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来源:考研 发布时间:2020-09-19 点击:

  应知应会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职能科室、医疗、护理、医技人员掌握)

  1、医院感染的定义?

  答: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

  答:重点部门:消毒供应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烧伤病房、导管室、产房、口腔科、病理科、检验科、输血科等。

  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血液净化、呼吸机治疗、内镜诊疗操作等。

  3、消毒的定义?

  答: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4、灭菌的定义?

  答:指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5、高度危险性物品?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6、中度危险性物品?

  答: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7、低度危险性物品?

  答: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8、《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医疗机构执行医疗器械、器具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9、消毒灭菌的基本程序?

  答:一般器械:清洗→消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朊毒体、气性坏疽)器械:消毒→清洗→消毒或灭菌

  10、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答: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1、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答:意思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2、特殊病原体医院感染的定义?

  答: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报告的要求有哪些?

  答:(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证实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核实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必须在12小时内上报市、区卫生局和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况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上报市、区卫生局和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14、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流程?

  答:(1)当疑似医院感染病例暴发或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经治医生应立即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组长(科主任)报告,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3309985,内线:8103),医务人员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由科主任或护士长立即分别报告医务科(电话:3303724,内线:8125)或护理部(电话:3309433,内线:8118),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夜间及节假日报告医院总值班(电话:3301040,内线:8109)。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科室报告后进行初步审核,立即向医院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报告,并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通报。

  15、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三大要素?

  答: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6、《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哪三类?

  答:(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7、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特点?

  答:(1)多为条件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2)由于抗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病原体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3)一种病原体可引起多个部位感染,一个部位也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

  18、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有哪三大类?

  答:细菌、病毒、真菌。

  19、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有哪些?

  答:G-杆菌中以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

  G+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

  20、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答: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1、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哪些?

  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NDM-1]或产碳青酶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2、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哪些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答: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实施目标性监测。

  2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有哪些?

  答:(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必须进行接触隔离,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洁具、医疗护理物品单独使用。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4、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通过什么传播,应采取什么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尽量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加强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护理前后应进行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戴手套。可能接触病人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穿隔离衣。预计与病人的感染性物质接触时,需穿隔离衣,离开时脱下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5)病人物品专用。一般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6)环境消毒。病人周围的物品表面、地面每天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

  (7)转科或外出检查告知消毒。病人去其他部门检查或转科时,应向接受方说明接触隔离措施,用后的设备表面须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

  (8)限制探视。并嘱探视者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9)解除隔离: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查出该病菌,方可解除隔离。

  25、医疗废物的定义?

  答: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26、医疗废物分哪几类?

  答: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27、“感染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多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各种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28、“病理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29、“损伤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30、“药物性废物”只要包括哪些?

  答:(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呤、苯丁酸氨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31、“化学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清洁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3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答:(1)当收不有血液或其他液体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3、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答:(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4、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答:“两前三后”,穿脱隔离衣前后。

  两前:接触病人前;接触无菌及清洁操作前。

  三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的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后。

  35、何谓手卫生?

  答: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洗手的总称。

  36、六步洗手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六步洗手法的内容包括: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被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揉,交换进行。

  37、洗手的时间要求?

  答:吸收总时间不少于1分钟,搓揉时间六步总的不少于15秒钟,每一步应搓揉5次。

  38、卫生部要求的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答:(1)医院感染发病率≤10%(我院为5%)

  (2)医院感染现患率≤10%(我院为5%)

  (3)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4)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5)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6)手卫生依从率≥95%

  (7)手卫生正确性≥95%

 第二部分 隔离与标准预防、职业防护

 (医疗、护理、医技人员掌握)

  1、什么是隔离?

  答: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2、隔离的原则是什么?

  答:(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3、经接触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答:甲肝、戊肝、狂犬病、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腺鼠疫。其中乙肝、丙肝、丁肝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HIV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淋病和梅毒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4、经飞沫和接触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答: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鼠疫、炭疽、流行性感冒、SARS、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5、经飞沫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答: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

  6、经空气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

  答:肺结核。

  7、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答:麻疹。

  8、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答: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于一室;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医务人员的隔离:进入隔离病室接触患者包括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9、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答: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患者应单间安置,加强通风;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到感染性疾病科进行集中收治;当病人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限制传染病患者的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10、经飞沫传播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答:如果患者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可疑传染病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应分开安置;减少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佩戴外科口罩;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隔离: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解除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11、什么情况下应穿隔离衣?

  答:(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2、穿脱隔离衣的注意事项?

  答:(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3)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13、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答:(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4)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14、帽子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答:(1)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2)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15、外科口罩的佩带方法?

 答:(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如图A.1。

  (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16、摘口罩方法?

  答:(1)不要接触口罩外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如图A.7。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A.8。

  17、标准预防的定义?

  答: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8、职业暴露的定义?

  答: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19、职业暴露的急救处理措施?

  答:(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局部;

  (2)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

  (3)存在伤口时,不建议局部挤压伤口,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4)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20、职业暴露的报告流程?

  答:(1)职业暴露发生后,在进行伤口应急处理的同时,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内线电话:8103),以便进行下一步处理措施。

  (2)填写《自贡市名扬医院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科室负责人签字后及时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事件后,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即时报告分管院领导和主要院领导,组织专家组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以利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第三部分 医院感染诊断、预防与控制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人员掌握)

  1、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3、医院感染常见部位有哪些?

  答:(1)上呼吸道

  (2)下呼吸道

  (3)胸膜腔

  (4)泌尿道

  (5)胃肠道

  (6)腹膜内组织

  (7)手术部位

  (8)细菌性脑膜炎

  (9)菌血症

  (10)皮肤软组织

  (11)烧伤部位

  (12)其它

  4、医院感染日期的定义?

  答:是指出现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验阳性的标本的送检日期,用以计算入院到发生医院感染的间隔、手术到发生医院感染的间隔、用以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5、上呼吸道感染诊断要点?

  答:临床诊断:发热(≥38.0°C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6、下呼吸道感染诊断要点?

  答: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发热;

  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侵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腔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7、感染性腹泻诊断要点?

  答: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8、泌尿道感染诊断要点?

  答: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9、表浅手术切口感染诊断要点?

  答: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10、血管相关性感染诊断要点?

  答: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C,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11、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手术备皮: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时,应在手术当日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2)血糖控制: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预防用药:有预防用药指征时,首次用药应在切开皮肤或黏膜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若手术时间≥3h而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失血量≥1500ml,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术前使用一剂即可。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4)术中保温: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12、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若无禁忌症,患者床头应抬高30°—45°。

  (2)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5)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进行标准预防。

  1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置管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经过培训。

  (2)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3)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透析导管例外。

  (4)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5)尽早拔除导管。

  14、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3)保持导尿系统的通畅和密闭。

  (4)断开导尿系统时,包括放尿,应做手卫生。

  (5)尽早拔除导管。

  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哪四部分?

  答:(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3)“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4)“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16、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无指征的预防用药。

  (2)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3)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

  (4)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

  (5)疗程不合理。

  17、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分级原则?

  答:(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18、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

  答: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19、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

  答:(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答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2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答: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可分3个)

  答: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都预防用抗菌药物。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付强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22、如何选择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种类?

  答:(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3)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要求?

  答:Ⅰ类切口首选一代头孢,一代头孢推荐头孢唑林,颅脑手术、关节手术根据手术视野、患者高危因素及组织穿透性可应用头孢呋辛、头孢曲松。Ⅱ类切口首选二代头孢,二代头孢推荐头孢呋辛。Ⅲ类、Ⅳ类切口首选二、三代头孢,三代推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24、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法?

  答:(1)术前用药在一般手术室内执行,在切皮前0.5-2h内给予单剂量的抗菌药物,30min内输注完毕。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等需要滴注时间长的在去手术室前患者所在病区内执行,剖宫产手术应在断脐后立即给药。Ⅰ类切口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只能临时给药。

  (2)抗菌药物溶媒选择应符合要求,溶媒量一般成人为100ml,儿童根据给药剂量确定。

  (3)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4)Ⅳ类切口手术应在手术前根据手术部位、患者高危因素等情况判断可能感染的致病菌来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应留取微生物标本送检,如不能送检手术记录应有说明;术后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药敏实验结果结合患者具体临床体征及时调整药物,按照相关指南要求和患者临床体征转归、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及时停药,病程要有分析记录且依据充足。

  25、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26、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

  答: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2)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27、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

  答:(1)可口服给药就不应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2)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28、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次数?

  答: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一般情况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2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疗程?

  答: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30、常见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31、常见的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

  32、《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的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比率?

  答:(1)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7)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9)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33、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征、时机及采集次数要求?

  答:采集指征:当怀疑血流感染或浓毒血症时,应常规血培养。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有:发热(≥38°C)或低温(≤36°C)、寒战、白细胞增多(>10×/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L)、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

  采集时机:使用抗菌药物前、寒战和发热初期、停药6-8小时后或下次用药前。

  采集次数:当前循证医学推荐,在短时间(例如1小时)内连续采血2至3套(2瓶/套)。建议一套血培养为一个需氧血培养瓶加一个厌氧血培养瓶。

 第四部分 样本的采集方法

 (护理人员掌握)

  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的采样时机?

  答: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用房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的采样方法?

  答:(1)布点方法: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监测,测点布置在距地面0.8m,距离台面0.25m。暴露时间为30分钟。具体布点方法如下:

  ①局部百级、周围千级:手术区布放5点(双对角线布点),周边区布放8点(每边内2点)

  ②局部千级、周围万级:手术区布放3点(对角线布点),周边区布放6点(长边内2点,短边内1点)

  ③局部万级、周围十万级:手术区布放3点(对角线布点),周边区布放4点(每边内1点)

  ④十万级:布放5点(避开送风口正下方)

  (2)不论用何种方法检测细菌浓度,都必须有2次空白对照。第1次对用于检测的培养皿做对比试验,每批一个对照皿。第2次是在检测时,每室或每区1个对照皿,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模拟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又立即封盖。两次对照结果都必须为阴性。整个操作应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3、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的采样法?

  答: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我院暴露时间为15分钟的科室有:非洁净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产房、烧伤病房、门诊手术室、导管室。

  暴露时间为30分钟的科室有:洁净手术室。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周期及内容?

  答:(1)空气每季度(我院现在每季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

  ①洁净手术室和其他洁净场所

 等级 手术室名称 沉降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 空气洁净度级别 手术区 周边区 手术区 周边区 Ⅰ 特别洁净

 手术室 0.2个/30min·90皿(5个/m3) 0.4个/30min·90皿(10个/m3) 100级 1000级 Ⅱ 标准洁净

 手术室 0.75个/30min·90皿(25个/m3) 1.5个/30min·90皿(50个/m3) 1000级 10000级 Ⅲ 一般洁净

 手术室 2个/30min·90皿(75个/m3) 4个/30min·90皿(150个/m3) 10000级 100000级 Ⅳ 准洁净手术室 5个/30min·90皿(175个/m3) 300000级

 ②非洁净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产房、烧伤病房、门诊手术室、导管室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③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门诊手术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2)物体表面每月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

  ①非洁净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产房、烧伤病房、门诊手术室、导管室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②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门诊手术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3)手卫生每季度监测一次(我院现在每月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①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②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4)使用中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生长为合格;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EU/mL。

  (5)消毒后内镜每季度监测一次,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监测合格。

  (6)透析液透析用水每月监测一次,细菌含量≤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每季度监测一次,结果≤2EU/mL。

  (7)清洁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5、病区内各类物品表面如何消毒?

  答:病区内物品有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一般情况下室内物品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物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物品的表面受到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传染病人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消毒液进行擦拭处理;还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处理,注意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1m,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m~2m。其他类物表如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可相同处理。

  6、紫外线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答:(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80%(体积比)乙醇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

  (2)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20°C或>40°C时,或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室内有人时不应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7、血培养的采集方法?

  答:(1)皮肤消毒:

  方法一:①首先用75%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②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3cm以上。③75%酒精脱碘。

  方法二:用一根碘伏面前消毒皮肤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共进行两次。

  注意对碘过敏的患者,只能用75%酒精消毒,消毒60秒钟,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培养瓶消毒:

  ①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②酒精作用60秒。

  ③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然后注入血液。

  (3)采血量:

  成人每次需采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每瓶最低限量10ml血液,20ml-30ml最合适。儿童只需采一瓶需氧瓶,一般静脉采血1ml-5ml。

  8、血培养标本的运送要求?

  答:血液接种入血培养瓶后必须立即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外送培养的也必须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第五部分 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相关知识

 (护理、后勤人员应知应会)

  1、医疗废物的收集有何要求?

  答:(1)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2)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3)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2、医疗废物运送有何要求?

  答:(1)运送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2)运送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3)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4)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3、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禁止的内容?

  答:(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2)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4、简述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登记的内容及资料保存年限?

  答:登记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5、医院地面如何消毒?

  答:(1)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2)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3)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麻醉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门诊、检验科、急诊科等地面消毒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物体表面污染处理同地面处理方法。

  6、清洁用品的消毒方法?

  答:(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

  7、含氯消毒剂的配制方法?

  答:根据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要求现用现配,配好后的水剂用专用试纸检测有效氯含量。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8、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答: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mg/L-7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9、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答:(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10、六步洗手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被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揉,交换进行。

 第六部分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应知应会

 (根据各科特殊要求科室自行增加)

  一、消毒供应中心

  1、CSSD的工作人员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1)各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2)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

  (3)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2、CSSD的辅助区域与工作区域分别包括哪些区域?

  答:(1)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

  (2)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3、CSSD的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2)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4、CSSD的封包要求有哪些?

  答:(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2)闭合式包装应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

  (3)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4)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标准性和闭合完好性。

  (5)硬质容器应设置安全闭锁装置,无菌屏障完整性破坏时应可识别。

  (6)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5、CSSD的无菌物品的卸载要求有哪些?

  答:(1)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30min。

  (2)每批次应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处应视为被污染。

  6、气性坏疽污染器械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答: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复用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7、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结果应如何判断?

  答: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8、压力蒸汽灭菌前的准备有哪些?

  答:(1)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的位置;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

  (2)进行灭菌器的预热。

  (3)预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9、压力蒸汽灭菌的化学监测包括哪些?

  答:(1)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知识唔,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2)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0、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对防护用品的配备要求有哪些?

  答:(1)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圆帽、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面罩等。

  (2)去污区应配置洗眼装置。

  11、干热灭菌的注意事项?

  答:(1)灭菌物品包体积不应超过10×10×20cm,油剂、粉剂厚度不应超过0.6cm,凡士林纱布条厚度不应超过1.3cm,装载高度不应超过灭菌器内腔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充分的空间。

  (2)灭菌时不应与灭菌器内腔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温度降到40°C以下再开灭菌器。

  (3)有机物品灭菌时,温度应≤170°C。

  (4)灭菌温度达到要求时,应打开进风柜体的排风装置。

  12、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的注意事项?

  答:(1)灭菌前物品应充分干燥。

  (2)灭菌物品应使用专用包装材料和容器。

  (3)灭菌物品及包装材料不应含植物性纤维材质,如纸、海绵、棉布、木质类、油类、粉剂类等。

  13、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有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

  14、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哪些?

  答: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异物钳、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等,必须一用一灭菌。碗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15、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是: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

  二、手术室

  1、简述手术室通过哪些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

  答:手术室通过人员管理、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2、手术室应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答:手术室应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

  3、当必须连台手术时,如何进行空气消毒?

  答:连台手术时空气消毒:

  (1)普通手术室:清洁工作后,有人的情况下采用空气净化机消毒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2)洁净手术室:清洁工作在净化系统运行下进行。负压手术间应在负压下持续运转15min后再进行;清洁工作完成后,不同级别的手术间应运行一段时间达到自净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4、简述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先洗手(六步洗手-外科洗手)、后消毒。

  (2)外科手术前。

  (3)不同病人手术之间;手术开始后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5、外科手消毒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1)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2)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抗菌皂液清洁双手。

  (5)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6、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有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

  7、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哪些?

  答: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异物钳、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等,必须一用一灭菌。碗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8、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是: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

  三、血液透析室

  1、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做哪些消毒工作?

  答: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2、血液透析器透析液出入口指的是什么?

  答:透析液从血液透析器一端侧孔(通常在静脉端)进入透析液室为透析液入口;透析液从血液透析器另一端侧孔出来为透析液出口。

  3、血液透析器血液出入口指的是什么?

  答:在透析过程中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进入血液透析器一端(动脉端)为血液透析器血液入口;血液从血液透析器另一端(静脉端)进入体内为血液透析器血液出口。

  4、透析相关发热应如何处理?

  答:(1)对于出现高热患者,首先予对症处理,包括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等,并适当调低透析液温度。

  (2)考虑细菌感染时作血培养,并予抗生素治疗。通常由致热源引起者24小时内好转,如无好转应考虑是感染引起,应继续寻找病原体证据和抗生素治疗。

  (3)考虑非感染引起者,可以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5、血液透析室应当建立并执行的制度有哪些?

  答:血液透析室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透析液及透析用水质量检测制度、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设备运行记录与检修制度、垃圾处理制度及紧急意外情况处理预案等制度、规范。

  6、在透析操作中,医务人员如何遵循手卫生规范?

  答:(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透析单元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应戴手套,离开透析单元时,应脱下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以下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手套: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位、处理伤口、处理或清洗透析机时。

  (4)在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并更换手套。

  (5)以下情况应强调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脱去个人保护装备后;开始操作前或结束操作后;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触摸被污染的物品后。

  7、透析机器外部消毒的方法?

  答: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1500ml/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8、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处理?

  答:(1)局部处理:首先最好行局部涂片和病原菌培养,培养结果出来前应先行经验性治疗,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待培养有结果后再根据培养的致病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2)全身用药:感染严重时应静脉给予敏感抗生素。

  (3)经局部处理及全身用药2周,感染难以控制者,应考虑拔除导管或去除皮下袖套。

  9、动静脉内瘘的感染预防与处理?

  答:(1)感染部位应禁止穿刺,手臂制动。

  (2)在病原微生物监测的基础上使用抗生素,初始经验治疗推荐采用广谱的万古霉素联合应用一种头孢类或青霉素类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初次自体内瘘感染治疗时间至少6周。

  (3)极少数情况下瘘管感染需要立即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瘘管可以用自体静脉移植吻合,也可以在缺损部位的近端进行再次吻合。

  10、透析液配制的要求?

  答:(1)配置室应位于透析室清洁区内相对独立区域,周围无污染源,保持环境清洁,每班行空气消毒1次。

  (2)应由经过培训的血透室护士或工程技术人员实施,应做好配制记录,并有专人核查登记。

  (3)浓缩液配制桶须标明容量刻度,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1次;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并用测试纸确认无残留消毒液。配制桶消毒时,须在桶外悬挂“消毒中”警示牌。

  (4)浓缩液配制桶滤芯:每周至少更换1次。

  11、透析液配制流程?

  答:(1)浓缩B液的配制:根据患者人数准备所需量的干粉(B粉)。将B液配制桶用透析用水冲洗干净后,将所需量的干粉(B粉)倒入配制桶内。按所购买的干粉(B粉)

  产品说明中规定的干粉(B粉)与透析用水比例,加入相应的透析用水。搅拌至于粉(B粉)完全融化即可。将已配制的浓缩B液分装在清洁容器内。

  (2)浓缩B液应在配制后24小时内使用。

  (3)浓缩A液配制:浓缩A液的配制流程与浓缩B液配制流程相同。根据透析单位使用透析机型号,决定配制透析液的倍数。按照倍数,计算出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醋酸和葡萄糖需要量,加适量纯水配制而成。

  四、口腔科

  1、简述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答: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并洗手或手消毒。

  2、有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答: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口腔诊疗器械有: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3、有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答:(1)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

  (2)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4、口腔科诊疗环境的消毒要求?

  答:(1)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2)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五、无痛内镜室

  1、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有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

  2、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哪些?

  答: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异物钳、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等,必须一用一灭菌。碗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是: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

  4、简述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内容包括哪些?

  答:包括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包括水洗、酶洗、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操作人员姓名等。

 

 2

 1

 2

 3

推荐访问: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试题 相关知识 感染 医院
上一篇:文印店管理制度及文印员岗位职责
下一篇:商南县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