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新知・前沿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19-05-21 点击:

  长期压力导致人发胖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种控制人体胖瘦的生物“开关”一一神经肽Y。当人体受到长期压力时,这种“开关”就会被开启。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不仅有望解释全球肥胖人群日益庞大的现象,同时也将为减肥、吸脂、脸部年轻化手术以及丰胸术提供新的方法。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苏菲亚?祖科斯卡表示:“研究结果非常令人兴奋,这很可能是具有革命性的发现。”
  
  实验:让老鼠模拟英国社会
  
  在此之前,曾有研究显示,短暂而剧烈的压力可能使一些人体重减轻,但长期的慢性的压力,比如长期工作不稳定,则可能导致人的体重增加。
  为了揭开压力与肥胖之间的关系,苏菲亚和同事使老鼠在实验中处于长期压力之下,比如让它们每天在冷水中站一个小时,或是每天把它们和凶得多的大老鼠在同一个笼子里关上10分钟。同时,研究人员每天给一部分处在压力之下的老鼠吃标准食物,另一部分则吃高脂肪、高糖的食品,类似人类吃的垃圾食品。两周后,只有那些既吃垃圾食品,又受到长期压力的老鼠,体重才出现了明显增加。
  不仅如此,那些受到长期压力、吃垃圾食品的老鼠,增加的大部分脂肪都堆积在了腹部周围。3个月后,这些老鼠不仅变得非常肥胖,而且患上了肥胖症人群通常患有的各种健康问题,比如高血压、早期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等。
  苏菲亚表示:“我们用人类的生活方式来对待这些老鼠……这实际上就是在模拟美国社会的情况。”
  
  发现:神经肽Y掌握胖瘦
  
  在对老鼠的脂肪组织进行检测后,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叫神经肽Y的物质浓度特别高,这是一种由身体的神经、包括脂肪中的神经产生的化学介质。与此同时,老鼠脂肪组织中另一种使神经肽Y发生作用的成分――神经肽Y受体的浓度也高了很多。
  苏菲亚表示:“这告诉我们,压力导致肥胖的整个过程,是由神经肽Y及其受体引起的。”她指出,近期一些其他研究也发现,那些神经肽Y受体有缺陷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胖,而那些神经肽Y过多的人则很容易发胖。
  研究人员还发现,神经肽Y会促使不成熟的脂肪细胞生长,同时使成熟的脂肪细胞变得更大,并促进支持脂肪细胞的血管生长。他们发现,如果给老鼠注射一种对神经肽Y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即使它们仍然处在压力之下,仍然吃高脂肪的食品,也不会变胖,并且在两周内脂肪就能减少40%至50%。
  
  摘自《广州日报》
  
  乳腺癌患者 获得社会支持越多活得越久
  
  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和早期发现治疗的普及,癌症等同于死亡的误解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癌症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和放化疗结束后都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自己的生活。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乳腺癌患者能存活很久,而有的患者则很快转移复发不得不再次入院接受治疗?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社会因素和乳腺癌诊断后存活时间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心理肿瘤学家试图找到有利于延长生存期的那些因素,以更好地指导癌症患者的康复。
  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来验证焦虑、体象、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作用。
  研究在1993年1月到1995年1月之间选取首次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收集了75名患者的有效资料。在确诊10年以后,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存活了下来。
  研究结果发现,没有一个生理因素(如年龄、癌症分期等)能够预测生存时间的长短。在心理因素中,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乳腺癌患者存活的时间就越长。这一点很好理解.社会支持越多,患者应对生活变化就越容易,情绪状态的调整也更快。
  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焦虑状态能够预测更长的生存时间。也就是说,与不怎么焦虑的患者相比,焦虑的乳腺癌患者存活的时间更长。这可能因为焦虑的产生是由于患者总是在试图消除乳腺癌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所有的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想方设法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就像适度的焦虑能够让考生考得更好一样,这种焦虑使乳腺癌患者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健康,生活变得更有动力,存活的时间也就越长。
  总之.与生理因素相比,心理因素更能决定乳腺癌患者的存活时间。也就是说,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癌症患者都有可能存活很长的时间。在影响存活时间的心理因素中,每个患者的周围环境和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影响因素也不同,很难一概而论。但比较明确的是,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有积极的影响。在情绪状态上,适度的焦虑也许是帮助乳腺癌患者适应康复生活的要点。
  
  洪 晔 摘自《中国青年报》
  
  血液蛋白质可预示心脏病风险
  
  有时候,一个人明明看上去非常健康,其实患心脏病的风险很高。科学家新近发现了解释这种怪现象的一个线索: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其含量过高是心脏病的早期预兆。
  这种蛋白质被称为血清髓过氧化酶(MPO),由血液里的白细胞分泌。它的任务原本是杀灭有害细菌,但荷兰医学学术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即将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报告说,该蛋白质会造成动脉发炎,破坏血液里的保护性物质。在心脏病的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很久,血清髓过氧化酶含量增加就发出了有害物质积累的信号。
  科学家认为,这项成果开辟了心脏病研究和诊断的一个新领域。详细研究相关病变过程,将有助于利用血液来及早发现患心脏病风险较高的人。血清髓过氧化酶会使人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它还会损害“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对身体的保护作用,并减少血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而一氧化氮是放松血管、使其柔软通畅的重要物质。
  以往的研究曾经发现心脏病患者体内血清髓过氧化酶含量高,荷兰科学家的这项新研究是针对健康人患心脏病风险与血清髓过氧化酶含量之间关系的首次大规模研究。1993年至1997年间,英国诺福克郡居民参与了一项关于癌症和营养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象的血样被冰冻保存下来,荷兰科学家在新研究中利用了有关数据和血样。
  在参与研究后平均8年的时间里,这批研究对象中有1138人患冠心病。对比研究发现,在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人群中,与未患病的人相比,患上心脏病的人当年参与研究时留下的血样中血清髓过氧化酶含量明显更高。
  
  摘自《科学时报》
  
  倾诉可减轻痛苦有科学依据
  
  研究人类大脑的美国科研人员今天表示,如果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悲伤和愤怒就会减轻。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 什么我们向诊疗师(或富有同情心的酒吧招待)倾诉一番后,常常会觉得舒服些。
  科研人员认为,谈论负面感受的做法可以激活负责控制情绪冲动的大脑区域。
  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研究员马修・利伯曼说:“这一大脑区域的功能就像是踩刹车。”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心理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扫描了30个人的大脑(18位女性和12位男性),年龄从18到36岁不等。在他们面前放些照片,照片上是一些表现出强烈情感的面孔。
  研究人员要求他们要么把自己的感受归结为“悲伤”、“愤怒”之类的词语,要么从诸如“萨利/哈里”这样一对能明显区分出男女的人名中挑出一个来匹配照片上的面孔。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把“愤怒”之类的词语同一张愤怒的面孔联系起来时,负责处理恐惧、惊慌等强烈情感的大脑组织“杏仁体”所做出的反应就会减弱。
  利伯曼说:“这样似乎就能抑制大脑的基本情绪回路,而这次实验所针对的就是杏仁体。”另一方面,实验却激活了负责控制情绪冲动的大脑“右腹外侧的额叶皮层”。
  利伯曼说“当你为照片选择了一个表示情绪的词语而不是一个人名时,整个大脑就只有这一个区域会变得更加兴奋。”研究结果也许会改变对情感倾诉为什么有益的传统看法。
  
  摘自《参考消息》
  
  每天吃黑巧克力可降血压
  
  德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吃一小口黑巧克力可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此前的研究曾表明,黑巧克力等食物有降血压功效,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多酚类物质。但也有专家担心,黑巧克力等食物如果吃得太多,摄入的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又会抵消降血压等健康功效。
  德国科隆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新研究证实,如果每天吃少量、比如说吃热量值为50卡路里(约为6.3克)的黑巧克力,那么不仅能取得降血压效果,而且不会导致体重增加或出现其他副作用。
  他们共选取了44名年龄在56岁至73岁之间的志愿者进行研究,这些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且未接受治疗。在为期18周的时间里,这些研究对象随机选择每天吃6.3克左右黑巧克力或者不含多酚类物质的白巧克力。研究结果发现,吃黑巧克力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分别下降了2.9毫米汞柱和1.9毫米汞柱,而吃白巧克力的人血压没什么变化。
  
  摘自《科学时报》
  
  能够删除不良记忆的药物诞生
  
  你是否也有过那种刻骨铭心却又痛彻心肺的回忆?当你想尽办法却仍然无法忘记的时候,是否也希望得到传说中的“忘却之泉”?现在这一幻想可能将逐渐变为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和加拿大蒙特利尔马克吉尔大学的科学家最近联合研制了一种用于删除或是抑制人们不良回忆的新药物。通过这种新药物,精神病学家可以有效地干扰人类在唤醒某一部分记忆时的神经回路,通过生化手段完成对某部分记忆的删除操作。
  关于该药物的研究文章发表在了最近一期的《精神病学研究》周刊上,一种被称作心得安(一种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的药剂被用于治疗部分受到外伤和惊吓的病人,显示出了对于部分记忆的良好的“抑制”作用。
  研究者对十九名曾经遭遇车祸和强奸的受试者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对比测试,在测试期间被测试者被要求回忆起他们十年前遭遇不幸的各个细节。被测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服用从前只用于治疗健忘症的药物心得安,而另一组服用没有任何药效的比对药物。
  一周以后,科研人员发现服用心得安的一组受测试者在回忆从前不幸经历时所表现出的沮丧和难过的症状,都要比不服用该药物的受测试者弱得多。
  纽约大学的约瑟夫・利多克斯教授使用老鼠作为测试对象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们发现通过使用一种标号为U0126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清除老鼠脑中的某一部分记忆而并不干扰它们的其他记忆。
  科学家给被测试的老鼠播放两种不同旋律的音乐声,同时释放微弱的电流给老鼠以刺激。不久,老鼠们产生了条件反射,当它们听到两种音乐中的任意一种的时候,都会因为害怕电流刺激而紧张兴奋。研究人员于是让其中一半的老鼠服用药物而另一半的老鼠不服用,同时播放第一种音乐。
  经过一段时间,服药的一组老鼠在听到第一种音乐时就不再产生应激性的紧张症状,但当它们听到第二种音乐时还是会产生紧张的症状,这说明只有一部分记忆被删除了。
  对于科幻迷来说,删除记忆是个老话题了。在2004年金凯利和凯特・温斯莱特共同主演的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中,他们扮演了一对因爱情走入迷途而准备分手的恋人,女主人公找到了一家名叫拉古纳的公司,帮助她把俩人热恋时的记忆完全删除,后来男主人公也做了相同的删除手术。
  在影片中,这种手术首先要给患者展示两人恋爱时的纪念信物并唤醒他们恋爱时的回忆,然后对他们的大脑释放某种特殊的电流使其忘掉对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冼脑方法可并不管用。
  这种能够删除记忆的药物还处于验证阶段,距离临床使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关于它对于法律和伦理的影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因为删除记忆毕竟不是一件小事。
  
  摘自《网易・探索》
  
  打哈欠可以使头脑更清醒
  
  多年来,有很多理论解释人为什么打哈欠。打哈欠和困倦、厌烦、血液中含氧量低诸多原因联系起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盖洛普说:“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打哈欠。”
  现在盖洛普博士和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新解释:打哈欠是人体让大脑温度降低的方法。
  研究人员在近日出版的《进化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试验表明,志愿者在大脑温度升高的时候更易打哈欠。
  研究人员指出,在身体其他机能不能完全调整脑部温度的时候,打哈欠可以降低脑部温度。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者充分利用了一种普遍行为的特点――传染性哈欠.即人们在周围人打哈欠的时候也会跟着打哈欠。
  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在房间里看录像,录像中的人会表现出大笑和打哈欠。研究人员通过单侧透光的镜子观察他们会打多少次哈欠。
  研究人员还要求志愿者在观看录像时只用鼻子呼吸,然后在额头上放上冷水袋或者热水袋。
  报告指出:“鼻子呼吸和前额冷却被认为是促进脑部温度降低的方法,事实上消除了传染性哈欠。”
  这一研究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打哈欠容易传染。
  盖洛普博士说,脑部温度低意味着脑子更清醒。所以打哈欠是为了保持警醒。而传染性哈欠则可能是为了帮助人群保持对危险的警惕。
  
  摘自《参考消息》   舌上钉“钉”治打鼾
  
  英国有外科医生正在尝试用一种新的装置把舌头拉近下颚骨,以确保气管畅通,不再打鼾,结果非常理想。
  打鼾和呼吸暂停的出现,是因为气管被严重堵塞,在睡眠呼吸暂停出现时,有些人甚至会停止呼吸长达。10秒钟。大脑随后会通过大声打鼾来叫醒受害者。英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打鼾,约有300万人曾经在睡眠中出现过呼吸暂停的情况。研究显示,80%的病例是由舌头引起的。
  新的治疗方法只需耗时15分钟。外科医生在病入的舌头根部开个微小的口子,植入一个大约1毫米长的金属钉装置,在下颚骨上植入另一个金属钉装置。然后用一根细线将这两个装置连接在一起,另装一个线轴用来调节线的松紧程度,以确保舌头能够移动得足够远,让气管张开得更大。这条细线还可以用来保证下颚骨上的金属装置的安全性。据研究者称,一旦安上后,这两个装置都是看不到的,病人也不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这项技术试验是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附属医院艾弗特・哈曼斯博士的领导下进行的。据哈曼斯博士介绍:“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在美国、比利时和德国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可能成为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治疗的新方法。”
  
  方圆编译自《每日邮报》
  
  嗅觉障碍可能是老年痴呆前兆
  
  美国芝加哥大学日前公布的一纷研究报告显示,辨认不出曾经熟悉的气味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先兆。
  科学家发现,脑部变性疾病的最初机能障碍一般出现在大脑中掌管嗅觉的特定区域。
  芝加哥拉什大学医疗中心对589名54岁到90岁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测试,让他们对柠檬、巧克力、黑胡椒、香蕉和肥皂等常见的12种气味进行辨认,从多项选择中选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
  1997年试验刚开始时,所有的对象都没有认知功能衰退。此后他们连续5年每年都接受一次测试。在此期间,30.1%的人出现了轻度认知功能衰退。
  7月份出版的《普通精神病学文献》上刊登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嗅觉识别能力的减退.患轻度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会增加。”
  研究报告写道:“嗅觉识别能力低于平均值的研究对象出现轻度认知功能衰退的几率比其他人高50%。研究结果表明,嗅觉障碍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
  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仍不能确定与年龄相关的嗅觉障碍的神经学原理。”此外,由于“帕金森病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出现嗅觉识别障碍的情况”,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自《新华网》
  
  痣多者更青春更长寿
  
  美国超级名模辛迪?克劳馥唇边的美痣,不仅是她活跃伸展台的注册商标,也增添她的性感妩媚。英国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长痣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身上痣越多的人,越能留住青春的脚步,甚至更长寿。
  伦敦国王大学科学家对一千八百多对双胞胎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身上痣越多的人(超过一百个以上),体内的端粒比身上的痣不超过二十五颗的人要长。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结构,随着细胞老化和失去分裂能力,端粒会逐渐缩短长度,换言之,端粒愈长显示细胞老化愈慢。
  国王大学双胞胎研究中心巴泰尔博士指出,研究结果首次发现,痣多的人罹患皮肤癌的风险可能高一些,但是他们老化的慢,而且较不易罹患与老化相关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
  报告指出,孩提时长的痣到中年后会慢慢消失,一般白种人平均有三十颗痣,有人全身甚至有高达四百颗痣,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痣的功能究竟何在,目前仍不明。过去有研究指出,痣的多寡和遗传有关。
  依据痣随着年纪增长而消失的现象,巴泰尔博士与研究人员以七年的时间,每年观察被研究的双胞胎染色体端粒长度。结果显示,痣越多的人,端粒也越长,同时痣可以维持更久;而端粒短的人不仅痣少,而且随着年长,痣也跟着消失。
  不少中国人讲究痣的位置,“落点”欠佳的痣还会被当事人点掉。从最新的医学研究来看,不论位置何在,痣的数量应该是多多益善。
  
  摘自《中国新闻网》

推荐访问:新知
上一篇:老年钓中乐 健康伴白头:钓月樵云共白头
下一篇:印度 神 林加 印度家家供奉“林加”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