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隐患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名词解释

来源:初三 发布时间:2019-04-20 点击: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医院感染隐患;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72-01
  
  消毒供应中心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实行集中管理从临床科室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的大批量复用性器械、器具和物品在进行由污到洁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医院感染的安全隐患。因此,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和全院医疗安全提供重要保证,根据自己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现将总结出消毒供应中心在进行复用器械、器具、物品和无菌物品集中管理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和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1 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
  1.1 回收环节 复用性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是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理的起始环节,在病区进行复用性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时会出现病区工作人员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未将复用性用物与一次性使用物分开放置、使用者没有将重复使用的用物直接放置于封闭的容器中、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用物未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的现象;回收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1.2 分类清洗环节 去污区进行手工清洗的工作大多由工人承担,岗前未进行规范的防护安全知识培训;防护用品使用不到位,防护意识不强,标准预防理念差,抱有侥幸心理,不能正确有效的采取防护措施,洗手不规范,简化手工清洗操作流程,清洗消毒方法错误,器械上的锈斑、污渍、微生物清除不彻底。
  1.3 检查包装环节 检查包装区是清洁区域,用于再生用物经过去污处理后进行质量检查选配核对、包装等过程。经过去污处理的器材在包装间暴露过程中易被带有含菌量高的空气微生物、工作人员的手、台面造成再次污染。进行物品包装时包装材料选择不正确,包布不洁净,包的重量和体积、包内外化学指示物不符合要求,用无侧孔容器。
  1.4 灭菌环节 灭菌运行前B---D试验不合格,灭菌物品工艺监测、化学监测不合格。灭菌器仪表不准和橡皮垫圈密封不严,灭菌器气密性差;灭菌计算时间设定错误,温度压力达不到规定要求。因拟灭菌物品准备不当,物品装载不合理,超载或小容量效应,造成残留空气影响灭菌效果,灭菌器蒸汽排出管道有变曲或堵塞不通畅,灭菌前消毒柜没有预热出现湿包。物品卸载不恰当导致无菌包污染或与待灭菌物品混放。包装2小时后未及时灭菌而引起热源感染;灭菌器保养不当;摆放不规范;包裹之间空隙太小而使蒸汽穿透不良灭菌不彻底;植入物生物监测不及时;湿包未重新灭菌等。
  1.5 储存发放环节 储存环境不符要求是无菌物品存放的最大隐患,能直接影响到无菌物品的安全。无菌物品遭污染、无菌包潮湿或有明显水渍、无菌包掉落地面或误放不洁之处而不进行重新灭菌;无菌存放区温湿度不符合要求、放置失效或非无菌物品会污染无菌室的环境,造成交叉感染。无菌物品未密闭运输发放;发放人员不遵循手卫生原则增加无菌物品污染机会。
  2 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的控制措施
  2.1 加强物品回收的管理 对使用后的器械、器具与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实行封闭式回收,回收过程尽量减少污染物品不必要翻动和反复装卸,不在诊疗区域清点污染物品,以降低污染扩散的的危险。临床科室使用后的复用性用物与一次性用物分开放置并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明显污染物后放入密闭箱内封闭存放,污物回收车辆与密闭盒标识醒目,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用物应双重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单独回收处理。回收工作人员着专用回收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回收完毕后洗手、更衣。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2.2 清洗的规范管理
  2.2.1 加强人员培训 因去污区工作人员以工人为主,在培训方面需加强力度,科内每周组织学习流程知识和各种设备操作规程、器械清洗质量标准、职业安全、标准预防及医院感染等相关知识,进行锐器损伤职业暴露有关知识培训。
  2.2.2 注重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管理 在去污区进行清洗的人员,必须穿着防水围裙、专用筒靴、戴专用圆帽和口罩、手套、必要时戴面罩和眼罩;去污区工作人员操作时要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对工作人员的飞溅,清点、分离尖锐器具使用工具,不可用手直接接触用过的针头、刀片,必须使用止血钳夹取;分离刀片时必须使用持针器,一次性锐器弃入损伤性废物收集盒内。手工清洗器械时,要保持在清洁液面下或流动水中刷洗,避免污染气溶胶扩散。
  3 检查包装过程的管理
  3.1 坚持做好检查包装间的环境卫生 检查包装区域的环境空气需要净化或有效消毒,我们要严格做到包装台面,物架,墙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然后再用清水擦拭,空气每日用紫外线灯管照射2次,每次60分钟,并每季度监测紫外线灯管的强度,每个月对空气及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一次,要求空气监测结果为500cfu/m 3以下,物理表面及工作人员手监测结果为 10cfu/cm2以下。包装间和洗涤间必须建立隔离屏障,各种医疗器材应在洗涤间经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送入包装间,严格控制进入包装间的人员数量,才能将大量微生物阻隔在包装间外,尽量减少细菌对包装间空气的污染。
  3.2 做好包装操作规范管理 复用性医疗器械、器具、物品最终的灭菌包装,是无菌物品的无菌屏障。工作人员进包装间要严格洗手,穿工作衣,戴口罩,帽子,包装材料、包的体积与重量、包内外化学指示物必须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包装完成后及时灭菌,防止放置时间过长,产生热源,影响灭菌质量。
  4 灭菌过程的管理 确保灭菌设备检查合格,应用正确的灭菌方法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点。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植入型器械灭菌必须每批次一次,合格后方可放行。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进行生物监测。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生物监测不合格时,立即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改进,连续3次生物监测合格后再使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灭菌过程合格,物品装载符合要求,灭菌物理参数正确,灭菌循环完整才能保证灭菌质量。
  5 储存发放的管理 无菌存放室应具有良好的洁净度,清洁干燥,其空气含菌量≤200 cfu /m3以下,工作人员手和物体表面≤5 cfu /cm2以下,灭菌后的物品出锅后不能马上放入无菌室柜内,以免产生冷凝水浸湿外包布;净化空气的无菌室可直接存放架存放,需要放入柜内的物品冷却后再放入。严格分类,按日期有序摆放,确保无菌物品100%在有效期内储存与发放。每天对全部再存无菌物品核查一遍,并查询次日失效物品,质检员不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抽查。无菌物品环境空气需要净化或有效消毒,存放柜架距地面20~25 cm,距墙5-10 cm,距天花板50 cm,材质以光滑易清洗为易,发放时双人查对,发现包装不规范、日期不清楚或胶带变色不均匀不得发放,无菌物品潮湿、变质、坠地、包装破损、污染或疑视污染必须重新处理。无菌物品应用标识醒目洁净的密闭车辆、容器运输装放,保护无菌物品不受污染。发放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手,在病人使用前应尽量控制无菌物品的手接触次数,一般以不超过4次为宜。
  6 结果与讨论 通过上述各项管理与预防控制,可以确保可靠的无菌物品质量,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感染的认识及自我防范意识,有效地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消毒供应中心对所有复用性用物实行集中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给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重点是要做好复用性用物的回收到发放整个流程的环节和细节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人员安全、物品安全、环境安全、过程安全,最终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WS 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S].
  [2] WS 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
  [3] WS 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S].
  [4] 王晓娅,邓小东,吕 健,等.消毒供应中心物流过程中的感染控制关键点[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5):574-575.
  [5] 谭家琼,梅幸福,林 琼,等.加强消毒供应室去污区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24.

推荐访问:隐患 消毒 中心医院 感染
上一篇: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谁说的_人生“四忍”
下一篇:[浅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的健康指导] 女性甲亢最明显的症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