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神学院2004年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来源:成考 发布时间:2020-09-10 点击:

  东北神学院2004年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卷(选择题)和第1I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45分)

 每小题3分)

 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冒然 明察秋毫 变本加厉 反唇相讥

  B。篡权 提纲挈领 一愁莫展 再接再厉

  C。丰腴 营私舞弊 怨天尤人 弱不禁风

  D.蔓延 自力更生 荒诞不经 惹事生非

 2。下列词语加点的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罢黜 拙劣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B.牛犊 亵渎 连篇累牍 买椟还珠

  C.讥诮 逍遥 悄然无声 削足适履

  D.贻害 危殆 甘之如饴 心旷神怡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本书已经多次出版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B.—位农民向国家文物部门献出了一—枚祖传的大颗粒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保存价值。

  C。有入主张像兼取鱼和熊掌那样,把中国文化或两方文化中的精华融合起来,

  这种态度是无可非议的。

  D.他缺乏工作经验,工作中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4.依次填写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日本鬼子拿中国活人做细菌试验,真是

 ②那几个同学竟然又围在同一张桌子吃起饭来,

  事——,好像没事一样。

 一。

 对刚才发生在班上的③他的历史学得很好,不论问他中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他都能. ,对答如流。

  ④大革命时期,许多革命者被捕后——,保住了党的机密和战友的安全。

  A。耸人听闻 心领神会 信口开河 讳莫如深

  B.骇人听闻 心照不宣 脱口而出 守口如瓶

  C.危然耸听 心领神会 脱口而出 讳莫如深

  D.骇人听闻 心照不宣 信口开河 守口如瓶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B.NBA总决赛中,球场休息时一些滑稽可人的表演,不时让老记们忍俊不禁地“扑哧”

  一笑。

  C.女双冠军将在第47届世界杯乒乓球比赛中最早产生,夺冠与否对中国队以

  后其他项目的比赛影响很大。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

  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重视,给予了很高评。

 6·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孔子曾在河边说,逝者如斯。这时,《诗经》里最美丽的河流已经过去。孔予之后,

 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条河。

 苏东坡很疲倦,也很狼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④站在水边有更多的人。

  ②更多的人站在水边。

  ⑨出汴粱、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

  ④出汴粱、进河南、渡淮河、到湖北、抵黄州。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因特网作为传媒与传统大众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联性,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凭借计算机

 的互联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同样的信息。这样,作为人类传播的媒介,它就给不同国家之间的跨

 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通渠道,使当今世界的跨文化传播表现出与传统大

 众传媒时代不同的特点。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因特网使跨文化传播从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它为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同时共享相同的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时间、空间间隔弓i起的传播

 障碍几乎不存在了。

  在因特网成为现实之前,世界各国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都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

 媒。作为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大众媒体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予以传播,哪些信息则不予传播。也

 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本国受众应该知道什么和可以知道什么,一般公众所

 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信息。因而有的学者说国际新闻只是部分的事实。

  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发现来自对文化的声音。在这个神奇的网络

 世界中,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经过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入的翻译、删剪,

 有助于用户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当今世界至少已有150多个国家联在因特网上。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因特网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通过因特网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比经由传统大

 众传播在时间上更频繁,形式上更直接,范围上更广泛。但沟通并不必然比以前更有成效。

  目前,中国因特网用户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对于整个人口基数来说,还只占很小的比例。据中

 国因特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为62万人,占人

 口总数不到0.05%。美国则已经有6200 万因特网用户,即已有占人口数30%的美国人使用因特网。

 据《计算机世界》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0。】%和

 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很惊人的。

 7.因特网作为传媒,其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信息的共享性。

  B。范围更广泛,形式更直接。

  C.发展更迅速,沟通更有效。

  D.时间更频繁,传播更迅速。

 8.对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过滤”一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众媒体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予以传播,哪些信息则不予传播。

  B.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的翻译、删剪。

  C.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只是部分的真实。

  D.“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本国受众应该知道什么和可以知道什么。

 9、最后一段运用一列的数据要表明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因特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以其方便和迅捷的优点使跨文化传播进入了一新时代。

  B.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介中“把关人”决定信息取舍的局面。

  C.目前中国因特网用户发展迅速但在因特网信息流量方面表明了美国的优势和中国的劣势。

 ,D.构成因特网跨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已不是本国大众传媒的“把关人”。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中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日:“吾观

 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未尝俱,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太宗欲相端,

 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日:“端小事糊涂,人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

 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

 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

 建明。一臼,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

 自当。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

 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日:“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

 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口:“何以处之?”准日:“欲斩于保安

 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日:“必若此,非计一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日:

 “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

 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

 尔。”太宗日:“然则何如?”端日:“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系其心,而母

 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日:“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延

 州,继迁寻亦死,继迁之予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宋史.吕端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亦不形于言 形:表现

  B。准退,过相幕 过:经过

  C.端益谦让不自当 当:承当

  D.端疑谋大事 疑:怀疑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准遂告其故 以清简为务

  A. B.

  其翼若垂天之云 王语暴以好乐

  端不必与知 ’ 乃得闻奏

  C。

  D.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乃为装遣荆轲

 13.下列句子中不属省略句的一项是 ( )

  A。端疑谋大事 B。独召与谋

  C.太宗欲相端 D。其母后病死延州

 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 ( )

  ①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

  ③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

  ④若军国大计,端各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⑤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A.①② B.②③ ,c。⑧④ D.④⑤

 1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吕端有宰相的气质,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更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办事糊涂,

  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B.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担任宰相,引起寇准“不平”,他反复考虑,便请寇准参

  与国家大事,同升政事堂,化解了这个误会。

  C.同僚们在应对太宗时,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倡议,但这些见解和倡议都较为一般,只有吕

  端见解高明,很少有人企及。

  D.吕端知道太宗要处死李继迁之母后,以项羽、刘邦的典故为例,说明杀死李母并不能缓和局

  势,他建议妥善安置李母,果然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Ⅱ卷(共105分)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雾里

  席幕容

  我仿佛走在雾里。我知道在我周遭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辽阔深远的世界,可是我总是没有办法看

 到它的全貌,除了就在我眼前的小小角落以外,其他的就只能隐约感觉出一点模糊的轮廓了。

  我有点害怕,也有迟疑,但是也实实在在地觉得欢喜,因为我知道,我正在逐渐往前走去。

  在我一时还无法触及的前方,总会有呼声远远传来。那是好些人从好些不同角落传来的声音,

 是一种充满了欢喜与赞叹的声音,仿佛在告诉我,那前面的世界,那个就在我前面可是我此刻却还

 无法看见的世界,在每一个峰回路转的地方,有着怎样令人目眩神迷不得不惊呼起来的美景啊!

  我羡慕那些声音,也感激那些正在欢呼的心灵,是他们在带引和鼓励我逐渐往前走出。当然,

 因为是在雾里,也因为路途上种种的迟疑,使我不一定能够到达他们曾经站立、曾经欢呼感动过的地方。在我的一生里,也许永远都冲不破这层浓雾,也许永远都找不到可以通往他们那种境界的路

 途。但是,因为他们看见过了,并且在欢呼声里远远传告给我了,我就相信了他们,同时,也跟随

 着他们相信了这个世界。

  。

  雾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在那些远远传来的声音里,总有些什么会触动了我们,使我们在一刹

 那里静止屏息,恍如遇到了千年中苦苦寻求的知已。在那如痴如醉的刹那,我们心中汹涌翻腾的浪

 涛也会不自觉地向四周扩散,在雾里,逐渐变成一片细碎的远远散去的波光。波光远远散去,千里

 之外,也总会被‘两个人看见而因此发出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吧?

  而那叹息的回答也许还会在更远更远的山谷里起了更轻微的回响吧?

  这个世界好大啊!路这样长,生命这样短暂,浓雾又这样不肯散去,那么,要怎样才能告诉你,

 我已经来过了呢?要怎样才能告诉你,我的极长又极短的一生里种种无法舍弃的贪恋与欢爱呢?

  我并不清楚我在做的是什么,可是,我又隐约地觉得,我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在这一刻,一切

 非得要这么做不可!

  这就是我在多雾的转角处忽然停留了一会儿的原因了,心里有些话,想说出来。也许不一定是

 为了告诉你,也许有些话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在模糊而彷徨的思绪里找到一根线索,

 赶快吧!赶快把它抽出来,记起来,想办法用自己以后可以明白的字句把它形容出

 来,然后才可能变成一个具体的形蒙,才可能把它留在那个多雾的转角,才可能在

 一定的距离之外,仔细地观望查看,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我竟然是藏在这样陌生的形

 象里面,不禁在莞尔之时留下了泪水。

  然后,才能转身继续向前走去。留在身后越来越浓的雾色里的那些作品,当然

 是我为了生命里某一个转折而留下的纪念,那里面当然有我留下的诚挚的心,呵是,

 在你看到的时候,它已经不能完全代表我了。

  因为,你与我再怎样相同,也不能完全看懂我的心。更何况,在我往前走去的时候,我也在雾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面貌,我也不再能是更不再愿意是那从前的我

 了。惟一能让你辨识出来并且在忽然间把我想起的,jjj‘能也只有那些从远远的角落

 里传来的.似曾相识充满了欢喜与赞叹的声音了吧?

  对你来说,我是来过了,而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一个我,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我。因

 为,此刻的我,又已在千山之外了.(节选自《经典阅读·当代散文精华》2001.7)

 16.文章的标题《雾里》是一个象征性题目。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雾”在本文中

 具体象征什么。(4分)

 17.文章第五段中运用了“知已”“浪涛”“波光”等极富内涵的词语,请联系文章

 前后内容,回答运用这些词语的好处。(4分)

 18。(1)作者身在雾中听到远处声音时,说:“我羡慕那些声音,也感激那些正在

 欢呼的心灵”,作者“羡慕”“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2)当作者走出雾后,又说“我也不再能是更不再愿意是那从前的我”,这又怎样

 理解?(6分)

 答:(1)“羡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再能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更不再愿意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对文字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一次雾‘中行走过程中,感悟出了极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哲理,告诉人们,

  在多“雾”的人生路上,要理清思绪,跳出雾外,大步向前。

  B本文先写雾中声音的作用,然后写自己的行动,最后告诉人们,人是不断思

  索,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层次清晰,思路严谨。

  c。从“好些不简角落”传来的“欢喜与赞叹”的声音,是同样在雾中行走的 人们根据不同的思索而发出的.对后人又有着引导和鼓励作用。

  D.我在“一定距离之外”,回头审视自己在雾中的形象时“流下了泪水”的原

  因是自己终于冲出浓雾.走出了困惑。

  E.文章语言简洁流畅而富有哲理。全篇运用象征手法,许多语句具有散文诗

  的特点,内涵丰富,令人回味不尽。

 五、(27分)

 20.(4分)默写。(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①苟况《劝学》第二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详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简讯,不得超过lo字。(4分)

  中国教育部长陈至立和德国外交总国务部长弗尔马于4月9日在德国柏林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

 署协定,两国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等值,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国学士毕业生在通过德国大学相关

 考核后可以在德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中德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等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方

 便两国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人员进入对方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和深造,以取得更高学位。

 23.(4分)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组合成一句语意连贯的话。

  ①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

  ②不美的事物也包括革新中的事物。

  ③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提示:有的句子要适当修改,有的地方要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4-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照下面的旬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旬,使之构成一组排比石:

 爱心是一片照射的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爱心是

 。(4分)

 25.下面一段话中,有些地方有毛病,请找出四处加以修改。(4分)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我为环保添光彩”的演讲比赛,各班都派代表参加,

 校长也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同学们一拥而上,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校长抛

 砖引玉的即兴演讲,博得了全场的一片哗然。会后大家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更多的是责任重大。

 ①————,应改为______

 ②——,应改为_______

 ③_,应改为________

 ④____,应改为_________

 六、(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足球队进军世界杯的征程中,有一场关键的比赛:中国队客场对阿曼队。比赛进行到白

 热化时,中国队的孙继海一记传中,祁宏跟上头球破门,上演了上出精彩的团队协作进攻。结果中

 国队l:0获胜。

  ’

  请以“团队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推荐访问:马浸神学院 神学院 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
上一篇:有关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农村教育调查报告例文
下一篇:观看警示教育片主持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