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20-10-21 点击: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

 【摘要】在商业银行中,信贷业务是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贷款集中度高,因此增加了信贷风险,影响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指出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的风险表现,然后分析了风险形成原因,最后提出几点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随着“三去一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再加上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继而引起债务违约,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压力。相关报道显示,银行对公信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成为银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的风险表现

 (一)客户选择有问题

 商业银行选择对公信贷客户时,存在问题如下:①基层机构为了实现业务指标,刻意降低客户准入标准,直接带来信贷风险;②在信贷风险管理上的研究不够,没有掌握风险变化规律,且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③缺少客户退出机制,管理办法和经验不足。

 (二)内控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对于信贷风险的概念把握不准,配置信贷管理人员时,和资产形式、质量不匹配;或者重视形式是否符合规范,忽视了风险管理的核心;或者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存在管理粗放、把控不严等

 情况[1]。另一方面,机构管理扁平化,单纯从管理人员来看,新员工缺少工作经验,难以正确处理复杂问题;老员工缺少创新意识,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如此一来,信贷业务流程具有随意性,会提高对公信贷不良率。

 (三)监管反馈不及时

 商业银行在信贷后期的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支机构对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的利用不足,对客户的跟踪预警工作不到位。数据调查显示[2],一些分支机构对客户的跟踪覆盖率低于 50%,对于系统提示的预警事项处理不及时。二是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管理人员缺少工作责任心,对于信贷资金的流向监督不到位,成为发生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管理因素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工作存在缺陷,例如缺乏预警机制、检查流于形式。分析具体原因,一是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制度、要求上,忽视了问题原因的分析,不了解基层整改工作,对于整改的指导和帮助不积极、不主动。二是经办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是完成上级任务和应对考核,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出现问题采用逃避、遮掩等行为,削弱了监督和制约作用。

 (二)人员因素

 信贷管理人员的自身技能素质,直接影响信贷风险的形成,一是人员缺乏业务风险意识,重视业务指标、轻视内控管理,工作责任心

 不强。二是在环境、经营、指标任务等压力下,信贷业务的开展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放松了业务办理要求。三是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例如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差,导致执行力度弱,押品管理不到位。

 (三)行为因素

 以新增项目为例,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不透明,行政许可边界模糊,商业银行可能质疑政府行为。在地域、行业、市场竞争的影响下,部分强势客户、发生风险的客户,不愿积极配合银行的风险化解工作,增加了管理难度。受到这些外在行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良率提高。

 三、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动态分类管理

 第一,加强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管理,增强风险预估能力、处理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资产损失。第二,针对风险高发态势,要重点加强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合理应用各种工具,根据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保证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从根源上及时消除风险隐患[3]。第三,结合银行的经营业务,将产能过剩行业作为管理重点,分析资产质量、贷款占比、风险总量等要素,针对风险点早发现、早处理,保证银行信贷业务健康运行。

 (二)业务全程管控

 第一,对客户授信流程进行优化,落实贷前调研工作,全面了解

 客户的信息资料;在审批上,提高放款申报材料要求;加强贷后检查和管理,充分发挥出跟踪预警系统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客户预警覆盖率,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第二,完善退出机制。选择客户时严格遵守政策标准,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树立绿色、开放、协调、创新、共享的管理理念。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低端制造业、不满足绿色信贷要求的企业,进行主动退出。

 (三)加强风险预警

 第一,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客户的风险意识。银行处于重组观察期内,重点关注采用借新还旧方式进行贷款的客户;对多头授信、担保圈情况的债务人,跟踪授信情况进展,实现风险准确分类。第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应该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明确企业的经营和贷款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的资金使用行为,通过采取措施,将贷款风险和资金损失降至最低。

 (四)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加强风险管理成效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落实培训学习,构建一支素质高、复合型的管理队伍,严格持证上岗制,定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第二,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明确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确定风险管控主体,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风险防控作为一项自觉行为[4]。第三,制定合适的奖惩激励措施,发挥先锋榜样的作用,将薪酬待遇和工作质量相挂钩,激发主观能动性。对于日常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公信贷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之一,调查发现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表现为客户选择有问题、内控管理不到位、监管反馈不及时。分析可知,风险的形成和管理、人员、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银行应该实施动态分类管理、业务全程管控、加强风险预警、提高人员职业素养,推动对公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怡林.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9):157-158,162.

 [2]秋实.我国银行的对公放款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7,(12):108-109,111.

 [3]言霞,唐俊.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化趋势、典型风险点及防范[J].法制与经济,2017,(3):27-29,32.

 [4]邓毅.商业银行对公授信业务中信贷风险管理探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5):13.

 作者:赵永生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公信
上一篇:学习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更新知识锤炼能力心得体会
下一篇:华东政法大学网络文明志愿者管理办法(暂行)-10.19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