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分析报告

来源:会考 发布时间:2020-09-27 点击:

 x xx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调查分析报告

 为更好地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大局,服务于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全面掌握 xx 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市委组织部以落实市委“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为契机,成立走访调研组,于20xx 年 3 月 10 日至 20 日,以 xx 县金桥镇为范本,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表、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式调研,现把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表征及分析 xx 县金桥镇辖 43 个村 2 个居委会,总面积 79.7 平方公里,共有耕地 31827 亩,人口 507 户 43000 人。该镇党委下设 60 个党支部,共有党员 1527 人。通过调查发现,该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两高五低”的特征:

 “两高”,即农村劳动力总量高、就业参与度高。从数量特征上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潜力较大。xx 县金桥镇共有劳动年龄段内(16—60 岁)的劳动力 29904 人,占总人口的 69.54%。其中,男性 16082 人,占劳动力的 53.78%;女性 13822 人,占46.22%;党员 668 人,占 2.23%;具备完全劳动能力有 27913 人,占 93.34%;残疾人 1991 人,占 6.66%。从年龄分布看,16-30岁的 10962 人,占 36.66%;31-35 岁的有 8445 人,占 28.24%;

 35 岁以上的 10497 人,占 35.1%。另外,该村尚有 4896 名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 xx.39%。其中,在读小学的 2576 人,占学生的 52.62%,初中的 xx84 人,占 24.18%;高中(职高、中专)的710 人,占 14.5%;大学的 426 人,占 8.7%。这些在校学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从就业特征上分析,就业参与度高。金桥镇的劳动力中,就业的 29851 人,就业参与率达99.82%,无业的只有 53 人,占 0.18%。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很少死守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就业构成趋于多元化。

 “五低”就是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劳动层次低、劳动收入低、本地转移就业率低。从文化程度特征看,金桥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有 251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0.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744人,占12.52%;初中的有22566人,占75.46%;高中、职高(技校或中专)的有 2766 人,占 9.25%;大专及以上的 577 人,仅占总数的 1.93%。从劳动力素质特征看,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属于体力型或经验型农民,较少具备现代化的技术能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缺乏。从培训情况看,参加过培训的只有 5106 人,仅占 17.07%;未参加培训的有24798 人,占 82.93%。从就业岗位特征看,农村劳动力大多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工厂流水线、建筑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从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产业看,第一产业的有 4687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15.67%;第二产业的 17691 人,占 59.16%;从事第三产业的 7526 人,占 25.17%。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的行业看,

 进厂打工的有 xx590 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 45.96%;建筑的6101 人,占 24.19%;从事经商、运输、机械维修、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的 7526 人,占 29.84%。同时,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亦农亦工亦商的“兼业”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农民农忙时脱鞋下田种植,农闲时洗脚上岸打工经商。从收入特征看,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偏低。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为 4000 元左右,外出务工的月收入多为 1500-2000 元之间。其中,收入为 1000-1500元/月的有755人,占2.52%;收入为1500—2000元/月的有24366人,占 81.48%;收入为 2000—3000 元/月的有 4461 人,占14.92%,3000 元以上的有 322 人,占 1.08%。调研发现,外出务工者要付出较大的住房、交通、生活成本,真正增收的不多。从流动特征看,本地就业率低,跨地域转移现象明显。其中,外出务工的达 25217 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84.33%;本地务农的 4350人,占 14.54%;本地务工的 284 人,占 0.95%;无业在家的 53人,占 0.18%。其中,流向广东地区的达 16586 人,占外出务工的 65.77%;长三角地区的 439 人,占 1.74%;京津地区的 454 人,占 1.8%;西部地区的 555 人,占 2.2%;省内就业的 5xx 人,占2.03%;其它地区的 6672 人,占 26.46%;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的不利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就业方面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

 1、就业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绝大

 部分农村劳动力还抱着十多年前的“东南西北中,挣钱在广东”的陈旧观念,农村劳动力“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农民思想上还存在“外出务工就要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认为“到 xx 本地务工就挣不了钱”的思想误区。调查中发现,金桥镇的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绝大部分流向珠三角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严重,个别村组甚至只有几名留守老人,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即青少年和老年人口多,青壮年少。在家务农的多是少年、妇女、老人,这对统筹城乡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对农村的日常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整体素质偏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岗位领域。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推进“四化两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低,适应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缺乏上,还体现在思想观念、对提升自身素质的态度上。调查发现,金桥镇的劳动力,在未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许多人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兴趣不高,不肯花钱、花精力通过培训来提高技能。据统计,该镇技能缺乏且培训愿望不强的有 14501 人,占48.49%,有培训意向,且希望培训时长为 1 个月以下的 9826 人,占 32.86%;有培训意向,且希望培训时长为 1 个月以上的 5577人,占 18.65%。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的局限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就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随着 xx 市富士康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落实,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必将不断提升,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将提出新的挑战。

 3、信息偏于闭塞,滞后于大项目建设的现实需要。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 70.0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 29.95%。这种以“裙带”为主的自发性转移方式,一方面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城乡统筹就业,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特别是为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实带来了不便,降低了本土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跨省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给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困难。

 4、宣传发动不足,就业氛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调研发现,千方百计地组织农民工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促使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大多数地方的共识。但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大多是持放任态度,既没有长远规划和目标,又没有现实措施和应对思路。对如何盘活我市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大项目、好项目服好务,还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问题。同时,新闻媒体对农村劳动力在 xx 本地转移就业方面的报道不多,宣传发动不够,许多农民甚至对 xx 市的发展形势、就业政策、在 xx 就业的好处和优势还

 不太了解,农村劳动力向本地转移还没有形成“大气候”,没有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首选。

 5、体制不够顺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在我国,普遍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其基本点是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将劳动力分割成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两大类型,农民工融入务工地遭遇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的问题。比如,由于户籍方面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经济适用房、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难以与务工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调研中发现,金桥镇虽然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较多,但没有一名务工者能把户籍迁入到务工地,绝大多数始终未能被城市真正接纳。xx 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吸引各类劳动力资源,打造人才“洼地”,需要发挥好政策优势,打造吸引各类人才的政策高地,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让“人才”安心、安居、乐业。

 三、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实现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往大项目、好项目积聚,必须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开发措施。

 1、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实施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既是为 xx 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提供劳动力资源保障的重要措施,又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对农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

 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可结合富士康、欧姆龙等一批大项目,结合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吸引农村劳动力往好项目中积聚,农村劳动者潜力往好项目中挖掘,农村劳动力开发链条往好项目中延伸,实现“招工”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要多方宣传 xx 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在 xx 本地就业的好处,宣传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单一“南飞”的就业观念。

 2、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整合好 xx 技师学院、xx 财工院、xx 交工院等 xx 市 8 所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各地技校、职校的作用,根据各自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要利用好省里有关政策,制作农村劳动力培训课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优化培训内容。围绕大项目、好项目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通过举办农村劳动力专题培训班,为富士康、欧姆龙等大项目定向培训人才。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由政府负责筹集,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

 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3、打造高效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平台。建好“库”、 “网”、 “场”。“库”就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网”就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网络、电视台、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场”就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全市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

 4、完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xx 市要吸引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来衡务工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留”得下来;另一方面,建议立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需要,在户籍改革上进行探索,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能“融”得进来,和 xx 市的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能在 xx 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推荐访问:分析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
上一篇:那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公开目录
下一篇:历史文化名人,教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