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几类常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19-04-23 点击:

  [摘要]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它挽救了无数生命,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给治疗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药物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等。本文简述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建议,以促进临床科学、合理、规范的应用,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8.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50-01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它挽救了无数生命,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几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及防治作一浅析。
  1 头孢菌素类药物
  1.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过敏性休克属I型变态反应,与用药剂量并无绝对相关,有时很少量应用如皮试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过敏,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2]我国的头孢菌素说明书中大多数没有要求做过敏试验,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所有医院在应用头孢菌素注射剂时均要求先做皮试。
  1.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头孢菌素可强烈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从而引菌群失调,其中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发生的几率高,尤其是耐药菌株如白念珠菌和肠球菌的感染。长时间应用此类药物使体内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引起B族维生素缺乏,也可引起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导致二重感染。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发生几率较低。头孢菌素可抑制肠首菌群使维生素K生成减少,所以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这与药物用量的大小及疗程长短之间存在关联性。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
  1.5 肾损害 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经肾排泄,偶可导致尿素氮、血肌肝等升高对肾脏造成一定损害,且尤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为甚,第二三四代对肾脏损害相对较小。
  1.6 防治 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有早期IgE介导的速发性青霉素过敏反应病史的患者禁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第一代头孢菌素大剂量使用时,可致肾毒性。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肾毒性协同,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应特别警惕。头孢孟多、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可出现不耐乙醇(双硫仑样反应)现象,且已发生多起与乙醇合用致死事件,应予以重视[3]。使用这三种头孢菌素类还可能出现凝血酶原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不良,而导致严重出血,特别是使用拉氧头孢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肾功能不全者,可用维生素K和新鲜血浆治疗。
  2 氨基糖苷类药物
  2.1 神经肌肉阻滞 氨基糖苷类能与突触前膜上的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Ach)释放。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肌肉麻痹,甚至呼吸暂停。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等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本类反应以链霉素、和卡那霉素较多发生。
  2.2 肾毒性 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
  2.3 耳毒性 该药物具有可逆或不可逆的第八对脑神经毒性(前庭、耳蜗神经)。对前庭器的损害如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平衡失调等。对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耳聋,并可发生于停药数周之后。一旦听力丧失,即使停止用药也不可能恢复。
  2.4 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胃炎。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5 防治 掌握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按照患者生理状态合理用药。忌与肾毒性药物合用,避免毒力协同作用。应注意观察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及早停药。对老年人、肾功能不良患者、使用高剂量、长疗程者,应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有条件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给药[4],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
  3 喹诺酮类药物
  3.1 消化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口腔异味感等。
  3.2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晕、头痛、情绪不安、失眠、晕眩等,一般较轻微。
  3.3 过敏反应 如瘙痒、皮疹、光敏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尤以培氟沙星,不宜用于有药敏史者。
  3.4 血液及生化异常 如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等。
  3.5 幼龄动物致软骨损害 虽临床应用后未发现明显骨、关节损害,仅偶见严重关节痛和关节炎。仍主张禁用于孕妇、哺乳妇女,16岁以下儿童及骨骼发育不良者。
  3.6 静脉给药、剂量过大、肾功能不全者易致神志改变、抽搐、癫痫样发作等。偶有短暂视力减退、复视、色觉力改变。尚有引起幻觉、幻视等精神症状。为此,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或有癫痫病史者不宜应用。
  3.7 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结晶尿,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慎用。
  3.8 防治 在利用喹诺酮类药物高效、方便特点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它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的合理性。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及疗程,减轻胃肠道反应。考虑个体因素,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进餐后和睡觉前服药可明显降低眩晕和头痛的发生率。减少机体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降低皮肤反应和光毒性。考虑特殊人群,尽可能避免对幼儿软骨发育的影响
  4 克林霉素
  4.1 胃肠道反应 口服或注射均可发生,症状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不适和腹泻,腹泻发生率约为2%―20%,少数患者由于正常肠道菌部分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过度繁殖出现伪膜性结肠炎,严重者可致死。
  4.2 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
  4.3 肝功能异常 偶见肝毒性反应,但其主要在肝中代谢,因此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应慎用。
  4.4 局部反应 见于注射给药。肌肉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偶可出现轻微疼痛。长期静脉滴注可能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4.5 血液系统 口服或肌注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血小板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较轻微,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4.6 心血管系统 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可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电图变化,偶可引起心跳、呼吸停止。
  4.7 防治 克林霉素和红霉素、氯霉素作用靶部位完全相同,不宜同时使用。出现严重腹泻、水样或血样大便时,应及时停药、治疗,不宜乱用止泻药。出现伪膜性结肠炎,除对症治疗外,可用万古霉素治疗。因其可致伪膜性结肠炎,为此不宜作为外科手术后,特别是腹部手术后感染的预防用药。
  5 结语
  抗菌药物在临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此类药物,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做到合理用药,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抢救,这些不良反应是可以预测和减轻的。
  参考文献
  [1] 胡万方,胡运新,杨峻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J].医药分析,2002,21(9):600.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1期).
  [4] 陶仲为.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13.

推荐访问:抗菌 不良反应 药物 几类
上一篇:胃动力障碍【胃动力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下一篇:硫软膏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痤疮79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