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语文三轮冲刺,,古诗词鉴赏练习(一)含答案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21-04-25 点击:

 1 2021 届语文三轮冲刺

 古诗词鉴赏练习(一)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 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② 。

 堰③ 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平山堂①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② ,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①

 本国兵戈② 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③ 诗。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②兵戈:指唐末战乱。③庾楼:在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末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纷扰,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诗人希望他理解其中深意和责任。

 C.末句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闲赋"看似清闲,却包含了诗人的丰富意绪。

 D.全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读来更显含蓄蕴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 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描写细腻,意境清新淡雅,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词人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慢行。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这三句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词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也暗示了词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

 (2).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试结合“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 意,粗识轩辕 ③ 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体意思是:孔子对弟子们说,如果主张行不通了,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当时社会风气无可挽回,文化、德政、教育无法推行,孔子心灰意冷,打算乘桴到海外归隐。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所描写的景物是诗人渡海途中所见,呼应了诗题中所提到的时间,同时又蕴含人生的哲理。

 B.诗歌颔联既是对天色的直接描写,仰观俯察,形象生动;又有所引申,强调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C.诗人虽因遭受打压排挤而被贬到海南,却没有沉浸在仇恨里,反而觉得这次游历是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D.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意境开阔,情感深沉,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传达的人生态度相似。

 (2).本诗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 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 不独为灵均 ④ 。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清人袁枚认为,咏史诗应当关注见解出新。下列诗句有“见解出新”的一项是(

  ) A.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D.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张耒《荆轲》) (3). 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六)①

  张九龄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② 。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注】①《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②俦:终生伴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借用“西山”“北风”两个意象,营造出凄冷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B.诗人托物言志,以“燕雀”喻进谗言的小人,以“鸿鹄”喻遭贬谪的自己,借物寓意,以表心志。

 C.第四、五联运用对比,揭示下士因“贵人弃疵贱”而忧,平庸大众为外物所累而忘记了内修的社会现象。

 D.本诗是一首内修之诗,抒写了诗人自己遭贬后未能及时内修的自责,这样写内涵更深,情更感人。

 (2).诗句“感叹长如此”蕴含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①

 唐代: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多个意象,并将它们与客子的愁情联系到了一起,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次句中"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C.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似乎又转到景上,这里其实与首句写景性质相同,对迁客的情感起到了陪衬烘托的作用。

 D.四句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其"泪痕深"原因可能是晚年贬官远赴外地,牵动愁情而落泪;也可能是水调子与诗人心境吻合而落泪;还可能是看到秋景而产生的凄凉之感。

 (2).首句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请分析他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1).A (2).描写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1).A:这里“危”不是指危险,是高的意思。

 2.答案:(1).D; (2).①站在高堂上可以看到淮岑上的太阳对着朱栏冉冉升起,江岫上的云烟与平山堂的碧瓦一起升腾浮动,写出平山堂的视野开阔。②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碧瓦动态之美,突出平山堂景观的壮丽。③通过朱栏、白云、碧瓦等景物色彩的组合,描绘平山堂景象的绚丽。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对平山堂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欧阳修的敬佩之情,并没有表达归隐之情。

 3.答案:(1).D; (2).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同情友人的为官处境;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兵戈刚止,为官不易;③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作者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百姓过的更好。

 解析:(1).D.全诗并未使用比喻的手法,语言大都平白直叙,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勉励和对时代的感叹之情。故选 D。

 (2).本诗本意是送别友人赴江州任职,但是在诗中无不体现作者对国家命途的担忧和对百姓的担忧。首联“本国兵戈后,难官在此时”中“兵戈”“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和对友人的同情之心。颈联“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中“远深”诗人既表达对友人远去的不舍,又提醒友人要深知自己的责任。颔联“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中“生灵”“雨露”诗人表达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同时希望友人能为百姓谋福。

 4.答案:(1).B; (2).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B 解析:“词人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有误。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词人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的是词人那种百无聊懒、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故选 B。

 5.答案:(1).B (2).①颈联的上半句运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来说自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可却“空余”,意指没有什么实绩能聊以自慰,借此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失落。②颈联的下半句运用黄帝奏《咸池》之乐的典故来形容大海波涛之声,实指自己的种种遭遇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粗识”乃“熟识”的诙谐说法,借此表达自己于政治风云中忘却荣辱得失的淡泊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及手法的能力。“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错,“天容海色本澄清”是指强加于诗人的诬蔑之词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抓住诗中颈联所用的孔子与黄帝的典故,然后分析典故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分析表达的情感即可。

 【诗歌鉴赏】

 这首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

 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首联,“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做的判断。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颔联,就“晴”字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停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看似写景,而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来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天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

 颈联,转入写“海”。“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

推荐访问:古诗词 冲刺 鉴赏
上一篇:第一章,法律起源与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基本形成(纲要)
下一篇:2021年7月田径运动会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