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考评价体系的地理考试命题实施路径*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23-04-15 点击:

陈诗吉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3)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实行“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上承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下连义务教育,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环节,既包含育人的考量,又具有育才的需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中考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1]这有利于为各省级命题单位因地制宜地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要真正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2][3]确保中考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研制与学生全面发展、省域教学实际相适应的中考评价体系。

福建省中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有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用于指导中考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从省市长期命题实践经验中提炼而得的,并将在未来命题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中考命题的改革与创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中均有相关表述,并集中体现在中考评价体系所凝练的“一核三层三翼”中(见图1)。其中,“一核”是对中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即立德树人、遵循课标、有利发展,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三层”是对中考考查内容的提炼,即核心价值、学科基础、行为习惯,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三翼”是对中考考查内容的界定,即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4]

图1 福建省中考评价体系

中考地理试题的命制要以中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合理设置测评目标,科学设计考查内容。本文探索了中考命题构建的实施路径,助力中学地理实现教考和谐。

中考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地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中考地理试题的核心功能体现在“一核”的内涵上,可将其视作测评的目标与终点。

1.立德树人

中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家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彰显中考的育人功能。[5]

中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中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立德树人”的落实力度和效果,关系到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6]

为使中考地理试题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命题时要根据“六个下功夫”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掘地理课程的育人资源,取材上要凸显与地理相关的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时代主题,使之与其他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助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达成与评价。同时,中考地理试题要展现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现代生产与文明生活中浸润式地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遵循课标

中考评价体系提出的“遵循课标”,是指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依据,同时兼顾全省各地区采用的不同教材版本,结合初中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科学开展命题规划,合理设计考查内容,准确把握考查要求。[7]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8]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刻画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是教学和考试命题共同的依据和上位的遵循(见图2),也是实现教考和谐的重要抓手。中考对义务教育具有反拨作用,“遵循课标”是通过考试评价手段实现课程理念的具象外显和教学落地,驱动教师在研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实施“依标教学”,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此使课程改革与中考改革同向同行。

图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构成及其与教学、测评的关联

中考地理命题要把遵循课标作为衡量考试核心功能发挥的重要标志,又要将其作为发挥考试核心功能的基本途径。一方面,试题考查内容与任务要求都应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应条目的要求,做到不超标命题。例如,情境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的,但学生回应任务的内容则必须符合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求;
若要求学生作答的内容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则应在情境材料中提供相应的必要信息;
情境材料原则上应回避省域内各版本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内容,尤其是教材中作为案例的内容不能成为直接考查内容,如教材中所选区域的基本特征不能作为记忆性考查内容。另一方面,试题应力求真实反映学生所参与的学科实践和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切实检验课程标准落地,引导教学方式改进。因此,中考地理命题应以核心素养内涵与学业质量标准为指导,以学科实践为测评任务,有机整合以(跨)学科大概念统摄的测评知识与测评情境,形成“测评任务—核心素养—测评情境—测评知识”的多维细目表。

3.有利发展

中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有利发展”,是指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作为目标追求,立足学段衔接与融通,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确保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完成相应学业必备的素质与潜质,在下一学段健康成长并获得良好的发展。[9]

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进阶性,具体表现为前序阶段学习成果是后续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及其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具有紧密联系,而初高中地理课程与测评所能承载的逻辑推理、思辨意识与价值认识等跨学科、超学科素养更是一脉相承。因此,中考地理试题应注重内容梯度衔接和形式纵深发展,促进学段的衔接和素养的进阶,助益学生实现全面、持续的成长。

为使中考地理试题充分发挥“有利发展”的核心功能,要构建以德引领、以智为基、体美劳呼应的评价体系,通过适合学生的情境与任务设计,展现学生应对挑战的综合品质,有效引导学习朝着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学习的方向改变,为学生的高中课程学习与未来持续发展奠基。此外,随着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因此,中考地理试题除了要测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主动回应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加强对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中考评价体系的“三层”指中考地理试题的考查内容,可视作测评的内容与起点。中考地理试题主要从核心价值、学科基础、行为习惯三个不同层面开展试题设计。渗透“核心价值”的试题难度通常不大,具有一定难度的试题主要落脚于“学科基础”的内容指向,并体现在“行为习惯”的任务设计上。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中考评价的引领性内容,是指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0]

“核心价值”是地理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也是中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引领,对情境和区域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通过情境和区域的选择发挥地理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重点突出课程思政(把握政治方向)、课程德育(教习为人处世)和学科价值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核心价值”的指标体系及其在中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

事实上,从操作层面也可将中考地理试题的核心价值简单地理解为课程标准提出的“人地协调观”,并参照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方式,在“地球表层—世界—中国”的空间尺度上依次对应“联系观—差异观—整体观”,据此构建其内涵表述与命题规约。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中考评价的基础性内容,是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基础知识技能、基本思维方法、基本思想观念等。[11]回归和重视学科基础,是中考命题对“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充分释放地理学习应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改革信号,引导学生体悟“夯实基础才能行稳致远”的道理。

“学科基础”是地理课程教学与考试命题的重要内核,重点突出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观念三方面,亦可视作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具体体现。其中,学科知识是学生认识地理问题的知识基础,涉及“认识全球”“认识区域”“地理工具”“地理实践”等主题
[12]学科思维是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有力抓手,包括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13]学科观念是学生经历地理学科实践后“永久不会遗忘的东西”,如“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的自然景观”和“影响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因素是复杂的,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等观念。

以学科知识为例,为实现对学科基础的考查,首先要摒弃过全、过准、过细的知识观,避免选择互不关联的零碎知识作为测试内容;
[14]其次是要防止曲解内容要求,如防止将“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误作“列表并识记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地区、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典型景观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探索以高阶能力测试牵拉基础能力测试的任务设计方式,如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避免看似基于问题情境、实则只需机械背诵的“穿靴戴帽”式考查。在具体操作层面,无需强行将知识、情境,甚至是核心素养与测评任务一一对应。

3.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指自动化的动作或行为,亦指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体验中考核学生的个体行为特征,是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学习结果。[15]

中考地理试题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考查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用“地理眼”去发现问题,用“地理脑”去分析问题,用“地理手”去解决问题,即面临现实问题时,能够准确调用地理知识与经验,科学使用地理工具与方法,遵循地理学科思维,秉持正确价值观念,确定合理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工具、采用合宜的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16]

“行为习惯”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形成的素养行为、能力行为和实践行为,[17]表征了在面临现实任务情境下学生“做事”的水平。不同水平行为的具体内涵如下:第一是素养行为,即在学科素养指导下的行为习惯,其能使学生在面对现实情境时,在正确的学科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认识学科事物、理解学科事物和表达学科事物;
第二是能力行为,即应用关键能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其能使学生在面对现实情境时,应用学科的关键能力,敢于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未知问题的解决;
第三是实践行为,即主动参与学科实践的行为习惯,其能使学生在面对现实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认知操作或行动操作以解决问题。结合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表现,亦可将“行为习惯”解构为“确定‘做事’的方向”“选用‘做事’的工具”“表达‘做事’的结果”。[18]

中考评价体系的“三翼”指中考地理试题的考查要求,可视作测评的方式与着力点。中考地理试题的考查要求是从“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的角度对素养目标进行评价。

1.基础性

中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强调扎实基础,突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生存、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基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知识与能力,[19]这大致对应识记、理解的层级要求。

基础教育的各个学习阶段是融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成果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20]中考地理试题的“基础性”,表现为全卷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题,尽量涵盖主干内容,注重地理原理的通用性和地理问题的典型性,杜绝偏、难、怪的“玄学”试题。

2.应用性

中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命题取材和任务设计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将学习探索情境和生产生活情境融为一体,[21]这大致对应分析、综合、应用的层级的要求。

中考地理试题应坚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导向,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事象切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各种地理现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3.发展性

中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发展性”强调多元适宜,使用融合发展、认知发展和创新发展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命题方法,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领教师探索“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新样态,引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22]

中考地理试题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素养进阶的规律,题组设计体现探究性,即应围绕某一主题逐渐深入,使学生对各小题的作答呈现“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的过程,并体现一定的思维阶梯和能力梯度。试题的设问应通给学生答题留有一定的空间,使不同水平学生的答案呈现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构建中考地理考试命题实施路径是基于中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实施的适合省域统考、符合学科特点和纸笔测试要求的学科化研究。对地理中考核心功能、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的具体描述有助于减少命题疏失,[23]提升试题质量,助力“三有”时代新人的培育。

猜你喜欢命题课程标准中考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12期)2021-12-31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教学考试(高考地理)(2020年4期)2020-11-17——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教学考试(高考数学)(2020年1期)2020-11-16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8年11期)2019-01-31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7年10期)2017-04-2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对联(2011年18期)2011-11-19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对联(2011年6期)2011-11-19推荐访问:命题 中考 路径
上一篇:山东省中考体育制度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2021年山东省16地市中考体育政策
下一篇:2023年度在中学级中考备考动员会议上讲话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