多被计入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并未真正的实现城镇化,也正是基于城镇长期住房的原因,我国城镇化人口基本是集中在一定的年龄区间,进入这个区间则进城务工,超出这个区间则会重新返乡务农,由自己子女继续自己的进城务工生涯,并接替父辈成为流动的城镇化人口。因此,如果不采取措施,或许我国的城镇化就会提前进入一个稳定阶段(不会像是某些专家预计的 70%,也许会远低于这个水平)。前面所述的外出农民工数量逐步下降,在一定程度也说明流动人口群大小取决于流动年龄人口群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存在“超龄退出、适龄加入”的循环规律。

  从城镇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5]]。解决了当前农民工的城镇化问题,就会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也会为后续的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和经济保障。

 (二)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城乡两头占地问题 很多农民外已在城镇居住、工作多年,然而,由于长期稳定住所和户籍问题,他们依然保留着农村户口,继续在农村新建、改建着农村的住宅,尽管可能很少居住。据初步调查[[6]],我国东部和中部许多村落的房屋空置率在 20%左右,有的村落在 30%以上,有的房屋只有老人在看守。保守估计,农村房屋的空置数量也在四五千万,这样就使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形成一个巨大的浪费。随着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日益威胁耕地保护红线,解决农民工两头占地问题更显迫切。

 在天津举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会议上,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说,“1996~2008 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 1.29 亿,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 112 万亩毕业论文模板,城进乡难退,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事实上,造成这种尴尬现实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这种“流动的城镇化”,把农民工计入了城镇人口,但这些农民工却是事实上的农村人口,因为户籍和城镇长期稳定住房的原因,只能继续扮演身兼准城镇人口又是农村住民的“两栖身份”,以至于造成

 减人不减地,也不能减地的尴尬现实。

 (三)减少由于农民工流动带来的负效应 农民工的流动不仅仅是增加了 GDP,还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效应,增加了铁路、公路等交通压力、影响了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等。以铁路为例,在春运等重大节假日期间,交通运输部门和相关政府职能机构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是,缘于巨大的人流压力,各色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各界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大量的农民工无法在城市驻留、许多农民工的家人和子女也无法与农民工在打工城市一同居住,或许是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推荐访问:农民工 城镇 住房问题
上一篇: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嘱托观后感【篇五】
下一篇:地产集团安全质量管理部部长岗位职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