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和调适

来源:自考 发布时间:2020-08-26 点击: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摘要】: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年龄普遍提早,生理上早熟导致与心理发展的正常化相脱节,使13—15岁年龄组学生有成为“危险人群”的倾向,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困扰,成为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偏常的调查分析,并对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纠正学生心理缺陷,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成因 调适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给全人类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否都健康呢?回答是否定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年龄普遍提早,生理上早熟导致与心理发展的正常化相脱节。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心理离乳、与同学关系的敏感以及自我闭锁而常常得不到及时宣泄,加上独生子女中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身体发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业竞争的加剧、升学压力的增大,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初中生心理时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心理问题现状变得相当严峻。与此有关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厌学、逃学、恐学、早恋、离家出走、偷窃等不良行为发生率上升,甚至自杀也偶有发生,使13—15岁年龄组有成为“危险人群”的倾向,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困扰,成为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一、 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我们选用国内外使用较广泛、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简称SCL—90),我县某校初中的学生进行了测验。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初一学生的情况更为令人担忧。在对当时的初一年级进行调查时,存在心理卫生问题者的比例达到22.9%,这不但大于陈家麟等(1984)调查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者的平均检出率16.55%,也大于赵国秋等(1987)调查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者的平均检出率16.7%,估计这与升学后所面临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和青春期刚刚开始的心理冲击有密切关系。从初一到初二再到初三,总的来说,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出现下降的趋势,当然这是由于学校给予了初二、初三学生更多的心理健康指导,这样一种心理卫生问题者的较高检出率,说明心理健康指导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经常受到自卑、自我怀疑、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常常呈下降的趋势。一个偏执、敌对情绪倾向明显的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敏感状态,个性中渐渐形成了孤独、自我封闭、自私、待人不友善等一些不良的品质。相反,一个心理稳定,在SCL-90中得低分的学生,学习成绩会稳步上升,人际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极少会陷入心理危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一)、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孕育温室。其一:当前三口之家居多。由于这个缘故,独生子女失去了和兄弟姐妹甚至是邻居孩子一起生活、互相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玩具、点心还是父母的宠爱都被他独享,因而难以培养“谦让”“爱人”“互助”的精神,也不懂得怎样与别人分享乐趣,交友范围缩小,极易形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和“闭锁”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的性格,另外,又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遇事往往束手无策。看到别人强于自己往往妒忌心理。其二、当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造成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部分成年人无法对自己及时做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

 这就导致成年人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使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及大脑功能紊乱,并将这种情绪转换成各种非理智的行为、语言在家中渲泄,有的则把自己的失败转成对子女的不符实际的要求。子女在这种不良的情绪感受中使大脑机能遭致慢性损耗,最后出现大脑机能失调,造成心理偏常。像离婚家庭子女,极易发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2、社会环境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中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3、学校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反教育行为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线。(1)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是“小太阳”,一家人围着他转,这可能是莘莘学子幸福的一面,可是又有谁去多留意他们的“痛苦”呢?从早晨7点上学到下午4点放学,其间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放学之后,有的还要马不停蹄地奔向各种补习班、艺术班,这样的负荷别说是未成年人,即便是成年人也吃不消。可能,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强一些,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挑战。然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所限,这无疑是给他们制造痛苦,摧残他们的心灵。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有的学生精神恍惚,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2)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往往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少数教师心理失衡,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反教育行为。比如个别教师十分留意学生家长的职务,注意发展对自己有用的“关系”,关系学生往往引人注目地受到特别关照。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形成了 一种骄宠心理,而另一些学生由于无权无势,只能缩在一旁,心理也受到创伤。

  二、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青少年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交错的时期。这一时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但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度时期的各种矛盾,并使青少年日渐趋于成熟化。心理健康指导的对象既应该包括心理基本健康者,也应该包括心理不健康者。对前者来说,心理健康指导的任务是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激发他们的心下潜能,促进他们良好心品质的发展;对后者来说,心理健康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克服存在的心理障碍,预防和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别于卫生机构。学校所面对的大多数学生是心理基本健康,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重心应放在怎样的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上。

 二、调适的原则与方法(一)辅导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指导实践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必须遵循某些原则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否则会事与愿违。这些原则包括:1、针对性原则。指导工作开始之前,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每个学生存在哪些具体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2、发展性原则。指导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更重要的在于确认并发展其身上存在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其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进行自我完善。3、多途径、多手段原则。学校不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唯一因素,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调动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以学校为中心组织一系列活动,运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以期获得大的收效。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一直受到重视。今天,它又被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列为大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并被写进中央文件。其如此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科学性是其灵魂,坚持科学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5、尊重与理解学生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还要对学生所反映的要求、愿望和隐私要严格保密,才能维护好业已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沟通气氛。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包括同情性理解、认识性理解两种。前者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后者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6、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即使从消极的角度看,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7、全体与个别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当然也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有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到个别辅导、重点治疗。另外,对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则宜采取个别辅导、咨询和治疗。在个别教育中,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灵活地坚持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8、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最终的最高的目标,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然,开展心理辅导和治疗也是这个教育的一个环节,而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其解决问题。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如果教师越俎代庖,对学生应该自己做的事也加以包办,不仅无助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害了学生。9、从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应按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安排针对性很强的内容。(二)开展的途径及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克服少数学生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针对这两个任务,有若干具体的途径与方法。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培养目标。

 四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出发,我们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重视学生德、智 、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同时,重视心育的发展。(1)、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前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尽管一些学校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展了一些心理辅导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大多数学校仍未将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当今的社会,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越来越多,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的现象在人们生活中越发普遍,它将构成对我们健康的一大威胁。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有所疏忽而使学生成为学有所长但心灵扭曲的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使命感,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搞好心理健康,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认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和研究。(2)、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整个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不论是校内的教育活动还是校外的教育活动,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应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全面渗透到学科教育的全过程。(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活动课和专题讲座。这些活动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2、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与建档工作(1)、开展心理调查。在学生中进行心理问题调查。由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讲座,让学生提出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和最感困惑的问题,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如学习方面:“我上课为什么总是要分心,怎样才能集中注意力?”“我的记忆力不好,如何才能记得牢?”“考试时我常常很紧张,有没有克服的办法?”等等;人际关系方面“为什么我总是与父母说不到一块去?”“我很怀念小学时的同学,怎样与现在的同学搞好关系?”“怎样说服别人?”“与好朋友产生了误解会该如何消除?”“课堂发言时我常常很紧张,该怎么办?”等等。此外,还有少数问题涉及情绪、青春期心理、个性等问题。如“为什么我常感到孤独?”“怎样向自己所喜欢的人表示好感?”“我缺乏恒心,如何才能改变?”学生所提的这些问题,表明他们对心理健康指导实验有很高的期望。辅导教师掌握第一手材料,便于以后以讲座、面谈等形式给予解答、辅导。(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个学生的档案包括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自传体作文和SCL—90测结果。其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心理特征、学习状况等内容;自传体作文是学生以“我”为题,介绍他的过去、述说他的现在、设想他的未来;SCL—90测验结果记录了学生在该测验10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及阳性项目数。从学生心理档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心理情况的概貌,并且可以同时掌握导致学生处于这种心理健康现状的主要背景因素,为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找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确定对有关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向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3)、成立“心理周记”制度,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建立了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周记”制度,在校内面向全体学生挂出“心理咨询信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周记由班主任审阅,学生在心理周记中记下他最近的心理感受,与班主任教师沟通他对发生在班级、同学、教师和自己身上的事的看法。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提供的情况给予保密,并在批语中表达意见。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老师开启,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以信件方式给予解答。3、广开渠路,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1)开设心理讲座。有针对性地在举行心理讲座。如“学习心理系列讲座”包括“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增强记忆力?”“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如何消除同学间的矛盾?”“怎样与父母沟通思想?” “如何适应中学生活?”“如何解决考试中的焦虑心理?”等,通过讲座形式,较好地解决学生中某些带有共性的问题。(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内容包括反馈SCL-90的结果并提供指导性意见,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面谈、咨询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对一般学生采取自愿来访的形式,对某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则采取约见的方式。(3)通过“心理周记”双向沟通。心理周记不但沟通了班主任与学生的思想,而且也成为心理指导的一条有效途径。班主任老师阅读学生所写的心理周记,并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对学生在周记中表达的思想以批语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在周记中发现的某些特殊问题,与心理辅导教师共同讨论后确定批语内容。(4)开展心理训练。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心理训练。训练的目的旨在消除受训者的紧张,发展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他们的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分为三大部分:1雅各布森的渐进性放松训练;2舒尔茨的自律训练;3注意力增强暗示;4记忆力训练。开始阶段每天训练2次,每次15分钟,其中一次为集中训练,一次家庭作业。熟练后,由每个受训学生在晚上睡觉前自己完成一遍训练程序,每周5次,每次10分钟。整个训练持续3个月。(5)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也是学校,更主要是教师。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把经常与家庭、社会联系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家庭和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服务,共同发挥教育的作用。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由不成熟的童年期开始向日趋成熟的青年期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通过对初中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纠正心理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健全个性,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当然,这一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携手努力。

 【参考文献】:1、林崇德,辛涛,邹泓,学校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俞国良,林崇德,王雁,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3、张承芬,孙维胜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林崇德,积极并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2002、15、曾天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2002、46、孙义农主编;初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87、陈家麟主编;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8、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89、汪道之,心理咨询: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1, 2008、5

推荐访问:心理问题成因不包括 调适 成因 初中生
上一篇:村干部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下一篇:在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